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捕食压力下人工礁模型对鮻(Liza haematocheilus)幼鱼的诱集效果
1
作者
张贝叶
左涛
+2 位作者
张传涛
曹金凤
王俊
《水产学杂志》
2024年第6期123-131,144,共10页
为探究黄河口野生鮻(Liza haematocheilus)幼鱼在捕食压力下对不同人工礁模型的行为反应和选择性,优化鮻的资源养护技术,设制三种(棱台形、方形和星形)鱼礁模型,通过室内交叉模拟试验,分析比较鮻幼鱼在其捕食者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
为探究黄河口野生鮻(Liza haematocheilus)幼鱼在捕食压力下对不同人工礁模型的行为反应和选择性,优化鮻的资源养护技术,设制三种(棱台形、方形和星形)鱼礁模型,通过室内交叉模拟试验,分析比较鮻幼鱼在其捕食者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存在时,对不同礁模型的趋集行为和分布特征。在水温22~24℃、盐度约为25下,将体质量(1.06±0.10)g的鮻幼鱼放在内置棱台形、方形和星形鱼礁模型的长4.5m×宽4.0m×高2.0m的试验池中,池底及池上缘四周放置水下数字摄像机和照相机。礁体上吊串体质量为(40.00±2.48)g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采用投放和不投放捕食者体质量(22.26±8.41)g中国花鲈的2×4交叉分8个组:有鲈无礁、有鲈方形礁、有鲈棱台形礁、有鲈星形礁、无鲈无礁、无鲈方形礁、无鲈棱台形礁和无鲈星形礁。结果显示,无鲈无礁组,鮻幼鱼正常游动,水平和垂向分布均匀;有礁无鲈组,鮻幼鱼游速减慢,多聚集在礁区的中层水体,降低了鱼间近邻距离和种群极性,三种礁模型对鮻幼鱼都具有明显的诱集效果,其中以星形礁诱集效率最高、方形礁最低。当花鲈被引入试验池并占据礁区中下层时,鮻幼鱼游速增快,远离礁区分散分布,且更频繁出现在水表层。鱼间最近邻距离增加,集群密度减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花鲈存在与否以及三种礁模型间,鮻幼鱼的趋集行为和分布参数及诱集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捕食者或人工礁都会影响和改变鮻幼鱼行为和空间分布。结构复杂的礁模型对鮻幼鱼的诱集效应较为明显,但存在趋礁型的捕食者时,会弱化人工礁对鮻幼鱼的诱集效果。在构建人工鱼礁和评价其诱鱼效果时,有必要研究目标鱼类与其捕食者的相互作用,改进礁体设计以优化其相应的庇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鮻
花鲈
诱集效果
捕食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捕食压力下人工礁模型对鮻(Liza haematocheilus)幼鱼的诱集效果
1
作者
张贝叶
左涛
张传涛
曹金凤
王俊
机构
中国水产
科学
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青岛市海洋科技中心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上海
海洋
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中国水产
科学
研究院下营增殖
实验
站
出处
《水产学杂志》
2024年第6期123-131,144,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D0901202)
农业农村部财政(黄河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专项(HHDC-2022).
文摘
为探究黄河口野生鮻(Liza haematocheilus)幼鱼在捕食压力下对不同人工礁模型的行为反应和选择性,优化鮻的资源养护技术,设制三种(棱台形、方形和星形)鱼礁模型,通过室内交叉模拟试验,分析比较鮻幼鱼在其捕食者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存在时,对不同礁模型的趋集行为和分布特征。在水温22~24℃、盐度约为25下,将体质量(1.06±0.10)g的鮻幼鱼放在内置棱台形、方形和星形鱼礁模型的长4.5m×宽4.0m×高2.0m的试验池中,池底及池上缘四周放置水下数字摄像机和照相机。礁体上吊串体质量为(40.00±2.48)g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采用投放和不投放捕食者体质量(22.26±8.41)g中国花鲈的2×4交叉分8个组:有鲈无礁、有鲈方形礁、有鲈棱台形礁、有鲈星形礁、无鲈无礁、无鲈方形礁、无鲈棱台形礁和无鲈星形礁。结果显示,无鲈无礁组,鮻幼鱼正常游动,水平和垂向分布均匀;有礁无鲈组,鮻幼鱼游速减慢,多聚集在礁区的中层水体,降低了鱼间近邻距离和种群极性,三种礁模型对鮻幼鱼都具有明显的诱集效果,其中以星形礁诱集效率最高、方形礁最低。当花鲈被引入试验池并占据礁区中下层时,鮻幼鱼游速增快,远离礁区分散分布,且更频繁出现在水表层。鱼间最近邻距离增加,集群密度减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花鲈存在与否以及三种礁模型间,鮻幼鱼的趋集行为和分布参数及诱集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捕食者或人工礁都会影响和改变鮻幼鱼行为和空间分布。结构复杂的礁模型对鮻幼鱼的诱集效应较为明显,但存在趋礁型的捕食者时,会弱化人工礁对鮻幼鱼的诱集效果。在构建人工鱼礁和评价其诱鱼效果时,有必要研究目标鱼类与其捕食者的相互作用,改进礁体设计以优化其相应的庇护作用。
关键词
人工鱼礁
鮻
花鲈
诱集效果
捕食压力
Keywords
artificial reef
Liza haematocheilus
Lateolabrax maculatus
attraction effect
predation stress
分类号
S953.1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捕食压力下人工礁模型对鮻(Liza haematocheilus)幼鱼的诱集效果
张贝叶
左涛
张传涛
曹金凤
王俊
《水产学杂志》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