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水养殖中原生动物病原虫的鉴定—Ⅱ粘孢子虫的研究及鉴定方法 被引量:29
1
作者 赵元莙 马成伦 宋微波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81-688,共8页
粘孢子虫是海水养殖中常见的危害性原生动物类群之一。该文综合介绍 :一套适用于粘孢子虫研究及鉴定的方法 ;粘孢子虫的标本采集、标本保存、观察与描述、研究技术以及特征性鉴别与量度的图解式方法 ;若干现代技术 。
关键词 原生动物 粘孢子虫 鉴定 研究方法 海水养殖 原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纤毛虫巨大拟阿脑虫的实验生态学研究:初始密度及食物对其种群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张绍丽 马洪钢 宋微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41-646,共6页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 ,就不同初始种群密度及食物密度等因素对海洋纤毛虫巨大拟阿脑虫 (隶属纤毛门 ,盾纤目 )的种群自然增长率 (r)及世代时间 (G)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初始种群密度与r值呈负相关 ,与G则呈正相关 ,初始密度为 1i...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 ,就不同初始种群密度及食物密度等因素对海洋纤毛虫巨大拟阿脑虫 (隶属纤毛门 ,盾纤目 )的种群自然增长率 (r)及世代时间 (G)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初始种群密度与r值呈负相关 ,与G则呈正相关 ,初始密度为 1ind ml时 ,r值达最大值 2 6 1 d,G值则为最小值为 0 2 9d ;r值随食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当食物密度为 2 8E +0 8ind ml时 ,r值达最大值为 2 0 7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拟阿脑虫 种群自然增长率 世代时间 实验生态学 海洋纤毛虫 初始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纤毛虫——巨大拟阿脑虫的实验生态学研究Ⅳ.捕食竞争对种群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绍丽 马洪钢 +1 位作者 许恒龙 宋微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2039-2044,共6页
作为系列研究的第四部分 ,就捕食竞争、食物等因素与海洋纤毛虫——巨大拟阿脑虫 (纤毛门 ,盾纤目 )种群生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 ,单独或混合培养的纤毛虫对细菌生长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竞争者存在时 ,巨大拟阿脑虫和扇形游... 作为系列研究的第四部分 ,就捕食竞争、食物等因素与海洋纤毛虫——巨大拟阿脑虫 (纤毛门 ,盾纤目 )种群生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 ,单独或混合培养的纤毛虫对细菌生长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竞争者存在时 ,巨大拟阿脑虫和扇形游仆虫的种群生长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而维持较为稳定的共存状态。实验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拟阿脑虫 种群生长 细菌 海洋纤毛虫 捕食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株海洋微藻强化褶皱臂尾轮虫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赵明日 孙世春 +1 位作者 麦康森 江海华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2-38,共7页
该文用 7株富含 EPA、DHA的海洋微藻对褶皱臂尾轮虫 (Brachionus plicatilis)进行强化 ,通过检测轮虫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来研究这几种微藻对轮虫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 :轮虫中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与所用饵料密切相关 ,尤其是 EPA、DHA等... 该文用 7株富含 EPA、DHA的海洋微藻对褶皱臂尾轮虫 (Brachionus plicatilis)进行强化 ,通过检测轮虫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来研究这几种微藻对轮虫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 :轮虫中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与所用饵料密切相关 ,尤其是 EPA、DH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主要取决于这些脂肪酸在藻中的含量 ;强化 12 h后 ,轮虫中的 n- 3PUFA含量一般为饵料中含量的 75 %左右 ,强化 2 4 h达 80 %以上 ,强化 7d的轮虫可达 90 %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藻 褶皱臂尾轮虫 二十碳五烯酸 二十二碳六烯酸 生物饵料 EPA DH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缢蛏滤除率与颗粒选择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范德朋 潘鲁青 +1 位作者 马甡 董双林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4,共4页
利用4种不同大小的单细胞藻类作为饵料研究缢蛏(Sinonovaculaconstricta)的滤除率以及缢蛏对不同大小饵料颗粒的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 :3种规格缢蛏对4种单细胞藻类的滤除率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 ,即随藻类规格的增大 ,缢蛏的滤除率亦... 利用4种不同大小的单细胞藻类作为饵料研究缢蛏(Sinonovaculaconstricta)的滤除率以及缢蛏对不同大小饵料颗粒的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 :3种规格缢蛏对4种单细胞藻类的滤除率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 ,即随藻类规格的增大 ,缢蛏的滤除率亦逐渐变大 ,并且大规格缢蛏的滤除率变化最显著 ;在饵料颗粒选择性的实验中 ,小规格缢蛏对大规格(ESD=8.83)藻类具有较高的的选择性 ,中规格缢蛏对藻类的选择性不明显 ,而大规格缢蛏则对小规格(ESD=4.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缢蛏 滤阴率 颗粒选择性 实验研究 藻类 贝类 摄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盐度地下卤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研究 被引量:30
6
作者 肖国强 潘鲁青 +2 位作者 冉宪宝 王桓台 王国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36-40,共5页
研究了用低盐度地下卤水养殖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的可行性和养殖模式。结果表明 ,向地下卤水中添加适量的K+,调节Na+/K+比值 ,能明显提高仔虾的成活率 ;通过合理的水质调控 ,获得低盐度地下卤水南美白对虾养殖的高产高效 ,其中... 研究了用低盐度地下卤水养殖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的可行性和养殖模式。结果表明 ,向地下卤水中添加适量的K+,调节Na+/K+比值 ,能明显提高仔虾的成活率 ;通过合理的水质调控 ,获得低盐度地下卤水南美白对虾养殖的高产高效 ,其中精养池平均成活率、平均产量和投入产出比分别比半精养提高25.23 % ,148g/m2和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盐度地下卤水 养殖 南美白对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养殖生态系中有机碳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游奎 马甡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1-55,共5页
对于围隔养殖对虾生态系中有机碳的变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溶解有机碳 (DOC)含量波动在 5 .2 99~ 13.39mg/ L之间 ,平均为 8.5 3mg/ L± 2 .2 5 mg/ L;颗粒有机碳 (POC)含量波动在0 .6 5~ 6 .6 3mg/ L之间 ,平均为 3.2 5 mg/ ... 对于围隔养殖对虾生态系中有机碳的变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溶解有机碳 (DOC)含量波动在 5 .2 99~ 13.39mg/ L之间 ,平均为 8.5 3mg/ L± 2 .2 5 mg/ L;颗粒有机碳 (POC)含量波动在0 .6 5~ 6 .6 3mg/ L之间 ,平均为 3.2 5 mg/ L± 1.76 mg/ L;总有机碳 (TOC)含量波动在 6 .92~ 2 0 .0 2mg/ L之间 ,平均为 11.78mg/ L± 3.82 mg/ L ;其中 DOC∶ POC∶ TOC为 0 .72∶ 0 .2 8∶ 1。各种有机碳组分的含量明显高于自然海水中各种有机碳的含量 ;各种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在养殖期间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 ;其变化与 DCOD的变化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磷 颗粒有机碳 总有机碳 对虾 养殖生态系 DOC POC T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处理海水生成氧化物对扁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郑波 马甡 +1 位作者 王成刚 谷向伟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12-218,共7页
研究了臭氧处理海水生成氧化物对扁藻 (Tetraselmis chuii)生长的影响。臭氧生成氧化物浓度在 0 .736 mg/ L以下不产生毒害作用 ,在 1.113mg/ L以上观察到了毒害作用 ,并且浓度越高毒性越强。实验发现扁藻对臭氧生成氧化物的毒害有抵抗... 研究了臭氧处理海水生成氧化物对扁藻 (Tetraselmis chuii)生长的影响。臭氧生成氧化物浓度在 0 .736 mg/ L以下不产生毒害作用 ,在 1.113mg/ L以上观察到了毒害作用 ,并且浓度越高毒性越强。实验发现扁藻对臭氧生成氧化物的毒害有抵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海水处理 臭氧生成氧化物 海水 毒害作用 扁藻 饵料 海水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浸泡前后太平洋牡蛎卵子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9
作者 任素莲 王德秀 +1 位作者 绳秀珍 王如才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5-31,共7页
透射电镜下比较研究了海水浸泡前、后太平洋牡蛎卵子 (Crassostrea,gigas Thunberg)的超微结构。太平洋牡蛎卵子为均黄卵 ,由卵黄膜、质膜、卵质与卵核 4部分组成。卵质内除含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之外 ,还含有多种来源... 透射电镜下比较研究了海水浸泡前、后太平洋牡蛎卵子 (Crassostrea,gigas Thunberg)的超微结构。太平洋牡蛎卵子为均黄卵 ,由卵黄膜、质膜、卵质与卵核 4部分组成。卵质内除含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之外 ,还含有多种来源的卵黄颗粒 ,但缺乏皮层颗粒。海水浸泡前 ,内质网含量少 ,线粒体丰富 ,集中分布在核膜附近 ,卵核 (生发泡 )未破裂 ;海水浸泡后 ,胞质含有十分丰富的粗面内质网 ,线粒体分散分布 ,生发泡破裂 ,卵子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 ,核仁存在 ,核仁组织中心与粗面内质网紧密相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卵子 超微结构 透射电镜 海水浸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豆蟹对青岛海区贻贝的感染及危害初探
10
作者 王宇琦 孙世春 宋微波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20-726,共7页
20 0 0年 10月~ 2 0 0 1年 12月 ,对青岛太平角养殖海区的贻贝寄生中华豆蟹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以肥满指数为指标 ,通过对感染和未感染贻贝的比较 ,分析了中华豆蟹对贻贝的危害程度。结果表明 ,中华豆蟹对贻贝的感染率为 2 .0 %~ 2... 20 0 0年 10月~ 2 0 0 1年 12月 ,对青岛太平角养殖海区的贻贝寄生中华豆蟹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以肥满指数为指标 ,通过对感染和未感染贻贝的比较 ,分析了中华豆蟹对贻贝的危害程度。结果表明 ,中华豆蟹对贻贝的感染率为 2 .0 %~ 2 0 .4 %。2 0 0 0年 11月和 2 0 0 1年 11月出现 2次感染高峰 ,分别为 9.7%和 2 0 .4 % ;最低感染率出现于 2 0 0 1年 1月和 3月 (均为 2 .0 % )。感染强度为 1~ 5 ,多数为 1(占感染个体的 83.2 % )。贻贝所感染的豆蟹的性别及感染强度与宿主的大小有关。小个体贻贝仅见雄豆蟹感染 ,绝大多数雌豆蟹见于壳长大于 2 cm的贻贝。未发现同一宿主体内同时感染 2只或以上的雌豆蟹。在调查的 15个月中 ,有 11个月被感染贻贝的肥满度显著低于未感染的贻贝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豆蟹 贻贝 感染率 肥满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病原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50
11
作者 宋微波 王崇明 +2 位作者 王秀华 李赟 李筠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23-26,共4页
关键词 栉孔扇贝 养成期 大规模死亡 病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被引量:32
12
作者 范德朋 潘鲁青 +1 位作者 马甡 董双林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6-62,共7页
实验研究温度对不同个体大小缢蛏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在实验温度(15~ 30℃ )条件下 ,缢蛏的耗氧率 (O) [mg/ h·个 ]和排氨率 (N ) [μg/ h·个 ]与缢蛏软体部干重(W)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 ;温度的上升使得缢... 实验研究温度对不同个体大小缢蛏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在实验温度(15~ 30℃ )条件下 ,缢蛏的耗氧率 (O) [mg/ h·个 ]和排氨率 (N ) [μg/ h·个 ]与缢蛏软体部干重(W)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 ;温度的上升使得缢蛏的耗氧率 (OS) [mg/ g· h]、排氨率 (Na) [μg/ g· h]均增大 ;两者之间的比值 (原子数 O∶ N)在 2 0℃时最大 ,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其值逐步减小。耗氧率 (O)、排氨率 (N)与温度 (T)、缢蛏软体部干重 (W)二元线形回归方程分别是 :O=- 0 .370 3+0 .32 0 4 W+ 0 .0 2 98T,N =- 15 4 .0 6 77+ 6 9.74 88W+ 7.9332 T。复相关系数 r分别为 0 .9773和0 .92 2 8;F检验表明 ,两个回归方程均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缢蛏 温度 耗氧率 排氨率 贝类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血细胞单克隆抗体研制及对虾血细胞类型的鉴别 被引量:9
13
作者 战文斌 张利峰 +2 位作者 张志栋 周丽 宋微波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1年第6期19-22,共4页
选用聚乙二醇 (PEG)作为细胞融合剂 ,将免疫的Balb/c小鼠的脾细胞与P3 X63 Ag8U1骨髓瘤细胞融合 ,制备产生抗中国对虾血细胞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IIFA)进行了杂交瘤细胞的筛... 选用聚乙二醇 (PEG)作为细胞融合剂 ,将免疫的Balb/c小鼠的脾细胞与P3 X63 Ag8U1骨髓瘤细胞融合 ,制备产生抗中国对虾血细胞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IIFA)进行了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最后建立了分泌抗中国对虾血细胞单抗的 2 3株杂交瘤细胞。其中以 3A3、3B3和 3B6为代表的三组单抗能够鉴别中国对虾的三类血细胞亚群。这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中国对虾血细胞不同亚群的免疫特性提供了有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血细胞 单克隆抗体 鉴别 分子免疫特性 抗病能力 分子免疫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钠浓度对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MACC/B226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梁英 麦康森 +1 位作者 孙世春 于道德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8-51,共4页
在温度为22±1℃ ,盐度为28,硝酸钠浓度分别为75,375,750,1125,1500,1875mg/L的条件下 ,用F/2培养基对青岛海洋大学微藻种质库保存的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nutum)MACC/B226进行培养 ,测定了生长及脂肪酸组成。实验结果表... 在温度为22±1℃ ,盐度为28,硝酸钠浓度分别为75,375,750,1125,1500,1875mg/L的条件下 ,用F/2培养基对青岛海洋大学微藻种质库保存的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nutum)MACC/B226进行培养 ,测定了生长及脂肪酸组成。实验结果表明 ,在硝酸钠浓度为1125mg/L时 ,三角褐指藻相对生长率最高。在75~375mg/L之间二十碳五稀酸 (EPA)含量随着硝酸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在375~1875mg/L之间EPA含量变化不大 ,在1875mg/L时达到最高值 (占总脂肪酸的12.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钠浓度 三角褐指藻 生长 脂肪酸组成 相对生长率 微藻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病原体感染与疾病发生关系探讨 被引量:11
15
作者 贺桂珍 李赟 +3 位作者 王崇明 黄剑宇 王秀华 宋微波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75-79,共5页
超薄切片和负染色技术检测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病原体感染状况 ,结果表明 :在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 7、 8月份 ,病毒检出率分别为 80 %、 10 0 % ,此时 ,病毒感染强度也达到最高 ;而海湾扇贝整个养殖期间病毒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维持在较... 超薄切片和负染色技术检测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病原体感染状况 ,结果表明 :在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 7、 8月份 ,病毒检出率分别为 80 %、 10 0 % ,此时 ,病毒感染强度也达到最高 ;而海湾扇贝整个养殖期间病毒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未出现明显的涨落。二种扇贝均检测到类立克次氏体 (RLO) ,但类立克次氏体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未出现明显的涨落 ,似与扇贝死亡的关系不大。综合分析认为 ,病毒极可能是导致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直接病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体感染 栉孔扇贝 海湾扇贝 病毒 类立克次氏体 病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牡蛎精液的超低温保存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李赟 王品虹 +1 位作者 贺桂珍 赵强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07-211,共5页
利用解剖法采集太平洋牡蛎精液 ,用自然海水做基础溶液 ,配制不同浓度的 DMSO(二甲亚砜 )作为超低温保护剂 ,在液氮 (L N2 )面上不同高度进行预处理 ,投入 LN2 内保存 ,升温解冻后 ,检测精子成活率。结果表明 ,DMSO处理浓度、预处理温... 利用解剖法采集太平洋牡蛎精液 ,用自然海水做基础溶液 ,配制不同浓度的 DMSO(二甲亚砜 )作为超低温保护剂 ,在液氮 (L N2 )面上不同高度进行预处理 ,投入 LN2 内保存 ,升温解冻后 ,检测精子成活率。结果表明 ,DMSO处理浓度、预处理温度及时间和升温方式对超低温保存成活率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 ,用 10 % DMSO在 LN2 面上 17cm预处理 6 min,采用 16~ 17℃流水不完全解冻 ,效果最好 ,超低温保存精子成活率可达 70 %。与新鲜精子相比 ,在 L N2 内保存一天的精子 ,授精能力没有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精子 超低温保存 解剖法 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沿海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表型变异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郑小东 王如才 刘维青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13-719,共7页
采用软体部 (腕式、胴体长与宽等 )测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华南沿海曼氏无针乌贼 Sepiel-la maindroni4个自然群体进行了形态学研究 ,结果发现腕式不完全一致。繁殖群体中 ,雌性平均体重明显高于雄性 ,4对腕明显短于对应的雄性腕长。对角... 采用软体部 (腕式、胴体长与宽等 )测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华南沿海曼氏无针乌贼 Sepiel-la maindroni4个自然群体进行了形态学研究 ,结果发现腕式不完全一致。繁殖群体中 ,雌性平均体重明显高于雄性 ,4对腕明显短于对应的雄性腕长。对角质颚的上颚观察和测量的结果为 :头盖长 a、冠部长 b、吻长 c、翼状部长 e以及吻端至翼状部下端的距离 g随体重、胴体长的增长而呈明显的线性增长趋势 ;b/a可以作为一种遗传标记 ,区分不同种群。对莆田、南澳和湛江 3群体的齿舌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型变异 曼氏无针乌贼 乌质颚 齿舌 扫描电镜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HCO_3浓度对塔胞藻、小球藻和新月菱形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梁英 麦康森 +1 位作者 孙世春 梁广尧 《黄渤海海洋》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1-76,共6页
在温度为 ( 2 2± 1 )℃ ,盐度为 2 8的条件下 ,用不同浓度的NaHCO3( 0 ,1 0 0 ,2 0 0 ,40 0 ,80 0 ,1 2 0 0和 1 60 0mg/L)对青岛海洋大学微藻种质库保存的塔胞藻 (Pyramidomonassp.)、小球藻 (Chlorellaspp .)和新月菱形藻 (Nitzs... 在温度为 ( 2 2± 1 )℃ ,盐度为 2 8的条件下 ,用不同浓度的NaHCO3( 0 ,1 0 0 ,2 0 0 ,40 0 ,80 0 ,1 2 0 0和 1 60 0mg/L)对青岛海洋大学微藻种质库保存的塔胞藻 (Pyramidomonassp.)、小球藻 (Chlorellaspp .)和新月菱形藻 (Nitzschiaclosterium )进行培养。实验结果表明 ,NaHCO3浓度对 3种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 ,经过 6d的培养 ,塔胞藻和小球藻的细胞浓度都在NaHCO3浓度为 1 2 0 0mg/L时达到最大值 ;新月菱形藻的细胞浓度在NaHCO3浓度为 40 0mg/L时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胞藻 小球藻 新月菱形藻 碳酸氢钠 温度 盐度 饵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牡蛎精子形成的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任素莲 王德秀 +3 位作者 绳秀珍 王如才 姜明 刘晓云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01-505,共5页
透射电镜下研究了太平洋牡蛎 (Crassostrea gigas Thunberg)的精子形成过程。精子细胞中含有前顶体颗粒、线粒体、高尔基体、中心粒等多种细胞结构 ,线粒体、前顶体颗粒的数量较多。在精子形成过程中 ,前顶体颗粒逐渐汇集、愈合成顶体... 透射电镜下研究了太平洋牡蛎 (Crassostrea gigas Thunberg)的精子形成过程。精子细胞中含有前顶体颗粒、线粒体、高尔基体、中心粒等多种细胞结构 ,线粒体、前顶体颗粒的数量较多。在精子形成过程中 ,前顶体颗粒逐渐汇集、愈合成顶体泡 ,顶体泡覆盖在细胞核的一端逐渐发育为顶体 ;线粒体则向顶体相反的方向移动 ,最后移到核后端形成 4个较大的线粒体球 ;中心粒移到核后端由远端中心粒形成轴丝 ;细胞核发生致密 ,形态发生变化 ,最后形成杯状的精子核 ;多余的细胞质被抛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精子形成 顶体 透射电镜 线粒体 细胞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加有机降解菌制剂虾池底质中有机碳和总氮的变化 被引量:10
20
作者 苏跃朋 马甡 董双林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1-64,共4页
2001年7月至10月 ,进行了有机降解菌制剂改良底质的应用实验 ,测定了底质有机污染指标 :有机碳和总氮。结果显示 ,有机碳未出现积累 ,对照组与处理组差异显著 (P<0.001) ,有机降解菌降解有机碳效果显著 ;总氮出现积累现象 ,处理组与... 2001年7月至10月 ,进行了有机降解菌制剂改良底质的应用实验 ,测定了底质有机污染指标 :有机碳和总氮。结果显示 ,有机碳未出现积累 ,对照组与处理组差异显著 (P<0.001) ,有机降解菌降解有机碳效果显著 ;总氮出现积累现象 ,处理组与实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碳氮比在底质中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降解菌制剂 虾池底质 有机碳 总氮 对虾 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