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卒中后肩痛患者肩部红外热成像观察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帅 刘志华 +2 位作者 王琳 张海娜 李铁山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45-649,共5页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及伴有肩手综合征、痉挛和肩关节半脱位的脑卒中患者的肩部皮肤温度变化特点并探讨红外热成像检查是否可作为脑卒中后肩痛的客观评价指标。方法:选取86例脑卒中患者,使用数位式红外线热影像测温系统对脑卒中患者,伴...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及伴有肩手综合征、痉挛和肩关节半脱位的脑卒中患者的肩部皮肤温度变化特点并探讨红外热成像检查是否可作为脑卒中后肩痛的客观评价指标。方法:选取86例脑卒中患者,使用数位式红外线热影像测温系统对脑卒中患者,伴有肩手综合征、痉挛和肩关节半脱位的脑卒中患者,以及脑卒中后肩痛患者进行肩部红外热成像观察。结果:70例(81.4%)患者患侧肩部较健侧温度低,肩手综合征与非肩手综合征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痉挛与非痉挛患者以及肩关节半脱位与非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脑卒中肩痛与非肩痛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红外热成像检查能客观反映脑卒中患者肩部皮肤温度变化特点,大部分患者的患侧肩部皮肤温度较健侧低。合并肩手综合征的患者两侧皮肤温度不对称现象更明显,痉挛和肩关节半脱位不会明显影响皮肤温度。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与非肩痛患者的红外热成像表现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 脑卒中 肩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悬带矫形器对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于大君 刘志华 +1 位作者 张洪翠 李铁山 《中国卒中杂志》 2011年第6期434-439,共6页
目的评价新型弹力悬带矫形器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28例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被纳入康复治疗组(对照组)和弹力悬带矫形器治疗组(治疗组),对照组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佩... 目的评价新型弹力悬带矫形器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28例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被纳入康复治疗组(对照组)和弹力悬带矫形器治疗组(治疗组),对照组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佩带弹力悬带矫形器进行步行训练,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8周由同一个治疗师对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FMA)、能量消耗指数(physical consume index,PCI)及包括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频、步长、足偏角、步基宽在内的步态时空参数进行评测,并比较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观察弹力悬带矫形器的作用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长、步频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步基宽、PCI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2组FMA和足偏角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长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298,0.0225,0.025),步基宽、PC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D01,0.026);2组步频、FMA和足偏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长、步频及FMA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步基宽、PCI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2组足偏角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长、步频及FMA平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42、0.015,0.024,0.024,0.038),步基宽、PC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1);2组足偏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使用弹力带矫形器可以纠正偏瘫患者的异常步态,提高步行速度,降低能量消耗,促进步行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长袜 压力 矫形外科固定装置 步行辅助器 步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患者恢复期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4
3
作者 傅彩峰 高朝 +1 位作者 苏天慧 张春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0-153,193,共5页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梗死患者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12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入r TMS患侧刺激组、健侧刺激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患侧刺...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梗死患者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12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入r TMS患侧刺激组、健侧刺激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患侧刺激组给予M1区100%运动阈值(MT)的r TMS,健侧刺激组给予M1区70%MT的r TMS。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BI)、运动诱发电位(motion evoked potential,MEP)潜伏期并计算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ermotion conduction time,CMCT)。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的FMA评分、BI及MEP潜伏期、CMCT均改善(P<0.05),r TMS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治疗组间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频r TMS可改善脑梗死恢复期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 低频经颅磁刺激 脑梗死 恢复期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