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春季南海北部上混合层的数值模拟与数值实验 被引量:5
1
作者 刘秦玉 孙即霖 贾旭晶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24-535,共12页
根据 1 998年南海季风实验 (SCSMEX)北部“实验 3号”调查船的观测资料 ,采用一维湍动能模式 (TKE模式 ) ,对春季南海北部的SST及混合层随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TKE模式能够很好地模拟南海北部的海表面温度... 根据 1 998年南海季风实验 (SCSMEX)北部“实验 3号”调查船的观测资料 ,采用一维湍动能模式 (TKE模式 ) ,对春季南海北部的SST及混合层随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TKE模式能够很好地模拟南海北部的海表面温度SST和上混合层深度随时间变化基本特征。在南海 5— 6月 ,SST的日振荡主要依赖于短波辐射的日变化 ,短波辐射是SST的主要维持机制 ;短波辐射会使SST升高 1— 4℃ ;风的垂直混合作用主要是抑制了SST的日周期振荡。春季南海海面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与短波辐射和风应力相比较 ,是一个对SST影响较小的量。南海北部 5月份混合层深度的变化趋势和振荡特征受风应力和短波辐射共同控制 ,风应力使混合层深度加深 5— 1 0m ,短波辐射使混合层深度平均变浅 5— 1 0m。而 6月份南海北部 ,在夏季风爆发后短波辐射较小 ,短波辐射的作用只能使混合层深度变浅1— 2m ,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对混合层的作用会使混合层的深度加深 1— 2m ,混合层深度主要受风应力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 南海 混合层 湍动能模式 数值模拟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南海南部上混合层数值模拟与数值实验 被引量:4
2
作者 刘秦玉 孙即霖 贾旭晶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9-157,共9页
采用一维湍动能模式对南海南部的 SST及混合层进行数值模拟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TKE模式能够模拟南海南部的海表面温度 SST以及除南海南部 5月中旬以外的上混合层深度随时间变化基本特征。在 5~ 6月 ,SST的日振荡主要依赖于短波辐射... 采用一维湍动能模式对南海南部的 SST及混合层进行数值模拟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TKE模式能够模拟南海南部的海表面温度 SST以及除南海南部 5月中旬以外的上混合层深度随时间变化基本特征。在 5~ 6月 ,SST的日振荡主要依赖于短波辐射的日变化 ,风的混合作用抑制了 SST的日周期振荡。春季夏季风爆发期间 ,南海海面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与短波辐射和风应力相比较 ,是一个对 SST和混合层影响较小的量。在春季南海南部 ,短波辐射作用能使 SST升高的最大值约为 4℃ ;潜热和感热通量能使 SST的下降的最大值为 3℃。风应力对南海混合层深度随时间变化趋势起着决定的作用 ,并能使其深度加深 2 0~ 30 m,而短波辐射则使混合层的深度变浅2~ 3m,潜热和感热通量会使混合层的深度加深 1~ 2 m。在春季南海南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爆发 南海 混合层 湍动能模式 数值模拟 S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面高度季节变化的机制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秦玉 贾英来 +1 位作者 杨海军 刘征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34-141,共8页
利用POM模式对南海环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数值试验 ,结果表明 :南海北部SSH的变化主要应归于南海局地的动力、热力强迫和黑潮的影响 ;黑潮对南海北部SSH平均态的影响要大于对SSH异常场的影响 ;对于南海北部深水区冬季局地风应力与浮力通... 利用POM模式对南海环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数值试验 ,结果表明 :南海北部SSH的变化主要应归于南海局地的动力、热力强迫和黑潮的影响 ;黑潮对南海北部SSH平均态的影响要大于对SSH异常场的影响 ;对于南海北部深水区冬季局地风应力与浮力通量的作用相反量级相同 ,黑潮对南海北部SSH的控制作用在冬季显得最重要 ,约占 50 %~ 80 % ;春季 ,夏季和秋季 ,局地风应力、浮力通量和黑潮三者都使深水区SSH上升 ,局地风应力使深水海盆SSH上升的作用约占 4 0 %~ 6 0 % ,浮力通量的作用约占 2 0 % ,黑潮的影响约占 2 0 %~ 30 % .在夏季 ,尽管南海北部深水海盆SSH达到全年最高 ,但黑潮对南海北部深水海盆SSH的贡献最小 .在广东沿岸陆架海域 ,SSH季节变化的机制与深水海盆SSH季节变化的机制不同 :春、夏季 ,局地风应力使SSH上升的作用几乎与浮力通量使SSH下降的作用相当 ;秋、冬季 ,东北季风使SSH上升的作用大于浮力通量和黑潮使SSH下降的作用 ,陆架区SSH为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面高度 季节变化 数值模拟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上混合层的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秦玉 贾旭晶 +1 位作者 孙即霖 张秀芝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469-481,共13页
利用1998年“南海季风实验(SCSMEX)”南北部两个点的资料,采用1. Launianen和T.Vihma提出的方法,计算了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和风应力,分析了南海上 混合层动力、热力特征及其与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的关... 利用1998年“南海季风实验(SCSMEX)”南北部两个点的资料,采用1. Launianen和T.Vihma提出的方法,计算了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和风应力,分析了南海上 混合层动力、热力特征及其与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的关系。发现在西南季风爆发前后,南海 北部、南部的两个观测点的海洋上混合层温度和深度随时间的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北部混 合层温度经历由高到低再变高,混合层深度经历由浅变深再变浅的3个时段;南部混合层温 度经历由低到高再变低,混合层深度经历由深变浅再变深的3个时段。这与南海南、北部海 面的风和海面热通量具备不同的特征有关。在5~6月南海上混合层动力、热力特征基本受 局地风与短波辐射控制,海面潜热和感热的作用较小。在5月份,南海南部观测点海面附近 存在浅薄的高盐高密度层,在60m以上的上层海洋内存在着许多高盐高密度核。在1998年 “南海季风实验”期间南海南、北部两个观测点都存在较浅薄的障碍层,在西南季风爆发期 间,南海北部观测点的障碍层较厚达到 20 m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8年 海上 南海夏季风爆发 混合层深度 成因 季风实验 南海北部 观测点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热力特征 辐射控制 南海南部 上层海洋 高密度 障碍层 海面 风应力 温度 局地风 特征基 5月份 动力 西南 时段 变浅 高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长Rossby波动力特性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秦玉 王韶霞 +1 位作者 刘征宇 杨海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28-37,共10页
利用2.5层海洋模式分析了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STCC)区波长在450-840 km之间的长Rossby波的动力特性.不考虑耗散时,STCC区域的长Rossby波是中性波,其快模态的周期是88-110 d,相速度为0.06-0.09 m/s,群速度几乎与相速度相同.弱耗散作用使... 利用2.5层海洋模式分析了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STCC)区波长在450-840 km之间的长Rossby波的动力特性.不考虑耗散时,STCC区域的长Rossby波是中性波,其快模态的周期是88-110 d,相速度为0.06-0.09 m/s,群速度几乎与相速度相同.弱耗散作用使长Rossby波为弱衰减波,但几乎不影响其相速度与频率.观测的STCC区海平面高度(SSH)的准90d振荡对应长Rossby波的第一斜压模,"快"模态的波动振幅是"慢"模态的约5倍.准90d振荡存在的3个必要条件是:(1)第2层向西平均流取值为0.02-0.04m/s;(2)2个活动层的厚度超过480 m;(3)第2层的密度介于24.8-26.8之间.正因为北太平洋STCC区满足这3个条件,才在该海域出现SSH的准90d振荡.海面热通量的变化对快模态长Rossby波的传播特性影响不大,但对慢模态的传播特性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逆流 长Rossby波 准90d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海流的准90天振荡 被引量:9
6
作者 潘爱军 刘秦玉 +1 位作者 胡瑞金 王韶霞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8-24,共7页
根据 POCM模式输出的流场资料 (1993年 1月 1日~ 1998年 12月 31日 ) ,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海流的季节内振荡特征 ,并用功率谱方法作了验证。结果表明 :在以 19.81°N为中心 ,18~ 2 2°N,16 0°E以... 根据 POCM模式输出的流场资料 (1993年 1月 1日~ 1998年 12月 31日 ) ,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海流的季节内振荡特征 ,并用功率谱方法作了验证。结果表明 :在以 19.81°N为中心 ,18~ 2 2°N,16 0°E以西的西太平洋海域 ,海流具有显著的准 90 d振荡特征 ;该振荡对应的波长约为 86 5 km,沿 19.81°N该振荡信号自东向西传播的相速度约为 0 .0 9m/ s。从能量角度看 ,该振荡信号主要存在于 15 0 m以内的海洋次表层 ,2 2 2 .5 m深度能量是 6 2 .5 m能量的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流 准90天振荡 副热带逆流 小波分析 谱分析 能量衰减 北太平洋 POCM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