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对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其亮 赵蕾 滕学仁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39-743,共5页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保留残端与非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对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期间行关节镜下ACL重建的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8例,分别行保留残端重建及非保留残端...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保留残端与非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对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期间行关节镜下ACL重建的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8例,分别行保留残端重建及非保留残端重建。两组患者均选择自体半腱股薄肌腱为移植物。术前及术后3、6、9、12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的主观感觉及基本运动能力;采用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评估患者膝关节的本体感觉。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差异及患侧与健侧肢体的差异。结果:术后有104例患者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75±6.21个月,其中保留残端组55例,非保留残端组49例。两组患者术后3、6、9及12个月的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1),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显著低于术前(P<0.01)。术后3个月及6个月保留残端组膝关节的Lysholm评分高于非保留残端组(P<0.05),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低于非保留残端组(P<0.05)。术后3、6、9及12个月保留残端组患者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与健侧未见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非保留残端组患者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高于健侧(P<0.05)。结论:ACL保残重建有利于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的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残端保留 本体感觉 关节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比较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其亮 滕学仁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3-527,522,共6页
目的:比较分别采用自体骨-髌腱-骨(BPB)、四股腘绳肌腱、异体骨-髌腱-骨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获得完整随访的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59例,按照移植物不同分为3组:自体腘绳肌腱... 目的:比较分别采用自体骨-髌腱-骨(BPB)、四股腘绳肌腱、异体骨-髌腱-骨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获得完整随访的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59例,按照移植物不同分为3组:自体腘绳肌腱组、自体骨-髌腱-骨组和异体骨-髌腱-骨组。回顾性分析三组患者术前、术后一般情况,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稳定性、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结果:三组手术前后各项指标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稳定性、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三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自体骨-髌腱-骨组髌前疼痛发生率为13.89%,显著高于自体腘绳肌腱组和异体骨-髌腱-骨组(P<0.05);异体骨-髌腱-骨组术后需行关节穿刺病例的比率显著高于自体腘绳肌腱组和自体骨-髌腱-骨组(P<0.05),异体骨-髌腱-骨组有1例发生严重感染。结论:三种方法重建前交叉韧带的近期疗效相近,均可以作为前交叉韧带重建选择的移植物;若考虑患者髌前疼痛及感染等情况,自体腘绳肌腱移植物有优势。三种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的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骨-髌腱-骨 腘绳肌腱 异体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