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项目简介 被引量:2
1
作者 孙卫东 凌明星 +2 位作者 章荣清 张柳毅 陈晨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35-539,共5页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研发专项"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项目于2016年7月正式启动。本项目将通过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沉积地质学、地球化学、岩石学、矿床学和实验岩石学...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研发专项"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项目于2016年7月正式启动。本项目将通过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沉积地质学、地球化学、岩石学、矿床学和实验岩石学等多学科的联合攻关,以恢复太平洋、鄂霍次克洋和特提斯洋演化历史为切入点,重点探究太平洋板块与中国东部晚中生代地质事件的内在联系,揭示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机制和深部过程,探讨它们对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控制,同时对比研究西部燕山期地质事件。本专辑将简要介绍项目及各课题的研究思路、工作模型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资源勘查开采 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 深部过程 资源效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残留地层特征及其构造启示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磊 李春峰 +2 位作者 李珂迪 姚泽伟 陶天生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4,共14页
东海陆架盆地是位于中国东部华南大陆边缘的一个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具有较大油气潜力。目前东海陆架盆地油气的发现均来自于新生界,对中生代残留地层的各方面特征认识不足:在空间上通常集中于特定构造单元,且基本位于盆地西部;在时间... 东海陆架盆地是位于中国东部华南大陆边缘的一个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具有较大油气潜力。目前东海陆架盆地油气的发现均来自于新生界,对中生代残留地层的各方面特征认识不足:在空间上通常集中于特定构造单元,且基本位于盆地西部;在时间上主要涉及白垩纪和侏罗纪,且多是定性或半定量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了研究区目前最新、最全的反射地震资料和钻井数据,从钻遇中生界井的标定出发,以地震资料的层序划分和解释为基础,进行残留地层的研究,空间上统一盆地东、西两大坳陷带,时间上统揽白垩纪、侏罗纪以及前侏罗纪三个时期。结果表明,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残留地层遭受了后期严重的剥蚀改造,总体呈现东厚西薄、南厚北薄的特征,残留地层范围随时间不断东扩。对比各时期残留地层平面展布特征,揭示了东海陆架盆地的演变过程:三叠纪时期盆地原型为被动大陆边缘坳陷型盆地,早、中侏罗世时期为活动大陆边缘弧前盆地,晚侏罗世—晚白垩世时期为大陆边缘弧后伸展盆地;与此相对应,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肇始于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时期,板块后撤始于晚侏罗世。东海陆架盆地在中生代的东侧边界位于钓鱼岛隆褶带的东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中生界 残留地层 沉积盆地 构造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运动的深部过程与大规模成矿 被引量:2
3
作者 孙卫东 李聪颖 +4 位作者 凌明星 章荣清 张柳毅 丁兴 张哲坤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40-544,共5页
以重建太平洋板片漂移历史为切入点,以期揭示燕山运动深部过程与大规模岩浆活动及金属成矿作用的内存联系。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厘定太平洋与伊泽纳吉板块间扩张洋脊的运动历史;探究洋脊俯冲对长江中下游燕山期岩浆活动和金属成矿作用的... 以重建太平洋板片漂移历史为切入点,以期揭示燕山运动深部过程与大规模岩浆活动及金属成矿作用的内存联系。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厘定太平洋与伊泽纳吉板块间扩张洋脊的运动历史;探究洋脊俯冲对长江中下游燕山期岩浆活动和金属成矿作用的控制机理;系统阐述中国东部燕山期A型花岗岩的成因,探讨其对稀有金属成矿的制约;利用地震资料揭示地幔中新特提斯、太平洋俯冲板片的残片;反演华北典型地区高镁埃达克岩形成的深部过程,探讨古太平洋俯冲对华北克拉通减薄的制约;实验模拟流体和熔体对成矿元素的溶解和运移,揭示其化学和动力学机制,为探讨中国东部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深部过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运动 洋脊俯冲 岩浆活动 成矿作用 埃达克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里曼丹岛库泰盆地海相成藏组合特征及油气富集区分带性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鲁银涛 栾锡武 +4 位作者 史卜庆 徐宁 冉伟民 吕福亮 范国章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8-49,共12页
通过系统收集和分析库泰盆地钻井岩屑样品及野外露头样品,首次对下中新统海相油气系统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该区域以生物礁碳酸盐岩为标志层,发育多套海相沉积旋回,海相沉积油气系统具有自生自储自封堵特征:暗色海相泥岩为主力烃源岩,... 通过系统收集和分析库泰盆地钻井岩屑样品及野外露头样品,首次对下中新统海相油气系统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该区域以生物礁碳酸盐岩为标志层,发育多套海相沉积旋回,海相沉积油气系统具有自生自储自封堵特征:暗色海相泥岩为主力烃源岩,海相砂岩为有利储层,同时,海相泥岩作为有效盖层。下中新统海相烃源岩样品有机质类型为Ⅱ/Ⅲ型,以Ⅱ型为主,总有机碳质量分数(TOC)平均值 1.92%,有机质处于低熟-成熟阶段,为有效烃源岩,烃源岩厚度较大,指示良好的生烃潜力;储层多期发育,具有低阻特征。自西向东,库泰盆地油气成藏系统时代变新、层系变浅:①盆地东部望加锡海峡深水-半深水区域以上中新统-上新统深水沉积成藏系统为主;②中部马哈坎三角洲-浅海区域以中中新统三角洲相成藏组合为主;③马哈坎褶皱带以下中新统海相成藏组合为主;④盆地西部以渐新统-始新统裂谷期成藏组合为主。新层段海相油气成藏系统的发现,揭示了库泰盆地有利成藏组合的分带规律,指明了库泰盆地中西部区域的未来油气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泰盆地 下中新统 成藏组合 分带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