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岛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底栖生态质量评价
1
作者 雷志远 张明伟 +2 位作者 石鹏 徐昊 刘晓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99,共13页
为探究青岛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和底栖生态质量现状,本研究于2021年夏(6月)和秋(10月)两个航次,在该海域设置了12个调查站位并在这两个航次中均对这12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10种,... 为探究青岛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和底栖生态质量现状,本研究于2021年夏(6月)和秋(10月)两个航次,在该海域设置了12个调查站位并在这两个航次中均对这12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10种,主要包括环节动物多毛类50种、节肢动物甲壳类40种、软体动物13种、棘皮动物4种,以及纽形动物、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各1种。其中多毛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该海域的三大主要类群。昆士兰稚齿虫(Prionospio queenslandica)在2个航次中均为第一优势种。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呈现从西北近岸区域向东南外海区域降低的趋势。2个航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间无显著性差异。聚类分析表明,研究海域夏、秋两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均可分为2个群组和1个独立站点。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BioEnv)分析表明,盐度和沉积物含水量组合、底层水溶解氧浓度和沉积物中值粒径组合是分别影响夏季和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最优环境变量组合。综合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可知,青岛近岸海域底栖生态环境受到较大扰动,底栖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较差,且秋季的生态环境质量相较于夏季更为恶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近海 大型底栖动物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底栖生态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环境的累积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田艳 于定勇 李云路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7-124,共8页
本文以莱州湾海洋环境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分别从海域空间、水动力和生态环境3个方面,分析了2000—2005年、2005—2010年和2010—2013年莱州湾3个阶段围填海工程对其海洋环境产生的累积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3年围填海工程导致... 本文以莱州湾海洋环境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分别从海域空间、水动力和生态环境3个方面,分析了2000—2005年、2005—2010年和2010—2013年莱州湾3个阶段围填海工程对其海洋环境产生的累积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3年围填海工程导致莱州湾的海域面积减小了约6.3%,岸线长度增加了18.1%;影响流速等级为Ⅲ级的海域面积累积约1 069km^2,大、小纳潮量分别减少了3.81%和4.76%;围填海工程还导致莱州湾的生物资源多样性程度和数量下降。十几年来的围填海对莱州湾海洋环境的累积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填海 海洋环境 累积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北近岸海域潜在的海洋灾害地质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牟秀娟 张勇 +2 位作者 孔祥淮 韩宗珠 徐承芬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8年第11期52-59,共8页
根据2014—2017年在霞浦近岸海域实测得的约3 500km浅地层剖面和同网布设的单道地震剖面、侧扫声纳等地球物理资料,结合遥感影像和岸滩监测剖面等数据,综合运用海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等方法,识别了研究区内存在的主要潜在... 根据2014—2017年在霞浦近岸海域实测得的约3 500km浅地层剖面和同网布设的单道地震剖面、侧扫声纳等地球物理资料,结合遥感影像和岸滩监测剖面等数据,综合运用海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等方法,识别了研究区内存在的主要潜在海洋灾害地质因素,包括埋藏古河道、浅层气、浅埋不规则基岩面、楔形泥质体、潮流沙脊、海岸线变迁等,简要分析了其特征、成因机制和危害性,为探讨研究区的灾害地质防治奠定理论基础,为海洋资源开发及海洋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灾害地质 浅层气 埋藏古河道 闽北近岸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多准则决策方法的海上风光互补开发适宜性分析
4
作者 邵萌 张新茹 +6 位作者 孙金伟 王珍元 曲泽知 孔祥祺 邵珠晓 唐涛 王慧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42-157,共16页
针对海上风光互补适宜性分析方法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本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改进的多准则决策(Multi-criteria decision,MCDM)方法建立海上风光互补开发适宜性分析框架;为降低主观偏差,提出区间直觉... 针对海上风光互补适宜性分析方法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本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改进的多准则决策(Multi-criteria decision,MCDM)方法建立海上风光互补开发适宜性分析框架;为降低主观偏差,提出区间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Interval valued intuitionistic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IVIF-AHP),并用以计算指标权重;为更准确地反映决策者的偏好,应用偏好顺序结构评估Ⅱ(Preference ranking organization method for enrichment of evaluations Ⅱ,PROMETHEE Ⅱ)法求解适宜性指数。最终,将决策框架应用于山东省海上风光互补开发适宜性分析实例,为后续山东省海上风光互补电站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光互补开发 适宜性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GIS) 区间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IVIF-AHP) 偏好顺序结构评估Ⅱ(PROMETHEE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威海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其运移趋势
5
作者 张剑 刘焕好 +6 位作者 俞永庆 王磊 田维东 王红良 田若楠 田浩正 王中波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31,共11页
海洋沉积物粒度综合分析可以反映沉积环境变化及沉积物搬运趋势,是海洋沉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选取威海周边海域10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组分、参数及粒度粒径趋势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沉积物类型主要是砂质粉砂和粉砂,其... 海洋沉积物粒度综合分析可以反映沉积环境变化及沉积物搬运趋势,是海洋沉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选取威海周边海域10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组分、参数及粒度粒径趋势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沉积物类型主要是砂质粉砂和粉砂,其平均粒径介于3.14Φ~5.87Φ,分选系数介于1.57Φ~2.91Φ,粒径分布分别呈近对称偏态和尖锐峰态。对比沉积物的粒度参数和频率曲线分布特征,结合已有物源示踪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沉积区,分别是潮流影响的黄河物质沉积区(Ⅰ区)、黄河物质和近岸细粒碎屑沉积区(Ⅱ区)、波浪影响的近岸陆源碎屑和黄河细粒物质沉积区(Ⅲ区)和近岸粗粒沉积区(Ⅳ区)。Gao-Collin模型粒径趋势分析揭示,威海周边表层沉积物净输运表现为离岸、向岸和顺岸3种趋势,与砂、粉砂和黏土组分的分布特征一致,形成2个汇聚中心。西部和刘公岛东北侧沉积物运移呈现离岸趋势,运输方向为逆时针;东侧沉积物表现为向岸净运输,运输趋势由SW向转为SE向。二者在崮山至泊于北部海域交汇,形成细颗粒汇聚区。相关认识可为海域规划及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地质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海周边海域 表层沉积物 粒度 沉积物搬运趋势分析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填海工程对莱州湾水动力条件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姜胜辉 朱龙海 +2 位作者 胡日军 张伟 刘爱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4-80,共7页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2003—2013年10年来围填海工程建设对莱州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13年围填海工程的建设导致了莱州湾海域面积减小7.38%;围填海工程使莱州湾流速整体呈减小趋势,流速减小超过4cm/s面积约占整...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2003—2013年10年来围填海工程建设对莱州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13年围填海工程的建设导致了莱州湾海域面积减小7.38%;围填海工程使莱州湾流速整体呈减小趋势,流速减小超过4cm/s面积约占整个海湾面积的24.3%,流速增加大于4cm/s区域仅占4.0%,流向变化整体较小;莱州湾的纳潮量明显减小,平均纳潮量减小了5.57%;围填海工程建设使莱州湾水交换率略有减小。围填海工程弱化了莱州湾的海湾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 潮流场 纳潮量 水交换 莱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7000年以来沉积地球化学记录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盼 胡日军 +3 位作者 朱龙海 张伟 金玉休 岳娜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1-81,共11页
在建立年代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435孔沉积物粒度和常微量元素组成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其主控因素并重建了莱州湾地区7 000年来的沉积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435孔中Al_2O_3、CaO等常量元素以及大部分微量元素含量随埋深增加呈现... 在建立年代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435孔沉积物粒度和常微量元素组成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其主控因素并重建了莱州湾地区7 000年来的沉积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435孔中Al_2O_3、CaO等常量元素以及大部分微量元素含量随埋深增加呈现高-低交替变化模式,而SiO_2、Na_2O则呈现相反模式;常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主要受细粒陆源碎屑(以Al_2O_3为代表)、粗粒陆源碎屑(以TiO_2为代表)和生源碎屑(以Sr为代表)3个因子控制;莱州湾7 000年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可划分为5个阶段,其中,阶段V、IV和III(7 000~1 800aB.P.)中K/Na比值、CIA指数呈现高-低交替变化的趋势,Si/Al比值呈现低-高交替变化的趋势,揭示了古气候由温湿到干冷的环境演变,阶段IV、II和I(5 800~5 200aB.P.,1 800~0aB.P.)中黄河物源指数PI、CIA指数或Sr/Ba比值呈现减小趋势,揭示了黄河历史改道对莱州湾沉积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地球化学记录 R型因子分析 环境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陆坡海底峡谷地形复杂度分析方法
8
作者 李金洋 张建兴 +4 位作者 王冰 杜梦迪 张毅涵 阳凡林 栾振东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92,共9页
地形复杂度指数是描述地形变化程度的综合指标,本文基于南海陆坡北港隆起区的水深网格数据,采用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单元,建立计算海底地形复杂度的模型,融合研究区坡度、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深度和高程变异系数4... 地形复杂度指数是描述地形变化程度的综合指标,本文基于南海陆坡北港隆起区的水深网格数据,采用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单元,建立计算海底地形复杂度的模型,融合研究区坡度、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深度和高程变异系数4种地形因子,分析研究区的地形特征和地形复杂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形起伏度最佳分析窗口大小为19×19网格,最佳统计窗口面积为1.7689 km^(2);研究区北部及南部区域地形平坦,地形复杂程度较低,复杂度指数<2.35;中部区域存在规模不同的峡谷,地形复杂程度较高,复杂度指数平均>3.37,其中,中部偏东区域因海底峡谷最为发育,地形复杂度指数可达7.77。研究区地形复杂度的定量分析结果与海蚀作用的强弱程度呈现出较好的正相关性,这对系统开展南海海底峡谷形态特征及演化过程研究、维护海洋工程设施安全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复杂度 均值变点分析 多因子分析 南海海底峡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朝边境天池破火山口湖底地形多波束测深探测 被引量:9
9
作者 杨清福 原晓军 +2 位作者 武成智 盘晓东 张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5-193,共9页
为调查天池破火山口湖的基本参数和湖底地形特征,研究破火山口的内部构造、破火山口的组合样式和垮塌堆积分布,本文采用多波束测深方法,对天池湖底地形进行了探测。探测结果显示:天池最大水深值为373.2m,天池水域边界实测周长为13.44km... 为调查天池破火山口湖的基本参数和湖底地形特征,研究破火山口的内部构造、破火山口的组合样式和垮塌堆积分布,本文采用多波束测深方法,对天池湖底地形进行了探测。探测结果显示:天池最大水深值为373.2m,天池水域边界实测周长为13.44km,天池湖水面面积9.4km^2,天池总蓄水量约为19.88×10~8m^3。天池周边分布4个温泉,温度为7~47℃。根据湖底地形推断,现今的天池破火山口形成于千年大喷发。其后,在天池西侧形成一个喷火口,东侧形成一个熔岩丘。天池湖底存在5个较大的破火山口内壁垮塌堆积区,但在湖底未见熔岩流。天池边缘出露的温泉点对应环状断裂,同时反映深部存在岩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波束测深探测 湖水体积 湖底地形 破火山口构造 温泉温度 垮塌堆积 天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斜坡稳定性研究进展及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史慧杰 褚宏宪 高小慧 《海洋地质前沿》 2013年第3期42-45,59,共5页
海底斜坡稳定性受风暴潮、海底地震等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易发生失稳破坏,产生较大的海洋地质灾害问题。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海底斜坡稳定性研究进展;利用GEO—SLOPE滑坡分析软件进行海底边坡稳定性计算,建立研究区斜坡有限元模型、滑移... 海底斜坡稳定性受风暴潮、海底地震等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易发生失稳破坏,产生较大的海洋地质灾害问题。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海底斜坡稳定性研究进展;利用GEO—SLOPE滑坡分析软件进行海底边坡稳定性计算,建立研究区斜坡有限元模型、滑移模式,确定模型计算的基础资料如海底地形参数、地层结构参数、土体强度参数等指标,模拟大风浪和地震力作用等极端条件下斜坡稳定性可靠度计算和数值分析,确定海底斜坡失稳空间特征和斜坡失稳概率,对促进今后的海底斜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将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斜坡 稳定性 安全系数 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渔港码头水下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施工与检测方法研究
11
作者 孙龙 何广讷 +2 位作者 刘年飞 马良奎 原晓军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0-54,共5页
通过实际工程应用研究,分析海域水下振冲桩复合地基施工特点,提出海域水下振冲桩复合地基海上施工平台构建和振冲桩施工方法;通过实际工程的检测和原型足尺试验,创建了一套适合海域水下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检测评估方法和技术措施,解... 通过实际工程应用研究,分析海域水下振冲桩复合地基施工特点,提出海域水下振冲桩复合地基海上施工平台构建和振冲桩施工方法;通过实际工程的检测和原型足尺试验,创建了一套适合海域水下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检测评估方法和技术措施,解决了海域水下振冲桩施工与检测的难题,为在海域复合地基软基处理中广泛推广该技术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石桩 复合地基 海上施工平台 施工方法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地区冻融黄土滑坡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于洋 王根龙 +1 位作者 宋飞 王佳运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07-1318,共12页
伊犁地区属典型季节性冻土区,冻融黄土滑坡发育强烈,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隐患。本文以伊宁县喀拉亚尕奇乡冻融黄土滑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地调查、原位地温监测、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等手段,开展冻融黄土滑坡形成机理研... 伊犁地区属典型季节性冻土区,冻融黄土滑坡发育强烈,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隐患。本文以伊宁县喀拉亚尕奇乡冻融黄土滑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地调查、原位地温监测、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等手段,开展冻融黄土滑坡形成机理研究。通过分析研究区内冻融黄土滑坡的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证实了黄土滑坡表层土体受冻融循环作用的长期影响,并且将研究区内的季节冻融循环总结为未冻期、交替冻结期、冻结期、融解期4个阶段。结果表明,原状黄土的黏聚力受冻融循环次数的影响较大,在冻融循环4次时降低幅度达到最大,最后黏聚力有趋于水平的趋势;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加大,内摩擦角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下降幅度较小,影响的度数为3°~5°。模拟结果显示冻融黄土滑坡的冻结滞水效应显著,冻结期由于冻结层强度较大,滑坡稳定性不降反增,初始融化阶段,斜坡稳定性骤降,处于整个冻融过程中最不稳定阶段。研究表明冻融黄土滑坡的形成受冻融循环作用和冻结滞水作用的双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作用 冻结滞水促滑效应 形成机理 伊犁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中部典型冰川岩溶的发现及气候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照波 白伟明 李宝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1-209,共9页
冰川岩溶为冰川融水对于下伏灰岩地层侵蚀形成的岩溶地貌,具有重要的气候意义,国内少有深入的研究。在山东费县小泉庄一带灰岩面上发现河曲状岩溶槽与冰臼一起构成的岩溶系统。对岩溶通道水流路径进行恢复,发现岩溶通道水流起源于前端... 冰川岩溶为冰川融水对于下伏灰岩地层侵蚀形成的岩溶地貌,具有重要的气候意义,国内少有深入的研究。在山东费县小泉庄一带灰岩面上发现河曲状岩溶槽与冰臼一起构成的岩溶系统。对岩溶通道水流路径进行恢复,发现岩溶通道水流起源于前端的冰臼,根据岩溶通道的叠加关系恢复了通道形成的先后次序,进一步发现了冰臼具有位移特征,位移量的大小显示出移动过程具有稳定期与快速期。根据河曲状岩溶通道的特征及其与冰臼的关系,与阿尔卑斯山冰川岩溶特征进行对比,两者具有特征上的一致性。综合分析认为小泉庄灰岩面上分布的河曲状岩溶通道为冰水成因,其壶穴为冰水下注冲蚀形成的冰臼,均属于冰川岩溶。小泉庄典型冰川岩溶在中国东部低山丘陵区的发现,佐证了中国东部曾经存在广布的冰盖及山谷冰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岩溶 河曲状岩溶槽 壶穴 冰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北近岸海域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地层特征及其演化
14
作者 徐承芬 张勇 +5 位作者 孔祥淮 胡刚 毕世普 牟秀娟 宁泽 张晓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1-339,共9页
根据2015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地质调查船在闽北近岸海域采集的3 500 km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剖面资料,结合所处海域水深35~40 m、长度90.2 m、穿过测线Z3和测线L9地震剖面的交叉处的一口地质岩芯ECS1601的分析,对闽北近岸海域晚更新世以... 根据2015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地质调查船在闽北近岸海域采集的3 500 km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剖面资料,结合所处海域水深35~40 m、长度90.2 m、穿过测线Z3和测线L9地震剖面的交叉处的一口地质岩芯ECS1601的分析,对闽北近岸海域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地层进行了精细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闽北近岸海域浅层地震剖面,可以识别出5个地震层序,自上而下分别为SU1(QT0-QT1)、SU2(QT1-QT2)、SU3(QT2-QT3)、SU4(QT3-QT4)、SU5(QT4-QT5);根据沉积特征和测年数据,地质岩芯ECS1601可以划为4个沉积地层单元,从上往下依次命名为DU1、DU3、DU4、DU5(DU5a、DU5b、DU5c)。将两者进行对比发现,SU1对应于DU1,SU3对应于DU3,SU4对应于DU4,SU5对应于DU5。综合分析地震剖面和地质浅钻,建立了闽北近岸海域的年代地层框架和沉积地层演化模式,探讨了研究区的沉积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北近岸海域 晚更新世 沉积地层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管混凝土超声波检测 被引量:5
15
作者 阎鸣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3-27,共5页
钢管混凝土超声波检测是检测钢管内混凝土灌注的质量。某高速公路K2 0 + 5 44 7~K2 0 + 6 98 3钢管混凝土拱桥的钢管混凝土拱经超声波检测 ,判定钢管混凝土有严重缺陷 ,钢管内混凝土灌注质量不合格 ,经开孔取心、抗压试验等方法的验证 ... 钢管混凝土超声波检测是检测钢管内混凝土灌注的质量。某高速公路K2 0 + 5 44 7~K2 0 + 6 98 3钢管混凝土拱桥的钢管混凝土拱经超声波检测 ,判定钢管混凝土有严重缺陷 ,钢管内混凝土灌注质量不合格 ,经开孔取心、抗压试验等方法的验证 ,不仅证明了检测结论正确 ,而且证明了超声波法是检测钢管混凝土质量的最佳手段。本文就检测实践和检测研究的体会论述了在钢管混凝土拱中可能出现的缺陷类型及其常见部位和混凝土超声波检测的基本原理、检测技术方法及检测信号的分类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混凝土 声时 频率 声幅 超声检测 灌注质量 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位差测深声呐(PDBS)技术的莱州湾人工鱼礁探测
16
作者 刘玉斌 张建兴 +2 位作者 宋永东 张毅涵 栾振东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6-86,共11页
相位差测深声呐(Phase Differencing Bathymetric Sonar,PDBS),也被称作干涉式声呐(Interferometric Sonar),可以同步采集水深点云数据和双频侧扫声呐图像,完全适用于大范围的近海人工鱼礁探测。本文采用基于PDBS原理的Edge Tech 6205... 相位差测深声呐(Phase Differencing Bathymetric Sonar,PDBS),也被称作干涉式声呐(Interferometric Sonar),可以同步采集水深点云数据和双频侧扫声呐图像,完全适用于大范围的近海人工鱼礁探测。本文采用基于PDBS原理的Edge Tech 6205地形地貌一体化测量设备对莱州湾某海域海洋牧场投礁区进行全覆盖探测,获取了高精度水深数据以及双频侧扫声呐图像。对水深数据进行地形特征变量计算,精细刻画了研究区的微地形地貌特征,并结合侧扫声呐图像通过多数据融合实现了对鱼礁边界的精准识别。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方法对人工鱼礁的水下物理参数进行计算和统计,并探讨了研究区地形地貌的成因及其演化模式,最后论证了基于PDBS的近海人工鱼礁探测技术具有高效率、低成本、高精度等诸多优势。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水深介于4.1~7.3 m,鱼礁分布区有较大的海底起伏且在礁体周围存在明显的沉降和冲刷现象;鱼礁总占地面积约占研究区的14.04%,总空方量共计2528.22 m^(3),鱼礁高度介于1.26~3.63 m且呈正态分布。本研究为近海人工鱼礁探测提供了数据和技术支撑,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BS 人工鱼礁 莱州湾 海洋牧场 多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宁波大榭岛熔结凝灰岩地区的压水试验改进
17
作者 李健 于开宁 +2 位作者 梁钊 沈振 王晓明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1-29,共9页
压水试验是测试深部岩体渗透性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改进压水试验,如安装推拉阀门精简设备,在试段内安装探头直接测取试段压力,在压水泵和压力计之间安装水阀将压水试验转为脉冲试验等,在宁波大榭岛致密凝灰岩地区进行试验,对比分析了... 压水试验是测试深部岩体渗透性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改进压水试验,如安装推拉阀门精简设备,在试段内安装探头直接测取试段压力,在压水泵和压力计之间安装水阀将压水试验转为脉冲试验等,在宁波大榭岛致密凝灰岩地区进行试验,对比分析了改进前后的测试效果。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的试段压力与实际存在一定差异,使用探头获取的试段压力排除了管损压力、孔内水位变化等因素的干扰,使得渗透系数的计算更准确;在低渗透性试段内,脉冲试验能测得小于1.0×10^-5 m/d的渗透系数,更加精确。这些改进提高了压水试验的效率和精度,并拓展了试验设备的应用范围,对于岩体渗透性评价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大榭岛 钻孔压水试验 试段压力 渗透系数 脉冲试验 致密熔结凝灰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