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替比夫定联合胸腺法新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千钧 杨华 +2 位作者 王贺 亓玉琴 孙风波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8期10-12,共3页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应用替比夫定联合胸腺法新治疗的疗效及对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86例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单用替比夫定治疗,观察组给予替比夫定联合胸腺法新治疗。比较两...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应用替比夫定联合胸腺法新治疗的疗效及对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86例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单用替比夫定治疗,观察组给予替比夫定联合胸腺法新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8周后,观察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改善最显著。治疗48周后观察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乙肝e抗原(HBe Ag)、乙肝核心抗体(HBc Ab)阴转情况(42、19、8例)均优于对照组(36、10、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比夫定联合胸腺法新在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方面效果较佳,且抗病毒能力较强,改善患者预后,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比夫定 胸腺法新 乙型肝炎肝硬化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腹膜后肿瘤10年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邱法波 张圣林 +2 位作者 蔡亦军 孙大伟 黄飞龙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13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探讨中国近10年腹膜后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诊疗经验。方法总结中国1998—2007年间的腹膜后肿瘤的文献资料。结果中国10年共报道10 782例腹膜后肿瘤患者,男女比例为1.3∶1,平均年龄41.8岁,48.4%分布在华北地区,44.3%的患者是以腹部... 目的探讨中国近10年腹膜后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诊疗经验。方法总结中国1998—2007年间的腹膜后肿瘤的文献资料。结果中国10年共报道10 782例腹膜后肿瘤患者,男女比例为1.3∶1,平均年龄41.8岁,48.4%分布在华北地区,44.3%的患者是以腹部包块为主要表现,超声和CT为主要的诊断方法,68.3%的患者为恶性腹膜后肿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论腹膜后肿瘤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流行病学特征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腹膜后纤维化10年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邱法波 张圣林 +2 位作者 蔡亦军 孙大伟 黄飞龙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13年第2期30-36,共7页
目的探讨中国近10年来腹膜后纤维化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诊疗经验。方法总结中国1998-2007年间的腹膜后纤维化文献资料。结果中国10年来共报道652例腹膜后纤维化患者,男女比例为1.81:1,平均年龄48.6岁;该病分布广泛,其中31.7%分布在华北地区... 目的探讨中国近10年来腹膜后纤维化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诊疗经验。方法总结中国1998-2007年间的腹膜后纤维化文献资料。结果中国10年来共报道652例腹膜后纤维化患者,男女比例为1.81:1,平均年龄48.6岁;该病分布广泛,其中31.7%分布在华北地区,22.2%分布在华东地区;该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70.7﹪患者是以腰背痛,腹痛为主要表现,影像学表现以B超、CT、静脉肾盂造影(IVP)、逆行尿路造影为主,病理检查可以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结论腹膜后纤维化主要分布在华北和华中地区,术前诊断困难,IVP和逆行尿路造影是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松解粘连和带蒂大网膜包裹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纤维化 流行病学 影像学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腺叶切除术后甲状腺功能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圣林 刁其先 +3 位作者 王野 张新明 孙风波 刘志升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7年第5期400-403,共4页
探讨甲状腺良性结节行单侧腺叶切除术后甲状腺功能的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5年12月因甲状腺良性结节行单侧腺叶切除术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不同分为中青年组(<60岁69例和老年组(≥60岁29例;根... 探讨甲状腺良性结节行单侧腺叶切除术后甲状腺功能的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5年12月因甲状腺良性结节行单侧腺叶切除术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不同分为中青年组(<60岁69例和老年组(≥60岁29例;根据患者术前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分为TSH较高组(TSH>2.5 u IU/m L34例和TSH较低组(TSH≤2.5 u IU/m L64例;根据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分为TPOAb阴性组75例和TPOAb阳性组23例。各组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及3个月检测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及TSH。老年组患者术前的TSH水平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术后FT3、FT4较术前明显下降,TSH明显升高(P<0.05。TSH较高组患者术后FT3、FT4明显下降,TSH明显升高(P<0.05。TPOAb阳性组患者术前的TSH水平明显高于TPOAb阴性组(P<0.05;术后FT3、FT4较术前明显下降,TSH明显升高(P<0.05。老年患者、术前TSH水平高、TPOAb阳性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密切相关。不同人群行单侧腺叶切除术后甲状腺功能变化情况不同,老年患者、术前TSH水平高、TPOAb阳性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对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良性结节 腺叶切除术 甲状腺功能减退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推挤法治疗粪石性小肠梗阻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圣林 李守川 +2 位作者 孙风波 张新明 王野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8年第7期566-568,共3页
探讨腹腔镜下推挤法治疗粪石性小肠梗阻的临床应用价值。回顾性选取粪石性小肠梗阻患者28例,术前胃管内注入石蜡油,不进行灌肠治疗。腹腔镜手术时全面探查小肠,避免遗漏多发的小肠粪石。用橡皮管套裹无损伤抓钳钳头,自粪石的近端开始分... 探讨腹腔镜下推挤法治疗粪石性小肠梗阻的临床应用价值。回顾性选取粪石性小肠梗阻患者28例,术前胃管内注入石蜡油,不进行灌肠治疗。腹腔镜手术时全面探查小肠,避免遗漏多发的小肠粪石。用橡皮管套裹无损伤抓钳钳头,自粪石的近端开始分别用两把抓钳动作轻柔地反复挤压粪石,分离成碎块后推过回盲瓣进入结肠,术后继续口服导泻药物,待肛门排净橡皮泥样大便后即为痊愈。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操作,手术时间12~70 min,平均(20.0±7.6)min;术后排出橡皮泥样粪便时间0~4 d,平均(1.8±0.6)d;住院时间2~9 d,平均(4.2±1.6)d。腹腔镜下推挤法治疗粪石性小肠梗阻是一种安全、简易、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石 小肠梗阻 腹腔镜 推挤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诊治腹部刀刺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1
6
作者 马红梅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18期1400-1401,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诊治腹部刀刺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37例腹部刀刺伤患者行腹腔镜探查、治疗和护理的措施。结果 37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对腹部刀刺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护... 目的探讨腹腔镜诊治腹部刀刺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37例腹部刀刺伤患者行腹腔镜探查、治疗和护理的措施。结果 37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对腹部刀刺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护理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其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腹部刀刺伤 围术期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体中叶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潘琪 刘井瑞 +1 位作者 高志棣 邵纬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6期46-49,共4页
垂体中叶素(IMD)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新型生物活性肽类,其在人体各系统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通过降低体内氧化应激水平从而减轻损伤而产生的强大保护作用;在肾脏、肺脏中具有抑制炎症介质、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 垂体中叶素(IMD)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新型生物活性肽类,其在人体各系统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通过降低体内氧化应激水平从而减轻损伤而产生的强大保护作用;在肾脏、肺脏中具有抑制炎症介质、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重要作用;以及通过eNOS/NO途径,减轻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结构重构的形成;在神经系统IMD/AMD2可以促进体内多种激素的释放;IMD对血糖和胃肠运动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肿瘤疾病方面发现IMD在体外可以促进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等重要生物学作用,为其作为临床重要诊断手段及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中叶素 生物学功能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肠梗阻指数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廷刚 王野 张圣林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14年第1期34-35,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肠梗阻指数对肠梗阻治疗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肠梗阻患者118例,应用改良肠梗阻指数评分,单项评分为13分或积分≥13分者行手术治疗,积分<13分者先行非手术治疗。肠扭转、肠套叠、嵌顿疝... 目的探讨改良肠梗阻指数对肠梗阻治疗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肠梗阻患者118例,应用改良肠梗阻指数评分,单项评分为13分或积分≥13分者行手术治疗,积分<13分者先行非手术治疗。肠扭转、肠套叠、嵌顿疝以及癌性肠梗阻等患者确诊后即行手术治疗。结果本组手术治疗的39例中,采用改良肠梗阻指数评分单项13分3例,积分达24分者为6例,积分15分者为16例,积分14分者为8例,积分13分以下为6例。单项13分的3例患者分别是肠扭转坏死2例,肠系膜血管血栓1例。积分13分以下的6例患者分别是结肠癌性梗阻3例,肠套叠2例,嵌顿性腹外疝1例。结论改良肠梗阻指数为肠梗阻的手术治疗提供了量化指标,为临床上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提高了诊断率,提高了临床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治疗 改良肠梗阻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