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择期手术患者全麻诱导和维持中应用磷丙泊酚二钠与丙泊酚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东浩 李金辉 +3 位作者 班儒孟 闫津硕 刘芮竹 李学锋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49,共7页
目的:探讨磷丙泊酚二钠(FP)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的成人择期手术患者全麻诱导和维持阶段的疗效及安全性,为FP在全麻诱导和维持阶段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方法法:选择择期行手术治疗的ASAⅠ或Ⅱ级的成人患者,按就诊时间共... 目的:探讨磷丙泊酚二钠(FP)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的成人择期手术患者全麻诱导和维持阶段的疗效及安全性,为FP在全麻诱导和维持阶段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方法法:选择择期行手术治疗的ASAⅠ或Ⅱ级的成人患者,按就诊时间共有100例患者陆续进入观察,随机分为FP组(50例)和丙泊酚组(50例)。所有患者均完善术前准备,随后缓慢注射咪达唑仑2~3mg及舒芬太尼0.3μg·kg^(-1),1~2min后进行麻醉诱导。FP组患者静脉注射FP(10.0~12.5mg·kg^(-1)),丙泊酚组患者静脉注射丙泊酚(1.5~2.0mg·kg^(-1)),待患者改良警觉/镇静(MOAA/S)评分降至1分后给予肌松药完成诱导。麻醉维持中,FP组患者持续静脉泵注FP,给药速率为12.5~15.0 mg·kg^(-1)·h^(-1);丙泊酚组患者持续泵注丙泊酚,以6 mg·kg^(-1)·h^(-1)为起始速率,2组患者均复合瑞芬太尼0.1~0.4μg·kg^(-1)·min^(-1)协同镇痛,根据患者状态适当调整给药速率。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诱导前(T_(1))、气管插管即刻(T_(2))、诱导后5 min(T_(3))、诱导后10 min(T_(4))、诱导后20 min(T_(5))、诱导后30 min(T_(6))、诱导后40 min(T_(7))和手术结束时(T_(8))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记录2组患者镇静/麻醉起效(MOAA/S评分≤1分)时间及患者睁眼时间和苏醒时间(MOAA/S评分=5分);观察2组患者术中SBP和BIS值的最低值及所需时间;比较2组患者出现躁动、呛咳、恶心、呕吐、心血管系统或呼吸系统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一般资料和手术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P组患者诱导时间明显长于丙泊酚组(P<0.05);在全麻苏醒期,FP组患者睁眼时间和苏醒时间均明显长于丙泊酚组(P<0.05);在不同时间点,2组患者的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P组患者在T_(4)、T_(5)、T_(6)和T_(7)时间点的HR均低于丙泊酚组(P<0.05);FP组患者BIS值的最低值明显小于丙泊酚组,并且FP组患者BIS值降至最低的时间也明显晚于丙泊酚组(P<0.05);FP组患者的SBP降至最低值的时间晚于丙泊酚组(P<0.05),但2组患者SBP最低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丙泊酚比较,注射用FP在ASAⅠ或Ⅱ级的成人择期手术患者的全麻诱导和维持过程中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种新的麻醉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丙泊酚二钠 丙泊酚 镇静 临床疗效 全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马唑仑通过调节Toll样受体4对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M1型极化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姜丰 李婧 +3 位作者 刘文洁 张高峰 袁阳 时飞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4,共5页
目的评价瑞马唑仑在脂多糖诱导的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中的作用及其与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的关系。方法将生长良好的BV2小胶质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20):对照组、脂多糖组、瑞马唑仑+脂多糖组(瑞马唑仑组)、... 目的评价瑞马唑仑在脂多糖诱导的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中的作用及其与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的关系。方法将生长良好的BV2小胶质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20):对照组、脂多糖组、瑞马唑仑+脂多糖组(瑞马唑仑组)、瑞马唑仑+脂多糖+Neoseptin-3组(激动剂组)、瑞马唑仑+脂多糖+二甲基亚砜组(激动剂对照组)。对照组置于正常条件下培养,脂多糖组加入浓度为1μg/ml的脂多糖孵育24h,瑞马唑仑组经100μg/ml瑞马唑仑预处理20min,激动剂组和激动剂对照组分别给予TLR4激动剂Neoseptin-350μmol(用二甲基亚砜溶解)和等容量二甲基亚砜孵育1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细胞上清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水平,采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M1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RNA)和TLR4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其余4组细胞上清液TNF-α、IL-1β、iNOS和TLR4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脂多糖组比较,瑞马唑仑组细胞上清液TNF-α、IL-1β、iNOS和TLR4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瑞马唑仑组比较,激动剂组细胞上清液TNF-α、IL-1β水平、iNOS和TLR4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激动剂对照组上清液TNF-α、IL-1β水平、iNOS和TLR4蛋白及其mRNA与瑞马唑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多糖组iNOS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14.757±0.986)%vs(1.561±0.08)%,P<0.05]。瑞马唑仑组iNOS表达明显低于脂多糖组[(3.767±0.364)%vs(14.757±0.986)%,P<0.05]。激动剂组iNOS表达高于瑞马唑仑组[(6.827±0.642)%vs(3.767±0.364)%,P<0.05]。激动剂对照组与瑞马唑仑组iNOS表达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瑞马唑仑抑制脂多糖诱导的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的机制与下调TLR4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神经胶质细胞 苯二氮卓类药物 脂多糖类 TOLL样受体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镇痛方式用于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硬膜外麻醉穿刺时的作用 被引量:59
3
作者 张高峰 马志爽 +4 位作者 王彬 尹曾 杨佩 孙立新 王明山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镇痛方式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硬膜外麻醉穿刺时的作用。方法选择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的股骨颈骨折患者90例,男35例,女55例,年龄65~90岁,体重48~78kg,ASAⅡ或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股神经阻滞组(FNB组)、髂筋膜腔隙... 目的比较不同镇痛方式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硬膜外麻醉穿刺时的作用。方法选择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的股骨颈骨折患者90例,男35例,女55例,年龄65~90岁,体重48~78kg,ASAⅡ或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股神经阻滞组(FNB组)、髂筋膜腔隙阻滞组(FIC组)和静脉注射芬太尼镇痛组(IV组),每组30例。硬膜外穿刺前30min,FNB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FIC组在超声引导下行髂筋膜腔隙阻滞,两组按患者体重给予相应容量的罗哌卡因(<50kg,20ml;50~70kg,25ml;>70kg,30ml);IV组于穿刺前3 min时静脉注射芬太尼0.5μg/kg。三组穿刺期间VA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芬太尼0.25μg/kg,VAS评分<4分后摆放体位。采取患侧在上、L1~2硬膜外穿刺,硬膜外导管置入完成后改平卧位。记录入室后(T0)、硬膜外麻醉前(T1,FNB组和FIC组阻滞30min后,IV组静脉注射首剂芬太尼3min后)、硬膜外穿刺前变换体位时(患侧在上,T2)、麻醉穿刺成功改为平卧位即刻(T3)和改为平卧位后3 min(T4)的VAS评分;记录硬膜外穿刺时间、穿刺期间芬太尼用量和心血管事件、低氧血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IV组比较,T1、T2时FNB组和FIC组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38±9)μg、(38±11)μg vs.(110±18)μg],硬膜外穿刺时间明显缩短[(9±4)min、(9±4)min vs.(17±5)min],心血管事件和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降低(10%、7%vs.37%)(P<0.05或0.01);FNB组和FIC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神经阻滞和髂筋膜腔隙阻滞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硬膜外麻醉穿刺期间有明显的芬太尼节俭效应,并能减少心血管事件和低氧血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 股神经 神经传导阻滞 体位 股骨颈骨折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麻醉复合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应用 被引量:16
4
作者 孙立新 王彬 +1 位作者 王明山 时飞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3-216,共4页
目的 探讨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应用的效果.方法 择期拟行OPCABG患者60例,年龄50~75岁,体重56~85 kg,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P组... 目的 探讨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应用的效果.方法 择期拟行OPCABG患者60例,年龄50~75岁,体重56~85 kg,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P组)和单纯全麻组(G组).P组患者麻醉诱导前经T3~4间隙行双侧胸椎旁间隙穿刺置管,两侧分别注射试验剂量0.375%罗哌卡因5 ml,5 min后分别给予首次量0.375%罗哌卡因15ml,然后分别持续泵入0.375%罗哌卡因5 ml/h.P组测定阻滞平面后,两组患者均置入漂浮导管后行全麻诱导.记录芬太尼用量、P组患者痛觉阻滞平面;记录置入漂浮导管后(Ta)、开胸骨后(Tb)、血管桥吻合完毕(Tc)和术毕(Td)的HR、MAP、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心脏指数(CI)、肺动脉阻塞压(PAOP)、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和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记录术中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低血压和高血压的发生率以评价循环的稳定性;记录患者术后ICU滞留时间、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 P组患者痛觉阻滞平面T(5.2±0.8)节段,P组芬太尼用量明显低于G组(P<0.05);Tc、Td时P组患者CVP、SVRI和PVRI明显低于G组,Td时CI明显高于G组(P<0.05);P组患者窦性心动过速和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G组(P<0.05);P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和ICU滞留时间明显短于G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侧胸椎旁阻滞复合全麻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OPCABG,镇痛完善,循环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旁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冠状动脉搭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阿芬太尼注射液在全身麻醉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一项多中心、双盲、对照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陈明华 薛富善 +8 位作者 冯艺 罗爱林 郭曲练 王亚平 艾登斌 刘功俭 段开明 欧阳文 汪赛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04-1510,共7页
目的探讨阿芬太尼应用于全身麻醉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共筛选受试者352名,分层随机分配至芬太尼组(A组,n=176)和阿芬太尼组(B组,n=176)。麻醉诱导:静脉给予咪达唑仑0.03 mg·kg^(-1)+芬太... 目的探讨阿芬太尼应用于全身麻醉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共筛选受试者352名,分层随机分配至芬太尼组(A组,n=176)和阿芬太尼组(B组,n=176)。麻醉诱导:静脉给予咪达唑仑0.03 mg·kg^(-1)+芬太尼25μg·kg^(-1)(A组)或阿芬太尼4μg·kg^(-1)(B组)+丙泊酚2 mg·kg^(-1)+罗库溴铵0.8 mg·kg^(-1)。术中麻醉维持以七氟烷+芬太尼(A组)或阿芬太尼(B组)+罗库溴铵。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和维持期间生命体征的变化,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以及麻醉相关并发症和相关补救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在麻醉诱导和维持期,阿芬太尼与芬太尼可以同样有效地抑制气管插管以及手术刺激引起的机体应激反应。阿芬太尼对气管插管及手术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抑制效应明显优于芬太尼(P<0.05)。但是两组患者在术中低血压、高血压发生率的比较及麻醉苏醒和拔管时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阿芬太尼与芬太尼可以同样有效地抑制手术刺激引起的机体应激反应,但阿芬太尼在麻醉诱导和维持期血压、心率稳定性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芬太尼 芬太尼 全身麻醉 气管插管 心率 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的麻醉方法改进 被引量:15
6
作者 艾登斌 殷玉萍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4-44,共1页
关键词 支撑喉镜 声带息肉 摘除术 麻醉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蛋白酶B/NLRP3通路对LPS诱导巨噬细胞M1/M2极化的影响
7
作者 王宜博 代玉婷 +4 位作者 蔡江晓 李忠林 秦伟伟 孙立新 韩伟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评价组织蛋白酶B(CTSB)/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通路对LPS诱导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生长状态良好的RAW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6):对照组(C组)、LPS组(L组)、LPS+CA074-me... 目的:评价组织蛋白酶B(CTSB)/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通路对LPS诱导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生长状态良好的RAW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6):对照组(C组)、LPS组(L组)、LPS+CA074-me(CTSB抑制剂)组(B组)。C组常规培养24 h,L组加入LPS浓度为1μg/ml的培养基培养24 h,B组在LPS诱导前予以CTSB抑制剂CA074-me 30μmol/L预处理1 h后在含LPS 1μg/ml的培养基中共培养24 h。24 h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通过采用ELISA法测定上清液IL-1β、IL-18的浓度,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组织蛋白酶B前体(pro-CTSB)、成熟组织蛋白酶B(mature-CTSB)、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和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的表达,采用qRT-PCR法检测细胞CD3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CD206 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M1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86和M2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206阳性表达率。结果:与C组相比,L组和B组细胞形态均改变,细胞变大并出现伪足,细胞上清液中IL-1β、IL-18浓度均上升,pro-CTSB、mature-CTSB、NLRP3、ASC和caspase-1表达升高,CD32、iNOS mRNA表达上调,CD86阳性率、CD206阳性率均上升(P<0.01),B组Arg-1、CD206 mRNA表达上调(P<0.01);与L组相比,B组细胞伪足减少,形态更接近C组,细胞上清液中IL-1β、IL-18浓度下降,mature-CTSB、NLRP3、ASC和caspase-1表达降低,CD32、iNOS mRNA及CD86阳性率下降,pro-CTSB表达、Arg-1、CD206 mRNA表达及CD206阳性率升高(P<0.01)。结论:抑制CTSB/NLRP3通路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减少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向M1型巨噬细胞极化,促进其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蛋白酶B NLR家族 热蛋白结构域包含蛋白3 脂多糖类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注射芬氟合剂复合颈浅丛阻滞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文荣 杨洪光 曹玺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1年第7期827-830,共4页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复合颈浅丛麻醉用于甲状腺腺瘤切除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0例甲状腺腺瘤需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颈浅丛阻滞麻醉+穴位注射生理盐水组;B组30例,颈浅丛阻滞麻醉+静脉注射芬氟合剂组;C组30例,穴位注射芬氟...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复合颈浅丛麻醉用于甲状腺腺瘤切除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0例甲状腺腺瘤需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颈浅丛阻滞麻醉+穴位注射生理盐水组;B组30例,颈浅丛阻滞麻醉+静脉注射芬氟合剂组;C组30例,穴位注射芬氟合剂复合颈浅丛阻滞麻醉组。结果:患者疼痛情况比较,A组的VAS评分高于B组、C组(P<0.01);B组与C组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C组比较,脉搏血氧饱和度B组低于A组和C组(P<0.05)。A组与B组、C组比较,A组血压、心率高于其它组(P<0.05)。3组比较,术后追踪观察出现喉返神经麻痹及膈神经麻痹病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B组高于A组和C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芬氟合剂复合颈浅丛阻滞麻醉用于甲状腺腺瘤切除术麻醉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浅丛阻滞麻醉 针刺麻醉 甲状腺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麻醉方法对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围术期血清NO、SOD、MDA的影响
9
作者 艾登斌 孙立新 +3 位作者 王云英 葛倩 程岚 于建宪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9期561-562,共2页
关键词 麻醉 前列腺增生症 围术期 血清 NO SOD MDA 一氧化氮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香香 陶倩云 +3 位作者 刘浩飞 袁阳 王明山 张高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1,共5页
目的探讨电针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后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以及与酪氨酸激酶2(JAK2)/信号传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通路的关系。方法选择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和电针组,每组15只。IR组采用线栓法... 目的探讨电针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后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以及与酪氨酸激酶2(JAK2)/信号传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通路的关系。方法选择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和电针组,每组15只。IR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IR损伤模型,电针组造模前连续5 d行电针刺激百会穴,假手术组仅暴露颈部血管。再灌注后24 h,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氯化三苯四氮唑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Western blot检测经典激活型(M1)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替代激活型(M2)标志物精氨酸酶1(Arg-1)、磷酸化JAK2、JAK2、磷酸化STAT3及STAT3蛋白表达,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1标志物iNOS mRNA和M2标志物Arg-1 mRNA表达,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和电针组mNSS、脑梗死体积、磷酸化JAK2/JAK2、磷酸化STAT3/STAT3、iNOS蛋白、iNOS mRNA、Arg-1蛋白、Arg-1 mRNA、TNF-α和IL-10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IR组比较,电针组mNSS、脑梗死体积、磷酸化JAK2/JAK2、磷酸化STAT3/STAT3、iNOS蛋白、iNOS mRNA、TNF-α表达明显降低(P<0.01),Arg-1蛋白、Arg-1 mRNA、IL-10表达明显升高[2.0±0.2 vs 1.5±0.1,4.2±0.8 vs 3.1±0.3,(49.1±7.1)pg/mg vs(27.9±5.9)pg/mg,P<0.01]。结论电针预处理可促进脑IR后小胶质细胞向M2极化,抑制向M1极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AK2/STAT3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电针 小神经胶质细胞 百会 酪氨酸激酶2/信号传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复合不同剂量阿芬太尼用于无痛人流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5
11
作者 王明玲 滕莉 +3 位作者 帅训军 范金鑫 谢平 艾登斌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9-251,共3页
目的观察阿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拟在静脉全身麻醉下行无痛人流术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分别静注芬太尼1μg/kg(F1组)、阿芬太尼5μg/kg(F2组)、10μg/kg(F3组),泵注丙泊酚2.0 mg... 目的观察阿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拟在静脉全身麻醉下行无痛人流术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分别静注芬太尼1μg/kg(F1组)、阿芬太尼5μg/kg(F2组)、10μg/kg(F3组),泵注丙泊酚2.0 mg·kg^(-1)·min^(-1)直至改良清醒镇静(MOAA/S)评分为0分为止。记录注药前(T_1)、睫毛反射消失时(T_2)、手术开始时(T_3)、手术开始后1min(T_4)、术毕(T_5)及清醒时(T_6)的MAP、HR、SpO_2、SNAP指数(SI),各组丙泊酚的总用量、起效时间、手术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手术过程中体动反应,患者清醒后10、30 min的疼痛VAS评分,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T_2时F1组S1明显低于F2、F3组,T_3时F2组MAP及SI均明显高于、HR明显快于F1、F3组(P<0.05),T_2、T_3时F3组的SpO_2明显低于F1组(P<0.05),但均在正常值范围。F3组丙泊酚总用量明显少于F1与F2组(P<0.05),F2、F3组起效时间、意识恢复时间、F3组的清醒时间均明显短于F1组(P<0.05),F2组发生体动反应的例数明显高于F1、F3组(P<0.05)。结论阿芬太尼10μg/kg与丙白酚联合用于无痛人流术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芬太尼 丙泊酚 SNAP指数 无痛人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镇痛方式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40
12
作者 张高峰 孙立新 +3 位作者 陈怀龙 孙晓鹏 林旭 时飞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84-988,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镇痛方式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三组:自控椎旁神经镇痛组(PVB组)、自控硬膜外镇痛组(PCEA组)和自控静脉镇痛组(PCIA组)。PVB组在... 目的比较不同镇痛方式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三组:自控椎旁神经镇痛组(PVB组)、自控硬膜外镇痛组(PCEA组)和自控静脉镇痛组(PCIA组)。PVB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术侧T4~5椎旁间隙穿刺插管,PCEA组行T4~5硬膜外穿刺插管。手术结束前30min停用瑞芬太尼;PVB组经椎旁间隙导管注射0.2%罗哌卡因15ml负荷量;PCEA组硬膜外注射0.125%罗哌卡因5ml,PCIA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之后连接镇痛泵PVB组0.2%罗哌卡因,5ml/h,PCA量5ml,锁定时间15min;PCEA组0.125%罗哌卡因,5ml/h,PCA量5ml,锁定时间15min;PCIA组舒芬太尼1.0μg/ml,2ml/h,PCA量2ml,锁定时间15min。记录入室后(T0)、拔出气管导管30min(T1)、术后24h(T2)、48h(T3)、72h(T4)HR、MAP、PaO2、PaCO2;及T1~T4时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测定T0、T2~T4时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用力1秒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并计算FEV1/FVC;记录镇痛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T1时PVB组和PCEA组MAP明显降低、PCIA组MAP明显升高,PCEA组HR明显减慢、而T2时三组HR明显增快(P〈0.05)。与PCIA组比较,T1时PVB组、PCEA组和T2时PCEA组MAP明显降低,T1时PCEA组HR明显减慢(P〈0.05)。与PCEA组比较,T1、T2时PVB组MAP明显升高,T1时PVB组HR明显增快(P〈0.05)。与T0时比较,T1时三组患者PaO2和T1、T2时PCIA组PaCO2明显升高(P〈0.05)。与PCIA组比较,T1、T2时PVB组和PCEA组PaCO2明显降低(P〈0.05)。与T0时比较,T2~T4时三组FVC%、FEV1%明显降低(P〈0.05)。与PCIA组比较,T2~T4时PVB和PCEA组FVC%和FEV1%明显升高(P〈0.05)。三组FEV1/FVC组间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PCIA组比较,T1~T4时PVB组和PCEA组咳嗽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PVB组和PCEA组患者无一例发生嗜睡,明显低于PCIA组14例(P〈0.01)。结论胸腔镜肺叶切除后患者自控椎旁神经阻滞镇痛效果完善,有利于术后肺功能恢复,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控椎旁神经镇痛 自控硬膜外镇痛 自控静脉镇痛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式镇痛对老年肺癌患者术后炎性因子及呼吸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马福国 王明山 +3 位作者 时飞 毕燕琳 陈怀龙 李井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31-633,共3页
有效镇痛有利于胸科患者术后深呼吸和排痰,降低肺不张、肺炎等,已成为胸科手术围术期管理措施之一。本研究拟评价多模式术后镇痛对老年肺癌患者术后炎性因子水平及呼吸功能的影响,为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
关键词 多模式镇痛 术后镇痛 肺癌患者 呼吸功能 炎性因子 老年 术后肺部并发症 围术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出物靶点射频消融联合臭氧盘内外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陈富强 胡丹 +2 位作者 时飞 谢平 艾登斌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269-271,共3页
目的:观察突出物靶点射频消融联合臭氧盘内外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经CT或MR I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128例,根据入院先后分成两组。对照组64例椎间盘内、椎间孔注射臭氧组;试验组64例突出物靶点射频消融联合椎... 目的:观察突出物靶点射频消融联合臭氧盘内外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经CT或MR I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128例,根据入院先后分成两组。对照组64例椎间盘内、椎间孔注射臭氧组;试验组64例突出物靶点射频消融联合椎间盘内、椎间孔注射臭氧组。临床疗效采用MacNab评分及VAS评分,分别评价术后1天、5天,电话随访6个月疗效。结果:术后1天、5天的有效率分别为:对照组92.19%,90.63%;试验组:93.75%,90.6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的有效率为对照组:70.31%,试验组:92.19%,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突出物靶点射频消融联合臭氧盘内外注射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6个月疗效高于单纯臭氧盘内外注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间盘化学溶解术 臭氧 射频靶点热凝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隙-硬膜外间隙联合阻滞(CSEA)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7
15
作者 陈富强 胡丹 +2 位作者 宋文阁 付志俭 艾登斌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94-97,共4页
目的 :研究蛛网膜下隙 硬膜外间隙联合阻滞 (CombinedSpinalEpiduralAnalgesia ,CSEA)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初产妇按入院前后及个人同意分成三组。C组 :对照组 ,未用任何镇痛方法。CEA组 :0 .12 5 %罗哌卡因 + 2 μg ... 目的 :研究蛛网膜下隙 硬膜外间隙联合阻滞 (CombinedSpinalEpiduralAnalgesia ,CSEA)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初产妇按入院前后及个人同意分成三组。C组 :对照组 ,未用任何镇痛方法。CEA组 :0 .12 5 %罗哌卡因 + 2 μg /ml芬太尼组。CSEA组 :L2 /3CSEA联合穿刺成功后 ,蛛网膜下腔注入 0 .17%布比卡因 1ml + 2 .5 μg芬太尼 1ml,常规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观察产妇的分娩、镇痛情况及镇痛前后对产妇应激及泌乳的影响。结果 :1.CEA组和CSEA组产妇镇痛效果满意 ,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CSEA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CEA组 ,且同一时点镇痛效果优于CEA组 (P <0 .0 5 ) ;2 .CSEA组产程活跃期为 14 2分钟和CEA组 15 3分钟短于均对照组 191分钟 ,有统计学差异 ;3.镇痛组与对照组比较无运动神经的阻滞 ;4 .三组产妇血浆皮质醇的浓度呈逐步上升趋势 ,CEA、CSEA组镇痛后比镇痛前的皮质醇含量变化不明显 (P >0 .0 5 ) ,对照组镇痛后比镇痛前的皮质醇含量明显升高 ,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5 .三组间各时点催乳素含量及产后泌乳始动时间差别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CSEA和CEA都是行之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 ,但CSEA起效迅速、镇痛完善、缩短活跃期产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隙 硬膜外间隙 联合阻滞 CSEA 分娩镇痛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镇痛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及炎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52
16
作者 张高峰 陈斐 +3 位作者 孙立新 陈怀龙 尹曾 毕燕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4-237,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CFNB)镇痛或静脉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患者镇痛效果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ASAⅠ或Ⅱ...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CFNB)镇痛或静脉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患者镇痛效果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51-71岁,体重50-77kg,随机均分两组:PCIA组和患者自控股神经镇痛组(PCNA组)。PCIA组:术后持续输注芬太尼镇痛;PCNA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股神经置管,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分别于术前、术毕、术后6、12、24和48h时采集股静脉血,检测IL-6及IL-10浓度。观察并记录术后2、12、24、36、48h静止时和术后24、48、72h运动时VAS评分。记录尿潴留、低氧血症(SpO2〈90%)、恶心、呕吐、嗜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追加哌替啶例数。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点PCIA组IL-6、IL-10浓度明显升高(P〈0.05),PCNA组术后6、12hIL-6和术后6、12、24hIL-10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PCNA组比较,术后各时点PCIA组IL-6浓度明显升高(P〈0.05),而术后6h时PCIA组IL-10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PCNA组比较,PCIA组术后2、12、24、36、48h静止时VAS评分和术后24、48、72h运动时VAS明显升高(P〈0.05)。与PCNA组比较,PCIA组术后恶心、嗜睡、追加哌替啶例数明显增加(P〈0.05)。两组无一例患者发生低氧血症。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可以减轻TKA术后患者机体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控静脉镇痛 自控股神经阻滞镇痛 全膝关节置换术 炎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67
17
作者 王彬 张其亮 +2 位作者 李军 刘淑云 毕燕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85-788,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POD)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危险因素。方法本院2010年5月至2012年8月择期硬膜外麻醉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200例。采用意识错乱评估方法(CAM)判定术后2d内患者是否发生POD。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POD)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危险因素。方法本院2010年5月至2012年8月择期硬膜外麻醉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200例。采用意识错乱评估方法(CAM)判定术后2d内患者是否发生POD。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判定术后7d内患者是否发生POCD。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OD和POCD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2d内有31例(15.5%)患者发生POD。术后7d内有56例(28.0%)患者发生POCD。年龄>75岁(OR1.88,95%CI1.48~3.23)、受伤时间>15h(OR1.63,95%CI1.01~3.15)、受教育程度<9年(OR2.73,95%CI1.27~5.78)、术前抑郁(OR1.61,95%CI1.06~2.65)、糖尿病(OR1.43,95%CI1.24~3.19)和术中低血压(OR1.23,95%CI1.05~2.75)是POD的危险因素。年龄>80岁(OR1.77,95%CI1.11~3.54)、受伤时间>15h(OR1.22,95%CI1.14~2.51)、每周饮酒量>5个单位(OR2.14,95%CI1.27~4.65)、受教育程度<12年(OR2.97,95%CI1.81~3.15)、术前抑郁(OR1.14,95%CI1.02~2.90)、糖尿病(OR1.13,95%CI1.04~3.47)、VAS评分>4分(OR1.37,95%CI1.19~3.49)和术中低血压(OR1.14,95%CI1.01~3.15)是POCD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受伤时间、受教育程度、术前抑郁、糖尿病和术中低血压是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POD和POCD的共同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髋关节置换术 谵妄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氟醚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胃癌根治术的心肌保护作用 被引量:18
18
作者 丛丽 孙立新 +1 位作者 邬怡萍 毕燕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51-453,共3页
目的比较老年冠心病患者胃癌根治术中七氟醚和丙泊酚麻醉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择期行胃癌根治手术患者40例,ASAⅡ或Ⅲ级,年龄65~85岁,随机均分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组)和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组(S组)。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 目的比较老年冠心病患者胃癌根治术中七氟醚和丙泊酚麻醉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择期行胃癌根治手术患者40例,ASAⅡ或Ⅲ级,年龄65~85岁,随机均分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组)和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组(S组)。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12、24h抽取中心静脉血测定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结果两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12、24hS组CK-MB、cTnI浓度明显低于P组(P<0.05)。结论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比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行胃癌根治术具有更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丙泊酚 冠心病 老年 心肌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和七氟醚对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19
作者 于媛媛 陈怀龙 +3 位作者 逄坤芳 张高峰 姜燕 王明山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71-473,共3页
目的观察丙泊酚或七氟醚对全麻术后睡眠质量及褪黑素分泌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20例,年龄18~49岁,BMI 18.5~25 kg/m^2,ASAⅠ或Ⅱ级,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60):丙泊酚组(P组)和七氟醚组(S组)。两组采用相同药物... 目的观察丙泊酚或七氟醚对全麻术后睡眠质量及褪黑素分泌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20例,年龄18~49岁,BMI 18.5~25 kg/m^2,ASAⅠ或Ⅱ级,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60):丙泊酚组(P组)和七氟醚组(S组)。两组采用相同药物麻醉诱导;P组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靶控输入4~12 mg·kg^-1·h^-1,间断静注舒芬太尼0.2μg/kg、顺阿曲库铵0.1 mg/kg,维持BIS 40~60;S组麻醉维持采用七氟醚吸入MAC 1.0~1.3,间断静注舒芬太尼0.2μg/kg、顺阿曲库铵0.1 mg/kg,维持BIS 40~60。观察术前1 d及术后1、3、7、30 d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晨尿硫酸褪黑素浓度。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3 d P组PSQI明显升高,术后1d S组PSQI明显升高(P<0.05)。术后3 d S组的PSQI明显低于P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3 d P组褪黑素浓度明显降低(P<0.05);术后1d S组褪黑素浓度明显降低(P<0.05)。术后3 d S组褪黑素浓度明显高于P组(P<0.05)。结论丙泊酚和七氟醚对全麻术后睡眠质量都有明显影响,但七氟醚对睡眠质量的影响较丙泊酚短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质量 全身麻醉 褪黑素 匹兹堡睡眠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28
20
作者 胡丹 陈富强 艾登斌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88-189,共2页
关键词 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 CSEA 分娩镇痛 镇痛作用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