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验室非洲猪瘟病毒感染途径与感染剂量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
作者 戈胜强 于家荣 +11 位作者 初薛霏 韩秀琚 李瑞红 谢昊飞 屈海龙 赵永刚 任炜杰 齐传翔 包静月 李金明 魏荣 王志亮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5期50-58,共9页
非洲猪瘟病毒(ASFV)可以通过直接、间接接触感染的猪只传播,感染途径多样,致病机制复杂。在ASFV研究特别是疫苗研究中,ASFV的感染途径和感染剂量尚无国际标准,这不利于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为此对国内外的ASFV感染途径和剂量研究进行... 非洲猪瘟病毒(ASFV)可以通过直接、间接接触感染的猪只传播,感染途径多样,致病机制复杂。在ASFV研究特别是疫苗研究中,ASFV的感染途径和感染剂量尚无国际标准,这不利于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为此对国内外的ASFV感染途径和剂量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中主要的感染途径包括口腔感染、鼻腔感染、口鼻同时感染、模拟同居感染、肌肉注射感染,其中口鼻接种是研究常用的感染途径。但由于口鼻接种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目前大部分研究特别是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研究以肌肉注射方式为主,其只需极少剂量就可以发生感染。在ASFV感染研究中,研究者设置了不同的攻毒剂量来评价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选择出合适剂量更好地模拟临床感染,从而获得真实、合理的试验数据,得出可靠的试验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 感染途径 感染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猪瘟弱毒疫苗效力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戈胜强 沙洲 +10 位作者 崔进 房琳琳 王潇葳 于家荣 胡永新 张永强 李瑞红 左媛媛 郑辉 魏荣 王志亮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2期51-56,共6页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目前在研的ASF疫苗仍难以兼顾安全绝对保证及效力确实可靠。本文对已报道的ASF弱毒疫苗相关研究数据进行总结分析,分别从攻...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目前在研的ASF疫苗仍难以兼顾安全绝对保证及效力确实可靠。本文对已报道的ASF弱毒疫苗相关研究数据进行总结分析,分别从攻毒剂量及途径、攻毒后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分析发现:ASF弱毒疫苗研究主要以免疫攻毒方式探究其效力;肌内注射剂量多为102~104 HAD50/TCID50,而与自然感染相似的口鼻接种途径不同感染方式采用的剂量差异较大;疫苗免疫后攻毒常以体温反应、临床表现、死亡情况、病毒血症、排毒水平等作为评价指标,并结合临床评分标准科学展示临床指标。未来在技术层面,ASF弱毒疫苗效力评价还应进一步探索模拟自然感染途径的疫苗攻毒保护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 弱毒疫苗 评价指标 效力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猪瘟弱毒疫苗研究的挑战与思考
3
作者 戈胜强 左媛媛 +5 位作者 宋芳芳 吕艳 于小静 刘春菊 李金明 王志亮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5期78-85,共8页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致死性疾病。虽然非洲猪瘟弱毒疫苗已在越南上市,但对其安全性仍存在很多质疑和讨论。本文总结了以往研究人员在研发非洲猪瘟弱毒疫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障碍,如弱毒疫苗有效性和安...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致死性疾病。虽然非洲猪瘟弱毒疫苗已在越南上市,但对其安全性仍存在很多质疑和讨论。本文总结了以往研究人员在研发非洲猪瘟弱毒疫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障碍,如弱毒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兼容性问题,接种剂量与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联性问题,以及不同基因型或毒株敲除相同基因结果出现差异等问题,并对疫苗研发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继而提出了将疫苗免疫防控与生物安全管理等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控理念,以期为非洲猪瘟弱毒疫苗的成功研制以及非洲猪瘟防控措施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 弱毒疫苗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猪瘟基因Ⅰ/Ⅱ型重组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4
作者 戈胜强 吕艳 +10 位作者 左媛媛 于家荣 殷磊 韩秀琚 王筱真 刘珊 郑辉 王晓华 李金明 魏荣 王志亮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3期72-76,共5页
非洲猪瘟病毒(ASFV)重组事件在临床中并不是偶然现象,它是造成ASFV遗传多样性的原因之一,但是以基因Ⅰ型和基因Ⅱ型为母本病毒,发生“嵌合式重组”尚属首次发现。目前,对于中国、越南和俄罗斯报道的重组毒均已开展过攻毒试验,证实重组... 非洲猪瘟病毒(ASFV)重组事件在临床中并不是偶然现象,它是造成ASFV遗传多样性的原因之一,但是以基因Ⅰ型和基因Ⅱ型为母本病毒,发生“嵌合式重组”尚属首次发现。目前,对于中国、越南和俄罗斯报道的重组毒均已开展过攻毒试验,证实重组毒致病力较强且同居感染能力较强。同时中国和越南实验室均对重组毒进行了在研/在售疫苗的攻毒保护评价,证实基因Ⅱ型弱毒疫苗不能抵御重组毒攻击,这对ASFV重组病毒疫苗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总结已发表的ASFV重组毒动物实验数据,进一步分析该病毒感染特点,总结该病毒疫苗研究进展,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和防控措施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 重组病毒 疫苗研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佐剂提高卵清蛋白对小鼠的免疫效果研究
5
作者 李木子 方汉卿 +6 位作者 曹旭敏 秦立得 张柏铭 王淑婷 宋翠平 赵思俊 孙晓亮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7期107-114,共8页
为阐明碳纳米管(CNT)作为佐剂对卵清蛋白(OVA)免疫小鼠效果的影响,将制备的碳纳米管-卵清蛋白(CNT-OVA)复合物免疫小鼠,与弗氏佐剂、无佐剂对照品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测定免疫后各组小鼠抗体效价、抗体类型及细胞因子表达情况,明确CNT的... 为阐明碳纳米管(CNT)作为佐剂对卵清蛋白(OVA)免疫小鼠效果的影响,将制备的碳纳米管-卵清蛋白(CNT-OVA)复合物免疫小鼠,与弗氏佐剂、无佐剂对照品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测定免疫后各组小鼠抗体效价、抗体类型及细胞因子表达情况,明确CNT的佐剂效应及诱导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的能力。通过分析免疫后小鼠注射部位健康评分、体重等指标,评价CNT佐剂是否对动物机体存在副作用。结果显示:以制备的CNT-OVA复合物免疫小鼠,可更好地刺激机体产生OVA抗体,证实CNT具备佐剂效应;在降低OVA抗原剂量时,CNT佐剂组小鼠抗体水平高于弗氏佐剂组。CNT佐剂组小鼠IFN-γ表达量显著高于弗氏佐剂组和无佐剂对照组(P<0.05),且在四免后诱导机体产生IgG2a的含量大于IgG1,提示CNT佐剂组小鼠免疫反应趋向于Th1型免疫应答。各免疫组小鼠在增重方面无明显差异,且CNT佐剂组小鼠注射部位未出现结节、肿胀等不良反应。上述结果表明,CNT是一种良好的免疫佐剂,在刺激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佐剂 卵清蛋白 免疫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模型在布鲁氏菌感染研究中的应用
6
作者 焉鑫 李继文 +10 位作者 孙明军 孙翔翔 刘蒙达 张皓博 李嘉琪 靳继惠 黄孟锟 邵卫星 南文龙 樊晓旭 孙淑芳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3期65-71,共7页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我国当前重点防控的人兽共患病。布鲁氏菌毒力和致病机制研究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的基础,而小鼠模型的应用极大促进了上述研究进程。感染途径、感染剂量、小鼠品系、年龄等均是布鲁氏菌小...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我国当前重点防控的人兽共患病。布鲁氏菌毒力和致病机制研究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的基础,而小鼠模型的应用极大促进了上述研究进程。感染途径、感染剂量、小鼠品系、年龄等均是布鲁氏菌小鼠感染模型建立的影响因素,其中腹腔注射感染途径是小鼠模型测试布鲁氏菌毒力的首选。布鲁氏菌在小鼠模型中的感染分为感染早期、急性感染期、慢性稳定期和慢性衰退期4个阶段,不同感染阶段小鼠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免疫学特征均有所差异。另外,在小鼠中很少发生布鲁氏菌水平和垂直传播。根据布鲁氏菌在小鼠感染和免疫方面的研究成果,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陆生动物诊断试验与疫苗手册》明确规定了布病疫苗生产环节在小鼠模型上的残留毒力测试和免疫原性测试质量标准。本文总结了布鲁氏菌在小鼠模型中的感染模式、感染影响因素、水平传播特征、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免疫学特征以及布病疫苗生产标准要求等,以期为布鲁氏菌的分子致病机制、疫苗等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小鼠感染模型 感染影响因素 感染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层析技术在布鲁氏菌病检测中的研究现状
7
作者 陈明泽 焉鑫 +8 位作者 孙明军 邵卫星 田莉莉 张皓博 樊晓旭 杜秋明 梁晚枫 孙淑芳 南文龙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3期59-64,共6页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造成重大影响,快速准确诊断是防控该病的关键。免疫层析技术(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ICA)是一种将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以及色谱原理相结合的快速检...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造成重大影响,快速准确诊断是防控该病的关键。免疫层析技术(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ICA)是一种将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以及色谱原理相结合的快速检测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检测快速、结果直观等优点,适用于布病的临场检测。研发ICA技术时,常选用脂多糖(LPS)、全菌蛋白、外膜蛋白这3类布鲁氏菌抗原。LPS是布鲁氏菌抗体检测技术开发时最常用的抗原,全菌蛋白能够提高检测灵敏度,而外膜蛋白特异性好,可与其他细菌进行有效区分。ICA检测结果易受制备工艺、储存条件、使用方法等条件影响与限制,目前多用于布病初筛,病例确诊时可联合使用ELISA、荧光偏振试验(FPA)等方法。本文从抗体和病原检测两方面综述了该技术在布病检测中的应用,分析了技术特点以及抗原抗体的选择,展望了其与新技术、新型仪器融合发展的趋势,以期为我国布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其他动物疫病的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免疫层析 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南非洲猪瘟疫苗AVAC ASF LIVE(ASFV-G-ΔMGF)研究工作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3
8
作者 戈胜强 沙洲 +5 位作者 左媛媛 初薛霏 徐天刚 张永强 李金明 王志亮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2期36-41,共6页
非洲猪瘟(Afcri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近日,越南正式将经临床试验验证的非洲猪瘟弱毒疫苗AVAC ASF LIVE(ASFV-G-ΔMGF)在其全国推广使用。本文对越南非洲猪瘟弱... 非洲猪瘟(Afcri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近日,越南正式将经临床试验验证的非洲猪瘟弱毒疫苗AVAC ASF LIVE(ASFV-G-ΔMGF)在其全国推广使用。本文对越南非洲猪瘟弱毒疫苗ASFV-G-ΔMGF相关研究数据进行了总结分析,分别从ASFVG-ΔMGF株攻毒保护能力评价、传代细胞培养株临床动物实验、野猪口服接种试验、毒力返强验证等方面,结合国内相关ASFV基因缺失株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总结分析发现:越南上市的ASFV-G-ΔMGF疫苗株,二次免疫接种后攻毒保护效果更好,但在对野猪的口服接种评价中,其口鼻接种效果存在不确定性;随着疫苗株在动物体内的不断传代,其存在毒力返强和毒株变异风险,导致接种猪只临床症状明显;ASFV-G-ΔMGF株虽然有较好的攻毒保护能力和可靠的生产优势,但仍缺乏相关研究数据,特别是在垂直传播、交叉保护、基因突变等方面。后续仍需对ASFV-G-ΔMGF株的临床应用效果进一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 减毒活疫苗 越南 ASFV-G-ΔMGF疫苗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猪瘟基因Ⅰ型/Ⅱ型重组病毒研究现状及思考 被引量:3
9
作者 戈胜强 沙洲 +7 位作者 郑辉 刘春菊 左媛媛 胡永新 王晓华 刘爽 魏荣 王志亮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3期68-72,共5页
基因重组在非洲猪瘟病毒(ASFV)基因组间广泛存在,它是造成ASFV遗传多样性的原因之一。ASFV基因Ⅱ型毒株2018年传入我国,2021年国内又报道发现基因Ⅰ型毒株和基因Ⅰ型/Ⅱ型重组病毒。我国分离的ASFV基因Ⅰ型/Ⅱ型重组毒嵌合了两个基因型... 基因重组在非洲猪瘟病毒(ASFV)基因组间广泛存在,它是造成ASFV遗传多样性的原因之一。ASFV基因Ⅱ型毒株2018年传入我国,2021年国内又报道发现基因Ⅰ型毒株和基因Ⅰ型/Ⅱ型重组病毒。我国分离的ASFV基因Ⅰ型/Ⅱ型重组毒嵌合了两个基因型序列并部分整合了二者的生物学特性,毒力与基因Ⅱ型强毒株相当,某些致病指标甚至更高;基因Ⅱ型减毒活疫苗株不能对该重组毒株产生有效保护。该重组毒株在国内的流行演变可能会显著影响ASFV的进化方向,并对ASFV疫苗研究带来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国内ASFV基因Ⅰ型/Ⅱ型重组病毒进行综述,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归纳,以期为我国ASF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 重组病毒 疫苗研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猪瘟疫苗安全性评价部分关键指标研究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天刚 郑辉 +7 位作者 于小静 左媛媛 巩明霞 王筱真 李金明 魏荣 戈胜强 王志亮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10期47-52,共6页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是业界公认的世界级难题。近年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非洲猪瘟疫苗尤其是弱毒活疫苗的实验室研究,再次掀起新一轮热潮并取得积极进展。但是针对候选疫苗的安全性评价指标,尤其是在接种试验、怀孕母畜安全性试...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是业界公认的世界级难题。近年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非洲猪瘟疫苗尤其是弱毒活疫苗的实验室研究,再次掀起新一轮热潮并取得积极进展。但是针对候选疫苗的安全性评价指标,尤其是在接种试验、怀孕母畜安全性试验、疫苗水平传播试验和毒种毒力返强试验等方面,尚没有统一的参考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当前的非洲猪瘟疫苗客观评价工作带来不便。本文对国内外发表文献中涉及的非洲猪瘟疫苗安全性评价部分关键指标,如疫苗接种后临床表现、水平传播能力、毒力返强能力、对怀孕母猪安全性等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总结,客观概述了相关研究进展以及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 疫苗 安全性评价 关键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弯曲菌宽谱烈性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及初步应用
11
作者 王娟 刘俊辉 +12 位作者 宋时萍 黄秀梅 李彦 刘娜 赵建梅 刘燕鑫 段笑笑 高玉斌 王琳 赵格 张喜悦 王君玮 曲志娜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11期111-117,128,共8页
为探索控制弯曲菌污染的新途径,以弯曲菌NCTC12662为宿主菌,从养殖场鸡粪便中分离纯化得到弯曲菌噬菌体,并对其进行电镜形态特征观察、生物学特性测定与基因组学分析,同时采用棋盘法,测试噬菌体与抗生素的联合应用效果。结果显示,从山... 为探索控制弯曲菌污染的新途径,以弯曲菌NCTC12662为宿主菌,从养殖场鸡粪便中分离纯化得到弯曲菌噬菌体,并对其进行电镜形态特征观察、生物学特性测定与基因组学分析,同时采用棋盘法,测试噬菌体与抗生素的联合应用效果。结果显示,从山东省胶东地区养鸡场粪便中分离到1株噬菌体P-61。透射电镜下显示该噬菌体颗粒具有1个直径约为102.6 nm的二十面体头部和1个长度约为112.9 nm的长尾部,属于有尾噬菌体目,长尾噬菌体科;裂解谱为48.48%,裂解效价为5.5×10^(11)pfu/mL,感染复数为0.01;一步生长曲线显示潜伏期为20 min,裂解期约为130 min,裂解量为240 pfu/cell;最适宜生长温度为42℃,pH耐受性较强,在pH 5~9范围内效价较稳定。噬菌体基因组全长为130425 bp,G+C含量为26.13%,共有176个开放阅读框、3个tRNA,软件预测基因组中不含毒力基因和抗生素耐药基因。利用棋盘法测得,当噬菌体为10^(6) pfu/mL时,环丙沙星最低浓度降至1/8 MIC,联合用药组具有明显的联合杀菌效果。综上可知,得到的噬菌体P-61具有效价高、裂解谱宽及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等生物学特性,且基因组信息清晰,能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发挥协同作用,具有消毒、净化等临床应用可能性。本研究为噬菌体制剂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生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菌 噬菌体 生物学特性 全基因组测序 联合杀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帕病毒病疫苗研究进展
12
作者 张慧 戈胜强 +6 位作者 刘爽 王晓华 郑辉 王淑娟 赵永刚 魏荣 王志亮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7期54-60,共7页
尼帕病毒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1998年在马来西亚首次出现。引起该病的病原为尼帕病毒,它是一种单负股RNA病毒,可感染猪、马、犬、猫等多种动物,对人的致死率可达75%以上。目前,尚无有效疫苗上市。该病毒的表面糖蛋白是目前疫苗研究的主... 尼帕病毒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1998年在马来西亚首次出现。引起该病的病原为尼帕病毒,它是一种单负股RNA病毒,可感染猪、马、犬、猫等多种动物,对人的致死率可达75%以上。目前,尚无有效疫苗上市。该病毒的表面糖蛋白是目前疫苗研究的主要靶标。以此为靶标,已有多种候选疫苗在不同动物模型中表现出良好的免疫效果,其中亚单位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和mRNA疫苗是当前研究热点,已有3种相关人用候选疫苗进入临床试验。目前尼帕病毒病兽用疫苗研究进展缓慢,而兽用疫苗的使用可以有效预防病毒的跨种传播,符合“同一健康”理念,因此应加大兽用疫苗的研发力度。本文对尼帕病毒病不同类型疫苗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疫苗研究中的问题,以期为尼帕病毒病疫苗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帕病毒 疫苗研究 人兽共患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产物库中体外颉颃A型塞内卡病毒化合物的筛选及作用途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西彤 沙洲 +9 位作者 迟田英 崔进 郑辉 陈峰 曹振山 张慧 戈胜强 魏荣 尼博 黄保续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55-3165,共11页
【目的】寻找对A型塞内卡病毒(SVA)具有抑制活性的天然产物,并深入研究其颉颃途径。【方法】将天然产物浓度统一稀释至10μmol/L,与荧光素酶重组塞内卡病毒(rSVA-NLuc)相结合,在天然产物小分子库中筛选出具有荧光素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 【目的】寻找对A型塞内卡病毒(SVA)具有抑制活性的天然产物,并深入研究其颉颃途径。【方法】将天然产物浓度统一稀释至10μmol/L,与荧光素酶重组塞内卡病毒(rSVA-NLuc)相结合,在天然产物小分子库中筛选出具有荧光素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验证其活性,通过乳酸脱氢酶(LDH)法进行细胞毒性试验确定最大无毒浓度,结合病毒滴度测定、实时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ting、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等技术,在病毒感染周期的不同阶段,对其颉颃SVA的效果及途径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初筛,从136种天然产物中筛选出莫能霉素钠盐、孕酮、叶下珠次素、4-羟基德里辛和2-甲基雌酮5种能体外颉颃SVA的化合物。进一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复核验证和细胞毒性检测,筛选出一种能体外颉颃SVA的天然产物——孕酮。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在体外可导致SVA 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下降(P<0.01),最大无毒浓度达50μmol/L。进一步研究表明,孕酮能在感染后8、12、24、36 h持续抑制SVA增殖,与对照组相比,在感染后24和36 h病毒滴度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10、20和50μmol/L)孕酮在吸附阶段导致SVA吸附水平极显著下降(P<0.01);在复制阶段使SVA VP3水平显著下降且使病毒滴度极显著下降(P<0.01);在释放阶段使释放胞外的病毒比例极显著下降(P<0.01);但对其他途径无显著影响。说明孕酮能在体外抑制SVA吸附、复制和释放,但对其入胞、组装途径无明显作用。【结论】本研究从天然产物小分子库中筛选出一种具有低细胞毒性且对SVA具有较强颉颃作用的天然产物——孕酮。该产物对SVA吸附、复制和释放阶段具有抑制作用,从而颉颃SVA的感染。本研究为促进抗SVA药物的开发和研究SVA的感染偏好性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酮 A型塞内卡病毒(SVA) 天然产物 颉颃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NA疫苗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紫薇 张磊 +10 位作者 陈峰 郑辉 崔进 曹振山 张慧 戈胜强 魏荣 刘拂晓 南福龙 沙洲 尼博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932-4942,共11页
与传统疫苗相比,mRNA疫苗具有易于编译、免疫原性高、安全性强、生产成本低等优点,而将mRNA高效递送至细胞并成功表达,是mRNA疫苗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也是mRNA疫苗研发的主要瓶颈与痛点。因此筛选经济高效的核酸递送系统对于mRNA疫苗研... 与传统疫苗相比,mRNA疫苗具有易于编译、免疫原性高、安全性强、生产成本低等优点,而将mRNA高效递送至细胞并成功表达,是mRNA疫苗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也是mRNA疫苗研发的主要瓶颈与痛点。因此筛选经济高效的核酸递送系统对于mRNA疫苗研发至关重要。目前,关注较多的核酸递送系统主要包括物理递送、纳米脂质体递送、聚合物递送、外泌体递送和阳离子乳剂递送等。物理递送主要是通过物理方法使裸mRNA直接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纳米脂质体、聚合物、外泌体和阳离子乳剂等是以自身作为递送载体保护mRNA,从而提高递送效率、减少免疫反应。笔者基于mRNA疫苗最新研究进展,总结概述了不同递送方法的应用前景和局限性,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新型递送系统研发提供理论基础,促进mRNA疗法的临床应用,为更多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mRNA疫苗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NA疫苗 递送系统 物理递送 纳米脂质体 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瘟病毒载体疫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封莹洁 孟鸽 +7 位作者 房立春 罗娟 尚佳静 于晓慧 蒋文明 刘华雷 范春艳 李阳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7期61-68,共8页
疫苗接种是控制疫病的有效方法一,其中病毒载体疫苗以其转染效率高、外源基因表达水平高等优点成为当前疫苗的重要研究方向。鸭瘟病毒基因非常适合作为插入和表达其他病原体的外源抗原基因,并且随着CRISPR/Cas9技术、细菌人工染色体技... 疫苗接种是控制疫病的有效方法一,其中病毒载体疫苗以其转染效率高、外源基因表达水平高等优点成为当前疫苗的重要研究方向。鸭瘟病毒基因非常适合作为插入和表达其他病原体的外源抗原基因,并且随着CRISPR/Cas9技术、细菌人工染色体技术、同源重组技术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鸭瘟病毒作为最有前途的载体被广泛应用于传染病疫苗研发。经试验验证,基于重组鸭瘟病毒载体的禽细菌病疫苗以及禽流感、鸭病毒性肝炎等多种病毒病疫苗均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本文综述了鸭瘟病毒作为疫苗载体的特点、鸭瘟病毒的基因编辑技术和鸭瘟病毒载体疫苗应用研究进展情况,以期为进一步研发鸭瘟病毒载体疫苗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新发传染病预防提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瘟病毒 病毒载体疫苗 基因编辑技术 疫苗研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帕病毒的环境存活能力及相关消毒剂研究现状
16
作者 胡瑞琪 崔超杰 +5 位作者 李云涛 戈胜强 马喆 张慧 魏荣 王志亮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11期100-105,共6页
尼帕病毒(NiV)是一种高致病性病毒,其在环境中的存活能力及对消毒剂的敏感性对防控其人兽感染至关重要。NiV对温度、干燥、紫外线均较敏感,对pH的耐受范围较广;在适宜环境下,病毒在尿液和果汁中稳定性较高。季铵类、含氯类及高浓度醇类... 尼帕病毒(NiV)是一种高致病性病毒,其在环境中的存活能力及对消毒剂的敏感性对防控其人兽感染至关重要。NiV对温度、干燥、紫外线均较敏感,对pH的耐受范围较广;在适宜环境下,病毒在尿液和果汁中稳定性较高。季铵类、含氯类及高浓度醇类消毒剂等均可完全灭活NiV,但其有效浓度和消毒时间是确保病毒被完全灭活的关键因素,同时要现配现用。本文综述了NiV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的存活能力及其相关消毒剂研究现状,以期为NiV感染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帕病毒 传播途径 环境存活能力 消毒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腺病毒载体疫苗研究进展
17
作者 孟鸽 封莹洁 +9 位作者 房立春 尚佳静 罗娟 刘冠慧 范春艳 于晓慧 蒋文明 刘华雷 张永英 李阳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6期82-89,共8页
禽腺病毒(FAdV)是危害家禽养殖业的重要病原之一,具有高致病性和传染性。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已研发出许多新型疫苗,其中病毒载体疫苗因具有用量少、成本低等独特的优势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当今与未来疫苗研发的重要方... 禽腺病毒(FAdV)是危害家禽养殖业的重要病原之一,具有高致病性和传染性。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已研发出许多新型疫苗,其中病毒载体疫苗因具有用量少、成本低等独特的优势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当今与未来疫苗研发的重要方向。腺病毒具有结构简单、宿主范围广泛、外源基因容载量大、易进行遗传操作、易转染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作疫苗载体。其中FAdV基因组比哺乳动物腺病毒大10 kb左右,且具有更大的外源DNA容载量,因此对FAdV载体的深入研究将对禽类疫病预防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FAdV的病原特点以及国内外FAdV载体研究现状,以期为进一步研发FAdV载体疫苗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腺病毒 病毒载体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猪瘟病毒五基因缺失株的发现与分离鉴定
18
作者 戈胜强 左媛媛 +7 位作者 路皓东 初薛霏 吕艳 徐天刚 于家荣 李金明 蔡玉梅 王志亮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4期78-83,共6页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从1921年首次被发现至今,一直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研究表明,ASFV强毒株在传代细胞上连续传代会使其毒力降低,这为研发ASFV...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从1921年首次被发现至今,一直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研究表明,ASFV强毒株在传代细胞上连续传代会使其毒力降低,这为研发ASFV弱毒疫苗提供了重要思路。但在原代细胞上多次传代发生基因丢失的相关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将ASFV强毒株在原代猪肺泡巨噬细胞(porcine alveolar macrophage,PAM)上连续传代,发现一株ASFV多基因家族(MGFs)基因缺失毒株,并对其进行了分离纯化。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该分离株在MGF360和MGF505处有5个基因的缺失,且缺失区域位于ASFV MGFs基因研究的热点区域。体外验证表明,该基因缺失株与母本毒株复制能力相似,会在与母本野毒的混合增殖扩繁中稳定存在。提示ASFV在种子批毒制备过程中应保持较低的传代次数,以防基因缺失毒株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病毒 基因缺失 稳定增殖 病毒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FV基因Ⅰ/Ⅱ型重组毒株与基因Ⅰ型、Ⅱ型高毒力毒株的致病力试验数据比较
19
作者 戈胜强 左媛媛 +5 位作者 常星 巩明霞 刘春菊 于小静 李金明 王志亮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8期72-77,共6页
非洲猪瘟病毒(ASFV)按其毒力分为高毒力、中毒力和低毒力三类。我国现有两类高毒力毒株,分别为2018年传入的基因II型毒株和2021年出现的基因Ⅲ型重组毒株。2023年越南和俄罗斯均发现了基因Ⅰ/Ⅱ型重组病毒,且其全基因组序列与中国分离... 非洲猪瘟病毒(ASFV)按其毒力分为高毒力、中毒力和低毒力三类。我国现有两类高毒力毒株,分别为2018年传入的基因II型毒株和2021年出现的基因Ⅲ型重组毒株。2023年越南和俄罗斯均发现了基因Ⅰ/Ⅱ型重组病毒,且其全基因组序列与中国分离株高度相似。为研究基因Ⅰ/Ⅱ型重组病毒的毒力水平,汇总了中国、越南和俄罗斯开展的重组病毒动物试验数据,并与基因Ⅰ型、Ⅱ型高毒力毒株进行致病力比较。结果显示同等攻毒剂量下,重组病毒导致的死亡起始或终止时间更早,提示其毒力可能更强。本文为非洲猪瘟相关研究和防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病毒 基因Ⅰ/Ⅱ型重组毒株 高毒力毒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尼帕病毒N基因和L基因的假病毒构建及其应用
20
作者 崔超杰 张慧 +7 位作者 刘春菊 魏荣 张永强 崔进 戈胜强 李金明 蔡玉梅 王志亮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6-62,共7页
尼帕病毒(NiV)作为高致死率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为了获得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和安全稳定的阳性标准品,本试验将NiV N和L基因同时插入假病毒转移质粒PLJM-GFP中,与包装质粒共转染人胚胎肾(HEK293T)细胞,收集并浓缩病... 尼帕病毒(NiV)作为高致死率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为了获得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和安全稳定的阳性标准品,本试验将NiV N和L基因同时插入假病毒转移质粒PLJM-GFP中,与包装质粒共转染人胚胎肾(HEK293T)细胞,收集并浓缩病毒液,测定转染后48和72 h收集的假病毒滴度,于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假病毒形态,并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鉴定。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推荐的NiV检测引物对包装的假病毒进行验证,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技术对不同标准和文献中的4对NiV检测引物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分析,并对构建的NiV假病毒进行均一性试验、短期稳定性试验和抗RNase A降解试验。结果显示,转染后48和72 h收集的假病毒滴度分别可达2.72×10^(5)和3.47×10^(4)IU/m L,电子显微镜下假病毒呈圆形、有囊膜的颗粒。测序结果显示,NiV假病毒核酸中成功插入N和L基因片段;4对NiV检测引物特异性良好,均可用于NiV检测,其中,在研国家标准检测方法中引物的灵敏性更高,病毒的检测下限为10^(0)IU/m L;NiV假病毒均一性良好,可在4℃条件下稳定保存至少7 d,且能够抵抗一定量的RNase A降解。本试验成功包装含有NiV N基因和L基因的假病毒,并对其进行初步应用和稳定性研究,为尼帕病毒性脑炎的防控提供物质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帕病毒(NiV) 假病毒构建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qRT-PCR) 敏感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