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灰色关联-TOPSIS法的石化园区固体废物环境绩效评价
1
作者 袁帅洁 沙莎 +4 位作者 戴安国 张岩超 王永强 段潍超 买里旦·莫塔里甫 《化工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4-441,共8页
针对石化园区固体废物种类多、管理复杂等问题,采用灰色关联-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开展了A石化园区固体废物的环境绩效评价与障碍因素识别研究。结果表明:2021—2023年,A石化园区固体废物环境绩效水平整体处于良好水平;2023年,在固体... 针对石化园区固体废物种类多、管理复杂等问题,采用灰色关联-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开展了A石化园区固体废物的环境绩效评价与障碍因素识别研究。结果表明:2021—2023年,A石化园区固体废物环境绩效水平整体处于良好水平;2023年,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环境管理机制和公众参与层面上,处于良好水平,在固体废物过程管控和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层面上,处于一般水平;制约园区固体废物环境绩效水平的关键障碍因素有危险废物产污系数,危险废物填埋处置率,HW04类、HW08类和HW49类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污系数,危险废物园区内利用及无害化处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园区 固体废物 环境绩效 灰色关联-TOPSIS法 障碍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化企业挥发性有机物与环境空气中臭氧、二次有机气溶胶关系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李石 孙慧 +3 位作者 高少华 邹兵 路帅 赵东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23-2028,共6页
近年来,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针对石化企业VOCs排放组分及不同组分对周边环境空气如何产生影响的研究却少有报道。本文以我国某典型石化企业为研究对象,在其正常工况运行条件下,... 近年来,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针对石化企业VOCs排放组分及不同组分对周边环境空气如何产生影响的研究却少有报道。本文以我国某典型石化企业为研究对象,在其正常工况运行条件下,在其厂界周围选取5个监测点位,开展了7天的VOCs采样与监测工作。通过对采集VOCs样品的定性定量分析表明,本次研究中检测出的VOCs的浓度范围为11.5~148.8μg/m^3,VOCs组分种类主要为烷烃、烯烃和芳香烃,其中烷烃占60%以上,是该石化企业排放VOCs的主要组分。进一步通过对VOCs各组分的臭氧(O_3)及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生成潜势进行估算,结果表明:烯烃是该石化企业排放的VOCs组分中对O_3贡献的关键前体物质,贡献率为50%~70%左右;芳香烃是SOA的主要前体物质,贡献率达80%以上,VOCs全部组分对SOA的贡献量为2.5046μg/m^3。本研究对石化企业VOCs的防控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合物 污染 臭氧生成潜势 二次有机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加工过程的环境影响后评价 被引量:8
3
作者 卢磊 柴红云 +1 位作者 段潍超 赵东风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8-253,共6页
我国的石油加工过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属于前期预测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石油加工过程的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本文主要介绍了石油加工过程及其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分析了石油加工过程的主要环境影响,详述了... 我国的石油加工过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属于前期预测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石油加工过程的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本文主要介绍了石油加工过程及其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分析了石油加工过程的主要环境影响,详述了石油加工过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程序、内容及评价指标,并结合实例加以说明。最后指出,开展石油加工过程的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加工业 环境影响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空气中PM2.5的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陈璐 赵东风 +4 位作者 薛建良 孙慧 甘为民 巫明娟 李石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8,共4页
我国大气颗粒物呈现复合型污染特征,细颗粒物PM2.5来源复杂。通过对我国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得出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分布随时间、空间及气象条件变化的规律。各地的源解析结果显示,... 我国大气颗粒物呈现复合型污染特征,细颗粒物PM2.5来源复杂。通过对我国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解析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得出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分布随时间、空间及气象条件变化的规律。各地的源解析结果显示,我国PM2.5主要来源有燃煤、机动车尾气、扬尘、二次粒子、生物质燃烧、有机物、海盐粒子等,且各来源的贡献率因所在功能区不同而异。同时,从化学组成、特定指标、化学-统计学等多角度梳理了确定PM2.5污染源头的分析手段,有助于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PM2.5的源头削减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细颗粒物PM2 5 分布特征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减压装置能耗特点及优化用能技术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敏 赵东风 +1 位作者 王永强 张婷婷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0-133,共4页
常减压蒸馏装置是炼油企业能耗最大的装置之一,其能耗约占炼油总能耗的25%~ 30%.通过对国内炼厂常减压装置的能耗水平进行分析,指出常减压装置的节能方向,并选取国内几个代表常减压装置先进水平的炼厂,总结了目前常减压装置采用的节... 常减压蒸馏装置是炼油企业能耗最大的装置之一,其能耗约占炼油总能耗的25%~ 30%.通过对国内炼厂常减压装置的能耗水平进行分析,指出常减压装置的节能方向,并选取国内几个代表常减压装置先进水平的炼厂,总结了目前常减压装置采用的节能措施,以期为炼油企业常减压装置的用能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油企业 常减压蒸馏装置 能耗分析 节能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化企业几种典型装置LDAR技术及VOCs排放量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柯佳 孙慧 +3 位作者 赵东风 李石 孙龙珠 田晓莹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34-539,共6页
基于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的实施,分析4家不同石化企业的3种典型装置(常(减)压蒸馏装置、催化裂化装置及连续重整装置)的LDAR台账及核算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结果表明,各企业及装置的设备动静密封点以连接件、法兰和阀门3类为... 基于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的实施,分析4家不同石化企业的3种典型装置(常(减)压蒸馏装置、催化裂化装置及连续重整装置)的LDAR台账及核算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结果表明,各企业及装置的设备动静密封点以连接件、法兰和阀门3类为主(占密封点总数97%以上),其中以阀门和法兰泄漏最为严重。采用相关方程法核算VOCs排放量可知,以阀门、开口管线和法兰为主的泄漏密封点对VOCs排放量贡献最大(约占80%);泄漏密封点的修复率平均能达到70%,VOCs减排率最高能达到73%。对于不同的石化企业,连续重整装置是设备动静密封点最多、泄漏率最高、VOCs排放量最大的装置。此研究对控制石化企业设备动静密封点的VOCs排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泄漏检测与修复 污染 核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化工安全风险动态量化评估方法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庆龙 曲秋影 +2 位作者 赵东风 刘尚志 王劲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69-1777,共9页
针对石化企业过程安全风险分析缺乏多源异构数据融合、难以解析风险动态时变机理的现状。首先基于改进的模糊Petri网建立风险动态传播模型,考虑初始事件失效、保护层失效和修正因子等参数,得到风险的实时变化概率;然后分析不同保护层失... 针对石化企业过程安全风险分析缺乏多源异构数据融合、难以解析风险动态时变机理的现状。首先基于改进的模糊Petri网建立风险动态传播模型,考虑初始事件失效、保护层失效和修正因子等参数,得到风险的实时变化概率;然后分析不同保护层失效对事故发生概率的影响,得到不同保护层的重要程度;最后,以正己烷缓冲罐溢流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为例进行动态风险计算,分析对比其在不同保护层失效下的事故发生概率变化,结果表明安全联锁系统对事故发生起关键作用,日常应加大对其检测力度,防止事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异构数据 知识图谱 过程系统 集成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化工企业周围环境中大气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源解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赵东风 陈璐 +5 位作者 薛建良 欧阳振宇 沈瑞华 甘为民 李石 巫明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61-567,共7页
测定了某石油化工企业厂界内及周围环境空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分析了周围环境空气中各级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特征污染物质量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并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进一步判断该石化企业是否为重要的污染物来源。结果表... 测定了某石油化工企业厂界内及周围环境空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分析了周围环境空气中各级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特征污染物质量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并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进一步判断该石化企业是否为重要的污染物来源。结果表明,该石化企业环境空气中的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布呈现出在时间上(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地域上(距离石化企业的远近)、气象条件影响下(主导风向的上下风向)的差异;环境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入肺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Pearson相关系数较大,且细颗粒物占比重较大,说明它们可能来源于该石化企业。通过对特征污染物进行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判断,这些特征污染物来源于该石化企业的污水处理装置、芳烃装置,以及各无组织排放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分布 源解析 Pearson相关系数 主成分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预评价 被引量:4
9
作者 胡迪 周乐平 赵东风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0年第2期64-67,共4页
为了更好地对油气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安全预评价,加强对新建管道工程的风险管理,针对油气长输管道工程的特点,分析了此类工程常用的评价方法及适用性,提出了安全预评价的重点、主要内容及依据等,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 油气长输管道 安全预评价 安全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技术处理VOCs研究综述 被引量:9
10
作者 韩丰磊 季纯洁 +5 位作者 张子琦 朱一凡 李丹丹 张婷婷 周硕 郭雯雯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31,共9页
针对浓度较低、流量较大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治理,传统处理技术在技术和经济上存在一定局限性,达不到预期结果。而低温等离子体(Non-Thermal Plasma,NTP)技术在处理VOCs方面具有反应器处理费用少、反应器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 针对浓度较低、流量较大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治理,传统处理技术在技术和经济上存在一定局限性,达不到预期结果。而低温等离子体(Non-Thermal Plasma,NTP)技术在处理VOCs方面具有反应器处理费用少、反应器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单独等离子体降解VOCs存在O_(3)、NO_(2)、有机副产物众多等问题,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降解VOCs体系对于提高VOCs降解率、降低反应系统能耗、减少有害副产物产生均有显著作用。详细介绍了NTP协同催化降解VOCs技术,总结了NTP协同催化降解VOCs的影响因素、不同催化体系和放电类型对降解率的影响,对等离子体技术降解VOCs机理及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降解VOCs的机理进行了推断,并阐述了等离子体技术与催化剂催化在降解VOCs方面产生的协同作用,最后对该技术进行了展望。目前单一处理技术很难满足VOCs的处理要求,普遍采用多种技术耦合的方式进行处理。近年来学者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与催化技术联合,对提高VOCs降解率、降低反应系统能耗、减少有害副产物产生均有显著作用,该技术具有可行性和研究价值。目前研究集中于催化剂与低温等离子体的复合方式、催化剂种类、工艺参数等因素对污染物的降解效果,研究不深入。等离子体技术仍存在矿化率较低、副产物多等缺点,如等离子体内反应后会产生NO_(x)、臭氧等副产物,形成二次污染。由于气体放电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中活性自由基种类繁多,降解VOCs的化学反应过程复杂,关于低温等离子体与催化协同的作用机理还不明确,尤其是等离子体降解VOCs的分子动力学基础理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应立足本质安全,着眼于工业应用,提出一套适于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治理VOCs工艺特性的安全评价理论、方法与工具,对整个工艺体系开展全方位的危险性辨识与风险评价,确定可能的安全隐患,并给出改善举措,最大限度降低工艺流程设计中的不合理选择与缺陷,从根本上达到安全工业应用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体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协同作用 分子动力学 安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本质安全理论的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酒江波 刘尚志 +3 位作者 鞠松霖 张梦 周超 范秀全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8,共8页
我国化工安全生产工作仍面临严峻复杂的形势,化工安全生产事故频繁发生。本质安全是坚持从源头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基础工作,是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在化工过程安全管理中应用本质安全,提高化工... 我国化工安全生产工作仍面临严峻复杂的形势,化工安全生产事故频繁发生。本质安全是坚持从源头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基础工作,是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在化工过程安全管理中应用本质安全,提高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详细地阐述了化工行业本质安全的内涵;然后基于事故场景的演变,建立了风险管控措施的层级关系,并定义了本质安全与保护层的关系,提出了改进的洋葱模型;最后分析了本质安全与化工过程安全管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本质安全策略应用于化工过程安全管理要素的建议。正确地理解本质安全与风险管控、保护层以及化工过程安全管理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提高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和预防事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行业 本质安全 风险管控 保护层 化工过程安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霾元凶PM_(2.5)源解析及其环境评价标准建立综述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红旭 陈璐 +2 位作者 薛建良 张婷婷 张清 《绿色科技》 2013年第7期193-194,196,共3页
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PM2.5相关工作内容为视角,总结了造成大气灰霾天气的元凶PM2.5的相关研究进展,内容包括其污染源分类、城市大气PM2.5分布特征及源解析、国内外控制PM2.5的环境质量标准制定历程等。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应对PM2.5... 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PM2.5相关工作内容为视角,总结了造成大气灰霾天气的元凶PM2.5的相关研究进展,内容包括其污染源分类、城市大气PM2.5分布特征及源解析、国内外控制PM2.5的环境质量标准制定历程等。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应对PM2.5污染的相关工作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2 5 环境影响评价 现状监测 评价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浓度反推法计算石化企业无组织排放源强 被引量:28
13
作者 赵东风 张鹏 +1 位作者 戚丽霞 薛建良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1-75,共5页
对某石化企业储罐区和原油脱酸装置区的无组织排放非甲烷总烃进行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运用地面浓度反推法计算源强。实验结果表明:原油脱酸装置区各采样线浓度间的相关性好,反推出的源强较为准确,50,100,150 m采样线的... 对某石化企业储罐区和原油脱酸装置区的无组织排放非甲烷总烃进行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运用地面浓度反推法计算源强。实验结果表明:原油脱酸装置区各采样线浓度间的相关性好,反推出的源强较为准确,50,100,150 m采样线的反推源强非常接近,分别为21.68,21.60,19.76 t/a;而储罐区监测浓度的相关性不佳,该区域的非甲烷总烃无组织排放源可能不单一,不适用地面浓度反推法计算其源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组织排放 源强核算 Perason相关系数 地面浓度反推法 石化企业 环境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基活性炭制备改性及其吸附甲苯性能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石 邢亚彬 +3 位作者 孙慧 杜改平 戴安国 赵东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463-2471,共9页
以石化企业干化剩余活性污泥为炭源前体、ZnCl2溶液为活化剂,在613℃条件下炭化70min制得了碘值为683.40mg/g、产率为55.5%的污泥基活性炭(SAC,sludge-based activated carbon)样品,并进一步利用不同浓度的HNO3、H2SO4和H2O2溶液为改性... 以石化企业干化剩余活性污泥为炭源前体、ZnCl2溶液为活化剂,在613℃条件下炭化70min制得了碘值为683.40mg/g、产率为55.5%的污泥基活性炭(SAC,sludge-based activated carbon)样品,并进一步利用不同浓度的HNO3、H2SO4和H2O2溶液为改性剂对SAC氧化改性,通过碘值测定、BET、Boehm滴定、ICP、FTIR、XRD、SEM、TEM等手段对改性前后SAC样品进行了表征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HNO3和H2SO4改性后SAC的BET比表面积、孔容、碘值均明显增加,可有效提高SAC吸附性能,当HNO3浓度为0.5mol/L、H2SO4浓度为1.0mol/L时改性效果最好,动态吸附甲苯的吸附量较改性前分别提高了38.80%和27.19%,吸附穿透时间也明显延长;而对于H2O2溶液为改性剂,总体上不利于SAC吸附性能的提高。对甲苯吸附效果最好的几种改性SAC材料进行再生性能测试,均展现了良好的再生循环利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企业 剩余活性污泥 污泥基活性炭 制备改性 甲苯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炼高硫原油典型炼油装置危险性分析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马金秋 赵东风 +1 位作者 酒江波 申玉琪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0年第4期55-59,共5页
近年来,国内炼油装置越来越多地改炼进口高硫油,对原有炼油装置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挑战。本文以延迟焦化装置为例,在分析典型炼油装置在原料含硫量提高后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的基础上,从原料变化入手,通过对国内各炼化企业几年来的检修记... 近年来,国内炼油装置越来越多地改炼进口高硫油,对原有炼油装置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挑战。本文以延迟焦化装置为例,在分析典型炼油装置在原料含硫量提高后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的基础上,从原料变化入手,通过对国内各炼化企业几年来的检修记录调查、重点单位现场勘查等,探讨了原有炼油装置在原油含硫量增高情况下的安全适应性,并提出了针对腐蚀、硫化氢泄露、硫化亚铁自燃3个主要危险因素的安全防范及处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焦化装置 高硫原油 硫腐蚀 硫化氢中毒 硫化亚铁自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化企业卫生防护距离的合理性设置 被引量:6
16
作者 巫明娟 赵东风 +1 位作者 戚丽霞 薛建良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1年第4期419-423,328,共5页
针对目前石化企业计算卫生防护距离的标准和方法存在一定局限和不足的现状,将其与新大气导则提出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相比较,分析二者在计算原理和执行等方面的区别,并以某化肥厂为例,选择NH3作为特征污染物分别计算其卫生防护距离和大... 针对目前石化企业计算卫生防护距离的标准和方法存在一定局限和不足的现状,将其与新大气导则提出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相比较,分析二者在计算原理和执行等方面的区别,并以某化肥厂为例,选择NH3作为特征污染物分别计算其卫生防护距离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结果表明,标准法和公式法计算的卫生防护距离分别为600m和400m,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得出的距离为450m。根据AERMOD模型计算三个距离处NH3的理论浓度值,得出最佳的卫生防护距离为450m。通过现场监测验证设置450m的卫生防护距离是合理的。在现阶段的环评工作中,充分考虑各个标准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对各个标准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项目合理的卫生防护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生防护距离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SCREEN3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对苯二甲酸生产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排放估算 被引量:4
17
作者 贾瑜玲 牛皓 +1 位作者 段潍超 崔积山 《化工环保》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8-602,共5页
采用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分析了某精对苯二甲酸生产装置动静密封点的泄漏情况,共完成1 367个密封点的现场LDAR检测,测出28个泄漏点,总泄漏检出率为2.05%。其中储存单元的泄漏点数量较氧化单元和精制单元高,泄漏程度也较严重。泄漏... 采用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分析了某精对苯二甲酸生产装置动静密封点的泄漏情况,共完成1 367个密封点的现场LDAR检测,测出28个泄漏点,总泄漏检出率为2.05%。其中储存单元的泄漏点数量较氧化单元和精制单元高,泄漏程度也较严重。泄漏点主要集中在法兰、开口管线和泵三类密封点;涉及轻液的泄漏密封点数量较多。依据LDAR检测结果,采用相关方程法估算设备动静密封点泄漏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约为4.999 t/a。法兰的VOCs泄漏排放量最大,约占63.89%,其次是泵和采样连接系统,占泄漏排放量的20.78%和7.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对苯二甲酸 设备密封点 泄漏检测与修复 挥发性有机物 排放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脆弱性的油气管道风险评估及其应用 被引量:12
18
作者 赵东风 陈爽 +2 位作者 赵志强 胡苏 安聪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7-62,共6页
为保障油气管道安全运行,笔者以脆弱性概念为基础,结合事故发展机理建立3D2R(监测、阻止、延迟、响应、恢复)油气管道风险评估模型,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量化脆弱性程度,并参考参考美国石油协会(API)标准规范,建立适用于评估公共... 为保障油气管道安全运行,笔者以脆弱性概念为基础,结合事故发展机理建立3D2R(监测、阻止、延迟、响应、恢复)油气管道风险评估模型,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量化脆弱性程度,并参考参考美国石油协会(API)标准规范,建立适用于评估公共安全及生产安全的基于脆弱性的风险评估流程。将该流程应用于评估油气管道风险。结果表明,示例管段存在打孔盗油、维修作业、第三方施工、腐蚀4类威胁,对应脆弱性等级为3级、3级、2级和3级,风险级别分别为4级、3级、4级和4级,在采取建议措施之后,风险级别分别降低至3级、2级、2级、3级,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该方法可发现脆弱点并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性 油气管道 熵值法 情景分析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化行业VOCs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的贡献及估算方法 被引量:9
19
作者 吴磊 赵东风 +4 位作者 李石 欧阳振宇 薛建良 陈璐 韩丰磊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10,共5页
VOCs是石化行业排放的特征污染物,也是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重要前体污染物。通过对石化行业典型VOCs排放污染源进行归类解析,将其来源细分为原料、产品装卸过程等9种工艺过程;得出烷烃、烯烃、芳香族化合物是石化行业排放的几种重要的VO... VOCs是石化行业排放的特征污染物,也是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重要前体污染物。通过对石化行业典型VOCs排放污染源进行归类解析,将其来源细分为原料、产品装卸过程等9种工艺过程;得出烷烃、烯烃、芳香族化合物是石化行业排放的几种重要的VOCs,并分别对这几类VOCs生成SOA的转化机理进行归纳,并且总结了几种重要的SOA生成潜势定量估算方法;最后对石化行业VOCs与周围大气PM2.5的相关性研究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行业 挥发性有机物(VOCs) PM2 5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化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亚楠 赵东风 +1 位作者 欧阳振宇 卢磊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15,共4页
泄漏检测与修复(Leak Detection and Repair,LDAR)技术是控制石化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排放的有效策略。对国内外LDAR技术研究现状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综述,并以国内某石化企业为例,应用LDAR技术进行分析... 泄漏检测与修复(Leak Detection and Repair,LDAR)技术是控制石化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排放的有效策略。对国内外LDAR技术研究现状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综述,并以国内某石化企业为例,应用LDAR技术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其密封点共74 388个,罐区密封点泄漏最为严重,泄漏率最高的设备类型为连接件,经过LDAR工作后泄漏率从0.48%降为0.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企业 泄漏检测与修复 挥发性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