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舟山北部海域海底第四系淡水资源赋存潜力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志忠 邹亮 周良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61,共12页
为了解东海舟山北部海域海底第四系淡水资源赋存情况,本文在系统分析舟山北部海域地质钻孔和单道地震资料基础上,分析了研究海域海底第四纪地层结构与沉积环境,阐述了研究海域海底松散沉积物分布规律,探讨了上海陆地地区早更新世中、晚... 为了解东海舟山北部海域海底第四系淡水资源赋存情况,本文在系统分析舟山北部海域地质钻孔和单道地震资料基础上,分析了研究海域海底第四纪地层结构与沉积环境,阐述了研究海域海底松散沉积物分布规律,探讨了上海陆地地区早更新世中、晚期和早期古河道在研究海域的延伸和分布状况,分析了研究海域海底第四系含水层赋存状况。研究海域第四系可供开发利用的主要含水层为早更新世中、晚期的第四承压含水层(Ⅳ)和早更新世早期的第五承压含水层(Ⅴ);第四承压含水层古河道分布区富水性最佳,含水层顶部发育厚层黏性土隔水层区域赋存淡水资源的可能性很大,含水层开发利用潜力可分为开发前景良好A区、开发前景较好B区和开发前景一般C区3类;第五承压含水层在古河道分布区富水性强,具有很好的淡水赋存潜力和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系 海底古河道 淡水资源赋存潜力 舟山北部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中部泥质沉积区DLC70-3孔稀土元素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13
2
作者 梅西 张训华 李日辉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1-28,共8页
通过对南黄海中部泥质区北缘DLC70-3孔沉积物全岩组分的∑REE、分布模式和分异参数及其他地球化学相关指标的分析,讨论了沉积物物源以及w(∑REE)变化的控制因素。分析结果表明DLC70-3孔沉积物稀土元素上陆壳标准化分布模式均为轻稀... 通过对南黄海中部泥质区北缘DLC70-3孔沉积物全岩组分的∑REE、分布模式和分异参数及其他地球化学相关指标的分析,讨论了沉积物物源以及w(∑REE)变化的控制因素。分析结果表明DLC70-3孔沉积物稀土元素上陆壳标准化分布模式均为轻稀土元素适度富集缓右倾斜型、Eu呈负异常模式,与现代黄河沉积物的分布模式一致;[w(Gd)/w(Yb)]UCC-[w(La)/w(Yb)]UCC、w(LREE)/w(HREE)-w(EREE)分异参数特征也与现代黄河沉积物较为一致,而与朝鲜半岛河流沉积物有着明显不同;结合判别函数FD,推测DLC70—3孔沉积物来源主要为黄河沉积物;此外,w(∑REE)纵向变化幅度较大,在99.49~237.22μg/g间,平均值为192.96μg/g(不含Y),纵向变化与化学蚀变指数CIA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w(∑REE)高值对应CIA高值,反之亦然,说明w(∑REE)变化受到源区化学风化作用控制,其变化可以很好地指示源区的化学风化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稀土元素 物源 化学风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构造演化与含煤沉积作用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刘海燕 吕大炜 +4 位作者 李增学 郑雪 史长营 左修伟 高丽华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5期86-92,共7页
琼东南盆地位于海南岛东南部海域,为新生代形成的北东走向伸展盆地。采用盆地构造演化及地层对比等分析方法,对琼东南盆地构造演化过程以及盆地内沉积成煤作用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琼东南盆地的构造演化具有幕式裂陷特征,裂陷期最后一幕的... 琼东南盆地位于海南岛东南部海域,为新生代形成的北东走向伸展盆地。采用盆地构造演化及地层对比等分析方法,对琼东南盆地构造演化过程以及盆地内沉积成煤作用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琼东南盆地的构造演化具有幕式裂陷特征,裂陷期最后一幕的沉积地层(崖城组和陵水组)中有成煤作用的发生。通过含煤地层的沉积环境分析,认为崖城组属海陆交互相充填阶段,陵水组为浅海环境充填阶段。但该区还存在地层格架不清、煤层空间展布以及盆地演化机制不明等问题,是今后深入研究琼东南盆地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构造演化 沉积环境 含煤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细胞神经网络油气重力异常信息提取
4
作者 杜润林 刘展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26-933,共8页
细胞神经网络方法是一种有效的重力异常提取方法,提取出的重力异常信息具有较强的横向分辨能力,但如何训练优化模板是影响该方法提取精度的关键所在。笔者引入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参数优化,结合细胞神经网络和粒子群方法各自的特点,通过... 细胞神经网络方法是一种有效的重力异常提取方法,提取出的重力异常信息具有较强的横向分辨能力,但如何训练优化模板是影响该方法提取精度的关键所在。笔者引入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参数优化,结合细胞神经网络和粒子群方法各自的特点,通过细胞神经网络动态性能分析,对模板加入约束条件,并在粒子群算法中引入收缩因子,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的细胞神经网络算法。使用该方法进行了模型验证和实际资料处理,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重力异常提取的稳定性,能够更准确地提取油气藏重力异常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神经网络 粒子群优化 重力异常 收缩因子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匹配追踪算法频谱分解的碎屑岩薄砂体储层预测——以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下白垩统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吴淑玉 刘俊 +3 位作者 肖国林 张银国 梁杰 王建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7-207,共11页
在碎屑岩薄砂体油气储层勘探中,由于目标区选择和井位部署的需要,落实薄砂体的横向展布至关重要。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下白垩统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相,物源多方向,岩性横向变化大,储层较薄,受地震资料自身频率的限制,利用叠后波阻抗反演方... 在碎屑岩薄砂体油气储层勘探中,由于目标区选择和井位部署的需要,落实薄砂体的横向展布至关重要。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下白垩统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相,物源多方向,岩性横向变化大,储层较薄,受地震资料自身频率的限制,利用叠后波阻抗反演方法难以识别薄储层,而基于匹配追踪算法的谱分解技术具有计算速度快、时频分辨率高的特点,是寻找薄砂体储层最为有利的手段。通过分析井点处下白垩统薄砂体的地震响应,再通过地震资料提频处理,高频段能够区分薄储层,然后用匹配追踪算法对地震资料进行频谱分解和地震沉积旋回分析,最后在高频层序地层上对薄砂体储层进行分频解释。结果表明,下白垩统虽为低孔、特低渗储层,但以指状分布的扇三角洲平原砂岩百分含量高,烃类检测效果好,为下白垩统砂岩储集层圈闭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匹配追踪算法 薄砂体储层 扇三角洲 北黄海 东部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测试海底泥流强度的新型全流动贯入仪 被引量:7
6
作者 范宁 赵维 +2 位作者 年廷凯 吴昊 鲁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6-461,共6页
针对当前缺乏低强度、高含水率的海底泥流强度的有效测试技术这一现状,基于全流动的测量机制,开发了一种新型全流动贯入仪;通过对仪器构造和测力元件的全面改进,实现不排水剪切强度、不同扰动程度下残余强度等参数的有效测量.通过在100... 针对当前缺乏低强度、高含水率的海底泥流强度的有效测试技术这一现状,基于全流动的测量机制,开发了一种新型全流动贯入仪;通过对仪器构造和测力元件的全面改进,实现不排水剪切强度、不同扰动程度下残余强度等参数的有效测量.通过在100g离心模型实验和1g常规重力实验条件下的不排水剪切强度测试,验证了新型全流动贯入仪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将开发的新型全流动贯入仪应用于模拟细粒土海底滑坡形成的海底泥流的循环强度测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泥流 全流动测试原理 不排水剪切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MIS 7期以来的古生产力变化:类ENSO式过程的响应 被引量:4
7
作者 赵京涛 李铁刚 +1 位作者 常凤鸣 李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7-94,共8页
对取自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的WP7岩心进行了底栖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研究。在利用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和AMS14C测年数据进行地层划分的基础上,依据底栖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指标,分析了距今近250ka以来区域生产力和上层海水结构的演变... 对取自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的WP7岩心进行了底栖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研究。在利用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和AMS14C测年数据进行地层划分的基础上,依据底栖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指标,分析了距今近250ka以来区域生产力和上层海水结构的演变特征,探讨了其控制因素和所指示的古海洋学意义。计算结果显示WP7岩心所在的暖池核心区约在距今250ka以来初级生产力在冰期(MIS6期、4期和2期)高,在间冰期(MIS7期、5期、3期和1期)低,表明该区古生产力在长的轨道时间尺度上受北半球高纬度冰量变动的影响。钙质超微化石下透光带属种Flori-sphaera profunda百分含量指示的温跃层深度变化表明冰期温跃层浅、间冰期温跃层加深,这说明类ENSO式变化导致的冰期—间冰期温跃层深度波动可能是MIS7期以来暖池核心区古生产力在冰期高而在间冰期显著降低的直接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 底栖有孔虫 钙质超微化石 古生产力 类ENSO式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苏鲁变辉长岩锆石U-Pb年龄和Lu-Hf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源区的指示 被引量:3
8
作者 徐扬 杨坤光 +2 位作者 李日辉 张焕 赵维娜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8-353,共16页
在北苏鲁经历超高压变质的花岗片麻岩中零星分布着一些变质表壳岩包体或者残片,通常称之为荆山群。北苏鲁荆山群的年代学特征以及构造亲缘性仍不清楚。本文报道了威海市郊和海阳所附近的荆山群露头,有脉状变质辉长岩侵入到荆山群岩系中... 在北苏鲁经历超高压变质的花岗片麻岩中零星分布着一些变质表壳岩包体或者残片,通常称之为荆山群。北苏鲁荆山群的年代学特征以及构造亲缘性仍不清楚。本文报道了威海市郊和海阳所附近的荆山群露头,有脉状变质辉长岩侵入到荆山群岩系中。对上述两处变质辉长岩中锆石的阴极发光照片、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Th/U比值的综合分析表明,它们均为岩浆锆石,部分岩浆锆石具有弱发光效应和岩浆韵律环带的核部、以及被改造的强发光效应的边部,但未见新生的变质锆石。未被改造的岩浆锆石微区的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威海市郊变辉长岩(S4-2)的^(207)Pb/^(206)Pb年龄值变化范围是1831~1966 Ma,加权平均年龄为1870±34 Ma(MSWD=0.6);海阳所变辉长岩(H3)中绝大部分锆石的^(207)Pb/^(206)Pb年龄值变化范围是1769~1887 Ma,加权平均年龄为1839±37 Ma(MSWD=0.5),两件样品共同记录了一致的ca.1.85 Ga岩浆事件。另外,海阳所变辉长岩中3颗捕获的岩浆锆石分别测得ca.2.9 Ga、ca.2.3 Ga和ca.2.1 Ga等三组^(207)Pb/^(206)Pb年龄。两件样品ca.1.85 Ga岩浆锆石具有相似的Hf同位素组成,其ε_(Hf)(t)=-6.1^-10.7,t_(DM2)=2.74~2.98 Ga,捕获ca.2.1 Ga和ca.2.9 Ga锆石的ε_(Hf)(t)值和t_(DM2)年龄分别是-1.9和2.7 Ga、-4.8和3.5 Ga。锆石U-Pb年龄、Lu-Hf同位素特征表明,北苏鲁两处变辉长岩记录的岩浆事件与胶北前寒武纪陆壳的多期演化历史一致,变辉长岩及其围岩荆山群可能是源自胶北的外来地质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锆石 变辉长岩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荆山群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调查技术突破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成像技术瓶颈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建文 施剑 +2 位作者 张异彪 刘俊 何玉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47-858,共12页
南黄海盆地普遍存在的高速屏蔽层导致海相中—古生界地震资料品质差,甚至无反射资料,严重阻碍深部油气勘探进展。历经十多年探索,通过深入的理论计算及模拟、长期的海上试验及多轮处理技术攻关形成的"高富强"地震调查技术突... 南黄海盆地普遍存在的高速屏蔽层导致海相中—古生界地震资料品质差,甚至无反射资料,严重阻碍深部油气勘探进展。历经十多年探索,通过深入的理论计算及模拟、长期的海上试验及多轮处理技术攻关形成的"高富强"地震调查技术突破了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地震成像瓶颈。"高富强"地震调查技术分为采集和处理两大部分,采集系统以"高覆盖次数、富低频及强能量震源"为主要特色,处理核心技术以获得中—古生界"高信噪比、富低频及强有效反射能量"资料为最终目标。使用该技术在南黄海盆地崂山隆起获得了高品质成像资料,清晰地揭示了海相古生代内部地层结构,最终落实了古生界多个大型圈闭构造和钻探目标,为海域深部油气勘查的战略性发现和突破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富强”地震调查技术 海相中—古生界 南黄海 成像技术瓶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地壳结构重震联合模拟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俊 刘建华 +3 位作者 高金耀 赵俐红 方银霞 尚继宏 《海洋学研究》 2009年第1期44-49,共6页
收集了中德合作调查的SO49-18测线北段地震剖面和水深数据,结合区域的声呐浮标、OBS和双船折射等成果信息,利用重力数据,采用LCT综合反演软件,对南海北部的地壳结构进行重震联合模拟,建立了初始2.5维地球物理模型,并由该模型计算出正演... 收集了中德合作调查的SO49-18测线北段地震剖面和水深数据,结合区域的声呐浮标、OBS和双船折射等成果信息,利用重力数据,采用LCT综合反演软件,对南海北部的地壳结构进行重震联合模拟,建立了初始2.5维地球物理模型,并由该模型计算出正演理论空间重力异常曲线。同时,采用匹配滤波技术对实测空间重力异常的不同深度异常进行分离,并与计算空间重力异常曲线进行比较,在物性参数合理的范围内逐层进行模型修饰,使计算与实测空间重力异常曲线相吻合,建立了地壳结构初始深度模型。结果显示,南海北部地壳结构总的特点是:从陆架到陆坡,地壳厚度不断减薄,呈连续阶梯状变化,上地壳厚度较小,下地壳厚度较大;北部洋陆过渡带,莫霍面埋深急剧变浅;西北次海盆地壳厚度(莫霍面埋深)较薄;中沙海台,地壳厚度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异常 地震剖面 匹配滤波 地壳结构 莫霍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成碳酸盐岩的全球分布及其对西沙的启示
11
作者 赵强 许红 +3 位作者 华清峰 叶俊 李超 夏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3-163,共11页
风成碳酸盐岩作为一种独特的海岸地貌在全球中纬度地区广泛分布,在全球气候分带上多属于气压带与风带交替控制的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气候区,与全球气候带的吻合较好。风成碳酸盐岩在各个时代均可发育,但以第四纪更新世风成... 风成碳酸盐岩作为一种独特的海岸地貌在全球中纬度地区广泛分布,在全球气候分带上多属于气压带与风带交替控制的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气候区,与全球气候带的吻合较好。风成碳酸盐岩在各个时代均可发育,但以第四纪更新世风成碳酸盐岩最为常见。风成碳酸盐岩的发育主要受气候背景的影响,还受海岸地貌背景及浅海碳酸盐岩生产力的制约,并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关系密切,相对而言在海平面高位期发育更好。西沙石岛更新世风成碳酸盐岩是热带海洋季风气候背景下发育起来的少数实例之一,是东亚季风的产物。石岛风成碳酸盐岩的存在可能反映了该区晚更新世相对干旱的气候条件。石岛风成碳酸盐岩与古土壤的旋回变化可能反映了气候背景的干湿变化或海平面的波动,其成因机理的深入揭示对南海西北部东亚季风及古海洋的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成碳酸盐岩 古气候 东亚季风 西沙 石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MD06-3054孔浮游有孔虫表层海水温度估算
12
作者 陈双喜 李铁刚 +2 位作者 南青云 唐正 仇晓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1-68,共8页
在古海洋学研究中,常用浮游有孔虫来恢复表层海水温度(SST),然而基于浮游有孔虫恢复SST的这些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说明各方法的特点,在浮游有孔虫鉴定和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Mg/Ca比值测试的基础上,分别利用... 在古海洋学研究中,常用浮游有孔虫来恢复表层海水温度(SST),然而基于浮游有孔虫恢复SST的这些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说明各方法的特点,在浮游有孔虫鉴定和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Mg/Ca比值测试的基础上,分别利用转换函数FP12-E,现代类比(Modern Analog Technique,MAT)和Mg/Ca比值法对西北太平洋北赤道流分叉处MD06-3054孔中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的SST进行了估算。分析发现:(1)转换函数FP12-E不适用于该孔;(2)该孔中MAT法估算的末次冰期到冰后期SST的变化小于Mg/Ca比值法得到的结果;(3)考虑到浮游有孔虫产量的季节变化,Mg/Ca比值法得到的SSTMg/Ca末次冰期到冰后期的变化可能偏大。尽管如此,相对于MAT等古生态学方法,Mg/Ca比值法受到的影响因素更少,若能对浮游有孔虫的季节产量等方面加以校正,将会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表层海水温度(SST) 转换函数 现代类比(MAT) Mg/Ca比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