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物理化学进展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正斌 刘莲生 +1 位作者 郑士淮 张曼平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89年第2期16-17,共2页
海洋化学系的科研有三大方向:海洋物理化学、海洋环境化学、海洋资源化学。海洋物理化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我系的海洋物理化研究工作起步较早、在全国同行中居于领先地位,因而在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点。 本研究方... 海洋化学系的科研有三大方向:海洋物理化学、海洋环境化学、海洋资源化学。海洋物理化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我系的海洋物理化研究工作起步较早、在全国同行中居于领先地位,因而在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点。 本研究方向的工作,主要是研究海洋中化学物质的存在形式、结构和特性、海洋中发生的一切化学变化的规律、理论和方法,以及海洋资源开发中的理论问题。海洋物理化学是使海洋化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主要理论支柱。海洋物理化学研究不仅是我国基础理论研究中长期规划中重要组成部分,也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物理化学 海洋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资源的化学ⅩⅠⅩ.冠合型醇酸树脂的分子设计、合成及其对海水体系中钾离
2
作者 孙玉善 冯飞 +3 位作者 孙汉章 彭启强 夏宗凤 王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51-59,共9页
首次报道了一种冠合型醇酸树脂的分子设计、合成方法及其对低浓度溶液和海水体系中钾离子的富集性能。基于近年来发展的"主-客体化学"(HostGuestChemistry)等理论概念构思,设计并合成出一种冠合型聚双内酯类的... 首次报道了一种冠合型醇酸树脂的分子设计、合成方法及其对低浓度溶液和海水体系中钾离子的富集性能。基于近年来发展的"主-客体化学"(HostGuestChemistry)等理论概念构思,设计并合成出一种冠合型聚双内酯类的新高分子钾离子富集剂,即均苯四酸-二甘醇聚大环醚双内酯(Polymacrocycyclicetherbislactoneofdiethleneglycolpyromylliticacid,以下简称PBL树脂),产率几为定量,为97.4%左右。笔者研究了这种热固性树脂对低浓度钾盐溶液、莱州湾海滨地下卤水和天然海水中钾离子的富集行为,实验结果表明PBL树脂可适用于天然海水及莱州湾地下卤水等复杂体系中低浓度钾离子的富集分离,富集容量可分别达到22.5×10(-3)和36.5×10(-3)。初步探讨了PBL树脂的捕钾机理,并对富氧大环高分子对钾离子选择性络合的孔径匹配理论提出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离子 海水 树脂 富集 醇酸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资源的化学XX盐化工废弃物高低温盐有效利用的研究
3
作者 孙汉章 孙玉善 +1 位作者 乔凭 周兵华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3期419-424,共6页
报道利用盐化工废弃物高低温盐制取无机阻燃剂氢氧化镁和具有广泛用途的氟硅酸钠的几种新方法。本文采用沉淀法,使高低温盐中的Mg2+、Na+得以有效的利用,其利用率可达100%
关键词 海洋资源 高低温盐 盐化工 氢氧化镁 氟硅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中液-固界面作用的分形研究 Ⅱ.混合交换剂表面分维的加和性规律和非加和性规律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莲生 张正斌 +3 位作者 杨长春 管清录 王超英 郭国霖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581-590,共10页
用SAXS方法验证了海洋化学液-固界面研究中一些混合交换剂体系的分维分别具有加和性和非加性规律。实验测得:针铁矿/蒙脱石、水锰矿/无定形氧化铁、δ-MnO_2/针铁矿、δ-MnO_2/无定形氧化铁等混合交换剂体系的表面分维对混合百分率具有... 用SAXS方法验证了海洋化学液-固界面研究中一些混合交换剂体系的分维分别具有加和性和非加性规律。实验测得:针铁矿/蒙脱石、水锰矿/无定形氧化铁、δ-MnO_2/针铁矿、δ-MnO_2/无定形氧化铁等混合交换剂体系的表面分维对混合百分率具有线性加和性;而高岭石/无定形氧化铁、无定形氧化铁/蒙脱石、δ-MnO_2/蒙脱石、δ-MnO_2/氧化铁凝胶等混和交换剂具有非线性加和性。上述诸体系在海水介质中平衡一年后,SAXS测定的表面分维皆具有非线性加和性,或非线的程度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液-固界面 分形 混合交换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入东海的化学物质输送特点 被引量:6
5
作者 黄薇文 张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54-62,共9页
本文基于1984~1987年间对长江下游及河口地区的4个航次的观测和分析结果,讨论了常量与重金属元素的浓度及输送模式。与世界上其他大河流相比长江重金属元素的浓度较低,相反常量元素含量较高,这与中国大陆强烈的化学剥蚀和... 本文基于1984~1987年间对长江下游及河口地区的4个航次的观测和分析结果,讨论了常量与重金属元素的浓度及输送模式。与世界上其他大河流相比长江重金属元素的浓度较低,相反常量元素含量较高,这与中国大陆强烈的化学剥蚀和相对较低的人类活动水平有关。在淡水-咸水混合过程中大多数颗粒态元素呈稳定态分布,特别是当元素的绝对浓度用A1或Sc校正后尤为明显。溶解常量元素呈保守性,因此它们的输送通常可根据河流末端浓度与流量或含沙量之积来估算。大多数溶解态痕量元素是非保守的,在估算它们的外输通量时应根据元素在河口的分布曲线乘以相应的增高或减小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东海 化学物质 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电泳性质的研究——Ⅱ.海洋有机物对悬浮颗粒物电泳淌度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张正斌 王保栋 +1 位作者 刘莲生 郑士准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14-323,共10页
本文对天然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带电机理,特别是海洋有机物对颗粒物电泳淌度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海洋有机物(主要是富里酸FA)吸附到悬浮颗粒物上后,使得原来带有不同电荷的颗粒物均带负电荷;海洋有机物(FA)与Ca^(2+)、M... 本文对天然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带电机理,特别是海洋有机物对颗粒物电泳淌度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海洋有机物(主要是富里酸FA)吸附到悬浮颗粒物上后,使得原来带有不同电荷的颗粒物均带负电荷;海洋有机物(FA)与Ca^(2+)、Mg^(2+)等金属离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原来电泳淌度差别很大的各种悬浮颗粒物变得相互很接近.实验结果还表明,海水中的氨基酸由于其浓度小,以及其本身的性质所限,因而对悬浮颗粒物的电泳淌度基本没有影响;起决定影响性作用的有机物是海水腐植质(F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颗粒物 电泳性质 天然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河口地球化学研究的若干进展 被引量:22
7
作者 张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38-445,共8页
在过去10年的河口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一些大的河口(黄河、长江、大辽河、滦河、珠江、九龙江、闽江等)体系中的化学要素的行为特点。与世界上的大河流相比,中国河流中具有较高的营养元素和较低的痕量元素浓度。流域盆... 在过去10年的河口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一些大的河口(黄河、长江、大辽河、滦河、珠江、九龙江、闽江等)体系中的化学要素的行为特点。与世界上的大河流相比,中国河流中具有较高的营养元素和较低的痕量元素浓度。流域盆地的风化作用指数由北向南逐渐增加,这与世界上其它地区十分相似。在河口淡-咸水混合过程中,颗粒态的化学要素多呈稳定态分布模式,这与高的泥沙量、较轻的污染程度和水文动力作用相对较弱有关,并且对生态系统有显著的影响。考虑到化学要素在中国河口的行为特点,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与耕作相关的化肥、农药的使用对河口和近岸的生产力与经济活动(例如养殖与捕捞)将会有愈来愈显著的影响,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到营养要素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地球化学 营养元素 风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固体颗粒主要无机组份的红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修林 张正斌 +1 位作者 刘莲生 夏宗凤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3年第4期32-39,共8页
应用FTIR光谱技术系统测定了海洋固体颗粒主要无机组份(包括粘土、金属氧化物和碳酸钙)在2500~4000cm^(-1)范围内的红外光谱。着重研究了这些海洋固体颗粒的表面自由羟基、表面氢键羟基和结构羟基的伸缩振动红外吸收峰及其特征。
关键词 海洋 固体颗粒 无机成分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降水中化学组分及其制约因素(Ⅱ)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剑 刘敏光 +1 位作者 王俊鹤 张经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51-53,共3页
对西太平洋、中太平洋、委内瑞拉、科西嘉、青岛等5个地区降水中化学组分进行了相对分析和描述。认识到:各种化学组分因其在整个地球水循环中的行为和来源不同而影响其在降水中的浓度,其中Ca在降水中的浓度很大程度上受陆源物质影响;NaC... 对西太平洋、中太平洋、委内瑞拉、科西嘉、青岛等5个地区降水中化学组分进行了相对分析和描述。认识到:各种化学组分因其在整个地球水循环中的行为和来源不同而影响其在降水中的浓度,其中Ca在降水中的浓度很大程度上受陆源物质影响;NaCl主要来自海洋,即其含量主要决定于降水对海盐气溶胶冲刷程度;SO_4^(2-)含量的增高是由于人为污染物质及火山喷发等的贡献;NO_3^-主要来源于天然及人为污染物中的NO_x,H_2SO_4及HNO_3的存在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因素,而CaCO_(3-)CO_3^(2-)体系对酸雨有缓冲能力,可使pH升高,NH_3的加入有利于缓解酸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降水 化学成分 制约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锌、铅、镉对海洋浮游藻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4
10
作者 宁征 孙秉一 +1 位作者 史致丽 郝恩良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0年第4期50-58,共9页
研究了Cu、Pb、Zn、Cd四种重金属离子活度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球等边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叉边金藻(Dirateria inornate)的毒性效应。藻对重金属的响应曲线包括平台区、阈值、半数效应值、零增长值。对于Cu,三... 研究了Cu、Pb、Zn、Cd四种重金属离子活度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球等边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叉边金藻(Dirateria inornate)的毒性效应。藻对重金属的响应曲线包括平台区、阈值、半数效应值、零增长值。对于Cu,三种藻的阈值分别为p^aCu=8.5,p^aCu=8.7,p^aCu=8.9。三种藻的零增长值分别为p^aCu=7.0,p^aCu=7.1,p^aCu=7.3。对于Zn,三种藻的阈值分别为p^aZn=8.0,p^aZn=8.5,p^aZn=9.5。两种藻的零增长值分别为p^aZn=6.3,p^aZn=6.9。对于Pb,二种藻的阈值分别为p^aPb=10.8,p^aPb=9.5:一种藻的零生长值在p^aPb=8.2。对于Cd,三种藻的阈值分别为p^aCd=8.9,p^aCd=10.3,p^aCd=10.5。两种藻的零增长值出现在p^aCd=8.1和p^aCd=8.4。对于牟氏角毛藻,四种重金属的毒性强弱顺序为Pb>Cd>Zn>Cu。对于叉边金藻的毒性顺序为Cd>Pb>Cu>Zn。对于等边金藻的顺序为Cd>Cu>Zn>P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藻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化学因子对单胞藻生长和代谢产物络合容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怀成 孙秉一 +1 位作者 史致丽 郝恩良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0年第4期35-42,共8页
通过一次培养、极谱滴定测定研究一次培养过程中叉边金藻细胞渗出物对铜、镉的络合容量及常数的变化;培养介质的营养水平;加入微量营养元素铁、锰和重金属铜对细胞生长和渗出物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次培养过程中,从接种到稳定生长... 通过一次培养、极谱滴定测定研究一次培养过程中叉边金藻细胞渗出物对铜、镉的络合容量及常数的变化;培养介质的营养水平;加入微量营养元素铁、锰和重金属铜对细胞生长和渗出物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次培养过程中,从接种到稳定生长期细胞渗出物的铜络合容量从1.49×10^(-7)mol/dm^3增加到8.34×10^(-7)mol/dm^3,条件稳定常数LgK′_(CuL)从7.57变化到7.11。培养介质的营养水平愈高,单个细胞渗出的有机物量增加,铁明显抑制细胞渗出物的释放,铜在细胞中可容忍的浓度范围内刺激细胞渗出物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边金藻 渗出物 络合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降水中化学组分及其制约因素(I)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剑 刘敏光 +1 位作者 王俊鹤 张经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39-43,共5页
对西太平洋、中太平洋、委内瑞拉、科西嘉、青岛等5个地区降水中化学组分进行了相对分析和描述。认识到:各种化学组分因其在整个地球水循环中的行为和来源不同而影响其在降水中的浓度,其中Ca在降水中的浓度很大程度上受陆源物质影响;NaC... 对西太平洋、中太平洋、委内瑞拉、科西嘉、青岛等5个地区降水中化学组分进行了相对分析和描述。认识到:各种化学组分因其在整个地球水循环中的行为和来源不同而影响其在降水中的浓度,其中Ca在降水中的浓度很大程度上受陆源物质影响;NaCl主要来自海洋,即其含量主要决定于降水对海盐气溶胶冲刷程度;SO_4^(2-)含量的增高是由于人为污染物质及火山喷发等的贡献;NO_3^-主要来源于天然及人为污染物中的NO_x,H_2SO_4及HNO_3的存在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因素,而CaCO_(3-)CO_3^(2-)体系对酸雨有缓冲能力,可使pH升高,NH_3的加入有利于缓解酸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降水 化学成分 制约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锡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9
13
作者 赵丽英 陆贤昆 孙秉一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0年第4期125-131,共7页
三丁基锡(包括三丁基锡氧化物TBTO和三丁基锡氟化物TBTF)、三苯基锡化合物在低浓度下可限制海洋单细胞藻的生长和存活。一次培养实验结果表明:TBTO、TBTF、三苯基锡对三角褐指藻具有强毒性,其72小时半致死浓度EC 50分别为TBTO,0.83μg/d... 三丁基锡(包括三丁基锡氧化物TBTO和三丁基锡氟化物TBTF)、三苯基锡化合物在低浓度下可限制海洋单细胞藻的生长和存活。一次培养实验结果表明:TBTO、TBTF、三苯基锡对三角褐指藻具有强毒性,其72小时半致死浓度EC 50分别为TBTO,0.83μg/dm^3TBTF,1.09μg/dm^3;三苯基锡,0.93μg/d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褐指藻 毒性 三丁基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东部锡的输入、形态特征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被引量:3
14
作者 陆贤昆 韩峰 +1 位作者 祝惠英 李静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51-60,共10页
自1990年7月~1991年5月取样测量了胶州湾东部各形态锡的季节序列变化。溶解无机锡、有机锡和颗粒态锡的百分比表明了锡形态分布的区域特征及可能的输入。丰水期(7月),各形态锡出现异常高值(DISn76.7ng/dm... 自1990年7月~1991年5月取样测量了胶州湾东部各形态锡的季节序列变化。溶解无机锡、有机锡和颗粒态锡的百分比表明了锡形态分布的区域特征及可能的输入。丰水期(7月),各形态锡出现异常高值(DISn76.7ng/dm3,DOSn546.1ng/dm3,PSn688.6ng/dm3),表明陆源输入的主要作用。随着湾内海水盐度升高,溶解态无机、有机锡呈现外海低值的特征,但颗粒锡占据了绝对比例。极高的颗粒物富集因子(8.5×104~2.2×105)和浮游生物富集因子(5.1×104~7.0×105),说明水体锡的强颗粒物活性和生物获得性,对排除无机、有机锡起重要作用。相反,沉积物中锡的甲基化则将是锡从沉积转入水体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形态特征 生物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锡在海洋生物中的含量分布和累积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丽英 陆贤昆 孙秉一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0年第4期143-148,共6页
研究了胶州湾海洋生物体中锡含量。锡可在海洋生物体内高度累积,分布不均,符合生物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分布特征。
关键词 海洋生物 含量 生物累积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邻近海域中表层沉积物间隙水的某些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继亮 崔巍 +1 位作者 盛建明 曹钦臣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89年第3期40-51,共12页
本文研究了黄河口邻近海域中Cl‰、PH、SO_4^(2-)在表层沉积间隙水中的地球化学特征。我们认为,可用氯度参数在地质学上指示出这一海区的泥砂运移方向。本文提出:表层沉积间隙水中的硫酸盐含量呈现异常增高现象,而自生黄铁矿在沉积中的... 本文研究了黄河口邻近海域中Cl‰、PH、SO_4^(2-)在表层沉积间隙水中的地球化学特征。我们认为,可用氯度参数在地质学上指示出这一海区的泥砂运移方向。本文提出:表层沉积间隙水中的硫酸盐含量呈现异常增高现象,而自生黄铁矿在沉积中的生物氧化过程可能是产生此种异常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水 地球化学 沉积物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元素在天然水体中迁移机制的模拟──Ⅰ.膜扩散系统的应用
17
作者 董峻 张经 王俊鹤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37-144,共8页
化学元素在天然水体中迁移机制的模拟──Ⅰ.膜扩散系统的应用董峻,张经,王俊鹤(武汉水利部,中科院水库渔业研究所,武汉)(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系)关键词化学元素;膜系统;吸附;扩散前言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污染物质... 化学元素在天然水体中迁移机制的模拟──Ⅰ.膜扩散系统的应用董峻,张经,王俊鹤(武汉水利部,中科院水库渔业研究所,武汉)(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系)关键词化学元素;膜系统;吸附;扩散前言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污染物质的排放数量和种类也日趋增多,这些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元素 天然水 迁移机制 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体海水培养液中铜的化学存在形式
18
作者 于圣睿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0年第4期149-156,共8页
采用金属络合物通式模型,在IBM-PC计算机上计算了不同pH(7.5~9.5)、碱度(2.3~2.5mmol dm^(-3))和加入不同浓度的铜离子(1.0×10^(-4)~1.0mg dm^(-3))条件下,海水培养液中铜的主要化学存在形式分配的百分数。还给出了计算机程序... 采用金属络合物通式模型,在IBM-PC计算机上计算了不同pH(7.5~9.5)、碱度(2.3~2.5mmol dm^(-3))和加入不同浓度的铜离子(1.0×10^(-4)~1.0mg dm^(-3))条件下,海水培养液中铜的主要化学存在形式分配的百分数。还给出了计算机程序框图和主要化学存在形式含量的百分数随pH、碱度和铜浓度变化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体 海水 培养液 化学存在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及渤海湾海水的密度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国华 季荣 +1 位作者 谢式南 张力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83-190,共8页
用磁力浮沉子法溶液密度测量装置,在15—25℃之间的三个温度下测定了黄河口渤海湾36个站位海水样品(于1989年7月和1990年7月采集)的密度,发现所有实验测定值与根据其盐度和温度由1980年国际海水状态方程的计算值比较,均有明显的正偏差,... 用磁力浮沉子法溶液密度测量装置,在15—25℃之间的三个温度下测定了黄河口渤海湾36个站位海水样品(于1989年7月和1990年7月采集)的密度,发现所有实验测定值与根据其盐度和温度由1980年国际海水状态方程的计算值比较,均有明显的正偏差,此正偏差随海水盐度降低而增大。在黄河口渤海湾海水样品全部盐度范围内,已发现其海水密度正偏差与海水[Ca^(2+)]/s,[Mg^(2+)]/s,[SO_4^(2-)]/s之间呈指数曲线相关,而与碱度之间呈S形曲线相关,但在盐度25.72—31.57范围内都可近似看作直线相关。黄河口渤海湾海水的高碱度、高[Ca^(2+)]/s为其特征,这也是其密度正偏差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还给出了计算黄河口及渤海湾海水密度的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渤海湾 海水 密度 离子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海原油净化过程的模拟实验──分散油的挥发降解过程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永辰 祝陈坚 +5 位作者 孙秉一 史致丽 于圣睿 郝恩良 李铁 石晓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89-396,共8页
于1989年3-7月在青岛海洋大学进行“河口”原油和“东营”原油实验室模拟实验,以了解海上溢油进入海水中的分散(溶解和乳化)油的挥发降解过程。结果表明,分散油的蒸发速率除与原油本身性质有关外,还与环境温度、水体盐度和水面风... 于1989年3-7月在青岛海洋大学进行“河口”原油和“东营”原油实验室模拟实验,以了解海上溢油进入海水中的分散(溶解和乳化)油的挥发降解过程。结果表明,分散油的蒸发速率除与原油本身性质有关外,还与环境温度、水体盐度和水面风速有关。水体中油含量随时间变化可表示为:,温度、盐度和风速增大时,均有助于分散油的挥发,其中风速变化对Kv的影响最大,而盐度变化的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石油污染 海水 油挥发 浅海 原油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