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水利灌溉模式和节水技术措施的优势研究
1
作者 李晓培 封常周 纪冲 《江西农业》 2025年第10期137-139,共3页
随着全球水资源日益紧张,农业水利灌溉模式的优化及节水技术措施的应用显得愈发重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稳定发展对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持续增长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传统灌溉方式往往伴随着水资源浪费等问题,不仅会加剧水资源短缺... 随着全球水资源日益紧张,农业水利灌溉模式的优化及节水技术措施的应用显得愈发重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稳定发展对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持续增长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传统灌溉方式往往伴随着水资源浪费等问题,不仅会加剧水资源短缺,还会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因此,需探索高效的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技术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文章先对农业水利灌溉主要模式的优势展开分析,接着对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技术的优化措施进行研究,旨在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水利灌溉 节水技术 措施 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退役石油平台造礁的流场效应研究
2
作者 张伯涵 张学庆 +2 位作者 郑西来 管瑞 宋晓冉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5,共10页
将海上石油平台改建为人工鱼礁是一种理想的退役平台处置方式,流场对人工鱼礁发挥功效起着重要作用,而目前对平台造礁的流场效应仍有待研究。基于埕岛油田退役平台造礁示范工程,构建了渤海埕岛油田海域三维水动力数值模型,在实际海况条... 将海上石油平台改建为人工鱼礁是一种理想的退役平台处置方式,流场对人工鱼礁发挥功效起着重要作用,而目前对平台造礁的流场效应仍有待研究。基于埕岛油田退役平台造礁示范工程,构建了渤海埕岛油田海域三维水动力数值模型,在实际海况条件下定量研究不同规模平台造礁对流场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当布设鱼礁山后,在鱼礁山两侧及上方沿水平来流方向均形成流速增大区域,而迎流面和背流面出现了流速减小区域;与无鱼礁山时相比,随着鱼礁山高度增加和来流速度增大,鱼礁山区域流速变化幅度和变化区域面积逐渐增大,且鱼礁山高度对流速影响范围更大,来流速度则决定流速变化幅度;在垂向上会产生明显的上升流与背涡流,随着水平来流速度增大,鱼礁山高度对垂向流场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造礁 数值模拟 人工鱼礁山 流场效应 埕岛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海条件下地下水氮素污染的动力学特征
3
作者 余晓萍 郝玉洁 +2 位作者 郑西来 曹敏 宋晓冉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4-232,共9页
为系统研究滨海地下水环境中氮素污染的动态变化特征,以青岛欢乐滨海城填海区为研究对象,在改进和完善氮素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基础上,构建了变密度条件下反应性溶质运移模型,定量分析了填海长度和填海区含水层渗透系数对地下水中氮素的迁... 为系统研究滨海地下水环境中氮素污染的动态变化特征,以青岛欢乐滨海城填海区为研究对象,在改进和完善氮素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基础上,构建了变密度条件下反应性溶质运移模型,定量分析了填海长度和填海区含水层渗透系数对地下水中氮素的迁移转化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填海造陆加剧了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污染,地下水中NH_(4)^(+)-N质量浓度逐渐升高,NH_(4)^(+)-N在初始含水层底部小范围聚集,其质量浓度可以达到饮用水标准的3倍;随着填海长度的增加,NO_(3)^(-)-N和NH_(4)^(+)-N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而初始含水层中NO_(3)^(-)-N的平均质量浓度和增加幅度不断升高,NH_(4)^(+)-N的平均质量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当填海区含水层渗透系数高于初始含水层时,在稳态条件下填海材料渗透性对初始含水层中NO_(3)^(-)-N和NH_(4)^(+)-N的平均质量浓度影响不大,当填海区含水层渗透系数低于初始含水层时,初始含水层中NO_(3)^(-)-N的平均质量浓度明显升高,而NH_(4)^(+)-N的平均质量浓度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海造陆 氮素污染 动力学特征 滨海含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含水层咸-淡水过渡带反硝化性能与控制因素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云 郑西来 +4 位作者 曹敏 李磊 宋晓冉 林晓宇 郭凯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80-988,共9页
滨海含水层受沿海人口规模、工农养殖业发展以及污染物排放等原因的影响,来自陆地的地下水常向沿海输入硝酸盐造成严重的硝酸盐污染问题,反硝化作为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物的典型反应,探究其对滨海硝酸盐污染防治、生态系统稳定和生... 滨海含水层受沿海人口规模、工农养殖业发展以及污染物排放等原因的影响,来自陆地的地下水常向沿海输入硝酸盐造成严重的硝酸盐污染问题,反硝化作为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物的典型反应,探究其对滨海硝酸盐污染防治、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以地下水和含水介质为原料,设计微生物培养试验,利用硝态氮(NO_(3)~--N)、溶解氧(DO)、酸碱度(p H)和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变化综合评价研究区反硝化性能,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揭示微生物培养试验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变化,最后利用响应曲面法探究碳氮比(C/N)、电导率(EC)和DO的交互作用对硝酸盐反硝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生物培养试验中,硝态氮去除率可达80%以上,p H值维持在7.0左右,DO值维持在6.0-6.5,DOC最大利用率可达65%;高通量测序发现,随着试验的运行,微生物丰富度下降、多样性降低,与反硝化有关的微生物以好氧反硝化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胞杆菌属,Bacillus)和有机碳分解菌(福格斯氏菌属,Vogesella)为主;根据响应曲面分析可得,硝态氮去除率随着C/N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EC的升高呈下降趋势,随着DO的升高呈轻微下降趋势,3种环境因素对硝态氮去除率影响的显著性由大到小分别是:C/N>EC>DO。研究结果揭示了以大沽河下游咸水入侵区为主的滨海咸-淡水过渡带硝酸盐去除过程、理化性质变化趋势、细菌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以及主要环境因素(C/N、EC、DO)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程度,可为滨海反硝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含水层 硝酸盐污染 反硝化 环境因素 微生物群落结构 响应曲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