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胶州湾滨海湿地土壤无机碳分布以及影响因素重要性识别
1
作者
郗敏
王艺霖
+2 位作者
党春荣
姜志翔
李毛毛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0-1142,共13页
以胶州湾洋河口的3种典型湿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采样测定土壤无机碳(SIC)、土壤溶解性无机碳(SDIC)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探究滨海湿地SIC含量分布特征;利用机器学习模型、结构方程模型预测SIC含量,确定了其关键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结果显...
以胶州湾洋河口的3种典型湿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采样测定土壤无机碳(SIC)、土壤溶解性无机碳(SDIC)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探究滨海湿地SIC含量分布特征;利用机器学习模型、结构方程模型预测SIC含量,确定了其关键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结果显示:洋河口湿地SIC和SDIC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含量分别为(0.28~10.9)g/kg和(41.92~163.15)mg/kg,变异系数分别为58.97%和18.94%;SIC和SDIC含量受到湿地类型影响,其中光滩SIC含量最高(3.49 g/kg),碱蓬湿地SDIC含量最高(91.9 mg/kg);SIC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SDIC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SIC含量除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外,与其他土壤理化性质都呈显著正相关(P<0.01),基于相关土壤理化性质构建的RF模型预测SIC含量的性能表现最好[R^(2)=0.73,RMSE(均方根误差)=0.11 g/kg];土壤pH、含盐量和含水量是影响SIC含量的主要因素,可直接影响其含量。而含盐量也可通过影响土壤pH间接影响SIC含量,土壤容重则主要通过影响土壤孔隙度、含水量间接影响SIC含量。本研究明确了影响SIC含量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规律,为滨海湿地土壤碳循环及碳汇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方法参考,对揭示未来SIC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无机碳
随机森林模型
滨海湿地
胶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典型农作物VOCs排放特征及其大气反应活性
2
作者
乔丽丽
贾艳琪
+1 位作者
Kajii Yoshizumi
李玲玉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163-4172,共10页
为了解农作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放特征及其大气反应活性,选取典型农作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大豆(Glycine max)、花生(Arachis hypogaea),应用动态封闭式采样法、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TD-GC-MS)技术对...
为了解农作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放特征及其大气反应活性,选取典型农作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大豆(Glycine max)、花生(Arachis hypogaea),应用动态封闭式采样法、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TD-GC-MS)技术对其VOCs排放进行野外观测和定量分析,研究4种农作物的VOCs排放速率和化学组成特征,计算它们的羟基自由基消耗速率(L_(OH))和臭氧生成潜势(OFP).结果表明,4种农作物总VOCs排放速率排序为花生((43.27±18.8)μg/(g·h))>小麦((21.63±8.24)μg/(g·h))>大豆((2.97±0.67)μg/(g·h))>玉米((0.36±0.15)μg/(g·h)),各农作物的主要排放贡献组分包括异戊二烯、正庚烷、环戊烷、对-二甲苯、间-二甲苯等;各农作物排放的VOCs中检出的化合物种类及其排放组成不同,其中小麦主要排放烷烃和芳香烃,玉米主要排放单萜烯,大豆主要排放烷烃,花生主要排放异戊二烯,仅在大豆排放的VOCs中检测到烯烃.不同农作物排放VOCs的L_(OH)和OFP的排序均为花生>小麦>大豆>玉米,异戊二烯、柠檬烯、反式-β-罗勒烯、β-石竹烯和环戊烷是4种农作物排放的关键VOCs活性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
挥发性有机物
排放速率
羟基自由基反应性
臭氧生成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底栖动物群落扰动作用对沉积物-水界面生源要素的影响
3
作者
郭丽
邓一深
+3 位作者
张文馨
张倩
李凡一
于政达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474-3486,共13页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生物扰动作用是维持淡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对底栖动物群落与单一物种生物扰动作用异同的认识还十分有限。以微生境反应器培养五种典型底栖动物种群及其群落,通过测定底栖动物生物扰动作用引...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生物扰动作用是维持淡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对底栖动物群落与单一物种生物扰动作用异同的认识还十分有限。以微生境反应器培养五种典型底栖动物种群及其群落,通过测定底栖动物生物扰动作用引起的沉积物、上覆水中营养盐(NH_(3)-N、NO_(2)^(-)-N、NO_(3)^(-)-N和DTP)及溶解有机碳(DOC)的含量变化,同时计算各组单位生物量引起的元素变化量,探究单物种和生物群落扰动作用的差异以及对沉积物-水界面生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物种扰动作用导致沉积物NH_(3)-N含量降低(P<0.05),并使整个体系中NO_(3)^(-)-N含量增加(P<0.05),但对DTP无显著影响(P>0.05);而群落扰动作用则促进体系NH_(3)-N的增加(P<0.05),使上覆水中NO_(3)^(-)-N向沉积物沉积,同时引起上覆水DTP含量显著上升(P<0.05)。单物种的独立扰动皆促进上覆水DOC含量降低(P<0.05),霍甫水丝蚓的生物扰动导致沉积物的DOC含量降低且为唯一产生影响的物种(P<0.05),而群落中各物种相互作用导致体系DOC浓度无变化(P>0.05)。单物种/群落单位生物量对各类物质分布存在明显差异,霍甫水丝蚓的生物扰动作用对于上覆水和沉积物中的单位生物量C、N、P变化影响最为显著,但其扰动作用在群落组合中受到抑制,表明单位生物量扰动强度较大的物种,其扰动强度在群落中更容易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生物扰动作用
群落
生源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胶州湾滨海湿地土壤无机碳分布以及影响因素重要性识别
1
作者
郗敏
王艺霖
党春荣
姜志翔
李毛毛
机构
青岛
大学
环境
与地理科学学院
青岛市碳中和生态环境技术创新中心
胜利油田正大工程开发设计有限公司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
出处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0-1142,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1116)
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计划(2022KJ147)资助。
文摘
以胶州湾洋河口的3种典型湿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采样测定土壤无机碳(SIC)、土壤溶解性无机碳(SDIC)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探究滨海湿地SIC含量分布特征;利用机器学习模型、结构方程模型预测SIC含量,确定了其关键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结果显示:洋河口湿地SIC和SDIC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含量分别为(0.28~10.9)g/kg和(41.92~163.15)mg/kg,变异系数分别为58.97%和18.94%;SIC和SDIC含量受到湿地类型影响,其中光滩SIC含量最高(3.49 g/kg),碱蓬湿地SDIC含量最高(91.9 mg/kg);SIC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SDIC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SIC含量除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外,与其他土壤理化性质都呈显著正相关(P<0.01),基于相关土壤理化性质构建的RF模型预测SIC含量的性能表现最好[R^(2)=0.73,RMSE(均方根误差)=0.11 g/kg];土壤pH、含盐量和含水量是影响SIC含量的主要因素,可直接影响其含量。而含盐量也可通过影响土壤pH间接影响SIC含量,土壤容重则主要通过影响土壤孔隙度、含水量间接影响SIC含量。本研究明确了影响SIC含量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规律,为滨海湿地土壤碳循环及碳汇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方法参考,对揭示未来SIC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土壤无机碳
随机森林模型
滨海湿地
胶州湾
Keywords
soil inorganic carbon
random forest modelling
coastal wetlands
Jiaozhou Bay
分类号
X1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典型农作物VOCs排放特征及其大气反应活性
2
作者
乔丽丽
贾艳琪
Kajii Yoshizumi
李玲玉
机构
青岛
大学
环境
与地理科学学院
出处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163-4172,共10页
基金
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发展规划(2022KJ14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5103)。
文摘
为了解农作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放特征及其大气反应活性,选取典型农作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大豆(Glycine max)、花生(Arachis hypogaea),应用动态封闭式采样法、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TD-GC-MS)技术对其VOCs排放进行野外观测和定量分析,研究4种农作物的VOCs排放速率和化学组成特征,计算它们的羟基自由基消耗速率(L_(OH))和臭氧生成潜势(OFP).结果表明,4种农作物总VOCs排放速率排序为花生((43.27±18.8)μg/(g·h))>小麦((21.63±8.24)μg/(g·h))>大豆((2.97±0.67)μg/(g·h))>玉米((0.36±0.15)μg/(g·h)),各农作物的主要排放贡献组分包括异戊二烯、正庚烷、环戊烷、对-二甲苯、间-二甲苯等;各农作物排放的VOCs中检出的化合物种类及其排放组成不同,其中小麦主要排放烷烃和芳香烃,玉米主要排放单萜烯,大豆主要排放烷烃,花生主要排放异戊二烯,仅在大豆排放的VOCs中检测到烯烃.不同农作物排放VOCs的L_(OH)和OFP的排序均为花生>小麦>大豆>玉米,异戊二烯、柠檬烯、反式-β-罗勒烯、β-石竹烯和环戊烷是4种农作物排放的关键VOCs活性组分.
关键词
植物源
挥发性有机物
排放速率
羟基自由基反应性
臭氧生成潜势
Keywords
plant source
VOCs
emission rate
OH reactivity
OFP
分类号
X51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底栖动物群落扰动作用对沉积物-水界面生源要素的影响
3
作者
郭丽
邓一深
张文馨
张倩
李凡一
于政达
机构
青岛
大学
环境
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青岛市碳中和生态环境技术创新中心
出处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474-3486,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101302)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24MC181,ZR2019BD065)。
文摘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生物扰动作用是维持淡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对底栖动物群落与单一物种生物扰动作用异同的认识还十分有限。以微生境反应器培养五种典型底栖动物种群及其群落,通过测定底栖动物生物扰动作用引起的沉积物、上覆水中营养盐(NH_(3)-N、NO_(2)^(-)-N、NO_(3)^(-)-N和DTP)及溶解有机碳(DOC)的含量变化,同时计算各组单位生物量引起的元素变化量,探究单物种和生物群落扰动作用的差异以及对沉积物-水界面生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物种扰动作用导致沉积物NH_(3)-N含量降低(P<0.05),并使整个体系中NO_(3)^(-)-N含量增加(P<0.05),但对DTP无显著影响(P>0.05);而群落扰动作用则促进体系NH_(3)-N的增加(P<0.05),使上覆水中NO_(3)^(-)-N向沉积物沉积,同时引起上覆水DTP含量显著上升(P<0.05)。单物种的独立扰动皆促进上覆水DOC含量降低(P<0.05),霍甫水丝蚓的生物扰动导致沉积物的DOC含量降低且为唯一产生影响的物种(P<0.05),而群落中各物种相互作用导致体系DOC浓度无变化(P>0.05)。单物种/群落单位生物量对各类物质分布存在明显差异,霍甫水丝蚓的生物扰动作用对于上覆水和沉积物中的单位生物量C、N、P变化影响最为显著,但其扰动作用在群落组合中受到抑制,表明单位生物量扰动强度较大的物种,其扰动强度在群落中更容易受到抑制。
关键词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生物扰动作用
群落
生源要素
Keywords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
bioturbation
community
biogenic elements
分类号
Q178.1 [生物学—水生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胶州湾滨海湿地土壤无机碳分布以及影响因素重要性识别
郗敏
王艺霖
党春荣
姜志翔
李毛毛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典型农作物VOCs排放特征及其大气反应活性
乔丽丽
贾艳琪
Kajii Yoshizumi
李玲玉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底栖动物群落扰动作用对沉积物-水界面生源要素的影响
郭丽
邓一深
张文馨
张倩
李凡一
于政达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