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R-26a靶向HMGA1基因对结肠癌细胞生长、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廷刚 薛峰 +2 位作者 李宇 牛兆健 王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05-1211,共7页
目的:探讨miR-26a靶向高迁移率族蛋白1 (HMGA1)基因对结肠癌细胞生长、侵袭和迁移的影响,阐明HMGA1基因是否为miR-26a的靶基因。方法:将miR-NC (对照)、miR-26amimics (模拟物)和miR-26ainhibitor (抑制物)转染人结肠癌SW480细胞作为miR... 目的:探讨miR-26a靶向高迁移率族蛋白1 (HMGA1)基因对结肠癌细胞生长、侵袭和迁移的影响,阐明HMGA1基因是否为miR-26a的靶基因。方法:将miR-NC (对照)、miR-26amimics (模拟物)和miR-26ainhibitor (抑制物)转染人结肠癌SW480细胞作为miR-NC组、miR-26amimics组和miR-26ainhibitor组。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各组SW480细胞中HMGA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SW480细胞中双荧光素酶活性,以此确定HMGA1是否为miR-26a的靶基因。采用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力,Transwell小室法检测各组细胞侵袭数和迁移数。结果:HMGA1基因是miR-26a的靶基因。与miR-NC组比较,转染24、48和72h时miR-26amimics组SW480细胞增殖活力明显降低(P<0.01),而miR-26ainhibitor组细胞增殖活力明显升高(P<0.01)。与miR-NC组比较,各时间点miR-26amimics组和miR-26amimics+pcDNA3.1-HMGA1组细胞增殖活力、细胞侵袭数和细胞迁移数均降低(P<0.01),而miR-NC+pcDNA3.1-HMGA1组细胞增殖活力、细胞侵袭数和细胞迁移数均升高(P<0.01);与miR-26amimics组比较,各时间点miR-26amimics+pcDNA3.1-HMGA1组细胞增殖活力、细胞侵袭数和细胞迁移数均升高(P<0.01);与miR-NC+pcDNA3.1-HMGA1组比较,各时间点miR-26a+pcDNA3.1-HMGA1组细胞增殖活力、细胞侵袭数和细胞迁移数均降低(P<0.01)。结论:HMGA1是miR-26a的靶基因。上调miR-26a表达可抑制人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下调miR-26a表达可促进人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6a 高迁移率族蛋白1 结肠肿瘤 增殖 侵袭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97例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的诊断价值及随访结果 被引量:17
2
作者 刁其先 王廷刚 +1 位作者 刘泳 王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6期530-532,共3页
目的评估超声检查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PLG)的病理类型和自然病程,为合理处理PLG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6~2008年397例超声检查发现的PLG的临床资料(不包括可疑胆囊癌患者),分析接受... 目的评估超声检查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PLG)的病理类型和自然病程,为合理处理PLG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6~2008年397例超声检查发现的PLG的临床资料(不包括可疑胆囊癌患者),分析接受胆囊切除术患者病变的病理类型,随访患者息肉大小和数量的变化。结果随访120例,中位时间21个月(3~81个月),7例息肉继续增长(息肉直径增大3~6mm,平均3.5mm),103例息肉无变化,10例息肉变小或消失。80例接受胆囊切除者中,26例(32.5%)未见明确息肉(正常胆囊9例,慢性胆囊炎8例,胆石病9例);46例(57.5%)为非肿瘤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33例,炎性息肉3例,腺肌瘤样增生10例);腺瘤8例(10.0%),其中1例息肉直径14mm手术标本中发现原位癌。1例原位癌随访1年,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超声检查发现的病变直径≤10mm的PLG很少有伴随症状,无癌变患者可继续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息肉样病变 超声检查 胆囊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中Tiam-1和HPA-1的表达及其与侵袭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贺 孙风波 +1 位作者 张凤娟 亓玉琴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770-774,共5页
目的:探讨Tiam-1和HPA-1基因在肝癌中的定量表达及其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2012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65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Tiam-1 mRNA及HPA-1mRNA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 目的:探讨Tiam-1和HPA-1基因在肝癌中的定量表达及其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2012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65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Tiam-1 mRNA及HPA-1mRNA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配对癌旁组织(距癌2 cm)及正常肝脏组织中(距癌>5 cm)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与肝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Tiam-1 mRNA的表达水平(43.83±11.62)显著高于癌旁组织(14.82±8.16)和正常肝脏组织(6.02±5.36)(均P<0.05),癌旁组织中Tiam-1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肝脏组织(P<0.05)。肝癌组织中HPA-1 mRNA的表达水平(35.28±11.81)显著高于癌旁组织(12.94±6.25)和正常肝脏组织(4.17±3.49)(均P<0.05),癌旁组织中HPA-1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肝脏组织(P<0.05)。Tiam-1及HPA-1的表达增强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及TNM分期显著相关(均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证明了Tiam-1和HPA-1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OR=0.523,P<0.05)。结论:Tiam-1mRNA和HPA-1 mRNA在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两者的表达增强可促进肝癌的侵袭转移。联合检测Tiam-1及HPA-1对于指导肝癌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M-1 HPA-1 肝癌 侵袭转移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中医辨证分型及中医外治法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5
4
作者 郝磊 徐云玲 +1 位作者 郝霞 杨方武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276-2278,共3页
目的:探究中医外治在结直肠癌手术前后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结直肠癌的中医辨证分型,为当前的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意义。方法:对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将接受非神经性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Ca7n AchR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 目的:探究中医外治在结直肠癌手术前后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结直肠癌的中医辨证分型,为当前的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意义。方法:对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将接受非神经性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Ca7n AchR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及常规西药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接受中医外治法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78.13%高于对照组的5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气时间(191.32±8.56)min、全流饮食恢复时间(1 783.28±11.32)min及住院时间(18.37±1.25)d均少于对照组的(213.53±9.45)min、(1 943.66±12.56)min、(20.43±1.3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25.00%、再入院率12.50%,均低于对照组的53.13%、34.38%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遵循中医辨证分型给予结直肠癌患者中医外治,能提高患者手术疗效,提高患者的预后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外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对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炎性因子及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51
5
作者 王贺 王千钧 +2 位作者 孙风波 张新明 亓玉琴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1734-1738,共5页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ETV)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对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的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71)和对照组(n=71)。两组均给予...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ETV)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对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的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71)和对照组(n=71)。两组均给予保肝、对症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恩替卡韦0.5 mg/d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扶正化瘀胶囊1.5g,口服,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炎性因子及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91.5%(65/71)和90.1%(64/7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P=0.771);治疗组治疗12个月后血清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AST、ALT、肝脏硬度值、TNFα、IL-6、IL-8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16.187、5.343、13.697、17.121、7.409、27.371、7.973、5.471、7.885、9.057、8.171,P值均〈0.001)。结论 ETV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相对于单独用ETV治疗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能更好的抗纤维化,抑制炎性因子TNF-α、IL-6、IL-8和hs-CRP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肝炎 乙型 慢性 恩替卡韦 扶正化瘀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圣林 李卫萍 +4 位作者 吴力群 邱法波 高伟 鲁德忱 张新明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年第8期558-559,共2页
心理健康问题可影响到医学生的健康成长,主要属于发展性问题。医学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影响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建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制,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育体系中,并建立相应的咨询体系和环境体系,... 心理健康问题可影响到医学生的健康成长,主要属于发展性问题。医学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影响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建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制,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育体系中,并建立相应的咨询体系和环境体系,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球孢子菌病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8
7
作者 高伟 张圣林 +1 位作者 张新明 邹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1262-1263,共2页
球孢子菌病(coccidioidomvcosis)是由粗球孢子菌所引起的一种局限性或播散性疾病,于1892年首先在阿根廷被发现,后在美国广泛流行。本病系地方性流行病,病原菌为双相型真菌,主要经呼吸道吸入感染,也可因外伤后经皮肤感染而发病。... 球孢子菌病(coccidioidomvcosis)是由粗球孢子菌所引起的一种局限性或播散性疾病,于1892年首先在阿根廷被发现,后在美国广泛流行。本病系地方性流行病,病原菌为双相型真菌,主要经呼吸道吸入感染,也可因外伤后经皮肤感染而发病。我院于2007年诊断并治疗原发性皮肤球孢子菌病1例,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球孢子菌病 原发性 文献复习 地方性流行病 播散性疾病 双相型真菌 吸入感染 皮肤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肠减压管在粘连性小肠梗阻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张辉 秦宪斌 王廷刚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2633-2633,共1页
目的探讨小肠减压管在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保守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行经鼻留置小肠减压管保守治疗,观察治疗效果,总结治疗体会。结果 22例患者中有18例经留置小肠减压管保守治疗后梗阻症状缓解,平均缓解时间... 目的探讨小肠减压管在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保守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行经鼻留置小肠减压管保守治疗,观察治疗效果,总结治疗体会。结果 22例患者中有18例经留置小肠减压管保守治疗后梗阻症状缓解,平均缓解时间为37h,4例患者行肠减压保守治疗的同时动态观察病情无好转而手术治疗后治愈。结论经鼻留置小肠减压管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小肠减压管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诊治腹部刀刺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1
9
作者 马红梅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18期1400-1401,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诊治腹部刀刺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37例腹部刀刺伤患者行腹腔镜探查、治疗和护理的措施。结果 37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对腹部刀刺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护... 目的探讨腹腔镜诊治腹部刀刺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37例腹部刀刺伤患者行腹腔镜探查、治疗和护理的措施。结果 37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对腹部刀刺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护理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其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腹部刀刺伤 围术期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