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荣成湾14种海洋经济生物体中的重金属水平与食用风险初步评价 被引量:27
1
作者 孙玲玲 宋金明 +4 位作者 于颖 孙萱 刘瑶 李琛 林强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2-61,共10页
本文以荣成湾近岸海域14种经济生物体为研究对象,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和原子荧光光谱法(AFS)对其体内Cu、Pb、Zn、Cd、Cr、Hg和As等7种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SFI)和金属污染指数法(MPI)对重金属... 本文以荣成湾近岸海域14种经济生物体为研究对象,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和原子荧光光谱法(AFS)对其体内Cu、Pb、Zn、Cd、Cr、Hg和As等7种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SFI)和金属污染指数法(MPI)对重金属污染程度和食用安全质量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以日摄食量(DI)和目标危害系数(THQ)为考量指标,评估了人体摄食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14种经济生物体重金属平均含量Zn>Cu>Cr>As>Pb>Cd>Hg,7种重金属含量在14种经济生物体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比海洋生物质量国家标准,14种经济生物体中Pb与部分贝类生物体中Zn和Cr稍有超标,8种经济生物体中总As和1种生物体中Pb含量超出人体消费卫生标准。人体暴露风险评估表明,红螺、三疣梭子蟹、星鳗、高眼鲽和棒锥螺中Pb和As的THQ大于1,摄食其有潜在的非致癌健康风险。综合研究结果提示,在人体正常摄食海产品水平下,不存在大的食品安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经济生物 海鲜食品安全 荣成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定海洋浮游生物中总磷的方法优化 被引量:9
2
作者 孙玲玲 宋金明 +2 位作者 刘瑶 于颖 孙萱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5-92,共8页
磷作为海洋浮游生物生长必需营养元素之一,其准确测定对海洋生态系统元素循环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文献中对于海洋浮游生物中总磷的测定方法报道不多。由于海洋浮游生物生存的高盐海洋环境,高盐基体的存在导致常规检测方法不... 磷作为海洋浮游生物生长必需营养元素之一,其准确测定对海洋生态系统元素循环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文献中对于海洋浮游生物中总磷的测定方法报道不多。由于海洋浮游生物生存的高盐海洋环境,高盐基体的存在导致常规检测方法不能准确测定磷的含量。为剔除高盐基体效应及干扰,本文运用微波密闭消解预处理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联合标准加入法建立工作曲线,同时结合样品的特异性,对ICP-OES分析谱线、射频功率、雾化气流速、观测高度、蠕动泵泵速和观测方式等仪器参数进行优化,构建确定了准确测定海洋浮游生物中总磷的优化条件和技术流程。实验结果显示, ICP-OES最佳工作条件为分析谱线P213.617 nm,射频功率1 300 W,雾化气流量0.8 L/min,观测高度14mm,进样泵速1.5 m L/min,观测方式轴向。标准加入法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大于0.999,相对标准偏差为1.36%~1.67%,加标回收率为92.6%~94.3%,方法检出限为0.010 mg/L,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可为海洋浮游生物及其它高基体生物样品中磷含量的准确测定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浮游生物 标准加入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阻层析成像技术及其在水合物开采模拟实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孙海亮 李彦龙 +2 位作者 刘昌岭 邢兰昌 孟庆国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5-461,共7页
电阻层析成像是一种可视化的无损测量手段,可以为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室内模拟实验提供有效的监测途径。首先介绍了电阻层析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发展历程与应用现状,重点对电阻层析成像技术在天然气水合物室内模拟实验方面的主要应用... 电阻层析成像是一种可视化的无损测量手段,可以为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室内模拟实验提供有效的监测途径。首先介绍了电阻层析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发展历程与应用现状,重点对电阻层析成像技术在天然气水合物室内模拟实验方面的主要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为下一步开展水合物的电阻层析成像实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天然气水合物 电阻层析成像 模拟实验 过程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P-MS测定海洋沉积物重金属微波消解条件的正交试验优化 被引量:5
4
作者 刘瑶 刘瑾 +2 位作者 孙玲玲 孙萱 宋金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6-113,共8页
准确测定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对于健康海洋的监测、维护和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报道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时测定海洋沉积物中铜、锌、铅和镉四种元素微波密闭消解条件的正交试验优化结果。运用正交试验... 准确测定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对于健康海洋的监测、维护和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报道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时测定海洋沉积物中铜、锌、铅和镉四种元素微波密闭消解条件的正交试验优化结果。运用正交试验法,选取L_(16)(4^(5))正交表,按五因素四水平安排试验,研究不同酸体系和配比下,以及不同微波消解条件下沉积物样品的消解效果。经极差分析及方差分析后,得到海洋沉积物样品在称样量为0.05 g左右(精确到±0.0001 g)情况下,最佳消解条件为HNO3(体积分数69%)用量6.0 mL、H_(2)O_(2)(体积分数30%)用量3.0 mL、HF(体积分数49%)用量3.0 mL、第三步程序消解温度190℃、保温时间15min。结果表明,正交优化后的方法准确度高,对三种有证海洋沉积物标准物质的测试均在标准值范围内;回收率好,各元素回收率在91.52%~107.55%之间;精密度高,重复性好,重复性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29%~8.21%;方法检出限低,各元素方法定量下限为0.005~0.057μg/g。该方法准确可靠,满足海洋沉积物样品中铜、锌、铅和镉等元素含量准确测定的测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试验优化 微波消解 重金属 海洋沉积物 ICP-MS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西部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分布特征与物源约束 被引量:15
5
作者 蓝先洪 徐晓达 +3 位作者 王中波 李日辉 顾兆峰 陈晓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7-44,共8页
对渤海西部4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试,分析了稀土元素(REE)含量,探讨了渤海西部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其物源约束。结果表明,渤海西部表层沉积物的稀土配分模式与中国黄土的接近,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周边... 对渤海西部4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试,分析了稀土元素(REE)含量,探讨了渤海西部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其物源约束。结果表明,渤海西部表层沉积物的稀土配分模式与中国黄土的接近,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周边大陆。渤海西部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富集与粒度效应研究表明,∑REE与Mg、Ti、Co、Cr、Li和细粒沉积物呈明显正相关,而与砂质沉积物呈显著负相关,与Zr无明显正或负的相关性。渤海西部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参数特征值离散图和Q-型聚类分析结果,可将研究海域沉积物划分为3个不同的地球化学分区,研究区中部和西北部海域为∑REE高值区,其物质主要来源于海河和黄河;研究区南部、东南部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物质输入;研究区东北部滦河口外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滦河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沉积物 物源 渤海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生成过程的二维电阻层析成像观测 被引量:21
6
作者 李彦龙 孙海亮 +3 位作者 孟庆国 刘昌岭 陈强 邢兰昌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2-138,共7页
基于室内模拟实验模拟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的生成过程及其物性演化规律,可以为现场实际水合物储层动态响应规律分析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为此,基于ITS电阻层析成像仪,研制了适用于沉积物中水合物原位合成—分解动态探... 基于室内模拟实验模拟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的生成过程及其物性演化规律,可以为现场实际水合物储层动态响应规律分析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为此,基于ITS电阻层析成像仪,研制了适用于沉积物中水合物原位合成—分解动态探测的电阻层析成像模拟装置,并以天然海滩砂为沉积介质,模拟了含盐水沉积物体系中水合物的生成过程,根据电阻层析成像测试结果分析了水合物在沉积物截面上的生成位置和非均质性。研究结果表明:①水合物合成过程中,受排盐效应和水合物生成速率两个因素的影响,沉积物体系平均电阻率呈波动上升趋势;②较之于水合物合成,沉积物内部排盐效应对沉积物体系平均电阻率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效应,水合物合成结束后沉积物体系内部仍存在盐离子浓度差异控制的传质过程;③水合物合成过程中不同区域的电导率偏移量变化幅度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质性,指示水合物在沉积物内部的生成过程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结论认为,起始条件下沉积物中气—水非均质分布特征是导致沉积物中最终水合物饱和度非均质分布的决定因素,而水合物合成过程中排盐效应导致的沉积物内部盐离子浓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则是水合物合成位置变化的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电阻率 电导率 电阻层析成像 排盐效应 在线观测 非均质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西部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3
7
作者 蓝先洪 顾兆峰 +3 位作者 密蓓蓓 秦亚超 黄龙 徐扬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67-373,共7页
为探讨渤海西部在多重环境因素变化下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分析了渤海西部44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中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研究了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环境影响因素及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渤海西部表层沉积物中As、Cu、Cd... 为探讨渤海西部在多重环境因素变化下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分析了渤海西部44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中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研究了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环境影响因素及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渤海西部表层沉积物中As、Cu、Cd、Cr、Hg、Ni、Pb、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7 mg/kg、25.5 mg/kg、0.14 mg/kg、68.9 mg/kg、0.037 mg/kg、30.3 mg/kg、22.3 mg/kg、75.7 mg/kg;Cu、Cr、Ni、Zn含量与有机碳含量、小于63μm细粒沉积物呈显著正相关,其在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明显受到有机质含量和沉积物粒径的控制,而As、Hg分布没有明显受到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富集系数显示,Cr、Ni、Pb和Zn为无富集,Cu、As为轻度富集,Cd和Hg为中度富集。与多种背景值和一致性沉积物质量基准相比较,渤海西部表层沉积物Pb、Cd的含量超出背景值,而Cu、Zn、Ni、Cr、As、Hg含量也存在一定的异常,但其含量水平引发有害生物效应的可能性不大,尽管重金属元素含量偏高,但生态风险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背景值 沉积物质量基准 渤海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代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5
8
作者 杨长清 杨艳秋 +5 位作者 杨传胜 孙晶 王建强 肖国林 王蛟 王明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0-40,共11页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东南缘,中生代以来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多期洋壳俯冲及其多构造体系叠加改造,其盆地原型、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合应用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最新地震调查、钻井和...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东南缘,中生代以来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多期洋壳俯冲及其多构造体系叠加改造,其盆地原型、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合应用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最新地震调查、钻井和临近陆域资料,通过海陆对比、中生界层序地层建立、构造-沉积演化过程重塑,探讨中生界油气成藏的关键问题和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存在2个超层序7个层序,中生代以来演化表现为晚三叠世前的被动大陆边缘基底、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活动大陆边缘拗陷、白垩纪活动陆缘断陷盆地;早期基底NE向格架控制中生代盆地结构与宏观含油气性,中生代两期构造演化造就了两套生储盖组合,基隆运动、渔山运动和雁荡运动控制早期油气的生成、聚集,龙井运动主要控制早期油气藏调整与改造、再成藏;继承性隆起(斜坡)闽江斜坡和"凹中凸"台北转折带是中生界油气主要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方向 构造-沉积演化 中生代 油气成藏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东部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蓝先洪 秦亚超 +3 位作者 王中波 陈晓辉 密蓓蓓 黄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92-901,共10页
为探讨渤海东部晚更新世以来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 对渤海东部DLC70-1孔157个沉积物样品 进行了化学成分、 粒度及测年分析.结果表明, 晚更新世以来研究区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与沉积环境较为稳定; 根据 DLC70-1孔沉积物地球化学特... 为探讨渤海东部晚更新世以来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 对渤海东部DLC70-1孔157个沉积物样品 进行了化学成分、 粒度及测年分析.结果表明, 晚更新世以来研究区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与沉积环境较为稳定; 根据 DLC70-1孔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钻孔岩芯可划分为6层, 反映了末次间冰期( 暖期) 晚期以来渤海东部沉积物物源的 变化以及海面波动.Al2O3、 MgO、TFe2O3、 MnO、 TiO2、 Cu、 Zn、 Pb、Cr和 Rb等元素与细粒沉积物呈正相关, SiO2、Na2O 与粗粒沉积物呈正相关, K2O 、Sr和 Ba分布与沉积物粒度无明显正或负的相关性;R-型因子分析得出三种主要组合类 型, 以 Mg、Sr和 Ba为代表, 分别对应陆源细粒物质输入与黄河物质、 海河物质和深河物质的影响.运 用 BVAI2O3与 Sr/Al2O3、 MgO/Al2O、 K2O/Al2O3离散图分析了 DLC70-1孔的物质来源, 结果表明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 该孔中上 部 32.30-49.00m和 9.30-23.20 m沉积物受到了深河和海河物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东部 地球化学 沉积物 晚更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大西洋中脊热液活动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石学法 李兵 +1 位作者 叶俊 李传顺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782-783,共2页
大西洋中脊(MAR)为慢速扩张脊,以赤道附近的Romanche Trench海沟为界,分为北大西洋脊(NMAR)和南大西洋脊(SMAR),两者在扩张速率、脊轴形态、岩石圈结构等方面都表现出相似性。最早对MAR开展的热液调查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的TAG(Trans-A... 大西洋中脊(MAR)为慢速扩张脊,以赤道附近的Romanche Trench海沟为界,分为北大西洋脊(NMAR)和南大西洋脊(SMAR),两者在扩张速率、脊轴形态、岩石圈结构等方面都表现出相似性。最早对MAR开展的热液调查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的TAG(Trans-Atlantic Geotraverse)计划,之后美、法、俄等国对NMAR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发现了一系列热液区。而对于SM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中脊 热液活动 扩张速率 扩张脊 南大西洋 Atlantic 形成机制 岩石圈结构 岩浆作用 转换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油气调查进展与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杨长清 韩宝富 +7 位作者 杨艳秋 杨传胜 孙晶 颜中辉 江东辉 李刚 刘旭 王建强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7年第4期1-8,共8页
东海陆架盆地是我国海域的一个大型中—新生代复合型含油气盆地,中生代盆地是我国海域油气勘探战略接替区之一。2005年之前主要以新生界为目的层,2005年之后,随着地震采集和处理技术的提高以及勘探思路的转变,针对中生界开展了富有成效... 东海陆架盆地是我国海域的一个大型中—新生代复合型含油气盆地,中生代盆地是我国海域油气勘探战略接替区之一。2005年之前主要以新生界为目的层,2005年之后,随着地震采集和处理技术的提高以及勘探思路的转变,针对中生界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与进展:(1)初步建立了一套深层二维地震采集技术和处理技术;(2)通过海陆对比和地震地层学分析,东海中生界分布广,具有"东海西陆"的古地理格局;(3)中生代盆地具有北东分带结构特征和3期演化;(4)中生界发育2套烃源岩和2套生储盖组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东海陆架中生代盆地油气调查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调查 进展 挑战 中生代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代断裂系统与盆地结构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艳秋 杨长清 +1 位作者 杨传胜 孙晶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2-61,共10页
以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为研究对象,运用丰富的二维地震资料,在对中生界断裂体系精细刻画的基础上,分析了断裂的展布特征,并就断裂系统对盆地结构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中生界断裂系统十分发育,断层表现出张性或张扭性特征... 以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为研究对象,运用丰富的二维地震资料,在对中生界断裂体系精细刻画的基础上,分析了断裂的展布特征,并就断裂系统对盆地结构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中生界断裂系统十分发育,断层表现出张性或张扭性特征并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根据断裂平面展布及组合特征,可划分出3类构造样式,8种断裂组合;根据断裂发育时间,可将断裂的活动期次划分为燕山期和喜山期;受控于NE和NNE向的断裂系统,中生界盆地构造格局表现为"三凹两凸"结构特征;断裂发育的时间及特点对中生界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沉积过程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系统 盆地结构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 中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西部中生界圈闭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艳秋 杨长清 +1 位作者 杨传胜 李刚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7年第4期49-52,共4页
应用构造解释与综合地质研究成果,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中生界断裂展布、圈闭类型、圈闭分布等方面分析了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圈闭特征,指出东海陆架盆地西部中生界圈闭类型主要有构造圈闭和地层圈闭,其平面分布主要受断裂发育与构造变形... 应用构造解释与综合地质研究成果,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中生界断裂展布、圈闭类型、圈闭分布等方面分析了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圈闭特征,指出东海陆架盆地西部中生界圈闭类型主要有构造圈闭和地层圈闭,其平面分布主要受断裂发育与构造变形程度等因素控制,具有分带性,在纵向上具有相互叠置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构造单元内的圈闭发育类型与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对东海陆架盆地西部中生界下一步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界 圈闭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西部陆架区末次盛冰期古河谷体系地貌形态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孔祥淮 毕世普 +3 位作者 刘健 宋晓帅 徐承芬 马晓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3-133,共11页
以高分辨率浅地层地震剖面解译资料为基础,对南黄海西部陆架区埋藏古河谷体系进行地貌形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南黄海西部陆架浅海区海底以下几米到十几米埋藏着末次冰期最盛期形成的两大树枝状古河道网,主干河道断面向海逐渐变宽、加... 以高分辨率浅地层地震剖面解译资料为基础,对南黄海西部陆架区埋藏古河谷体系进行地貌形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南黄海西部陆架浅海区海底以下几米到十几米埋藏着末次冰期最盛期形成的两大树枝状古河道网,主干河道断面向海逐渐变宽、加深;研究区末次盛冰期古河道除了具有其他海域古河道的U形和V形特征外,还有W形、箱形(近似矩形)和倒梯形河道断面。复合式和双层(多层)河道以及不对称型河道断面形态也比较常见,反映了研究区末次盛冰期古河道具有复杂的断面形态组合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地层剖面 古河道地貌形态 末次盛冰期 南黄海西部陆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现代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物源探讨 被引量:15
15
作者 岳保静 廖晶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9-119,共11页
在系统搜集与分析前人发表的现代黄河碎屑锆石U-Pb年龄及黄河流域内岩体锆石U-Pb年龄的基础上,对黄河上游到入海口6个站位及黄河支流2个站位现代沉积物样品碎屑锆石U-Pb年龄进行对比,结果发现200~350、350~500、700~1 000、1 000~1 ... 在系统搜集与分析前人发表的现代黄河碎屑锆石U-Pb年龄及黄河流域内岩体锆石U-Pb年龄的基础上,对黄河上游到入海口6个站位及黄河支流2个站位现代沉积物样品碎屑锆石U-Pb年龄进行对比,结果发现200~350、350~500、700~1 000、1 000~1 800、1 800~2 000和2 000~2 600Ma这6个年龄组是黄河流域沉积物U-Pb年龄的主要组成,其中又以200~350、350~500、1 800~2 000和2 000~2 600 Ma占主体,与黄河流域各可能物源区的U-Pb年龄对比,认为黄河上游物质主要来自松潘-甘孜造山带和很多近缘河水侵蚀的黄土,其可能源区包括华北板块、扬子板块、秦岭造山带、东昆仑造山带、柴达木板块北缘及祁连造山带,由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和黄土高原黄土来源的复杂性其源区判别还需要借助其他指标加以确定,黄河中下游则有大量华北板块和大别-苏鲁造山带物质的加入。鉴于当前综合运用多种物源分析方法,对长江三角洲盆地若干钻孔地层研究取得的进展及黄河三角洲钻孔研究现状,提出对黄河三角洲钻孔沉积物开展精细物源示踪对黄河时空演化研究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示踪 碎屑锆石 U-PB定年 演化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三维孔隙结构数值重建 被引量:2
16
作者 曾建邦 胡高伟 +3 位作者 李隆键 陈强 吴能友 王广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8-133,共6页
三维孔隙结构重建是揭示沉积物内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形成机理及分布规律的基础和前提。在现有的数值重建方法中,模拟退火法被广泛应用。为使该方法的重建结构更加接近于实际,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所构建的数值重建模型能够纳... 三维孔隙结构重建是揭示沉积物内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形成机理及分布规律的基础和前提。在现有的数值重建方法中,模拟退火法被广泛应用。为使该方法的重建结构更加接近于实际,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所构建的数值重建模型能够纳入沉积物颗粒形状(包括圆球状、椭球状、扁球状、长扁球状、片状和针状)、尺寸分布(如正态分布)以及水合物分布模式(如胶结状、悬浮状或颗粒状)等重要结构与统计信息,并利用改进后的模型对含水合物沉积物的三维孔隙结构进行了数值重建。最后,对重建的沉积物(不含水合物)孔隙结构进行特征化分析,可获得沉积物内孔隙率和孔径分布等信息;对重建的含水合物沉积物孔隙结构进行特征化分析,可获得各组分体积分布及其截面平均体积分数沿x轴方向的分布曲线等信息。结论认为:所开发的数值重建模型能够重建出与实际情况较为接近的含水合物沉积物三维孔隙结构,且能揭示水合物分布模式对沉积物孔隙内水(或冰)和天然气空间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天然气水合物 沉积物 孔隙结构 分布模式 模拟退火法 数值重建 特征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隆凹陷构造演化特征及油气资源潜力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晶 杨长清 +1 位作者 王建强 韩宝富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7年第4期38-42,共5页
基隆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主要沉积凹陷,自晚白垩世以来,共经历了裂陷期、裂后沉降期和区域沉降期等3个构造演化阶段,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基隆凹陷为一被断层复杂化的半地堑凹陷,属于东断西超的箕状断陷。新生代自西向东可划分为西... 基隆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主要沉积凹陷,自晚白垩世以来,共经历了裂陷期、裂后沉降期和区域沉降期等3个构造演化阶段,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基隆凹陷为一被断层复杂化的半地堑凹陷,属于东断西超的箕状断陷。新生代自西向东可划分为西部缓坡断阶带、中央洼陷带和东部陡坡带3个构造带。始新统至中新统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表明基隆凹陷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生储盖组合 油气资源潜力 基隆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合物储层工程地质参数评价系统研发与功能验证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彦龙 陈强 +5 位作者 刘昌岭 吴能友 孙建业 申志聪 张民生 胡高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2-200,共9页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工程力学参数对准确评价水合物开采过程中的工程地质风险至关重要。静力触探和十字板剪切技术结合能够获得储层原位纵向连续性良好的工程力学参数,在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工程-地质一体化探测与评价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工程力学参数对准确评价水合物开采过程中的工程地质风险至关重要。静力触探和十字板剪切技术结合能够获得储层原位纵向连续性良好的工程力学参数,在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工程-地质一体化探测与评价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目前鲜见该系列技术在水合物勘查及试采中的应用。为了摸清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静力触探参数、十字板剪切参数响应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而为水合物储层工程地质特征现场评价提供依据,自主研发了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工程地质参数评价试验系统。该系统能够开展含水合物沉积物五桥静力触探测试(锥尖阻力、侧摩阻力、孔隙水压力、电阻率、摄像),十字板剪切测试,并与电阻率层析成像测试结合,解释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工程地质参数响应机理。基于该系统分别针对砂土、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不含水合物)开展了功能验证性实验,并与南海神狐海域粉砂质黏土层的现场实测数据进行比对,结果证明试验数据重复性良好,试验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有可比性,系统可靠。该系统对于验证新型水合物开发工程-地质参数一体化探测技术提供了基础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储层 静力触探 十字板剪切 工程地质参数 电阻层析成像 试验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曲波噪声估计的三维块匹配地震资料去噪 被引量:13
19
作者 孙成禹 刁俊才 李文静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88-1194,I0007,共8页
常规的三维块匹配(BM3D)算法在地震资料降噪处理中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在实际处理中因无法得到噪声先验信息,通常难以确定所需的滤波阈值等相关参数。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曲波噪声估计的BM3D地震资料去噪方法。首先利用曲波变换估计地震... 常规的三维块匹配(BM3D)算法在地震资料降噪处理中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在实际处理中因无法得到噪声先验信息,通常难以确定所需的滤波阈值等相关参数。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曲波噪声估计的BM3D地震资料去噪方法。首先利用曲波变换估计地震资料的噪声方差,再通过改进的BM3D去噪算法自适应地选取合适的阈值参数并完成去噪处理。理论模型与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所提算法与常规的BM3D去噪算法和曲波变换去噪算法相比,能在很好地去除随机噪声的同时更好地保护有效信号,且在去噪过程中对边界反射的细节信息保持较好,计算效率较高,在实际资料处理中得到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去噪 三维块匹配 噪声先验估计 曲波变换 信噪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中—新生界构造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传胜 杨长清 +2 位作者 李刚 杨艳秋 孙晶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7年第4期9-15,共7页
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为整个盆地内重要的二级构造单元之一,发育有多个次级凹陷,完整记录了盆地及周边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变形信息,能够为解决太平洋板块俯冲、东亚陆缘类型转换等相关科学问题提供参考。基于二维地震剖面解释,并综合前... 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为整个盆地内重要的二级构造单元之一,发育有多个次级凹陷,完整记录了盆地及周边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变形信息,能够为解决太平洋板块俯冲、东亚陆缘类型转换等相关科学问题提供参考。基于二维地震剖面解释,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的构造分析认为,该坳陷发育有中—新生界两大构造层,由一系列中—新生代裂陷盆地组成,为早白垩世晚期应力场由挤压环境转换为拉张伸展环境下的产物,以伸展构造样式为主,半地堑、掀斜断块、多米诺式断裂等上述伸展构造样式发育。同时,伴随晚白垩世末期的应力反转,坳陷内长江凹陷局部可见有正反转构造样式。坳陷内断裂展布具有不同时期、方向不同、性质各异的特征,而岩浆岩发育则表现出了广泛分布、不同时代、规模和岩性各异的特点,二者皆与区域构造方向基本一致。白垩纪以来,太平洋板块的漂移方向、俯冲角度的多次变化为坳陷现今中—新生代构造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此外后期菲律宾海板块向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俯冲作用使得整个构造格局更加复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生界 构造变形 动力学机制 西部坳陷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