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V-氯联用降解卡马西平动力学及活性氯物种的功能
1
作者 马丙瑞 段学斌 +6 位作者 陈澄 王松雪 陈琳 王守成 李金成 武桂芝 闫博引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212-4222,共11页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神经性药物,但其在水生环境中具有抗逆性。本研究系统性地分析了UV/氯工艺对CBZ的去除效能。研究结果表明CBZ在UV/氯体系内的降解过程符合假一级动力学模型,当p H从5增加到11时,反应速率常...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神经性药物,但其在水生环境中具有抗逆性。本研究系统性地分析了UV/氯工艺对CBZ的去除效能。研究结果表明CBZ在UV/氯体系内的降解过程符合假一级动力学模型,当p H从5增加到11时,反应速率常数从0.8259min-1降低到0.0343min-1,这可能与自由基种类的更替和表观量子产率的变化有关。自由基捕获实验结果表明Cl·和·OH是CBZ降解的主要物种,稳态动力学模型的计算结果也证实了Cl·和·OH是单体贡献最高的两种自由基;但在特定条件下,其他活性物质的单体贡献可能会超过Cl·或·OH。在考察实际水基质对CBZ降解速率的影响研究中发现天然有机物(NOM)的内过滤效应和竞争效应可以导致CBZ的降解被显著抑制,HCO_(3)-则会轻度抑制CBZ降解,而Cl-对CBZ的降解影响最小。通过UPLC-MS/MS检测获得14种不同的降解产物,并提出了CBZ在UV/氯体系内的降解路径,CBZ的降解主要包括了羟基化、脱氨、多组分重组、双键加成和C—N键断裂过程。综上可以推断UV/氯工艺是一种可以有效解决药物废水污染问题的水处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氯 卡马西平 高级氧化 稳态动力学预测 单体贡献 转化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_(3)N_(4)/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还原Cr(Ⅵ)试验研究
2
作者 秦玉馨 查雨心 +6 位作者 何新雨 史小舟 陈琳 陈国壮 马越 马丙瑞 李金成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10,共11页
研究了采用水热法制备g-C_(3)N_(4)/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并探究了其在可见光下催化还原Cr(Ⅵ)的性能及机制。结果表明:g-C_(3)N_(4)/Bi_(2)WO_(6)为纳米片堆积成的花瓣状结构,比表面积比g-C_(3)N_(4)和Bi_(2)WO_(6)更大,可为光催... 研究了采用水热法制备g-C_(3)N_(4)/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并探究了其在可见光下催化还原Cr(Ⅵ)的性能及机制。结果表明:g-C_(3)N_(4)/Bi_(2)WO_(6)为纳米片堆积成的花瓣状结构,比表面积比g-C_(3)N_(4)和Bi_(2)WO_(6)更大,可为光催化反应提供更多活性位点;在40 min黑暗条件下,g-C_(3)N_(4)/Bi_(2)WO_(6)对Cr(Ⅵ)的吸附率为43.2%,其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见光照射100 min后,g-C_(3)N_(4)/Bi_(2)WO_(6)对Cr(Ⅵ)的光催化还原率为81.3%,其光催化还原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g-C_(3)N_(4)与Bi_(2)WO_(6)复合后形成了Z型异质结,拓宽了其光吸收范围,促进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从而显示出优异的可见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光催化剂 还原 g-C_(3)N_(4)/Bi_(2)WO_(6) 制备 Cr(Ⅵ) Z型异质结 水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土膜孔灌肥液自由入渗氮素运移转化模拟研究
3
作者 陈琳 艾南竹 +2 位作者 费良军 于敦福 王亮 《农业工程》 2022年第10期72-80,共9页
采用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层状土条件下膜孔灌肥液自由入渗氮素运移转化规律。试验设置了3种夹砂层位置,利用HYDRUS-3D模型对层状土膜孔灌肥液自由入渗水氮运移和氮素转化过程进行模拟预测,并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根据简... 采用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层状土条件下膜孔灌肥液自由入渗氮素运移转化规律。试验设置了3种夹砂层位置,利用HYDRUS-3D模型对层状土膜孔灌肥液自由入渗水氮运移和氮素转化过程进行模拟预测,并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根据简化膜孔灌入渗量的计算方法,将膜孔灌分为垂直一维入渗和膜孔侧渗,膜孔侧渗量在膜孔入渗量中起主导作用,并且受夹砂层位置的影响较大,随夹砂层埋深的增加而增大,而夹砂层位置对垂直一维入渗减渗作用较小;层状土膜孔灌湿润体的湿润锋面形状与均质土的半球体或半椭圆体有明显不同,并且在土-砂交界处有明显的不连续现象;随再分布时间的延长,土壤湿润体中尿素含量整体呈降低趋势;再分布阶段,膜孔中心处附近铵态氮均大于湿润锋处的,并随着远离膜孔中心方向逐渐减小,铵态氮主要集中分布在夹砂层以上土层中,并且在土-砂界面含量明显增加;随着时间的增加,相同位置处的硝态氮含量增大,水平湿润锋处的硝态氮含量较膜孔中心附近的增加速度快,并在土-砂界面含量较大;尿素转化运移过程中氮素的实测值与模拟值一致性较好,说明氮素链式反应参数选取较合理,模型模拟效果较好。该研究为模拟预测层状土条件下膜孔灌肥液自由入渗氮素运移和转化规律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土 膜孔灌 HYDRUS-3D模型 硝态氮 铵态氮 自由入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