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岛市蓝莓低温伤害统计及预警指标构建
1
作者 饶莉娟 陈清峰 胡博 《北方农业学报》 2025年第1期115-124,共10页
【目的】探究山东省青岛市蓝莓各物候期低温伤害发生规律,构建低温伤害预警等级指标,助力蓝莓生产提质、增效。【方法】通过2001—2020年黄岛国家气象站温度数据和2019—2020年黄岛区张家楼镇蓝莓园自动气象站冷棚内、外温度数据拟合得... 【目的】探究山东省青岛市蓝莓各物候期低温伤害发生规律,构建低温伤害预警等级指标,助力蓝莓生产提质、增效。【方法】通过2001—2020年黄岛国家气象站温度数据和2019—2020年黄岛区张家楼镇蓝莓园自动气象站冷棚内、外温度数据拟合得到2001—2018年蓝莓园冷棚内、外日最低温度数据,统计分析蓝莓各物候期低温伤害发生规律及频次。依据2001—2020年各物候期日最低温度数据拟合得到日最低温度概率密度分布曲线,分析特定温度下低温伤害累积受灾概率,综合耐受低温和受灾概率划分预警等级。【结果】2001—2020年青岛市蓝莓低温伤害主要发生在3—4月,冷棚蓝莓在3月中旬、露地蓝莓在4月中旬受灾概率最大,且均集中在花穗紧密期、粉红花芽期和初花期。冷棚蓝莓共出现56次温度低于相应物候期耐受低温情况,露地蓝莓仅有1次。冷棚蓝莓累积受灾概率大幅高于露地蓝莓,粉红花芽期冷棚蓝莓黄色、橙色、红色的累积受灾概率为62.32%、34.76%和15.11%,露地蓝莓为12.55%、4.20%和0.87%。【结论】明确了山东省青岛市蓝莓在关键生育期的低温伤害发生规律,并构建了黄色、橙色、红色三级低温伤害预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物候期 低温伤害 预警指标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风激光雷达在青岛低能见度天气下的适用性 被引量:4
2
作者 鄢珅 时晓曚 +2 位作者 傅刚 陈清峰 李昱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4,共12页
利用2021年4月—2022年12月青岛国家基本气象站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和L波段探空系统低空风场观测数据,对比非降水时低能见度天气下测风激光雷达的探测高度和精度。结果表明:测风激光雷达在青岛地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在能见度大于10000 m... 利用2021年4月—2022年12月青岛国家基本气象站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和L波段探空系统低空风场观测数据,对比非降水时低能见度天气下测风激光雷达的探测高度和精度。结果表明:测风激光雷达在青岛地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在能见度大于10000 m的非降水天气,其平均最大探测高度稳定在约1200 m,水平风速均方根误差约为1.2 m·s^(-1),水平风向均方根误差约为25°。在能见度小于10000 m的低能见度天气下,测风激光雷达在不同能见度和相对湿度范围内的探测高度和精度受干扰程度存在差异。在能见度为1000~10000 m、相对湿度小于90%的霾天,此时大气能见度降低主要是气溶胶粒子含量增加所致,测风激光雷达的探测能力与高能见度天气下相当。当相对湿度高于95%时,此时大气能见度降低是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增加所致,严重干扰了激光在大气中的传输,测风激光雷达的探测高度和精度均有所降低,尤其在能见度小于1000 m的雾天,需谨慎使用其风速和风向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风激光雷达 低空风场 能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蓝莓生态气候条件分析及气候品质论证 被引量:26
3
作者 侯忠新 陈清峰 《山西农业科学》 2019年第8期1450-1455,共6页
基于1970—2010年青岛地区7个国家级自动站气象资料及青岛市气象站、黄岛区气象站和张家楼镇气象站2018年气象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分析青岛市黄岛区张家楼镇蓝莓的气候条件以及青岛地区的地理、环境、土壤条件等,并通过筛选蓝莓气候品质... 基于1970—2010年青岛地区7个国家级自动站气象资料及青岛市气象站、黄岛区气象站和张家楼镇气象站2018年气象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分析青岛市黄岛区张家楼镇蓝莓的气候条件以及青岛地区的地理、环境、土壤条件等,并通过筛选蓝莓气候品质指标,建立气候品质等级评价体系,构建蓝莓气候品质论证模型。结果表明,蓝莓在青岛地区种植有较适宜的温度、日照时数,适宜蓝莓生长、发育,但3—6月降水量偏低,不利于蓝莓生长;黄岛区境内土壤较肥沃,呈中性或微酸性,适合蓝莓生长。按照评价体系指标的认证评分,得出青岛市黄岛区张家楼镇蓝莓得分为93.9分;根据气候品质评价指数(ACQI),认证青岛市黄岛区蓝莓气候品质等级为特优级。蓝莓气候品质认证实例分析,对探索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技术应用、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以及为“三农”增产增收、打造青岛蓝莓农产品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气候品质 青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大珠山杜鹃花初花期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饶莉娟 陈清峰 李庆宝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9年第11期90-97,共8页
为准确预报青岛西海岸大珠山风景区杜鹃花初花期提供方法支持,基于1994~2014年青岛市黄岛区大监站的气象观测数据和杜鹃花初花期资料,对影响杜鹃花初花期的气象因子进行分析。通过回归分析、积温阈值和物候预报3种方法建立青岛大珠山杜... 为准确预报青岛西海岸大珠山风景区杜鹃花初花期提供方法支持,基于1994~2014年青岛市黄岛区大监站的气象观测数据和杜鹃花初花期资料,对影响杜鹃花初花期的气象因子进行分析。通过回归分析、积温阈值和物候预报3种方法建立青岛大珠山杜鹃花初花期的预报模型,对1994~2014年杜鹃花初花期进行回测,结果表明:回归预报模型拟合准确率61.90%,平均绝对误差2.9 d;积温阈值预报方法准确率85.7%,平均绝对误差1.5 d;引入温度修正后的物候预报方法准确率高达90.48%,平均绝对误差1.3 d。用3种预报模型对2015~2018年杜鹃花初花期进行预报,回归模型预报方法和物候预报方法预报较为准确,误差均在2 d以内,积温预报方法除了在2017年出现较大偏差以外,其余年份预报较为准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将3种预报方法结合起来,可在杜鹃花初花期前10 d左右给出较为准确的预报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花 初花期 预报模型 回归分析 积温阈值 物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方法在农业产业园区气象要素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星 饶莉娟 +1 位作者 陈清峰 张恺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83-90,共8页
不同区域农业产业园区的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开展能普遍适用于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园区的气象要素预报技术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将深度学习方法应用于农业产业园区的气象要素预报中,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建立了预报气... 不同区域农业产业园区的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开展能普遍适用于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园区的气象要素预报技术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将深度学习方法应用于农业产业园区的气象要素预报中,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建立了预报气象要素的神经网络订正模型。结果表明,经过神经网络模型订正后,气象要素预报误差大幅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农业产业园区 气象要素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杜鹃花可观赏初始日方法初探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欢 饶丽娟 +1 位作者 林行 刘建波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第11期1948-1952,共5页
许多植物的花期或果期,因缺乏历史物候期资料而无法开展预报方法的研究工作。本文跟踪记录9年杜鹃花开花情况,采集现场数码照片,以及利用网络信息等现代技术手段,结合积温等气象要素的关联性分析,尝试恢复大珠山杜鹃花可观赏初始日的序... 许多植物的花期或果期,因缺乏历史物候期资料而无法开展预报方法的研究工作。本文跟踪记录9年杜鹃花开花情况,采集现场数码照片,以及利用网络信息等现代技术手段,结合积温等气象要素的关联性分析,尝试恢复大珠山杜鹃花可观赏初始日的序列。同时,针对积温与植物物候期关系密切的特点,提出了进行可观赏初始日预报方法研究的思路,分析了预报的可能时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山杜鹃花 可观赏初始日 积温阈值 序列 起报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20年北京城市热岛效应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君枝 梁雅楠 +1 位作者 王冀 张金玲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1-591,共11页
在气候变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北京一直面临着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环境问题。基于北京市1981—2020年逐日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克里金插值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北京市城郊气温变化趋势以及北京市城市热岛强度(Urban Heat Is... 在气候变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北京一直面临着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环境问题。基于北京市1981—2020年逐日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克里金插值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北京市城郊气温变化趋势以及北京市城市热岛强度(Urban Heat Island, UHI)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评估了气象因素、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0 a来北京市城郊区的平均气温均呈上升的变化趋势,且城区气温增幅大于郊区,表明北京市UHI上升趋势显著。就季节而言,北京市冬季UHI最强(1.22℃),秋季次之,春、夏最弱,其中秋季UHI增幅最大。同时,北京市城市热岛效应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其中城六区为高值区,热岛区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至城市副中心通州区,朝阳区和通州区增温趋势明显。2000年以来,北京市冬季UHI出现了显著的增加趋势,高值区UHI增加至1.6℃。此外,主成分分析表明人口、建设用地和气压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起促进作用,而风速和耕地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 城市热岛效应 时空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地区3个120°E区县市51a雷暴资料规律分析
8
作者 刘晓夏 丁常甫 +1 位作者 王贵全 庞华基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第22期122-124,共3页
利用1961-2011年山东省青岛地区120°E附近从南至北分布的黄岛、胶州、平度的51a气象观测资料,对3个区域雷暴日空间、时间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揭示3地的雷暴活动规律。结果表明:3地雷暴空间分布,平度最高;3地的雷暴日年际变化幅度... 利用1961-2011年山东省青岛地区120°E附近从南至北分布的黄岛、胶州、平度的51a气象观测资料,对3个区域雷暴日空间、时间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揭示3地的雷暴活动规律。结果表明:3地雷暴空间分布,平度最高;3地的雷暴日年际变化幅度大,但总体呈下降趋势;雷暴日的月变化显著,峰值出现在7月;雷暴的初日终日变化不大,初日多发生在4月,终日多在10月,但雷暴持续期有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地区 雷暴日 活动规律 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21年山东省大风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9
作者 李昱薇 杨成芳 +2 位作者 傅刚 朱晓清 鄢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32,共10页
本文利用2016—2021年山东省1886个气象观测站逐时大风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ERA5客观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山东省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6年间山东省年均有1476个气象观测站出现8级以上大风,春季大风约占全年的40.... 本文利用2016—2021年山东省1886个气象观测站逐时大风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ERA5客观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山东省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6年间山东省年均有1476个气象观测站出现8级以上大风,春季大风约占全年的40.1%,每日10—17时时间段大风天气年均超过1000站次,14时前后大风频率最高,偏北大风约占79.3%,北西北(NNW)方向最多。山东省北部沿海地区大风出现频率最高,站均30次以上,南部沿海地区和鲁中山区大风站均10~30次。6年间全省发生瞬时风力13级以上的共有14个站,12级以上的共有64个站,其中雷暴大风占据主导,最大风速为章丘站的39.9 m/s。系统性大风以爆发性气旋大风为主,大风分布与其移动路径及低压中心强度密切相关。高空冷涡是雷暴大风的主要影响系统,其中东北冷涡影响下大风次数占比达63.6%;低槽系统影响的大风发生次数次之,槽前型和槽后型天气系统对山东强对流天气影响机理不同。本文研究结果为山东大风天气的精细化预报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 系统性大风 雷暴大风 爆发性气旋 高空冷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大风订正预报研究
10
作者 杨凡 刘志丰 +2 位作者 任兆鹏 崔天伦 于洋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1,共9页
基于数值预报模式产品的风速预报集成学习误差订正方法,通过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残差神经网络(ResNet)构建新的风速预测混合模型ResNet-LSTM。采用2019—2020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39种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产品训练深度学习模型,对格... 基于数值预报模式产品的风速预报集成学习误差订正方法,通过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残差神经网络(ResNet)构建新的风速预测混合模型ResNet-LSTM。采用2019—2020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39种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产品训练深度学习模型,对格点预报产品插值到站点后的预报结果进行订正。结果表明:与ECMWF的原始预报相比,ResNet-LSTM模型在预测6级以上阵风时的TS评分整体可以提高50%以上,预报精度提升。寒潮大风和台风大风的个例分析也表明,ResNet-LSTM可以有效解决大风漏报问题,对站点风速的预报订正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差神经网络 长短期记忆网络 风速 预报 订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探空数据的测风激光雷达在黄海西部海岸带的适用性分析
11
作者 时晓曚 鄢珅 +1 位作者 王琳淼 庞华基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5-567,共13页
利用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位于黄海西部海岸带青岛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内的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和L波段气球探空系统(以下简称L波段探空,Lradar),经过观测数据时间和空间相互匹配,以L波段探空测风数据为参照标准,对测风激光雷达探... 利用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位于黄海西部海岸带青岛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内的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和L波段气球探空系统(以下简称L波段探空,Lradar),经过观测数据时间和空间相互匹配,以L波段探空测风数据为参照标准,对测风激光雷达探测高度、水平风速和水平风向的探测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最大探测高度日变化特征与边界层高度日变化较为吻合,每日09:00探测高度最低约1 000 m,17:00则达到探测高度的峰值约1 300 m。在筛选出的共计1 768次二者共同观测时刻中,超过90%测风激光雷达最大观测高度低于2 000 m,不足500 m的时刻约占16%。二者水平风速和水平风向的线性拟合效果较好,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97和0.98,其探测能力在海风和陆风时刻存在微小差异。测风激光雷达水平风速误差随高度和风速大小的变化存在差异,在500 m以下测风激光雷达平均风速明显大于L波段探空测得的平均风速,在500 m至1 500 m误差较小。在4级风及以下,风速误差分布较为集中;5到7级风,风速误差离散程度最大,离散值最多;8级风以上,离散误差明显减少。二者水平风向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测风激光雷达风向误差以正值为主,即相较于L波段探空顺时针偏转。在低层以偏北和偏南风向为主,在西北(NW)、北西北(NNW)、正南(S)和南东南(SSE)方向上其频率小于L波段探空,在正北(N)、北东北(NNE)、南西南(SSW)和西南(SW)方向上大于L波段探空,高层开始转为偏西风向,在正西(W)方向频率明显大于L波段探空。以上结果表明,测风激光雷达可以较好地刻画出黄海西部海岸带边界层内的风场信息,为后续测风激光雷达在海岸带和海上观测的业务应用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西部海岸带 测风激光雷达 L波段气球探空系统 低空风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