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速度约束的海洋大地电磁聚焦反演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裴建新 吴俊良 祁江豪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71,共9页
本文利用海洋地震探测方法对速度、密度连续性发生变化的地层成像精度高的优点,提高海洋大地电磁(MT)反演空间分辨能力,提出速度约束的海洋MT聚焦反演方法,可以将OBS深部地震探测获得的速度结构模型作为先验信息引入到海洋MT反演目标函... 本文利用海洋地震探测方法对速度、密度连续性发生变化的地层成像精度高的优点,提高海洋大地电磁(MT)反演空间分辨能力,提出速度约束的海洋MT聚焦反演方法,可以将OBS深部地震探测获得的速度结构模型作为先验信息引入到海洋MT反演目标函数的模型约束泛函中,对反演迭代过程中的电阻率模型施加速度结构约束。根据南黄海千里岩隆起区构建的速度-电阻率模型的反演测试表明,基于MGS聚焦稳定泛函的大地电磁反演方法可以得到高阻层以下的低阻层结构,速度约束下的海洋MT反演可以进一步提高对电阻率估计的精度:在速度约束信息准确的情况下,可以大幅提高海洋MT反演对电性结构的垂向分辨能力;当高速屏蔽层下不同地层波阻抗差异很小而影响速度模型精度时,该方法仍可利用速度梯度信息进行层位约束,提高相应层位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大地电磁反演 速度约束 聚焦稳定泛函 空间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井约束的海洋CSEM反演及其在南黄海中部隆起区勘探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朱宇启 裴建新 +1 位作者 段双敏 吴志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0-77,共8页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Controlled-Source ElectroMagnetic,CSEM)对于油气储藏饱和度判别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这为其用于油气储藏检测奠定了基础。但是海洋CSEM相较于地震勘探而言对异常体的垂向分辨率较低,这为海洋CSEM资料反演异常体垂向结...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Controlled-Source ElectroMagnetic,CSEM)对于油气储藏饱和度判别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这为其用于油气储藏检测奠定了基础。但是海洋CSEM相较于地震勘探而言对异常体的垂向分辨率较低,这为海洋CSEM资料反演异常体垂向结构带来困难。由于测井数据具有垂向分辨率高的特点,蕴含丰富的电阻率和深度等信息,测井信息的引入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海洋CSEM资料垂向分辨率低的不足。将测井数据作为先验信息引入目标函数的模型加权矩阵中,引导反演的迭代方向,并根据测井信息对电阻率垂向变化区域进行局部细化,精细刻画细化区域的电阻率变化,进而提高海洋CSEM反演的垂向分辨率,逼近反演的最优解。在南黄海中部隆起区的应用中,对海洋CSEM实测数据进行测井约束反演,其结果表明,测井约束的海洋CSEM反演结果不仅呈现了地电断面的基本结构,而且还能突出垂向发生明显变化的层位,表现出较高的垂向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CSEM 测井约束 局部细化 垂向分辨率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域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与黄东海海域油气资源调查进展 被引量:35
3
作者 陈建文 梁杰 +9 位作者 张银国 杨长清 袁勇 许明 王建强 雷宝华 李刚 杨艳秋 杨传胜 孙晶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9,共29页
2019年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重建40周年。40年来,研究所根据公益性油气资源调查的基本定位,按照"立足黄东海、面向中国海、辐射全球海"的空间业务布局,紧密围绕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瞄准国际海洋科技前沿,以摸清中国海域油气... 2019年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重建40周年。40年来,研究所根据公益性油气资源调查的基本定位,按照"立足黄东海、面向中国海、辐射全球海"的空间业务布局,紧密围绕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瞄准国际海洋科技前沿,以摸清中国海域油气资源家底、掌握资源分布状况、实现新区新层系油气突破、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为己任,持续开展了中国海域油气资源区域评价与黄东海盆地油气资源调查,大体分为海域及邻区沉积盆地对比研究、中国海域区域评价战略研究和黄东海海域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3个阶段。先后主持编制了中国海域沉积盆地分布图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动态)形势图,开展了海域及邻区含油气盆地对比、中国海域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动态分析和油气资源区域评价战略研究、黄东海海域油气资源调查研究与评价,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的成果。主要体现在:①海域油气资源早期评价技术和沉积盆地深部地震探测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②中国海域油气资源丰富,下一步的调查与勘探方向包括:新层系、近海天然气、富生烃凹陷潜山油气藏、南海深水油气、南海生物礁和非常规天然气;③明确了南黄海盆地的基底性质、海相盆地地层层序和构造区划、侏罗纪前陆盆地特征、海相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和有利区带;④明确了东海中生代盆地的地层层序、盆地结构和两期盆地性质、"大东海"中生代地层分布特征、中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和有利区带;⑤发现了南黄海古生界古油藏。上述成果和认识为海洋油气资源调查与勘探的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域 油气资源潜力 油气勘查战略领域 南黄海中-古生界 东海中生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深水油气资源勘探方向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建强 赵青芳 +4 位作者 梁杰 陈建文 董贺平 李双林 孙晶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9-232,共14页
深水油气成为全球常规油气最重要的接替领域。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丝路)沿线油气资源丰富,是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最活跃的地区,深水油气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部分地区勘探程度较低,发现的油气田较少,勘探潜力巨大。海丝路沿线深水盆地主要... 深水油气成为全球常规油气最重要的接替领域。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丝路)沿线油气资源丰富,是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最活跃的地区,深水油气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部分地区勘探程度较低,发现的油气田较少,勘探潜力巨大。海丝路沿线深水盆地主要呈"一横一纵"的分布格局,"一横"主要指近东西向的新特提斯构造域深水盆地群,"一纵"主要指近南北向的东非陆缘深水盆地群。最新深水油气发现证实,海丝路沿线盆地具备形成大油气田的物质基础,存在高效的油气运移通道。海丝路沿线深水油气整体勘探程度较低,未来深水区油气以寻找构造和岩性两大类圈闭为主。孟加拉湾深水区以新生代浊积砂体形成的岩性圈闭为目标。巴基斯坦深水区以新生代生物礁和河道砂体形成的岩性圈闭为目标。东非海岸深水区以近岸的中—新生代发育的生物礁、海底浊积砂体形成的岩性地层圈闭为目标。东南亚深水区以寻找大型构造型油气田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深水油气 一横一纵 盆地群 物质基础 运移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地貌特征的西太平洋菲律宾海海底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娅楠 贾超 +3 位作者 胡邦琦 刘森 宋维宇 杨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4-221,共8页
随着海洋战略地位的逐步提高,深远海海底资源开发和海洋工程建设将面临巨大挑战,主要是受限于技术手段,高精度调查资料难以获取,无法全面准确地进行海底稳定性评价。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微地貌特征的深远海海底稳定性评价方法... 随着海洋战略地位的逐步提高,深远海海底资源开发和海洋工程建设将面临巨大挑战,主要是受限于技术手段,高精度调查资料难以获取,无法全面准确地进行海底稳定性评价。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微地貌特征的深远海海底稳定性评价方法。基于已有的研究工作,本文选取西太平洋菲律宾海中南部某区域为研究区,利用ArcGIS平台建立研究区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提取宏、微观地貌因子,结合全球地震数据、研究区底质类型和潜在地质灾害分布特征,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评价研究区海底稳定性,并绘制海底稳定性区划图。结果显示,对区域3 220个评价单元进行稳定性分析,可将研究区海底稳定性划分为5个等级,包括基本稳定、较稳定、中等稳定、较不稳定和不稳定。其中,稳定区主要集中在较为平坦的中北部,不稳定区多发育在九州-帕劳海岭、海山、山间盆地等大规模地貌单元发育区,分析揭示,研究区海底稳定性与微地貌特征密切相关。因此,本文提出的基于微地貌特征的海底稳定性评价方法,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深远海海底稳定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评价 微地貌 地貌因子 模糊评价 菲律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海相油气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突破及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志强 祁江豪 +5 位作者 温珍河 张训华 邢磊 尹燕欣 骆迪 肖国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9-40,共12页
南黄海盆地发育厚度大、分布广的中生代—古生代海相地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对象,然而受地质条件复杂、地震采集环境恶劣等因素的影响,地震成像品质不佳的问题突出,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的进程。为了破解上述技术难题,通过开展科研攻关... 南黄海盆地发育厚度大、分布广的中生代—古生代海相地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对象,然而受地质条件复杂、地震采集环境恶劣等因素的影响,地震成像品质不佳的问题突出,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的进程。为了破解上述技术难题,通过开展科研攻关,形成了南黄海盆地中生界—古生界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综合解释等3项关键技术系列。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立体地震资料采集、广角反射地震信号提取、广角反射波成像处理、地震综合解释等技术以及海上试验应用,获得了该盆地中部隆起和北部坳陷海相下构造层的有效反射和成像,满足了地质科学研究和地震成像的要求;②取得了对南黄海盆地海相下构造层分布、构造特征等的一系列重要新认识,为该盆地海相地层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及勘探指明了方向;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CSDP-2科学钻探井位,在海相中生界—古生界中钻遇厚度较大的烃源岩和多套储层油气显示,证实了该项技术的可靠性。结论认为,该项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可以为南黄海盆地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提供技术支撑,应用前景广阔,并由此坚定了在该盆地进行海相油气勘探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盆地 中生代—古生代 海相地层 地震成像品质 立体地震资料采集 广角反射地震信号提取 广角反射波成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人工鱼礁选址适宜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子牛 王珍岩 +1 位作者 李桂花 赵美涵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08-1321,共14页
人工鱼礁作为渔业资源增殖的有效手段,在海洋牧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人工鱼礁区的科学选址是海洋牧场建设需首先解决的技术问题。目前关于人工鱼礁选址还没有通用的定量评价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法理论建立层次结构模型,设定社会、物理... 人工鱼礁作为渔业资源增殖的有效手段,在海洋牧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人工鱼礁区的科学选址是海洋牧场建设需首先解决的技术问题。目前关于人工鱼礁选址还没有通用的定量评价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法理论建立层次结构模型,设定社会、物理、工程、化学和生物环境等5个主要准则因素,设定海洋功能区划、水深、水流、底质类型、底质荷载、淤泥层厚度、海底坡度、水质、沉积物质量、赤潮、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等13个次级准则因素并作为评价指标,其中将水质和沉积物质量设定为多参数指标。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采用多种归一化处理方法建立所有指标的定量评价标准。结合对人工鱼礁建设实际情况的分析,确定主要准则因素权重。考虑人工鱼礁渔业资源增殖效应,增加对两类特殊情况的评价判定过程。其中两类特殊情况分别为单一指标参数值超限情况和多参数指标中多个参数值接近超限的情况。使用Python编程语言创建软件系统实现评价结果的高效计算并输出对应适宜性等级。根据日照市海洋牧场示范区中适宜人工鱼礁建设海域调查数据模拟8个针对性的海区案例对方法进行验证,案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实用性,能有效分析并获取目标海区建礁适宜性评价结果,可为开展人工鱼礁选址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人工鱼礁 选址 层次分析法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波传播测井地层介电常数测量应用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李郴 邓少贵 +2 位作者 李智强 陆保印 翟宇文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6-166,共11页
受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复杂油气储层电性特征复杂,采用电阻率测量方法难以对复杂储层流体进行准确评价与识别;但介电常数受地层水矿化度影响小,并且水的介电常数远大于油气介电常数,通过电磁波传播测井仪测量地层介电常数可有效准确区... 受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复杂油气储层电性特征复杂,采用电阻率测量方法难以对复杂储层流体进行准确评价与识别;但介电常数受地层水矿化度影响小,并且水的介电常数远大于油气介电常数,通过电磁波传播测井仪测量地层介电常数可有效准确区分油气储层与水层,且其地层响应转换图版的精准性对复杂储层流体的准确评价至关重要。本文基于等效磁偶极子模型推导了层状介质中1 GHz电磁波传播计算公式,提出了将测量探头几何工程参数融入有限元的精确仿真方法,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1∶1有限元仿真模型,分析了探头几何工程参数对地层转换图版的影响。搭建实验系统验证了理论仿真的准确性,测量结果显示基于精确仿真方法得到介电常数与真实值的相对误差约为1%。研制出电磁波传播测井仪,并在某油田开展了非常规页岩油气测井应用,为油田复杂油气储层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测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波传播测井 磁偶极子 有限元方法 地层转换图版 薄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域基岩油气藏特征及未来勘探方向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建强 梁杰 +5 位作者 陈建文 张银国 赵青芳 董贺平 李双林 孙晶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1-162,共12页
基岩油气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油气藏。随着渤中19-6凝析气藏、永乐8-3-1基岩油气藏及渤中13-2油气田等取得重大突破,证实中国海域基岩油气藏具有巨大勘探潜力。截至目前,已在渤海盆地、北部湾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获得多个高产... 基岩油气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油气藏。随着渤中19-6凝析气藏、永乐8-3-1基岩油气藏及渤中13-2油气田等取得重大突破,证实中国海域基岩油气藏具有巨大勘探潜力。截至目前,已在渤海盆地、北部湾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获得多个高产基岩油气田。中国海域基岩油气藏具有分布广泛、纵向层系多、岩性多、类型多样的特征,主要发育前寒武系变质岩和混合花岗岩、古生代碳酸盐岩、中生代火山岩以及花岗岩侵入体、中生代碎屑岩等4套储层,尤其以前寒武系变质岩和中生代花岗岩侵入体为主。研究表明基岩油气藏主要表现为新生古储,其形成主要受控于富烃凹陷、构造运动、储盖条件等多种控制因素的影响。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海域未来基岩油气藏勘探应重点关注6大勘探方向:渤海盆地残山,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东北部局部凸起,南黄海盆地凸起带,东海陆架盆地低凸起,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和琼东南盆地松南低凸起,南海南部中建南盆地和万安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油气藏 新生古储 控制因素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山曹妃甸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咸化成因 被引量:34
10
作者 侯国华 高茂生 党显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9-57,共9页
为了查明曹妃甸浅层地下水水化学及咸化成因,采集研究区河水、地下淡水、微咸水、咸水、卤水、雨水和海水等不同类型水样,对其水化学组成、离子比、Piper三线图、吉布斯图、氢氧同位素组成及14 C测年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曹妃... 为了查明曹妃甸浅层地下水水化学及咸化成因,采集研究区河水、地下淡水、微咸水、咸水、卤水、雨水和海水等不同类型水样,对其水化学组成、离子比、Piper三线图、吉布斯图、氢氧同位素组成及14 C测年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曹妃甸浅层地下水包括全新世沉积层潜水和晚更新世沉积层微承压水,且非原始封存在地层中而是形成于全新世中晚期。(2)地下潜水向海方向分布有淡水、微咸水、咸水水质类型,微承压水以咸水和卤水为主要水质类型;近冲洪积扇前缘水化学特征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围填海区及河口处水化学特征受海水混合作用控制,滨海平原区水化学特征主要受蒸发/结晶作用控制。(3)曹妃甸浅层地下水咸化过程主要是晚更新世以来海侵-海退时期形成海洋蒸发盐经大气降水和河水多期溶滤所致,其盐分来源于海水蒸发盐,河口及围填海区地下潜水盐分主要来源于现代海水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妃甸 地下水 水化学 氢氧稳定同位素 咸化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数据的菲律宾海典型区地貌类型划分 被引量:4
11
作者 宋维宇 刘娅楠 +4 位作者 胡邦琦 杨慧良 陈江欣 贾超 刘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2-198,共7页
深远海海底地质环境复杂,地貌形态多变,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地貌类型划分量化标准。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选择菲律宾海中南部典型区作为研究区,结合已有规范、标准和区域构造演化特征,提出了海山、海丘、海底裂谷、山间谷地、山间洼地... 深远海海底地质环境复杂,地貌形态多变,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地貌类型划分量化标准。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选择菲律宾海中南部典型区作为研究区,结合已有规范、标准和区域构造演化特征,提出了海山、海丘、海底裂谷、山间谷地、山间洼地、山间盆地6种四级地貌单元的量化划分标准。利用ArcGIS平台对DEM数据进行深度处理,提取高程、坡度、坡度变化率、地形起伏度等关键地貌因子,对研究区海山等地貌单元进行了定量化划分,明确了其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受控于形成时期不同的构造背景,研究区西部与东部具有显著的构造走向差异,西部海岭呈近EW向雁式排列,东部海丘呈近NS向雁式排列,东部海丘相较于西部海岭更为狭长;海山、海丘和山间盆地等大规模地貌单元的形成往往受控于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本次研究成果能够丰富深远海海底地貌类型划分和成因研究领域,为今后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四级地貌 地貌因子 地貌特征 构造演化 菲律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二叠系碎屑岩储集层发育演化特征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3
12
作者 操应长 孙沛沛 +6 位作者 周立宏 远光辉 刘惠民 楼达 吴智平 金强 蒋有录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37-949,共13页
基于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流体包裹体分析、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等技术方法,结合构造和埋藏演化史,系统分析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二叠系碎屑岩储集层成岩演化过程、储集层成因及发育模式。研究表明:①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整体经历3期埋藏和... 基于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流体包裹体分析、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等技术方法,结合构造和埋藏演化史,系统分析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二叠系碎屑岩储集层成岩演化过程、储集层成因及发育模式。研究表明:①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整体经历3期埋藏和2期抬升过程,相应地发生3期干酪根热演化生酸溶蚀成孔和2期大气淡水淋滤成孔过程,深埋条件下近封闭成岩体系中溶蚀作用伴随自生黏土和石英沉淀,储集空间增加有限;②不同构造带差异性构造抬升—沉降过程造成二叠系碎屑岩储集层成岩-成储过程的差异性,并发育3类不同的储集层成因模式:Ⅰ类浅层成孔-中浅埋藏型储集层经历两期暴露—长期开放环境,于近地表经历两期大气水淋滤增孔作用,晚期浅埋,次生孔隙为主,物性最好;Ⅱ类浅层成孔-深埋调配保孔型储集层经历早期暴露开放—晚期埋藏封闭环境,溶蚀作用调配孔隙类型,以大量长石次生溶孔为主,物性次之;Ⅲ类多期埋藏溶蚀调配成孔型储集层经历近封闭—封闭环境下有机来源酸性流体溶蚀,以高岭石晶间微孔隙为主,物性最差。地质历史时期为大气水淋滤注水区,而现今位于斜坡带—洼陷带的Ⅱ类深埋储集层,为下步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二叠系 碎屑岩 成岩演化 成储机制 次生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基岩油气藏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建强 梁杰 +3 位作者 陈建文 赵青芳 张银国 董贺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63-872,共10页
基岩油气藏已成为中国海域油气勘探的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基岩油气藏主要发育在裂陷盆地、走滑盆地和前陆盆地,具有“新生古储”的特点。中国海域基岩油气藏分布具有平面广、纵向层系多的特点,储层类型主要以前寒武系变质岩和混合花岗... 基岩油气藏已成为中国海域油气勘探的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基岩油气藏主要发育在裂陷盆地、走滑盆地和前陆盆地,具有“新生古储”的特点。中国海域基岩油气藏分布具有平面广、纵向层系多的特点,储层类型主要以前寒武系变质岩和混合花岗岩、古生代碳酸盐岩、中生代火山岩以及花岗岩侵入体、中生代碎屑岩为主。通过分析海域基岩油气藏空间分布规律和生储盖特征,探讨基岩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基岩油气藏控制因素主要为烃源岩条件、构造活动、储层条件、源储接触以及封盖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油气藏 增储上产 储层类型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南黄海地区下三叠统“错时相”沉积及成因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玉玺 陈建文 张银国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8-76,共9页
"错时相"作为一种地质历史时期的特殊沉积类型,在扬子地区下三叠统广泛发育,是良好的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储层之一。通过岩心和野外剖面资料,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分析并总结了下扬子-南黄海地区"错时相"的特征及其分... "错时相"作为一种地质历史时期的特殊沉积类型,在扬子地区下三叠统广泛发育,是良好的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储层之一。通过岩心和野外剖面资料,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分析并总结了下扬子-南黄海地区"错时相"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错时相"出现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类型包括薄层灰岩和条带灰岩、微生物岩、蠕虫状灰岩、扁平砾石砾岩等,其发育与特定的古构造、古海洋环境、古生物环境以及海平面的变化密切相关,并伴随着中生代古海洋生态的恢复而消失。研究"错时相"对于进一步认识下扬子-南黄海地区早三叠世古海洋环境和油气储层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 早三叠世 错时相 碳酸盐岩 古海洋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裂缝预测在S区潜山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15
作者 丁燕 杜启振 +2 位作者 Qamar Yasin 张强 刘力辉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7-275,共9页
准确描述并预测裂缝空间分布是裂缝型潜山油藏储层开发的前提条件,裂缝型潜山油藏构造复杂、断层发育、地震反射多表现为空白或杂乱反射,传统的依赖模型的反演方法难以表征复杂的潜山断裂系统。为此,提出了以测井裂缝敏感参数FIC c为训... 准确描述并预测裂缝空间分布是裂缝型潜山油藏储层开发的前提条件,裂缝型潜山油藏构造复杂、断层发育、地震反射多表现为空白或杂乱反射,传统的依赖模型的反演方法难以表征复杂的潜山断裂系统。为此,提出了以测井裂缝敏感参数FIC c为训练目标的深度信念网络反演方法。首先基于碳酸盐岩裂缝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综合伽马、井径等曲线,构建敏感性裂缝识别参数FIC c;然后以基于优选井计算的FIC c曲线作为训练目标、以井旁地震数据作为训练特征构成训练样本,通过训练深度信念网络,建立井旁地震数据与FIC c曲线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最后将训练成熟的网络模型应用到整个地震数据体,反演得到裂缝识别参数FIC c,进而预测裂缝空间分布。S区潜山裂缝预测的应用结果表明,测井裂缝识别参数FIC c识别结果与成像测井裂缝识别结果基本吻合,FIC c作为训练目标在S区裂缝预测中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应用深度信念网络反演的解释结果表明S区潜山主要发育北东向裂缝,呈带状沿断层大面积发育,与熵属性刻画的裂缝发育带一致性较好,钻井吻合率达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预测 潜山 碳酸盐岩 测井 裂缝识别参数 深度学习 非线性反演 熵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微地震记录互相关成像的震源定位方法 被引量:13
16
作者 曾志毅 张建中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0-372,388,I0005,共15页
基于微地震记录偏移叠加的微震定位方法是通过对振幅叠加来提高微震信号的信噪比,无须拾取微震初至;但其叠加成像效果易受初至极性反转的影响,对噪声的压制效果也不甚理想。文中利用不同检波器记录的同震源波形相似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 基于微地震记录偏移叠加的微震定位方法是通过对振幅叠加来提高微震信号的信噪比,无须拾取微震初至;但其叠加成像效果易受初至极性反转的影响,对噪声的压制效果也不甚理想。文中利用不同检波器记录的同震源波形相似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微震记录互相关成像的震源定位方法。即将时差校正后的微震记录之间的互相关系数相乘,构造成像函数,计算地下所有网格的成像能量值,通过能量极大值的网格点实现震源定位。针对模拟数据和实际资料的测试结果均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同时压制噪声和初至极性反转对震源成像的干扰,提高了震源成像分辨率和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微地震 成像函数 震源定位 信噪比 初至极性 波形互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匹配追踪傅里叶插值的地震数据规则化重构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春枫 杜启振 +2 位作者 张富源 符力耘 魏国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2-139,共8页
由于地表条件的限制,野外采集的地震数据难以做到规则采样,不规则采样地震数据影响了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匹配追踪傅里叶插值算法对不规则地震数据进行重构,并在该插值算法中的迭代部分作出改进,使其只在频率-波数域... 由于地表条件的限制,野外采集的地震数据难以做到规则采样,不规则采样地震数据影响了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匹配追踪傅里叶插值算法对不规则地震数据进行重构,并在该插值算法中的迭代部分作出改进,使其只在频率-波数域中计算傅里叶系数谱,减少了迭代中大量的正反傅里叶变换,以降低匹配追踪傅里叶插值算法的计算时间,并将改进后的方法应用到随机欠采样凹陷正演地震记录、Marmousi正演地震记录以及实际CMP地震资料中进行规则化重构。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匹配追踪傅里叶插值算法可以将随机欠采样地震数据规则化,重构后其同相轴变得连续,频波谱能量收敛,有效信号得以恢复,且改进后该算法的重构时间明显降低,其加速比在30倍以上,表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改进后的匹配追踪算法为不规则地震数据的重构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数据规则化 地震数据重构 地震数据插值 匹配追踪 傅里叶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hearlet变换和广义全变分正则化的地震数据重建 被引量:9
18
作者 杨冠雨 栾锡武 +1 位作者 孟凡顺 黄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465-3477,共13页
压缩感知技术通常利用地震信号在某一变换域内的稀疏性质,将随机缺失的地震数据重建问题转化为L1正则化问题.本文首先通过Shearlet变换获得地震信号的稀疏性质,再将广义全变分(TGV)约束引入L1正则化模型,构建了基于Shearlet变换的双正... 压缩感知技术通常利用地震信号在某一变换域内的稀疏性质,将随机缺失的地震数据重建问题转化为L1正则化问题.本文首先通过Shearlet变换获得地震信号的稀疏性质,再将广义全变分(TGV)约束引入L1正则化模型,构建了基于Shearlet变换的双正则化模型用于重建地下介质的图像.与传统L1正则化方法相比,基于Shearlet变换的双正则化方法不仅考虑了信号的稀疏性,同时兼顾了地下介质结构的复杂性,可以较好的重建地下结构体的图像.最后采用交替方向乘子法(ADMM)求解所建模型,每个子问题均可得到显式解.数值实验对比了基于小波变换、Shearlet变换的L1正则化方法和TGV正则化方法,结果表明基于Shearlet变换的双正则化方法对于随机采样50%数据的情况具有较好的重建结果,同时对于有限范围的连续缺失数据的重建亦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感知 地震数据重建 SHEARLET变换 广义全变分 交替方向乘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弹性参数分解的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弹性波波场分离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世豪 杜启振 +1 位作者 吕文浩 刘兆顺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4-622,共9页
弹性波波场解耦是各向异性弹性波逆时偏移的关键环节之一。基于Helmholtz分解的波场解耦方法和基于时空域各向同性的波场解耦方法在各向异性介质中解耦不彻底,解耦后纵横波存在串扰;波数域各向异性波场解耦方法由于在每个时间节点需要... 弹性波波场解耦是各向异性弹性波逆时偏移的关键环节之一。基于Helmholtz分解的波场解耦方法和基于时空域各向同性的波场解耦方法在各向异性介质中解耦不彻底,解耦后纵横波存在串扰;波数域各向异性波场解耦方法由于在每个时间节点需要进行傅里叶变换而导致计算量巨大。为此,将横向各向同性(VTI)介质中弹性参数分解为纵波参数和横波参数,分别将纵波参数和横波参数代入弹性波方程得到解耦的纵、横波方程,从而在波场延拓的过程中实现纵、横波矢量分解。该方法计算量小,无需进行振幅和相位校正,有利于各向异性弹性波逆时偏移。采用简单模型对弹性波波场分离效果进行了测试,发现分离结果中存在少量残余。对分解后的矢量波场抽取单道波形进行残差分析,并利用标准模型进行弹性波逆时偏移成像测试,成像结果反映界面信息一致且信噪比较高,对复杂构造如断层、褶皱等的刻画清晰,没有明显的成像假象以及深度不一致等现象,测试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参数分解 VTI介质 波场分离 弹性波 逆时偏移 纵、横波矢量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修正伪Helmholtz分解算子的横向各向同性介质纵横波波场分离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兆顺 杜启振 +2 位作者 吕文浩 周世豪 符力耘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1-142,共12页
纵横波波场分离是弹性波逆时偏移成像中的关键步骤,可以有效消除纵横波串扰和成像畸变,提高成像精度。在各向异性介质中,常用的波场分离法有非平稳滤波器或者低秩近似的方法,但由于使用多次傅里叶变换,导致波场分离计算成本较高。借鉴基... 纵横波波场分离是弹性波逆时偏移成像中的关键步骤,可以有效消除纵横波串扰和成像畸变,提高成像精度。在各向异性介质中,常用的波场分离法有非平稳滤波器或者低秩近似的方法,但由于使用多次傅里叶变换,导致波场分离计算成本较高。借鉴基于Helmhotz算子构建各向同性介质纵横波解耦方程的思路,提出消除振幅畸变的修正伪Helmholtz分解算子,通过待定系数方法求解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P波和S波2种模式的表达式,并将其变换为一阶解耦的伪弹性波方程,实现时空域纵横波波场解耦。通过简单模型的波场分离测试,得到分离后的P波与S波波场,验证了该方法的波场分离的有效性。此外,将解耦得到的矢量P波与矢量S波应用到弹性逆时偏移之中,利用矢量点积互相关成像条件得到清晰的弹性波逆时偏移成像结果,说明本方法在复杂介质中有着较好的适用性,同时可以有效地应用到VTI介质弹性逆时偏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TI介质 弹性波 波场分离 逆时偏移 Helmholtz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