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周癌结节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杨迎新 毛伟征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4年第11期912-915,共4页
纳入2015年1月—2021年11月在青岛市立医院东院区普外科行手术治疗并病理确诊胃癌的761例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胃周癌结节(TDs)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761例患者中122例存在胃周TDs,阳性率为16.... 纳入2015年1月—2021年11月在青岛市立医院东院区普外科行手术治疗并病理确诊胃癌的761例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胃周癌结节(TDs)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761例患者中122例存在胃周TDs,阳性率为16.03%。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EA、Borrmann分型、肿瘤大小、浸润深度、N分期、远处转移、pTNM分期、脉管浸润、神经浸润、术中腹水状态与TDs阳性相关(均P<0.001);与性别、年龄、术前CA19-9、Lauren分型、肿瘤位置无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EA升高、神经浸润、高N分期和远处转移是胃周TDs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远处转移(P=0.049)是多发胃周TDs的独立危险因素。将每个胃周TDs计入转移淋巴结,按转移淋巴结数量与癌结节阴性组1∶1匹配后,两组在腹水状态、神经浸润、远处转移及pTNM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果表明,胃周TDs与胃癌术前CEA升高、神经浸润、高N分期和远处转移密切相关;胃周TDs不同于淋巴结转移,比同等数量的转移淋巴结有着更高侵袭性,更接近于局限性腹膜转移(P1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癌结节 淋巴结 肿瘤转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来昔布联合顺铂对SGC-7901人胃癌细胞凋亡及Bcl-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崔京远 马红 +3 位作者 李梅 杨洁 张峻 周东风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9年第6期466-468,共3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联合顺铂对SGC-7901人胃癌细胞生长、凋亡及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终浓度为100、200及300μmol/L的塞来昔布作用于SGC-7901人胃癌细胞24h后加入顺铂(2.0μg/mL),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联合顺铂对SGC-7901人胃癌细胞生长、凋亡及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终浓度为100、200及300μmol/L的塞来昔布作用于SGC-7901人胃癌细胞24h后加入顺铂(2.0μg/mL),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率及Bcl-2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的塞来昔布对SGC-7901人胃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学检测到凋亡峰,细胞阻滞于G0/G1期。同时伴随Bcl-2表达水平下降,其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且以上抑制作用与顺铂具有协同作用。结论:塞来昔布能促进顺铂诱导胃癌细胞凋亡,进而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这可能是COX-2抑制剂抗肿瘤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来昔布 顺铂 胃肿瘤 BCL-2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尔凡联合顺铂对恶性腹腔积液临床疗效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崔京远 马红 +2 位作者 崔秋娟 周东风 林惠忠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6年第5期293-295,共3页
目的探讨力尔凡对恶性腹腔积液的临床治疗价值及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48例恶性腹腔积液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8例)采用力尔凡联合顺铂腹腔内注入,对照组(20例)单用顺铂腹腔内注入。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及3周,观... 目的探讨力尔凡对恶性腹腔积液的临床治疗价值及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48例恶性腹腔积液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8例)采用力尔凡联合顺铂腹腔内注入,对照组(20例)单用顺铂腹腔内注入。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及3周,观察腹腔积液消失情况,评定疗效,采用半定量TRAP-银染法检测腹水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89.3%,对照组为60.0%(P<0.01),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端粒酶活性逐渐下降。结论力尔凡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腹腔积液具有协同作用,其对端粒酶活性的抑制可能参与了以上机制,检测端粒酶活性可作为评价其疗效的敏感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尔凡 顺铂 腹水 端粒 末端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8例胃肠间质瘤临床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公红磊 林惠忠 +1 位作者 赵鹏 李思源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4年第4期278-280,共3页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118例经手术治疗GIST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比较相关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侣例患者中男57例,女61例,中位年龄58岁,肿瘤位于胃5...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118例经手术治疗GIST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比较相关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侣例患者中男57例,女61例,中位年龄58岁,肿瘤位于胃59例,小肠35例,结直肠12例,胃肠道外12例,患者随访时间1~73个月,随访期间15例(12.7%)发生术后复发和(或)转移,11例患者死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是否破裂和核分裂像与GIST患者预后有关。Cox回归模型显示,肿瘤部位和核分裂像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GIST缺乏特异临床表现,肿瘤部位和核分裂像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外科手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影像组学分析预测磨玻璃结节型肺腺癌浸润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朱爱丽 于友国 +3 位作者 鲍山 段绍峰 王鹤翔 林吉征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5期786-790,共5页
目的探讨影像组学对表现为磨玻璃结节的肺腺癌浸润性的预测能力。方法选取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腺癌的290例患者(浸润前88例,微浸润91例,浸润性肺腺癌111例),根据分层随机抽样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使用AK分析软件进行影像特征提取,... 目的探讨影像组学对表现为磨玻璃结节的肺腺癌浸润性的预测能力。方法选取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腺癌的290例患者(浸润前88例,微浸润91例,浸润性肺腺癌111例),根据分层随机抽样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使用AK分析软件进行影像特征提取,采用最小绝对收缩算子法(LASSO)进行降维、筛选最优子集并生成组学标签。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并采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组学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共提取396个影像学特征,最终降维筛选出17个组学特征并建立组学标签。基于三分类影像组学模型能有效鉴别训练组中浸润前病变、微浸润(MIA)、浸润性肺腺癌(IAC)(AUC分别为0.93、0.85、0.90),并在验证组中得到验证(AUC分别为0.95、0.77、0.80),特别对浸润前病变表现出优越的鉴别能力。结论影像组学标签作为一种无创的术前预测生物标志物,能有效鉴别磨玻璃结节型肺腺癌的浸润前病变、微浸润和浸润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肺腺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区连续多颗牙缺失植入位点的CBCT测量分析研究
6
作者 刁艳菲 曹阳 +6 位作者 李溟 罗金标 杨芳 卢恕来 刘梦园 韩红钰 郭大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64-968,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研究美学区连续多颗牙缺失的植入位点,为临床医师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方法:从青岛市市立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的患者中,筛选出50例患者的CBCT资料。应用CBCT配套软件对植入...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研究美学区连续多颗牙缺失的植入位点,为临床医师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方法:从青岛市市立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的患者中,筛选出50例患者的CBCT资料。应用CBCT配套软件对植入位点进行测量分析,并提取相关数据,采用SPSS24.0进行统计学分析。测量距离为两邻牙釉牙骨质界中点的连线至植体中心的距离。结果:CBCT测量数据显示如下,2颗中切牙缺失时,左上中切牙测量值(4.24±0.90)mm,右上中切牙测量值(4.10±0.86)mm;含侧切牙在内的2颗前牙缺失时,左上尖牙测量值(5.72±0.72)mm,左上中切牙测量值(5.10±0.73)mm,右上中切牙测量值(5.50±0.77)mm,右上尖牙测量值(4.91±0.97)mm。结论:运用CBCT测量分析美学区多颗牙连续缺失即刻植入位点所得数据,可为即刻种植理想植入位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美学区 即刻种植 植入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TL-1在宫颈癌的表达及与MVD的相关性分析
7
作者 王晓丽 李锦行 张萍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412-414,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毛状样蛋白-1(human coactosin-like protein-1,COTL-1)和微血管密度(MVD)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探讨两者在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在25例正常宫颈上皮、13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I... 目的通过检测毛状样蛋白-1(human coactosin-like protein-1,COTL-1)和微血管密度(MVD)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探讨两者在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在25例正常宫颈上皮、13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I级(CINI)、22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Ⅱ-Ⅲ级(CINⅡ-Ⅲ)及37例宫颈癌组织中COTL-1的表达及MVD值。结果 COTL-1在正常宫颈、CINI、CINⅡ-Ⅲ及宫颈癌组织中,病变的级别越高,其染色强度越强,各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43,P<0.01)。宫颈癌组织中,COTL-1的表达在中-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和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者高于高分化、浅肌层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阴性者(χ2分别为10.56、6.35、11.13,P<0.05),而与FIGO分期无关(χ2=0.84,P>0.05),COTL-1表达与MVD呈正相关(r=0.79,P<0.05)。结论 COTL-1有可能促进了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为宫颈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提供了条件,有望可作为对宫颈癌患者病程的进展和预后进行预测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CIN COTL-1 微血管密度 CD3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椎板下棘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形成机制的探讨
8
作者 李选 郁万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9期1553-1555,1560,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椎板下棘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形成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5月于我院对脊椎进行CT检查的患者400例,比较不同年龄段稳定性脊柱(对照组)与不稳定性脊柱(观察组)椎板下棘的发生率,比较不同脊柱节段椎板下棘的发生率。观察... 目的探讨腰椎椎板下棘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形成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5月于我院对脊椎进行CT检查的患者400例,比较不同年龄段稳定性脊柱(对照组)与不稳定性脊柱(观察组)椎板下棘的发生率,比较不同脊柱节段椎板下棘的发生率。观察椎板下棘的形态及其与椎间黄韧带的毗邻关系。结果椎板下棘主要发生于中老年患者,年龄越大,椎板下棘的发生率越大(P<0.05);椎板下棘均出现于T11~L5,出现率较高段为T 11、T12、L1及L5处;脊柱不稳定组椎板下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脊柱稳定组(P<0.05);椎板下棘的边缘位置与椎间黄韧带外侧缘相一致。结论通过对脊椎进行CT冠状位、矢状位及斜位重建及三维图像重组,可以清楚的观察到椎板下棘的形态及其与椎间黄韧带的毗邻关系;椎板下棘的形成可能与脊椎的退行性变、脊柱的应力作用以及韧带骨化及受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下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椎间黄韧带 脊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