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辐射剂量宽探测器CT智能心电门控技术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的可视性评估 被引量:8
1
作者 葛文 宋修峰 +1 位作者 邱庆琢 泮思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8-123,共6页
目的结合智能心电门控技术探讨低辐射剂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冠状动脉成像的检出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2017年11月—2020年9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确诊或拟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79例,应... 目的结合智能心电门控技术探讨低辐射剂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冠状动脉成像的检出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2017年11月—2020年9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确诊或拟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79例,应用80 kVp低管电压、智能心电门控前瞻性心电门控轴扫序列行CCTA扫描。按年龄分为≤3个月18例、≥4个月~<1岁29例及≥1岁32例,研究低电压智能心电门控扫描技术对不同年龄患儿行CCTA的可行性,并分析3组图像质量、冠状动脉检出率、显示效果、主动脉根部CT值、显示效果及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3组11个节段总检出率为90.1%(783/869),左冠状动脉总体检出率为90.4%(500/553),右冠状动脉总体检出率为89.6%(283/316)。≤3个月、≥4个月~<1岁及≥1岁组冠状动脉检出率分别为84.8%(168/198)、90.3%(288/319)及92.9%(327/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25,P=0.010)。右冠状动脉起源部位显示效果最佳检出率达100%(79/79),左前降支远段、左回旋支远段及右冠状动脉远段最差,检出率低于80%。3组的噪声指数分别为(10.4±2.0)Hu、(9.7±1.8)Hu和(10.9±2.2)Hu,主动脉根部CT值分别为(609±122)Hu、(547±110)Hu和(568±93)Hu。3组的ED分别为(1.33±0.32)mSv、(0.99±0.16)mSv和(0.78±0.14)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750,P<0.05),年龄越小,ED越大。结论对于>1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低电压宽探测器CT前瞻性心电门控CTA扫描ED较小,对冠状动脉检出率高。对于<1岁,尤其是≤3个月的患儿,冠状动脉检出率较高,但ED略大,应结合临床需求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前瞻性心电门控 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上气道狭窄小婴儿的保守治疗
2
作者 邸勇 任悦义 邢介龙 《中国医学工程》 2015年第3期123-123,共1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上气道狭窄小婴儿保守治疗策略及可行性。方法总结本手术中心自2013年6月-2014年6月共6例先天性心脏病小婴儿合并上气道狭窄。结果 4例行浅插管保守治疗策略患儿均痊愈出院。另2例拔管困难,放弃治疗。结论浅插...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上气道狭窄小婴儿保守治疗策略及可行性。方法总结本手术中心自2013年6月-2014年6月共6例先天性心脏病小婴儿合并上气道狭窄。结果 4例行浅插管保守治疗策略患儿均痊愈出院。另2例拔管困难,放弃治疗。结论浅插管保守治疗策略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先天性心脏病 气道狭窄 保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患儿术后早期胃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张秀萍 曹倩 +1 位作者 纪志娴 刘玮 《护士进修杂志》 2018年第17期1563-1565,共3页
与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有关的消化系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虽不高(0.5%~3%),然而一旦发生,死亡率可高达92%~94%。消化道溃疡、穿孔、出血、肠鸣音减弱和肠梗阻、肝肿大坏死等为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后常见的消... 与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有关的消化系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虽不高(0.5%~3%),然而一旦发生,死亡率可高达92%~94%。消化道溃疡、穿孔、出血、肠鸣音减弱和肠梗阻、肝肿大坏死等为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后常见的消化系统并发症。婴幼儿比成人更容易发生消化道并发生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肠内营养 先天性心脏病 体外循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泮思林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16年第3期175-178,共4页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我国新生儿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危重及复杂性先心病会出现各种心血管循环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心功能不全、严重低氧血症等,由于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极高。近年来先心病的诊疗技术不断发展,其中在新生儿...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我国新生儿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危重及复杂性先心病会出现各种心血管循环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心功能不全、严重低氧血症等,由于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极高。近年来先心病的诊疗技术不断发展,其中在新生儿期通过适当的介入手术可有效评估、姑息治疗甚至根治新生儿危重先心病,并逐渐形成一定常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发病率 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病介入治疗 危重先心病 循环功能障碍 严重低氧血症 心功能不全 主要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范化开展先天性心脏病经胸微创封堵手术
5
作者 邢泉生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16年第3期132-134,共3页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经胸微创封堵手术是融合了传统体外循环辅助下外科修补和放射线辅助下内科经皮介入封堵2种治疗方法优势的新术式。经过近10年临床实践,该技术经历了从质疑到认可、推广、普及应用的深刻变化。
关键词 微创封堵手术 先天性心脏病 病经 治疗方法 外科修补 循环辅助 临床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洛四联症患者ZFPM2/FOG2基因编码区突变检测 被引量:2
6
作者 赵明 朱鲜阳 +6 位作者 田小利 王琦光 杨帆 吕蓓 王红 董洁 郑谷燕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6期422-424,479,共4页
目的 探讨心脏正常发育相关基因改变导致法洛四联症(TOF)的发生机制.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并结合DNA测序分析方法检测散发106例TOF患者ZFPM2/FOG2基因编码区的突变或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结果 在16例不同的患者ZFPM2/FOG2基因的外显... 目的 探讨心脏正常发育相关基因改变导致法洛四联症(TOF)的发生机制.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并结合DNA测序分析方法检测散发106例TOF患者ZFPM2/FOG2基因编码区的突变或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结果 在16例不同的患者ZFPM2/FOG2基因的外显子2、6、8上,分别发现多个位点基因改变,并将新发现的基因改变位点在110名健康人中进行验证,证实其改变位点均为突变位点.结论 ZFPM2/FOG2基因新位点的突变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进一步导致转录蛋白的改变,推测是法洛四联症发病的重要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 先天性 法洛四联症 ZFPM2/FOG2基因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血凝酶联合氨甲环酸对小婴儿室间隔缺损体外循环手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邸勇 任悦义 邢介龙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13期147-148,共2页
目的:评价注射用血凝酶联合氨甲环酸在小婴儿室间隔缺损体外循环手术过程中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100例择期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随机分为注射用血凝酶联合氨甲环酸组、注射用血凝酶组、氨甲环酸组及对... 目的:评价注射用血凝酶联合氨甲环酸在小婴儿室间隔缺损体外循环手术过程中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100例择期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随机分为注射用血凝酶联合氨甲环酸组、注射用血凝酶组、氨甲环酸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记录围术期情况。结果注射用血凝酶联合氨甲环酸组输注浓缩红细胞输入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注射用血凝酶联合氨甲环酸浓缩红细胞输入量、血浆输入量、术后0~3 h、3~24 h引流量和总引流量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血凝酶联合氨甲环酸在小婴儿室间隔缺损体外循环手术过程中血液保护作用优于单用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血凝酶 氨甲环酸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