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内营养治疗开始时间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陈远忠 庞莉莉 +2 位作者 郭健 朱艮苗 王明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9-333,共5页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治疗开始时间的不同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重症胰腺炎患者120例,根据肠内营养治疗开始的时间分为超早期治疗组(发病后24 h内)、早期治疗组(...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治疗开始时间的不同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重症胰腺炎患者120例,根据肠内营养治疗开始的时间分为超早期治疗组(发病后24 h内)、早期治疗组(发病24~48 h内)、延迟治疗组(发病48 h后),每组40例,疗程为2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细胞免疫功能、肠道菌群结构、感染率、APACHEⅡ评分及Ranson评分的差异。结果①治疗前3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② 3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明显降低(均 P <0.05),超早期治疗组、早期治疗组水平明显低于延迟治疗组,且超早期治疗组更低(均 P <0.05)。③ 3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D3 ^+、CD4^+、CD8^+ 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 ^+比值明显升高(均 P <0.05),超早期治疗组、早期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延迟治疗组(均 P <0.05)。④ 3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菌群含量明显升高,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菌群含量明显降低(均 P <0.05);超早期治疗组、早期治疗组与延迟治疗组比较,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菌群含量明显升高,大肠埃希菌菌群含量明显降低(均 P <0.05);超早期治疗组与早期治疗组比较,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菌群含量明显升高,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菌群含量明显降低(均 P <0.05)。⑤超早期治疗组、早期治疗组治疗期间感染率明显低于延迟治疗组(均 P <0.05)。⑥超早期治疗组、早期治疗组APACHEⅡ评分及Ranson评分明显低于延迟治疗组(均 P <0.05)。结论超早期肠内营养与早期肠内营养均能抑制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炎症反应,在提高免疫力的同时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并且降低感染率,利于患者的恢复,且超早期肠内营养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急性重症胰腺炎 炎性因子 免疫功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NOD小鼠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6
2
作者 李琳 李晓曦 +2 位作者 毕欣芸 刘珊珊 戴一凡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707-1711,共5页
目的:探讨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oly unsaturated fatty acid,n-3 PUFA)对NOD小鼠T细胞免疫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取野生型Balb/c小鼠和已出现典型的Ⅰ型糖尿病症状的NOD小鼠脾脏细胞,磁珠分选后获得小鼠CD4^+T细胞,将其分为4组:野生型... 目的:探讨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oly unsaturated fatty acid,n-3 PUFA)对NOD小鼠T细胞免疫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取野生型Balb/c小鼠和已出现典型的Ⅰ型糖尿病症状的NOD小鼠脾脏细胞,磁珠分选后获得小鼠CD4^+T细胞,将其分为4组:野生型小鼠为Wild type组;NOD小鼠分为未处理组、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处理组、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处理组。DHA、EPA处理24 h,PMA和Ionomycin刺激活化后,采用CCK-8法检测T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Th1/Th2极化、ELISA法检测T细胞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变化。结果:DHA、EPA对T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促进NOD小鼠Th2细胞分化,抑制Th1细胞分化,经ELISA检测,DHA和EPA能够抑制T细胞IL-6、IL-17的分泌。结论:n-3多不饱和脂肪酸通过抑制T细胞增殖,平衡Th1/Th2比例和抑制IL-6、IL-17的分泌,对NOD小鼠的T淋巴细胞起到免疫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3多不饱和脂肪酸 T细胞 NOD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WIF-1基因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特征与该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的关联 被引量:5
3
作者 宋金莲 马中良 +3 位作者 侯琳 马春红 王盛楠 吴琍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098-1101,共4页
目的:研究WIF-1(Wnt inhibitory factor-1)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情况,进一步探讨WIF-1基因甲基化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9月1日至2009年12月30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手术切除新鲜组... 目的:研究WIF-1(Wnt inhibitory factor-1)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情况,进一步探讨WIF-1基因甲基化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9月1日至2009年12月30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手术切除新鲜组织标本69例,其中良性病变组织9例,乳腺癌及癌旁组织各30例,应用RT-PCR及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 tion specific PCR,MSP)检测乳腺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和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WIF-1mRNA表达及其启动子甲基化情况。结果:癌组织中WIF-1基因表达率明显低于相应癌旁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具有显著性差异(χ2=41.786,P<0.05);与其他两组相比甲基化率在癌组织中明显升高(矫正χ2=16.484,P<0.05);WIF-1基因表达下降与其异常甲基化存在明显关联(P=0.023);WIF-1异常甲基化与乳腺癌发病年龄、肿瘤分级、组织分型和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结论:异常甲基化可能是乳腺癌WIF-1基因表达下降的重要原因,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F-1基因表达乳腺癌启动子甲基化TNM分期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P芯片检测MDS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迟昆 荆相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44-1247,共4页
细胞遗传学异常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相关性血液病的预后、治疗有着独立的指导价值,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同时,细胞遗传学分析也是阐明MDS分子发病机理的重要一环。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中[中期细胞遗传... 细胞遗传学异常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相关性血液病的预后、治疗有着独立的指导价值,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同时,细胞遗传学分析也是阐明MDS分子发病机理的重要一环。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中[中期细胞遗传核型分析(MC)和原位免疫荧光杂交(FISH)技术]虽能对MDS患者染色体异常进行一定程度的检测,但由于其检测分辨率低、依赖于中期分裂细胞或只能进行特定位点检测,降低了检出的阳性率;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aCGH)虽然弥补了传统技术的不足,但只能对全基因组染色体的拷贝数变异(CNV)进行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SNP-A)则可对MDS患者的拷贝数变异(CNV)和单亲二倍体(UPD)进行全基因组高通量检测,这些SNP-A检出的隐匿性变异对MDS发病机制的阐明和临床预后分层有独立的指导意义。基于SNP-A的检测原理和特点,本文从SNP-A检测MDS的特点、隐匿性变异与MDS致病基因的关联、与MDS临床表型的关联、对MDS临床预后的指导和分层以及SNP-A临床检测的自身对照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 拷贝数变异 单亲二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