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捕食压力下人工礁模型对鮻(Liza haematocheilus)幼鱼的诱集效果
1
作者 张贝叶 左涛 +2 位作者 张传涛 曹金凤 王俊 《水产学杂志》 2024年第6期123-131,144,共10页
为探究黄河口野生鮻(Liza haematocheilus)幼鱼在捕食压力下对不同人工礁模型的行为反应和选择性,优化鮻的资源养护技术,设制三种(棱台形、方形和星形)鱼礁模型,通过室内交叉模拟试验,分析比较鮻幼鱼在其捕食者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 为探究黄河口野生鮻(Liza haematocheilus)幼鱼在捕食压力下对不同人工礁模型的行为反应和选择性,优化鮻的资源养护技术,设制三种(棱台形、方形和星形)鱼礁模型,通过室内交叉模拟试验,分析比较鮻幼鱼在其捕食者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存在时,对不同礁模型的趋集行为和分布特征。在水温22~24℃、盐度约为25下,将体质量(1.06±0.10)g的鮻幼鱼放在内置棱台形、方形和星形鱼礁模型的长4.5m×宽4.0m×高2.0m的试验池中,池底及池上缘四周放置水下数字摄像机和照相机。礁体上吊串体质量为(40.00±2.48)g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采用投放和不投放捕食者体质量(22.26±8.41)g中国花鲈的2×4交叉分8个组:有鲈无礁、有鲈方形礁、有鲈棱台形礁、有鲈星形礁、无鲈无礁、无鲈方形礁、无鲈棱台形礁和无鲈星形礁。结果显示,无鲈无礁组,鮻幼鱼正常游动,水平和垂向分布均匀;有礁无鲈组,鮻幼鱼游速减慢,多聚集在礁区的中层水体,降低了鱼间近邻距离和种群极性,三种礁模型对鮻幼鱼都具有明显的诱集效果,其中以星形礁诱集效率最高、方形礁最低。当花鲈被引入试验池并占据礁区中下层时,鮻幼鱼游速增快,远离礁区分散分布,且更频繁出现在水表层。鱼间最近邻距离增加,集群密度减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花鲈存在与否以及三种礁模型间,鮻幼鱼的趋集行为和分布参数及诱集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捕食者或人工礁都会影响和改变鮻幼鱼行为和空间分布。结构复杂的礁模型对鮻幼鱼的诱集效应较为明显,但存在趋礁型的捕食者时,会弱化人工礁对鮻幼鱼的诱集效果。在构建人工鱼礁和评价其诱鱼效果时,有必要研究目标鱼类与其捕食者的相互作用,改进礁体设计以优化其相应的庇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花鲈 诱集效果 捕食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