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上风电对海洋生态环境与海洋生物资源的综合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婷 茹小尚 张立斌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5-104,共10页
海上风电具有就近消纳方便、发电效率高和不消耗化石能源等特点,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加快海上风电开发已成为全球各国促进能源结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普遍共识。但海上风电在建设及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和磁场对海洋环境和生物的影... 海上风电具有就近消纳方便、发电效率高和不消耗化石能源等特点,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加快海上风电开发已成为全球各国促进能源结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普遍共识。但海上风电在建设及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和磁场对海洋环境和生物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系统梳理了全球海上风电发展现状,分析了海上风电开发对海洋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的综合影响,从生理、行为和分子三个层面重点分析了海上风电所产生的噪音和磁场对海洋生物的潜在影响,以期为科学利用海上风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环境影响 噪音 电磁效应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端深海偏顶蛤(Gigantidas platifrons)实验室蓄养过程鳃部含菌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动态变化研究
2
作者 钟兆山 王敏晓 +5 位作者 孙园园 王孝程 陈浩 孙妍 李梦娜 李超伦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52-959,共8页
平端深海偏顶蛤(Gigantidasplatifrons)是南海台西南冷泉区的典型优势物种,鳃丝上皮细胞内共生大量甲烷氧化菌,通过甲烷有氧氧化合成有机物为共生体系提供物质能量,是平端深海偏顶蛤赖以生存的重要能量来源器官,溶酶体在共生体系的营养... 平端深海偏顶蛤(Gigantidasplatifrons)是南海台西南冷泉区的典型优势物种,鳃丝上皮细胞内共生大量甲烷氧化菌,通过甲烷有氧氧化合成有机物为共生体系提供物质能量,是平端深海偏顶蛤赖以生存的重要能量来源器官,溶酶体在共生体系的营养互作和稳态维持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使用电镜技术观测了常压培养过程中(0d,30d,90d)平端深海偏顶蛤共生体系中共生菌和溶酶体的动态变化,通过鳃上皮含菌细胞超显微结构的变化研究常压培养对深海共生体系的影响,并探讨溶酶体在宿主-共生菌营养传递和共生菌群稳态维持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发现,在原位状态样品中(0d)共生菌和溶酶体呈极化分布,细胞结构完整清晰;蓄养30d后,含菌细胞出现明显破碎,共生菌数量大幅降低,溶酶体数量、范围和消化程度大幅增加,对细胞顶端的甲烷氧化菌进行分解;而90d后,共生菌在溶酶体的作用下消失殆尽,鳃部有明显细胞脱落后留下的坑洞,细胞呈现空泡状,无法明确区分各种细胞组分。上述结果展示了长期常压蓄养过程中鳃上皮含菌细胞中溶酶体与甲烷氧化菌的动态变化,推测当共生菌丢失后溶酶体也同步降低活跃度,平端深海偏顶蛤在共生互作中通过溶酶体主导消化和调控共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端深海偏顶蛤 含菌细胞 甲烷氧化菌 溶酶体 超微观察 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CO_(2)浓度升高对海洋有毒微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宫于琛 屈佩 +2 位作者 刘瑞娟 陈洪举 庞敏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1-151,共11页
近年来,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近海环境污染不断加剧,这使得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s,HABs)暴发的范围及危害不断扩大,其中有毒微藻藻华也因其毒性效应而逐渐受到关注。18世纪后期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有毒藻华的发生和发展,其中有... 近年来,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近海环境污染不断加剧,这使得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s,HABs)暴发的范围及危害不断扩大,其中有毒微藻藻华也因其毒性效应而逐渐受到关注。18世纪后期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有毒藻华的发生和发展,其中有毒藻华暴发的潜力和危害性也可能增加,环境二氧化碳(CO_(2))就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到2019年为止,环境CO_(2)浓度已达到工业化(1750年)前的148%,对有毒藻华的发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CO_(2)浓度的升高能够缓解微藻的碳限制,促进产毒藻类的固碳和生长;同时,CO_(2)溶于海水使得海水pH降低,也有可能对某些有毒藻华微藻的生长产生影响。CO_(2)浓度升高还会影响有毒微藻藻毒素的合成,提高产毒效率或促使毒素由低毒性组分转化为高毒性。本文综述了环境CO_(2)浓度升高对有毒藻华微藻生长和产毒等的研究进展,探讨了CO_(2)升高背景下有毒藻华暴发的潜力及危害性,以期为深入研究全球变化对有毒藻华的影响提供参考,并为有毒藻华监测预警方案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气候变化 有毒藻华 藻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二):东海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楠生 陈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3-384,共22页
东海海域是我国典型的赤潮频发区,东海沿海的水产养殖业和生态系统等都受到很大影响。本文分析了1958—2019年间东海海域内67个浮游植物调查数据,通过比较东海海域浮游植物物种调查获得的历史数据,重点分析赤潮及赤潮物种的组成,并对相... 东海海域是我国典型的赤潮频发区,东海沿海的水产养殖业和生态系统等都受到很大影响。本文分析了1958—2019年间东海海域内67个浮游植物调查数据,通过比较东海海域浮游植物物种调查获得的历史数据,重点分析赤潮及赤潮物种的组成,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剖析和解读。共统计出东海海域浮游植物773种(包括65个变种),其中棕鞭藻门470种(包含42个变种),甲藻门253种(包含23个变种)。这些浮游植物中包括了赤潮物种135个,其中棕鞭藻门73个物种,甲藻门56个物种,定鞭藻门和蓝藻门各3个物种。比较发现该海域硅藻和甲藻的相对物种丰富度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本文分析结果可为东海海域和其他海域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生物多样性 航次调查 赤潮物种 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海健康评价现有体系的我国普适海洋健康评价“双核”新框架的构建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启栋 宋金明 +1 位作者 袁华茂 彭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988-3997,共10页
海洋生态环境保持健康状态是人类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环境的基础,而近海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综合评价可为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首先对国际上3种代表性的海洋环境健康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特点进行了... 海洋生态环境保持健康状态是人类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环境的基础,而近海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综合评价可为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首先对国际上3种代表性的海洋环境健康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归纳了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健康评价的状况,在此基础上,以指标体系法重构了一个双核结构的综合评价框架,其中内核评价以海洋生态系统的自身状态为主,外核评价则主要反映海洋之于人类经济社会的贡献,以期能够科学、准确、全面的评价我国近海海洋环境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评价 综合指标 海洋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四):长江口 被引量:8
6
作者 陈楠生 崔宗梅 徐青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02-417,共16页
长江口海域是我国的一个典型水域,具有很高的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其中包括很多种赤潮物种,引起赤潮频发。本文总结了过去40年间长江口海域历次航次调查的研究结果,比较分析了52个航次调查鉴定的浮游植物组成,重点探索了赤潮物种的组成,... 长江口海域是我国的一个典型水域,具有很高的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其中包括很多种赤潮物种,引起赤潮频发。本文总结了过去40年间长江口海域历次航次调查的研究结果,比较分析了52个航次调查鉴定的浮游植物组成,重点探索了赤潮物种的组成,并详细描述了长江口海域的6种典型赤潮物种:中肋骨条藻、东海原甲藻、旋链角毛藻、夜光藻、米氏凯伦藻和尖刺拟菱形藻。在文献报道的657个浮游植物物种(包括571个物种和86个鉴定到属的未定种)中,硅藻(368个物种和55个未定种)和甲藻(149个物种和15未定种)占绝大多数。这些浮游植物中赤潮物种占125个,包括硅藻69种、甲藻49种、金藻2种、隐藻1种和蓝藻3种。本文为比较研究不同海域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探讨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与演化,为解读宏基因组学及宏条形码分析结果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生物多样性 航次调查 赤潮物种 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来对南海化学海洋学研究的新认知 被引量:5
7
作者 宋金明 王启栋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24,共10页
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南海在全球海洋和海洋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近40年来,南海的化学海洋学研究取得了大量系统的新发现、新认识,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观点,对全球海洋学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发现了南海次表层存在以海... 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南海在全球海洋和海洋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近40年来,南海的化学海洋学研究取得了大量系统的新发现、新认识,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观点,对全球海洋学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发现了南海次表层存在以海水亚硝酸盐为代表的生态环境参数极值现象,不同参数水层深度范围不同,由此形成的跃层生态系统有着与其他生态系统显著不同的特点。从系统研究获知,南海碳循环过程十分复杂,生物作用下的生物泵过程以及碳源汇区域和季节变化巨大,南海碳源汇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时间的性质和强度迥异,全年尺度上总体表现为大气二氧化碳的弱源。南海北部的珠江口邻近海域和深海盆的生态环境特征与化学物质循环和陆架边缘海、珊瑚礁等密切相关,但又与陆架边缘海、珊瑚礁等显著不同,表现为珠江口底层存在缺氧现象,珠江口海域是一个以缺氧为特征的生态脆弱区。在系统认识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快速、生物过程控制着化学物质的垂直转移的基础上,提出了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高生产力的新机制——"拟流网理论"。对南海沉积物化学的系统研究认识到,沉积物-水体化学物质循环有密切的耦合关系,南海珊瑚礁或沉积岩心化学物质分布变化可反演其历史变化,如南海冰期表层海水古生产力为间冰期的1.6倍;晚中新世南海南部发生了一次"生物勃发事件",其生产力主要受季风和陆源营养物质输入量影响;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在不同区域其影响程度不同等。40年来南海化学海洋学研究的这些新发现和新认识对系统揭示南海的海洋学过程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未来南海化学海洋学研究也必将为南海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认知 跃层生态系 低氧与脆弱生态带 碳源汇 拟流网理论 生态环境演变 化学海洋学 40年来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江豚的研究概述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俊 李洪志 +4 位作者 左涛 李永涛 程兆龙 袁伟 牛明香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8-196,共9页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重视,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针对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尤其是鲸类动物的保护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截至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单位针对鲸类动物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研究对象主要局限在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和长...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重视,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针对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尤其是鲸类动物的保护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截至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单位针对鲸类动物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研究对象主要局限在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和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相比较而言,在我国分布范围更广的海洋江豚得到的研究和保护远远不够,亟需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鉴于此,本文对江豚的记载、分类和海洋江豚的研究进行了回顾,重点总结了海洋江豚的生态学、生物学、遗传学、声学以及摄食和繁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今后的研究和保护重点提出了建议,包括注重基础研究、强化保护区建设、注重保护技术研发和加强宣传教育,以期对未来的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江豚 分类 种群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一):渤海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楠生 黄海龙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6-362,共17页
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半封闭型内海,也是重要的海洋生物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其陆源径流丰富,环境异质性高,具有很高的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其中包括大量的赤潮物种。该海域赤潮频发对水产养殖、生态环境、旅游业等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 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半封闭型内海,也是重要的海洋生物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其陆源径流丰富,环境异质性高,具有很高的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其中包括大量的赤潮物种。该海域赤潮频发对水产养殖、生态环境、旅游业等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针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整理了1957—2019年间46个主要航次的调查资料,比较分析了这些航次中鉴定的浮游植物组成以及相对丰度,并跟踪分析了近20年来渤海的主要赤潮事件,重点描述了赤潮物种多样性,并详细阐述了常见赤潮物种。在航次鉴定的140个赤潮物种中,包括硅藻78种,甲藻52种,定鞭藻5种,绿藻4种和蓝藻1种。本文为比较研究包括渤海海域在内的不同海域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多样性,探索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规律,解读宏基因组学及宏条形码分析结果提供了基础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生物多样性 航次调查 赤潮物种 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三):南海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楠生 张梦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85-401,共17页
中国南海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之一,位于印太交汇区的北端。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其生态环境极其复杂,使得南海海域的赤潮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性。近20年来,南海赤潮现象呈攀升态势,对水产养殖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生态系统及人类健... 中国南海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之一,位于印太交汇区的北端。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其生态环境极其复杂,使得南海海域的赤潮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性。近20年来,南海赤潮现象呈攀升态势,对水产养殖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危害。为了系统了解南海海域浮游植物,尤其是赤潮物种的种类组成、相对丰度及年际变化,本文对近30年间(1987—2018)南海海域涉及浮游植物调研的44个航次数据进行了统计和比较分析,共记录到500种浮游植物、65个鉴定到属的未定种和1个未定类的三深碎裂藻。其中,硅藻(289种和37个未定种)和甲藻(186种和21个未定种)占绝大多数,包括赤潮物种149种。其中大部分浮游植物尚未得到系统的分子鉴定。比较发现不同航次报道的物种数目相差较大,种类相似度不高,硅藻和甲藻的相对优势地位无明显演替现象。南海海域最常见的赤潮物种以硅藻为主,包括菱形海线藻、中肋骨条藻、洛氏角毛藻、尖刺拟菱形藻、柔弱拟菱形藻、球形棕囊藻、夜光藻和锥状斯氏藻。本文将为比较研究不同海域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解读宏基因组学及宏条形码分析结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生物多样性 航次调查 赤潮物种 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浮游植物薄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云峰 颜天 +3 位作者 于仁成 张清春 孔凡洲 周名江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6-95,共10页
浮游植物薄层是指位于水体次表层、厚度从几厘米到几米的高丰度浮游植物分布层。与大洋相比,在河口、海湾和近海的浮游植物薄层往往分布浅、强度大,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浮游植物薄层的形成和维持不仅受到层化、楔入、剪切等物理过程的... 浮游植物薄层是指位于水体次表层、厚度从几厘米到几米的高丰度浮游植物分布层。与大洋相比,在河口、海湾和近海的浮游植物薄层往往分布浅、强度大,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浮游植物薄层的形成和维持不仅受到层化、楔入、剪切等物理过程的调控,也与浮游植物的生长、聚集及浮游动物的差异化捕食等生物生态学过程有关,目前围绕浮游植物薄层的形成机制已提出了趋旋俘获等假说。浮游植物薄层对其生长、繁殖、防御等具有重要意义,有的浮游植物薄层聚集了大量的有毒有害藻,与有害藻华的发生关系密切。深入研究浮游植物薄层的成因,将为阐明有害藻华的发生机制和有效监测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薄层 海洋生态 有害藻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流水系统中浒苔对营养盐吸收和转化的模拟实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丁月旻 颜天 +1 位作者 耿慧霞 周名江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8-46,共9页
在实验室内选用不进行营养盐加富的流水系统模拟研究了浒苔(Ulva prolifera)对海水营养盐的吸收,测定了浒苔体内不同形态的碳、氮、磷的含量变化,探讨了浒苔对海水中碳、氮、磷3种生源要素的转化作用。结果显示,流动海水的实验体系是一... 在实验室内选用不进行营养盐加富的流水系统模拟研究了浒苔(Ulva prolifera)对海水营养盐的吸收,测定了浒苔体内不同形态的碳、氮、磷的含量变化,探讨了浒苔对海水中碳、氮、磷3种生源要素的转化作用。结果显示,流动海水的实验体系是一个能给藻体创造稳定环境的模拟装置,可以不断地给藻体更新海水和补充营养盐。浒苔对海水中溶解无机氮(DIN)、溶解有机氮(DON)、溶解无机磷(DIP)和溶解有机磷(DOP)都有吸收作用,其平均吸收速率分别为10.87μmol·g–1·d–1、2.41μmol·g–1·d–1、0.183μmol·g–1·d–1和0.023μmol·g–1·d–1。光照时段的DTN和DTP的平均吸收速率与无光照时段的平均吸收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浒苔对海水中无机形态的营养盐的吸收量高于对该元素的有机形态的吸收量;而浒苔的体内有机形态的成分均远高于无机形态的成分。浒苔对无机形态的氮、磷和碳转化为自身有机形态的转化效率分别为:97.33%,99.99%和96.84%。以上结果表明,浒苔能快速吸收无机形态的生源要素并转化为有机形态,能够加快生源物质进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浒苔 生源要素 流水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与演变机制的比较基因组研究进展
13
作者 陈楠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4-286,共13页
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多圈层相互作用下,全球范围内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地理位置、物种组成结构和优势度都呈动态变化。迄今,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形成与演变机制在生态、遗传和分子等层面正逐步得到解析。在生态层面,学... 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多圈层相互作用下,全球范围内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地理位置、物种组成结构和优势度都呈动态变化。迄今,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形成与演变机制在生态、遗传和分子等层面正逐步得到解析。在生态层面,学界涌现出了物种形成中心、物种汇聚中心、物种重叠中心和物种保存中心等重要科学假说,解析了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重塑以及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形成机理;其中,地质和洋流等是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形成的重要制约因素,从而形成了类似华莱士区这样具有特殊生物多样性的区域。在遗传层面,物种种内或种间频繁的基因交流和适应性辐射可以促进生物间不同基因型和表型的重新组合,衍生出更高更复杂的生物多样性水平,进而加速了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形成。在分子层面,染色体进化、基因组多倍化、超级基因形成、基因复制、基因渗入、水平基因转移、遗传通路的进化和调控元件的进化等分子调控与进化机制可以引发新性状的形成和物种的多样化,从而推动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形成。本文重点介绍了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在揭示海洋生物多样性形成与演变的分子生物学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对于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和演变机制的深入了解,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对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理论的认知,亦可以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利用手段的改进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太交汇区 生物多样性 生态 比较基因组学 基因组加倍 超级基因 基因家族 基因渗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养殖活动对水体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组成的影响——以桑沟湾围隔实验为例 被引量:7
14
作者 柴正晴 李瑞环 +3 位作者 宁志铭 董书航 宁晓燕 刘素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2-102,共11页
为讨论不同养殖模式下水体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结构的变化情况,于2013年7月28日—8月7日在桑沟湾进行了现场围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在磷匮乏的海域,贝类养殖引起的营养盐累积以无机态含氮营养盐为主,使得实验结束时水体DIN含量相较于初始... 为讨论不同养殖模式下水体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结构的变化情况,于2013年7月28日—8月7日在桑沟湾进行了现场围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在磷匮乏的海域,贝类养殖引起的营养盐累积以无机态含氮营养盐为主,使得实验结束时水体DIN含量相较于初始浓度增加了39.5%~71.8%,其中NH^(+)_(4)的含量升高为初始浓度的3.0~3.5倍,是引起DIN升高的主要因素。同时,贝类的滤食作用还会促进浮游植物对DSi的吸收利用。此外,贝藻养殖会对浮游植物粒径结构产生影响,滤食性贝类的滤食作用以及藻类竞争利用营养盐,均会使水体内浮游植物偏小型化,因此nano-级和pico-级浮游植物在养殖活动的影响下更易成为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循环 浮游植物 水产养殖 围隔实验 桑沟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合成转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宋维佳 宋秀贤 +2 位作者 俞志明 李靖 张悦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7-129,共13页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是由某些甲藻产生的一种高毒性神经毒素,在海洋环境中分布广、危害大,可对水产养殖和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PSTs毒素的毒性大小随种类和结构的不同有较大差异。迄今,国内外学者针对PST...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是由某些甲藻产生的一种高毒性神经毒素,在海洋环境中分布广、危害大,可对水产养殖和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PSTs毒素的毒性大小随种类和结构的不同有较大差异。迄今,国内外学者针对PSTs的来源分布、迁移转化、生物合成及其影响因素等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但目前对于藻细胞产毒的生物合成途径、遗传学特征及其环境调控机理等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PSTs的生物合成过程不仅与藻细胞自身生长阶段有关,还会受到光照、温度、营养盐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条件的改变会引起藻细胞毒素组成和含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近年来,研究人员应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发现了产生PSTs的典型甲藻——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细胞内与PSTs毒素生物合成相关的某些基因或蛋白质,对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亚历山大藻产生PSTs毒素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以往的研究报道,对亚历山大藻中PSTs的生物合成与转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产毒有害藻华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藻 麻痹性贝类毒素 生物合成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检测海洋浮游异养细菌异质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苑 董逸 +3 位作者 李海波 赵丽 张武昌 肖天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23,共12页
海洋浮游异养细菌(以下称浮游细菌)存在个体间的异质性,对浮游细菌异质性的研究是理解细菌生产、代谢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重要作用的基础。流式细胞术具有快速分析大量细菌个体的能力,除了用来分析样品中细菌的丰度外,流式细胞术... 海洋浮游异养细菌(以下称浮游细菌)存在个体间的异质性,对浮游细菌异质性的研究是理解细菌生产、代谢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重要作用的基础。流式细胞术具有快速分析大量细菌个体的能力,除了用来分析样品中细菌的丰度外,流式细胞术和细胞染色技术结合,被用来研究自然海水中浮游细菌在细胞膜完整性、CTC(5-氰基-2,3-二(4-甲基苯基)四唑氯化物)呼吸功能和核酸含量三个方面的异质性。尽管国外已经有较多研究,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尚比较缺乏,本文综述了自然海区浮游细菌这三项异质性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不同海区(主要是近岸)浮游细菌的异质性及其随环境的变化,以期推动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对其异质性的变化机制尚没有很好的理论解释,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针对大洋深海和极区,有关长期变化、全球变暖以及酸化等对浮游细菌异质性的影响研究需要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浮游异养细菌 流式细胞术 细胞膜完整性 CTC活性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大气沉降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7
17
作者 邢建伟 宋金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39,共21页
海–气界面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导致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作为我国和西北太平洋最大的陆架边缘海,南海的大气沉降在其外源输入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南海周边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为源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向海洋的... 海–气界面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导致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作为我国和西北太平洋最大的陆架边缘海,南海的大气沉降在其外源输入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南海周边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为源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向海洋的输送日益增强,势必会对南海生态环境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近30年来南海生源要素、微痕量元素以及新污染物微塑料大气沉降的研究报道,本文系统总结归纳了南海大气干湿沉降物浓度、干湿沉降通量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海大气颗粒物浓度相较我国东部近海要低,且基本没有酸雨的沉降,但受东南亚生物质燃烧和我国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影响,南海大气碳质气溶胶浓度和沉降量处于较高水平;(2)南海大气干湿沉降营养盐中均以氮占绝对主导地位,且各形态氮的比例在不同海域存在较大差异,沉降物的营养盐结构严重失衡;(3)气溶胶中人为源金属元素的溶解度较高,多数成分以湿沉降为主,大气微塑料多以纤维形态存在,气象条件(降水量、风速等)、源排放强度是控制大气成分浓度和沉降通量的主要因素;(4)大气氮沉降约占南海表层氮输入总量的20%,大气氮的输入会加重海域的低氧和酸化,且营养物质沉降对浮游植物的爆发性增殖有重要作用,大气沉降会对南海这一寡营养生态系统产生多重复杂影响,这与海域水文条件、初始营养状况、浮游植物类群以及大气成分和沉降特征等密切相关。今后应注重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持续发力,聚焦各类大气成分尤其是有机态氮磷和新污染物干湿沉降的精准化常态化监测,从多学科交叉角度深入探明生源要素和微痕量元素大气沉降与南海生态系统之间的影响与反馈机制。大气沉降是南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一环,对南海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随着未来南海陆源物质大气沉降作用的持续增强,这一影响必将更趋复杂和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沉降 生源要素 微痕量元素 微塑料 影响因素 初级生产 生态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酸化之时间序列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曲宝晓 宋金明 李学刚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1-290,共10页
本文简要总结了海洋酸化时间序列研究的主要方法,重点综述了时间序列研究在揭示海洋酸化长期变化方面的重要进展。大气中CO2不断溶解进入海洋,导致海水pH与碳酸钙饱和度(Ω)降低,这一过程即为海洋酸化。海洋酸化时间序列研究主要关注pH... 本文简要总结了海洋酸化时间序列研究的主要方法,重点综述了时间序列研究在揭示海洋酸化长期变化方面的重要进展。大气中CO2不断溶解进入海洋,导致海水pH与碳酸钙饱和度(Ω)降低,这一过程即为海洋酸化。海洋酸化时间序列研究主要关注pH与Ω的实时、动态、长期变化。在海洋酸化时间序列研究中,pH一般通过锚泊浮标所搭载的传感器现场获得,而Ω则需借助相关参数间接计算得到。目前全球共有21套正在运行的锚泊浮标,分别布设在大洋、近岸和珊瑚礁等海域,记录了近十几年来全球典型区域海洋酸化的长期变化过程。受上升流、生产力、陆源输入等因素的协同影响,近岸海域的酸化现象极具季节/年际变化,pH和Ω的变化范围较大,分别为7.780~8.723,1.07~9.25。大洋的pH变化范围为7.890~8.238,珊瑚礁的pH变化范围为7.837~8.273,大洋的Ω变化范围为1.93~4.19,珊瑚礁的Ω变化范围为2.06~5.22。海洋酸化时间序列研究表明,受人为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北半球近岸典型海域的Ω在冬季和春季已出现低于生物耐受阈值的现象,将产生十分严重的生态危害,需要尽快采取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酸化 时间序列 长期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纳米颗粒对海洋渔业生物的毒性效应及水产品质量安全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丁怡丹 黄翠玲 +6 位作者 朱琳 冯娟 夏斌 赵信国 孙雪梅 陈碧鹃 曲克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7-71,共15页
纳米科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并列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三大新兴科学技术领域。由于纳米材料特殊的尺寸和物理结构,具有特殊的催化、光电和抗菌等性能,因此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建筑、化妆品、能... 纳米科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并列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三大新兴科学技术领域。由于纳米材料特殊的尺寸和物理结构,具有特殊的催化、光电和抗菌等性能,因此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建筑、化妆品、能源和环保等领域。纳米材料的大量生产和应用不可避免地导致人工纳米颗粒(engineered nanoparticles,ENPs)进入到海洋环境中,对海洋渔业生物造成潜在威胁。我国是水产品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国,海洋水产品是我国居民粮食供给和优质蛋白质供给的重要保障。因此,ENPs对海洋渔业生物的毒性效应以及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总结了海洋中ENPs的来源,归纳了其在海洋中的环境行为,分析其对海洋渔业生物的毒性效应及致毒机制,探讨其在海洋食物链中的传递和生物放大作用以及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影响,并对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做出总结,对未来的研究工作做出展望,以期为客观评价ENPs的海洋渔业环境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纳米颗粒 海洋渔业生物 毒性效应 水产品质量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寄生甲藻血卵涡鞭虫生活史及温度对其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吕晓阳 黄骞 +2 位作者 李蒙 刘炜鑫 李才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30-1440,共11页
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spp.)是一类感染海水甲壳类的致病性寄生甲藻,在全球主要经济蟹、虾类中频繁导致流行性病害,严重危害我国沿海重要经济蟹类的渔业生产。为进一步厘清血卵涡鞭虫的生活史,通过血涂片法、H&E染色法(hematoxyl... 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spp.)是一类感染海水甲壳类的致病性寄生甲藻,在全球主要经济蟹、虾类中频繁导致流行性病害,严重危害我国沿海重要经济蟹类的渔业生产。为进一步厘清血卵涡鞭虫的生活史,通过血涂片法、H&E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和体外培养方法系统研究了从我国沿海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中分离的血卵涡鞭虫株系的生活史,描述并比较了血卵涡鞭虫在宿主体内(血淋巴、组织)和体外培养体系中各生活史阶段的细胞形态,并进一步探究了温度对血卵涡鞭虫生活史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血卵涡鞭虫在感染宿主过程中经历了丝状滋养体、类变形虫滋养体、蛛网状滋养体、团块状聚合体、孢子母细胞、孢子前细胞和孢子等生活史阶段。温度显著影响血卵涡鞭虫的细胞生长发育与增殖过程;在实验低温(10℃)和高温(30℃)条件下,血卵涡鞭虫不能在宿主体内顺利寄生增殖;在15~25℃范围内,温度越高其细胞生长发育及细胞增殖速度越快,而在15℃和20℃条件下,血卵涡鞭虫可在感染的天津厚蟹体内产生大量游动孢子并释放到水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厚蟹 血卵涡鞭虫 体外培养 生活史 温度 孢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