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和先天性巨结肠的影像鉴别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伟凯 鹿松 +1 位作者 刘红光 宋修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48-150,共3页
目的探析儿童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和先天性巨结肠的影像鉴别价值。方法甄选本院7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小儿作为Ⅰ组,再选择周期25例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小儿作为Ⅱ组,对两组患者实施X线片联合钡灌肠进行检查。结果两组在痉挛段、钡剂残留发... 目的探析儿童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和先天性巨结肠的影像鉴别价值。方法甄选本院7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小儿作为Ⅰ组,再选择周期25例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小儿作为Ⅱ组,对两组患者实施X线片联合钡灌肠进行检查。结果两组在痉挛段、钡剂残留发生率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在不规律收缩发生率80.00%高于Ⅰ组35.71%,Ⅱ组移行段发生率8.00%低于Ⅰ组47.14%(P<0.05)。Ⅰ组乙状结肠远端28.57%,降结肠远端40.00%,全结肠0.00%,横断肠远端0.00%,直肠远端2.86%;Ⅱ组乙状结肠远端24.00%,降结肠远端35.71%,全结肠4.00%,横断肠远端4.00%,直肠远端0.00%,两组钡灌肠24 h后复查钡剂残留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扩张段结肠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扩张段与移行段/痉挛段肠壁间夹角高于Ⅰ组(P<0.05)。结论先天性巨结肠与巨结肠类缘病临床症状存在一定相似之处,可通过X线片与钡灌肠联合鉴别,从而确诊疾病,提高小儿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 儿童 先天性巨结肠 影像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Castleman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被引量:3
2
作者 尹春红 朱铭 董素贞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31,41,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Castleman病的影像学表现,探讨超声、CT及MR影像特点及病理情况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术后病理证实为Castleman病5例纳入研究,男4例,女1例,年龄9~16岁,平均(11.4±2.3)岁,采用超声、CT或MR增强,分...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Castleman病的影像学表现,探讨超声、CT及MR影像特点及病理情况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术后病理证实为Castleman病5例纳入研究,男4例,女1例,年龄9~16岁,平均(11.4±2.3)岁,采用超声、CT或MR增强,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颈部2例和腹部3例单发结节,超声表现为中等回声或低回声结节,边界清,内部有血流信号或血流丰富;CT表现为低密度结节影,密度均匀,增强后明显强化;MR表现为边界清楚结节影,呈T1WI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增强后均匀强化;5例Castleman病的病理类型为透明血管型,均为单中心型。结论:儿童Castleman病作为罕见病,术前容易误诊,但是根据病灶所特有的影像特征,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辐射剂量宽探测器CT智能心电门控技术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的可视性评估 被引量:10
3
作者 葛文 宋修峰 +1 位作者 邱庆琢 泮思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8-123,共6页
目的结合智能心电门控技术探讨低辐射剂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冠状动脉成像的检出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2017年11月—2020年9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确诊或拟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79例,应... 目的结合智能心电门控技术探讨低辐射剂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冠状动脉成像的检出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2017年11月—2020年9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确诊或拟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79例,应用80 kVp低管电压、智能心电门控前瞻性心电门控轴扫序列行CCTA扫描。按年龄分为≤3个月18例、≥4个月~<1岁29例及≥1岁32例,研究低电压智能心电门控扫描技术对不同年龄患儿行CCTA的可行性,并分析3组图像质量、冠状动脉检出率、显示效果、主动脉根部CT值、显示效果及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3组11个节段总检出率为90.1%(783/869),左冠状动脉总体检出率为90.4%(500/553),右冠状动脉总体检出率为89.6%(283/316)。≤3个月、≥4个月~<1岁及≥1岁组冠状动脉检出率分别为84.8%(168/198)、90.3%(288/319)及92.9%(327/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25,P=0.010)。右冠状动脉起源部位显示效果最佳检出率达100%(79/79),左前降支远段、左回旋支远段及右冠状动脉远段最差,检出率低于80%。3组的噪声指数分别为(10.4±2.0)Hu、(9.7±1.8)Hu和(10.9±2.2)Hu,主动脉根部CT值分别为(609±122)Hu、(547±110)Hu和(568±93)Hu。3组的ED分别为(1.33±0.32)mSv、(0.99±0.16)mSv和(0.78±0.14)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750,P<0.05),年龄越小,ED越大。结论对于>1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低电压宽探测器CT前瞻性心电门控CTA扫描ED较小,对冠状动脉检出率高。对于<1岁,尤其是≤3个月的患儿,冠状动脉检出率较高,但ED略大,应结合临床需求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前瞻性心电门控 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在儿童鼻旁窦CT扫描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庄勋慧 李伟凯 +1 位作者 鹿松 宋修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06-609,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鼻旁窦CT扫描中器官剂量调制(ODM)技术对眼眶区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65例疑诊鼻旁窦病变患儿行鼻旁窦CT平扫,按就诊时间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n=27)采用常规CT扫描,观察组(n=38)采用常规CT扫描加眼眶区OD... 目的探讨儿童鼻旁窦CT扫描中器官剂量调制(ODM)技术对眼眶区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65例疑诊鼻旁窦病变患儿行鼻旁窦CT平扫,按就诊时间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n=27)采用常规CT扫描,观察组(n=38)采用常规CT扫描加眼眶区ODM技术。分析2组眼眶区前、后、左、右4个方向的管电流分布情况,比较图像对比噪声比及有效辐射剂量的组间差异。结果观察组眼眶前方向管电流[(127.39±17.98)mA]低于对照组[(141.00±26.46)mA,t=2.47,P=0.02],2组间眼眶后、左、右方向的管电流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0.90,-0.90,P均>0.05)。2组间图像对比噪声比及有效辐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1.21,P>0.05)。结论儿童鼻旁窦CT扫描中,应用ODM技术,可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眼眶前方向局部管电流,减少眼眶区域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鼻窦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后肾腺瘤1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尹春红 刘凯 朱铭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0-151,共2页
后肾腺瘤(Metanephricadenoma,MA)是非常罕见的肾脏原发肿瘤,约占成人上皮性肿瘤的0.2%.现多认为良性,最早由Brisigoui于1992年提出并命名,主要发生于成人,儿童少见,最常见于50~60岁,自80年代至今全球共报道约100例。现将... 后肾腺瘤(Metanephricadenoma,MA)是非常罕见的肾脏原发肿瘤,约占成人上皮性肿瘤的0.2%.现多认为良性,最早由Brisigoui于1992年提出并命名,主要发生于成人,儿童少见,最常见于50~60岁,自80年代至今全球共报道约100例。现将本院1例MA汇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腺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升结肠PEComa一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尹春红 朱铭 +1 位作者 刘凯 董素贞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65-466,共2页
胃肠道肿瘤在儿童中比较少见,血管周上皮样分化肿瘤(perivasu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是一种间叶性肿瘤,在儿童中非常罕见。文献报道PEComa可发生于儿童的不同部位[1],以肝肾、子宫多见,本文对1例10岁患儿升结肠肠腔PEC... 胃肠道肿瘤在儿童中比较少见,血管周上皮样分化肿瘤(perivasu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是一种间叶性肿瘤,在儿童中非常罕见。文献报道PEComa可发生于儿童的不同部位[1],以肝肾、子宫多见,本文对1例10岁患儿升结肠肠腔PEComa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分析,旨在加强对该病的认识。病例资料患儿,女,10岁,间断腹痛伴发热1月余。患儿神清,呼吸平稳。查体:面色稍红,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无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未触及明显腹部包块,肝肾区无叩击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血管周上皮样分化肿瘤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伴严重脊柱侧弯1例
7
作者 王思宝 罗刚 +2 位作者 葛文 纪志娴 泮思林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98-698,共1页
患者女,31岁,因“活动后乏力半月余”入院;出生时发现脊柱侧弯、后凸,1岁余检出心脏杂音,均未经系统诊治。查体:胸廓畸形,脊柱侧弯、后凸;心率80次/分,律齐,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械样杂音,P2亢进。超声心动图:心尖偏前,左心房... 患者女,31岁,因“活动后乏力半月余”入院;出生时发现脊柱侧弯、后凸,1岁余检出心脏杂音,均未经系统诊治。查体:胸廓畸形,脊柱侧弯、后凸;心率80次/分,律齐,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械样杂音,P2亢进。超声心动图:心尖偏前,左心房、左心室明显扩大,动脉导管内径6.00 mm,可见左向右连续性分流,压力阶差106 mmHg。CT平扫及三维重建示脊柱以T11椎体为中心侧弯、后凸(图1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脊柱弯曲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肺静脉曲张合并室间隔缺损一例
8
作者 张琦 泮思林 刘凯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8期905-905,共1页
病例资料患儿,女,6个月。因咳喘、发热3天就诊。患儿生后气促、多汗,伴有吃奶乏力.生长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体检:心前区无隆起,未触及震颤及心包摩擦感,心率128次/分,心肯有力,律齐,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2/6级收缩... 病例资料患儿,女,6个月。因咳喘、发热3天就诊。患儿生后气促、多汗,伴有吃奶乏力.生长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体检:心前区无隆起,未触及震颤及心包摩擦感,心率128次/分,心肯有力,律齐,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2心音亢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成像 介入放射学 静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