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岛娄山河污水处理厂自动加药系统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安泳 柯崇宜 陈飞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2-105,共4页
针对青岛娄山河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系统手动加药存在的不足,采用自动加药控制系统对原加药系统进行优化改造,设计了基于PLC、在线仪表、PID等控制模型的自动加药控制系统。生产应用得出的实际控制效果表明,采用自动加药控制系统,在有效... 针对青岛娄山河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系统手动加药存在的不足,采用自动加药控制系统对原加药系统进行优化改造,设计了基于PLC、在线仪表、PID等控制模型的自动加药控制系统。生产应用得出的实际控制效果表明,采用自动加药控制系统,在有效保证出水水质稳定达标的同时,大大减少了药剂的浪费,并合理控制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自动加药控制模型 加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乙烷混合工质纳米液膜蒸发传质特性的研究
2
作者 林小晨 丁鑫 +4 位作者 李雅宁 兰志向 刘纳 张林阳 郭健翔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80,共9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五种不同配比甲烷/乙烷混合工质纳米液膜的汽化过程,从蒸发现象、能量变化、涨落耗散规律及相对分子汽化量四个方面分析了混合工质的蒸发传质特性.结果表明:混合工质纳米液膜中甲烷配比越大,汽化起始时间越...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五种不同配比甲烷/乙烷混合工质纳米液膜的汽化过程,从蒸发现象、能量变化、涨落耗散规律及相对分子汽化量四个方面分析了混合工质的蒸发传质特性.结果表明:混合工质纳米液膜中甲烷配比越大,汽化起始时间越早,汽化过程越剧烈,汽化的持续时间越短,固定吸附层越薄,模拟体系动能和势能的增量越小,乙烷的存在会抑制甲烷的汽化;由涨落耗散分析可得,甲烷配比越大,对乙烷汽化的促进作用越强,汽化弛豫时间越短,整体汽化速率越快,传质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工质 纳米液膜 传热传质 涨落耗散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城市污水厂污泥堆肥复合改良剂对盐渍土壤的改良效果
3
作者 于丽明 初正崑 +2 位作者 袁延飞 陈姝谚 郑浩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79,共12页
以常规土壤改良剂废弃木材生物炭(WBC)和城市污水厂污泥堆肥产品(SS)为基质,添加不同量的聚丙烯酰胺(PAM)和纳米二氧化硅(SiO2–NPs),分别按42.5∶42.5∶4∶11(BCS1)和42.5∶42.5∶8∶7(BCS2)的质量比掺混制备2种生物炭–污泥堆肥复合... 以常规土壤改良剂废弃木材生物炭(WBC)和城市污水厂污泥堆肥产品(SS)为基质,添加不同量的聚丙烯酰胺(PAM)和纳米二氧化硅(SiO2–NPs),分别按42.5∶42.5∶4∶11(BCS1)和42.5∶42.5∶8∶7(BCS2)的质量比掺混制备2种生物炭–污泥堆肥复合改良剂;以耐盐经济作物油葵(Helianthus annuus L.)为供试植物,采用盆栽试验对比研究WBC、SS、BCS1和BCS2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渍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对WBC与SS的复合改性,成功制备出兼具碳封存、养分调控和结构优化功能的复合改良剂;SiO2–NPs和PAM的定向负载重构了表面功能基团(如Si—O—Si和C=O键形成),使BCS1和BCS2的理化性质区别于WBC和SS的,BCS2具有较好的保水性能,使得土壤最大持水量(WHC)较未添加改良剂的空白处理(CK)的提升11.32%,有效提升了土壤的保水能力;与CK相比,4种改良剂的添加促进了油葵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使得叶片SPAD值显著增加6.83%~11.44%,相较于WBC和SS,BCS1和BCS2对油葵光合作用的促进效果更明显,BCS2对植物生长的促进效果优于BCS1,BCS2的添加使得油葵株径显著增大19.57%,使根尖数显著增加238.13%,这主要是由于改良剂的添加提高了盐渍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其中BCS2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分别增加了18.18%和18.98%),提升了保水性能和养分有效性,使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分别显著提高25.36%~84.22%和12.45%~64.63%,从而改善了土壤健康;此外,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改良剂对油葵生长的直接影响不显著,而是通过改变土壤性质间接促进油葵的生长,其中,改良剂介导的土壤WHC的增加是影响油葵生长发育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土壤氮、碳和团聚体稳定性。可见,以生物炭和城市污水厂污泥堆肥产品制备的复合改良剂可有效修复滨海盐渍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葵 盐渍土壤 土壤健康 生物炭 污泥堆肥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技术去除剩余污泥中重金属 被引量:5
4
作者 王蓉 初正崑 +3 位作者 宋宁宁 王凯荣 刘君 王芳丽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98-805,共8页
电动技术去除污泥中重金属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非常有必要探讨适宜的修复参数。本论文系统研究了电解时间、介质pH、强化剂种类、电压和超声振荡时间等因素对电动力学去除剩余污泥中重金属Cu、Zn、Ni、Cr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的... 电动技术去除污泥中重金属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非常有必要探讨适宜的修复参数。本论文系统研究了电解时间、介质pH、强化剂种类、电压和超声振荡时间等因素对电动力学去除剩余污泥中重金属Cu、Zn、Ni、Cr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的电解时间为12 h,最佳介质pH为2,最适电压为1.5 V·cm^-1,最适宜的超声振荡时间为1.0 h。添加EDTA对剩余污泥中Ni的去除效果最佳,最佳添加浓度为0.20 mol·L^-1;添加柠檬酸对剩余污泥中Zn的去除效果最佳,最佳添加浓度为0.25 mol·L^-1;酒石酸对剩余污泥中Cu的去除效果最佳,最佳添加浓度为0.25 mol·L^-1。研究为电动技术去除剩余污泥中重金属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重金属污染 电动修复 强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污泥基高强陶粒的制备及性能优化 被引量:13
5
作者 杨晓伟 张爱生 +3 位作者 曲俊蓉 杨柯 许建华 朱英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5-222,共8页
为了解决危废油田污泥的堆存处置问题,研制了一种以油田污泥(简称油泥)为原料,以黄土、黄沙和黏土为添加剂的油泥烧结陶粒。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油泥最大掺量及最佳烧制工艺条件,并利用电子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能谱仪(EDS... 为了解决危废油田污泥的堆存处置问题,研制了一种以油田污泥(简称油泥)为原料,以黄土、黄沙和黏土为添加剂的油泥烧结陶粒。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油泥最大掺量及最佳烧制工艺条件,并利用电子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能谱仪(EDS)探究陶粒的显微结构、物相组成和内外层元素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油泥掺量为60%(质量分数),烧结温度为1140℃,烧结时间为20 min时可以得到低吸水率、高抗压强度的目标陶粒。在最佳条件下,参照GB/T 17431.1—2010《轻集料及其试验标准》烧结的油泥陶粒1 h吸水率为0.32%,堆积密度为1020.3 kg/m 3,筒压强度为40.992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污泥 高强陶粒 危废 资源化利用 性能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