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波浪破碎过程对油滴垂直混合影响的数值模拟及实际验证 被引量:2
1
作者 孙宝楠 连展 杨永增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19,共5页
针对波浪破碎对油滴垂直混合的影响问题,建立覆盖整个渤海海域的高分辨率海浪数值模式。根据波浪对油滴垂直混合影响的理论表达形式,基于数值模式模拟结果,分析卷入海面以下的残油量对不同波动能量损耗率和卷入深度计算方案的敏感性。... 针对波浪破碎对油滴垂直混合的影响问题,建立覆盖整个渤海海域的高分辨率海浪数值模式。根据波浪对油滴垂直混合影响的理论表达形式,基于数值模式模拟结果,分析卷入海面以下的残油量对不同波动能量损耗率和卷入深度计算方案的敏感性。结果显示,采用Yuan等根据实际海况导出的破碎卷入深度和破碎能量损耗率表达式,可以更好地再现油滴在不同波浪破碎背景情况下下沉及上浮的整个过程。通过与Envisat SAR卫星的观测结果相对比,理论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很好地重现溢油入海后海面残油量的长期变化趋势。当考虑波浪效应后,估计海面残油量可由40%以上缩小至20%左右,与卫星观测结果中的约25%相比非常接近,进一步显示了波浪破碎过程对油滴垂直混合的重要影响,以及在溢油入海后海面残油量估计中考虑波浪破碎效应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 油滴垂直混合 数值模拟 实际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近海风暴潮增水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何顺之 王新怡 +2 位作者 徐腾飞 汪一航 王永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86-95,共10页
为研究江苏近海海域风暴潮的特性以及为该海域风暴潮增水变化机理及后报做铺垫,本文基于FVCOM(Finite Volume Coast and Ocean Model)海洋模式和Jelesnianski圆形台风风场模型,建立了江苏近海风暴潮数值模型,并对江苏近海的天文潮以及1... 为研究江苏近海海域风暴潮的特性以及为该海域风暴潮增水变化机理及后报做铺垫,本文基于FVCOM(Finite Volume Coast and Ocean Model)海洋模式和Jelesnianski圆形台风风场模型,建立了江苏近海风暴潮数值模型,并对江苏近海的天文潮以及1109号台风和1210号台风引起的风暴潮进行模拟。结合验潮站水位观测,研究了连云港站和吕泗站的天文潮和风暴潮增水过程。我们将风暴潮与天文潮非线性作用下的风暴潮增水和纯风暴潮增水过程进行对比,讨论了天文潮与1109号和1210号台风风暴潮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引起的增水特征。结果均表明,在天文潮高潮时,天文潮和风暴潮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可以抑制增水,在天文潮低潮时,天文潮和风暴潮之间的非线性作用有利于增水。除了气象因子以及天文潮和风暴潮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外,该海区的地理环境也对台风风暴潮增水产生影响。因此对江苏近海的海岸线变化和浅滩地形变化进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海岸线变化对该海域的风暴潮增水影响较小,江苏沿海岸线的向外推移使得江苏海域风暴潮的增水略微上涨,而本文所设计的地形的变化对风暴潮增水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近海 非线性作用 风暴潮增水 浅滩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危化品漂移扩散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陈俊天 李淑江 +3 位作者 孙俊川 王新怡 连展 王永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8-166,共9页
近几年,海上危化品泄漏事故频发,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而有关海上危化品漂移扩散数值模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依据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及其泄漏进入海水后的扩散行为的不同,将目前常见的海运危险化学品划分为4大类:海... 近几年,海上危化品泄漏事故频发,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而有关海上危化品漂移扩散数值模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依据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及其泄漏进入海水后的扩散行为的不同,将目前常见的海运危险化学品划分为4大类:海面漂移型、溶解扩散型、悬浮输移型和易挥发型。在此分类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国内外现有的适用于海上危化品漂移扩散的数值模型,对于未来海上危化品泄漏扩散快速预报、精细化预报模型的建立以及危化品泄漏的应急处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化品 漂移扩散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黄河入海泥沙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计建强 汪一航 +2 位作者 王新怡 王永刚 滕涌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8-127,共10页
掌握黄河入海泥沙输运、沉积的规律可以为渤海沿岸经济发展的规划及环境保护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本文基于FVCOM(Finite-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建立了三维水动力、泥沙耦合数值模式,利用实测水位、海流和悬沙资料,对模式进行了检... 掌握黄河入海泥沙输运、沉积的规律可以为渤海沿岸经济发展的规划及环境保护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本文基于FVCOM(Finite-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建立了三维水动力、泥沙耦合数值模式,利用实测水位、海流和悬沙资料,对模式进行了检验,模拟结果与观测符合较好。利用该模式研究了2007年夏季丰水丰沙期黄河入海泥沙的输运过程,并对渤海悬沙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数值模拟。模式较好地再现了夏季黄河口入海泥沙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底部冲淤状况。结合黄河口附近的潮流和余流特征,对悬沙分布特征和底部冲淤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入海泥沙随余流向南和东南方向输运到莱州湾,在莱州湾中部向外海扩散,很可能沿东北方向进入渤海中部。在这个输运过程中,莱州湾表现为入海泥沙向外海扩散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VCOM 黄河入海泥沙 悬移输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面风场、高度场和温度场近十年的变化趋势及年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佳莹 方国洪 王永刚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9-175,共17页
利用2002—2011年南海海面风场、高度场和温度场的月平均资料分析了这些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年际变化特征。计算得到区域平均海面风东分量的线性趋势为(-0.012±0.014)(m·s^(-1))·a^(-1),北分量的线性趋势为(-0.014±0.0... 利用2002—2011年南海海面风场、高度场和温度场的月平均资料分析了这些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年际变化特征。计算得到区域平均海面风东分量的线性趋势为(-0.012±0.014)(m·s^(-1))·a^(-1),北分量的线性趋势为(-0.014±0.019)(m·s^(-1))·a^(-1),其年际变化与NINO3指数相关系数可达0.63,滞后1个月;区域平均海面风应力旋度的线性趋势为(0.099±0.330)×10^(-9)(N·m^(-3))·a^(-1),其年际变化与中太平洋厄尔尼诺(EMI)指数呈高度相关,达到-0.85,滞后3个月;区域平均海面高度的线性趋势为(0.665±0.200)cm·a^(-1),其年际变化与EMI指数相关系数可达-0.80,滞后2个月;区域平均海表温度的线性趋势为(-0.016±0.017)℃·a^(-1),其年际变化与NINO3指数相关系数可达0.68,滞后4个月。其中海表温度的负趋势与近期全球变暖的停滞相一致。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分析了各要素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海面风场的第一模态呈现海盆尺度的反气旋格局,其对应的时间序列与NINO3.4指数相关系数最大可达0.68,滞后5个月。海面高度场的第一模态沿南海东边界和越南东部出现较高值,其对应的时间序列的变化滞后于EMI指数3个月,呈负相关,但系数最大为-0.32。海面温度场的第一模态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状态,其对应的时间序列与NINO3指数的相关系数最大可达0.62,滞后4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风场 高度场 温度场 变化趋势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感应电流测量的海峡水通量海底缆线观测系统设计
6
作者 连展 官晟 +2 位作者 魏泽勋 王新怡 孙宝楠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1-75,共5页
首先回顾了基于海底缆线的海峡水通量观测理论方法的发展历程,对基于电压测量的水通量反演方法进行了梳理,重点阐述了其中的关键观测要素和主要误差来源。为了提升系统可靠性、摒弃外界因素干扰,提出了一种基于感应电流测量的观测方法... 首先回顾了基于海底缆线的海峡水通量观测理论方法的发展历程,对基于电压测量的水通量反演方法进行了梳理,重点阐述了其中的关键观测要素和主要误差来源。为了提升系统可靠性、摒弃外界因素干扰,提出了一种基于感应电流测量的观测方法。对比传统方法,分析了本方法的优缺点,评估了基于本方法的海洋观测系统建设需求和可能性。最后应用本系统建立的一个理想海域——青岛胶州湾湾口各类海洋要素的典型取值范围,通过合理的特征尺度估算和量纲分析,估计了基于电流测量的观测系统中的各类设备的参数要求,其中关键测量器材——电流表至少应满足观测量程覆盖10^(–1)~10~1 m A,观测精度大于1μA,取样频率大于1/60 Hz。在电学测量仪器中,适应本系统要求的器材较普遍,可选择的测量仪器种类较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缆线 海水通量观测系统 电流测量 建设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岛屿环流理论发展回顾及展望
7
作者 王新怡 孙宝楠 +1 位作者 王立伟 连展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2-130,共9页
为了寻找岛屿环流理论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使其在长期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的响应以及深海环流等海洋领域前沿研究方向中继续起到指导作用,首先回顾了岛屿环流理论的发展过程,对其重要的发展里程碑和实际应用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对岛屿... 为了寻找岛屿环流理论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使其在长期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的响应以及深海环流等海洋领域前沿研究方向中继续起到指导作用,首先回顾了岛屿环流理论的发展过程,对其重要的发展里程碑和实际应用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对岛屿环流理论未来进一步丰富发展的重点方向进行了展望。分析结果显示,该理论仍存在深入发掘的潜力,可在积分路径设计、时间变化项的影响和地形及斜压效应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细节修正和补充,拓展其应用的时间和空间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屿环流理论 积分路径设计 时间变化项 地形和斜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及其周边海域季节内变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3
8
作者 曹国娇 魏泽勋 +1 位作者 徐腾飞 李淑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5-133,共9页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 ITF)是全球气候系统和热盐环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太平洋与印度洋在低纬度进行水体及热量交换的唯一通道,对维持全球大洋物质、动量和能量平衡有重要作用[1]。最近的研究表明, ITF还可...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 ITF)是全球气候系统和热盐环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太平洋与印度洋在低纬度进行水体及热量交换的唯一通道,对维持全球大洋物质、动量和能量平衡有重要作用[1]。最近的研究表明, ITF还可能是热带印度洋年际异常信号进入赤道太平洋的重要海洋信号通道,对热带印-太气候变异有着显著影响[2]。此外, ITF及其附近海域也是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en- Julian Oscillation, MJO)最为活跃的区域[3]。MJO一方面引起表层海温的剧烈变化,影响印度季风的爆发及持续[4],进而通过降水调节ITF及其周边海域海表温盐分布,引起ITF表层流速变化;另一方面,在季风转换期,赤道中印度洋 MJO 激发产生赤道Kelvin 波继而向东传播,并在印度洋东边界以沿岸Kelvin 波的形式沿苏门答腊-爪哇岛链继续传播,最远可以穿过龙目海峡抵达望加锡海峡,影响 ITF 在该海峡处的流量[5]。早先,由于缺乏ITF海域高时间分辨率的观测资料,针对 ITF 变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季节到年际尺度,仅有少数数值模拟结果讨论了ITF海域的季节内变化。随着观测资料不断丰富,特别是INSTANT(International Nusantara Stratification and Transport)国际计划的实施,积累了ITF海域大量的温盐及海流高时间分辨率的连续观测资料。对这些观测资料的分析显示,在ITF主要流经海峡(如龙目、翁拜、望加锡海峡),存在明显的海洋季节内信号,该信号在望加锡海峡处最大可以减弱2 Sv(1 Sv=106 m3/s)的南向海水输送[6]。印尼群岛海域地形复杂,在考虑印尼群岛部分海域水深较浅和群岛区域复杂的岸线形状这些客观条件情况下,短时间尺度的海流波动对局地的海水混合以及 ITF 的水团输运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因此,加强这一区域季节内时间尺度的信号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季节内变化 近海域 热带印度洋 赤道太平洋 高时间分辨率 大气季节内振荡 信号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