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I T_(2) mapping和T_(1ρ)定量成像技术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高健 胡斌 +2 位作者 王国华 许艺馨 方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9期1567-1571,共5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关节软骨T_(2)和T_(1ρ)值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经临床诊断为膝关节OA患者56例,分为轻度OA组及重度OA组,另选取18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全部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均行3.0T ...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关节软骨T_(2)和T_(1ρ)值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经临床诊断为膝关节OA患者56例,分为轻度OA组及重度OA组,另选取18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全部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均行3.0T MRI常规扫描及T_(2)mapping、T_(1ρ)扫描,分别测量各组膝关节股骨内、外侧髁亚分区关节软骨T_(2)及T_(1ρ)值。结果关节软骨退行性变程度越高,关节骨T_(2)及T_(1ρ)值越高,不同退行性变程度之间关节软骨T_(2)及T_(1ρ)弛豫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及各亚分区T_(2)、T_(1ρ)值具有中等强度相关性(0.6<r<0.7)。结论T_(2)mapping及T_(1ρ)成像可以有效地反映膝关节OA关节软骨组织学成分的改变,并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程度显著相关,通过T_(2)及T_(1ρ)值可以对OA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且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两者互补对早期OA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关节软骨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2 mapping成像在评价颈痛患者颈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炳 王鹏 +3 位作者 王国华 王姝慧 方明 赵鸿飞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8期1408-1412,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T2 mapping成像技术定量测量颈椎间盘T2值,分析颈痛患者颈椎间盘T2值与NorthwickPark颈痛量表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8年12月因颈痛症状来我院行MRI检查的46例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25例,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50.9... 目的探讨应用T2 mapping成像技术定量测量颈椎间盘T2值,分析颈痛患者颈椎间盘T2值与NorthwickPark颈痛量表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8年12月因颈痛症状来我院行MRI检查的46例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25例,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50.9±11.9)岁。采用GE Discovery MR7503.0T磁共振成像系统,行矢状位T2 mapping扫描。测定C2/3~C6/7椎间盘髓核及纤维环的T2值,与NPQ量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颈椎间盘髓核区T2值与NPQ评分总百分比呈负相关(r=-0.388,P<0.01),并分别与量表第一、二、三、四、七项呈负相关(P<0.05)。颈椎间盘前、后纤维环区T2值与量表评分总百分比无相关性(P>0.05)。NPQ量表评分总百分比分别与C4/5、C5/6、C6/7椎间盘髓核区的T2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T2 mapping成像是一种定量评价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的影像学方法,可无创性定量评价颈痛患者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的颈痛程度,并可对颈椎间盘早期退行性变作出前瞻性评价,对颈痛患者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退行性变 颈痛 诺思威克帕克颈痛量表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 MR IDEAL-IQ序列测定成年女性脊旁肌脂肪含量临床意义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迪 刘福丽 +1 位作者 王国华 张振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9期1570-1574,共5页
目的采用3.0T MR IDEAL-IQ序列测量不同年龄组成年女性的脊旁肌肌肉脂肪含量,并探讨其与年龄相关性,进而间接反映腰椎退行性变程度。方法对60例成年女性进行腰椎MRI常规序列及IDEAL-IQ序列横轴位扫描,测量脊旁肌脂肪分数,并对测量值进... 目的采用3.0T MR IDEAL-IQ序列测量不同年龄组成年女性的脊旁肌肌肉脂肪含量,并探讨其与年龄相关性,进而间接反映腰椎退行性变程度。方法对60例成年女性进行腰椎MRI常规序列及IDEAL-IQ序列横轴位扫描,测量脊旁肌脂肪分数,并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脊旁肌肌肉脂肪分数与年龄具有相关性(r=0.72、0.74、0.75),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腰椎脊旁肌脂肪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后脊旁肌脂肪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年龄段各肌肉脂肪分数具有差异性。结论3.0T MR IDEAL-IQ序列为腰椎脊旁肌脂肪含量的测定提供了快速、可靠的方法,并用于研究年龄与脊旁肌脂肪含量相关性,从而反映腰椎退行性变与脊旁肌脂肪含量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旁肌 脂肪浸润 非对称回波的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序列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 MR IDEAL-IQ序列对T1、T2期直肠癌术后化疗后骨髓抑制评估价值 被引量:9
4
作者 桑慧卿 王娟 +3 位作者 张振 李萌菲 方明 王国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11期1939-1943,共5页
目的探讨使用3.0T MR IDEAL-IQ序列定量测量T 1、T 2期直肠癌患者术后骨髓抑制情况。方法选取青岛市市立医院T 1、T 2期直肠癌术后进行化疗的男性患者4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化疗后14天、90天血常规结果将患者分为急性骨髓抑制组、慢性... 目的探讨使用3.0T MR IDEAL-IQ序列定量测量T 1、T 2期直肠癌患者术后骨髓抑制情况。方法选取青岛市市立医院T 1、T 2期直肠癌术后进行化疗的男性患者4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化疗后14天、90天血常规结果将患者分为急性骨髓抑制组、慢性骨髓抑制组、无骨髓抑制组;化疗前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3.0 T MR成像仪,患者于化疗前1~3天、化疗后4~6天,化疗后85~90天分别进行盆腔IDEAL-IQ序列MRI扫描,定量测量患者髂骨、骶骨、股骨颈骨髓脂肪分数,并比较各组患者骨髓脂肪含量的差异。结果T 1、T 2期直肠癌化疗后急性骨髓抑制组、慢性骨髓抑制组及无骨髓抑制组患者骶骨、髂骨、股骨颈骨髓脂肪分数与对照组骨髓脂肪分数比较均有差异,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T MR IDEAL-IQ序列定量测量T 1、T 2期直肠癌术后化疗后骨髓脂肪分数,可以较外周血细胞检查更早发现骨髓抑制,对临床诊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直肠癌 化疗 骨髓脂肪分数 骨髓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管电压联合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5
作者 余甲乐 刘峰 +3 位作者 邢杰 赵怡程 隋想 郁万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7-332,共6页
目的 研究低管电压和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应用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0年6月—2021年5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的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为常规组,管电压140 kV,测... 目的 研究低管电压和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应用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0年6月—2021年5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的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为常规组,管电压140 kV,测试对比剂20 ml,扫描对比剂50 ml;B组管电压100 kV,测试对比剂20 ml,扫描对比剂20 ml;C组管电压80 kV,测试和扫描对比剂用量与B组一致。测量主动脉弓、左右颈总动脉、左右颈内动脉及左右大脑中动脉CT值,比较主动脉弓层面、右颈总动脉分叉层面和大脑中动脉起始段层面背景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记录3组CT容积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计算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3组左侧颈内动脉CT值分别为(363.7±50.6)Hu、(319.0±52.3)Hu和(381.8±58.5)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39,P<0.05),A组和B组、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1、5.21,P均<0.05);B、C组双侧颈总动脉、双侧颈内动脉CT值>300 Hu,可满足诊断要求。B、C组分别与A组比较,主动脉弓层面SNR、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4、9.79、7.66、8.32,P<0.05),B、C组右颈总动脉分叉层面SNR、CNR均低于A组(t=3.19、4.63、9.29、10.01,P<0.05)。3组右侧大脑中动脉起始处C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02,P<0.05),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6,P>0.05)。3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2.32±0.07)m Sv、(1.63±0.14)m Sv、(0.88±0.06)m 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 154.99,P<0.05)。B、C组总对比剂用量比A组少30 ml。结论 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使用80 kV管电压、测试对比剂20 ml、扫描对比剂20 ml可在满足诊断要求的同时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在临床检查中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脑血管造影术 造影剂 低管电压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RCT肺纯磨玻璃结节影像表现与肺腺癌病理新分类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刁竹帅 代月杰 +2 位作者 王国华 张迪 张振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3期407-409,424,共4页
目的探究HRCT肺纯磨玻璃结节影像表现与肺腺癌病理新分类的相关性,评估HRCT对纯磨玻璃密度肺腺癌病理新分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两院2015年12月~2018年4月收治的123例肺纯磨玻璃结节患者,对其进行HRCT扫描,对不同分类的患者分... 目的探究HRCT肺纯磨玻璃结节影像表现与肺腺癌病理新分类的相关性,评估HRCT对纯磨玻璃密度肺腺癌病理新分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两院2015年12月~2018年4月收治的123例肺纯磨玻璃结节患者,对其进行HRCT扫描,对不同分类的患者分叶征、毛刺征、支气管气相、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形状和密度、肿瘤边缘和分界等进行分析。探讨HRCT肺纯磨玻璃结节影像表现与肺腺癌病理新分类的相关性。结果 4种新分型在分叶征、毛刺征、边缘规整、支气管气相、胸膜凹陷征、密度均匀、形状规则、肿瘤分界、血管集束上,IA组>MIA组>AIS组>AAH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最大截面面积、头足方向径线、实际平均密度及相对平均密度等4个描述病灶大小与密度的连续计数变量与病理新分类分组显著相关(P<0.05)。结论纯磨玻璃结节的HRCT表现与新分类有良好相关性,最大截面面积、头足方向径线、实际平均密度及相对平均密度是判断纯磨玻璃结节新分型重要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纯磨玻璃结节 肺腺癌病理新分类 相关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的多层螺旋CT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李萌菲 方明 +1 位作者 王姝慧 王国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49-851,共3页
卵黄囊瘤的常见发病部位是性腺[1]。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primary mediastinal yolk sac tumor,PMYST)临床罕见,误诊率较高,既往报道较少[2-4]。本研究拟探讨PMYST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1资料与方法 1.1... 卵黄囊瘤的常见发病部位是性腺[1]。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primary mediastinal yolk sac tumor,PMYST)临床罕见,误诊率较高,既往报道较少[2-4]。本研究拟探讨PMYST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9年6月青岛市市立医院经病理证实为男性PMYST患者7例,年龄22~42岁,中位年龄27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胚层窦瘤 纵隔 甲胎蛋白类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重建算法对腹部胰腺和门静脉CT图像质量的改善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孙钰舒 王瑶 +4 位作者 王国华 陈笑 薛公博 张振 王铭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1期99-103,共5页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重建算法(DLIR)相对于滤波反投影算法(FBP)和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SIR-V)对腹部胰腺和门静脉CT图像质量的改善价值。方法选取行常规腹部CT增强检查的患者36例,所得图像分别采用DLIR-L、DLIR-M、DLIR-H、FBP及30%ASIR-V...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重建算法(DLIR)相对于滤波反投影算法(FBP)和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SIR-V)对腹部胰腺和门静脉CT图像质量的改善价值。方法选取行常规腹部CT增强检查的患者36例,所得图像分别采用DLIR-L、DLIR-M、DLIR-H、FBP及30%ASIR-V、70%ASIR-V算法重建图像,所得6种重建图像由2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噪声、对比度及细微结构进行主观评价。通过分别测量不同重建算法图像的CT值、SD值、SNR和CNR,并进行组间比较,来观察不同重建算法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6组图像的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LIR-H图像的SNR和CNR最高。主观评分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位医师的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Kappa≥0.70,其中DLIR-M的主观评分最高。结论与FBP和ASIR-V重建算法比较,DLIR能够有效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因此DLIR算法可用于提升腹部胰腺和门静脉CT图像质量,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图像重建 图像质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脏原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MSCT诊断(附4例报告) 被引量:1
9
作者 孙盼 王泽国 +3 位作者 张振 王娟 王姝慧 王国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7期1238-1241,共4页
目的探讨肾脏原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的MSCT特征,以提高其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肾脏PNET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4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本组4例肾脏PNET中... 目的探讨肾脏原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的MSCT特征,以提高其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肾脏PNET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4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本组4例肾脏PNET中,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15~40岁,平均26.8岁。1例位于右肾,3例位于左肾;1例呈类圆形,3例呈不规则形;瘤体直径约3.8~12.0cm;3例边缘不清晰,1例清晰。CT平扫肾肿瘤呈均匀或不均匀等、低密度影,CT增强扫描皮质期瘤体实性部分呈斑片状、絮状及索条状轻~中度强化,实质期瘤体呈持续性强化,囊性成分及坏死区无强化;3例合并下腔静脉或肾静脉瘤栓。结论肾脏原发性PNET临床罕见,MSCT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作用,但确诊仍需行病理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管状骨骨巨细胞瘤CT、MRI特征与病理分级相关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丛浩伦 张燕 王国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7期1280-1283,共4页
目的探讨长管状骨骨巨细胞瘤(GCT)患者CT、MRI特征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8例GCT患者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其CT、MRI特征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48例GCT患者中,Ⅰ级17例,Ⅱ级21例,Ⅲ级10例。在... 目的探讨长管状骨骨巨细胞瘤(GCT)患者CT、MRI特征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8例GCT患者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其CT、MRI特征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48例GCT患者中,Ⅰ级17例,Ⅱ级21例,Ⅲ级10例。在各级别GCT的CT、MRI征象中骨嵴、囊性变、GCT继发ABC的出现率与病理分级无显著差异;肿瘤大小、瘤周软组织肿块、骨皮质破坏、肿瘤内出血、液-液平面的出现率与病理分级有显著差异。结论GCT的CT、MRI特征与病理分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评估肿瘤的组织学特点、制定治疗方案及预测患者预后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 3D CUBE T1WI脂肪抑制序列对颅内静脉系统栓塞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振 党计锋 +2 位作者 王国华 王姝慧 汤博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3D CUBE T 1WI脂肪抑制序列对颅内静脉系统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临床怀疑颅内静脉血栓的30例患者,进行颅脑常规MRI平扫和MRV检查,同时加做颅脑3D CUBE T 1WI脂肪抑制序列扫描。由两位具有十年以上工作经历的放射科副主... 目的探讨3D CUBE T 1WI脂肪抑制序列对颅内静脉系统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临床怀疑颅内静脉血栓的30例患者,进行颅脑常规MRI平扫和MRV检查,同时加做颅脑3D CUBE T 1WI脂肪抑制序列扫描。由两位具有十年以上工作经历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对所得图像进行诊断分析。结果12例(40%)MRV及3D CUBE T 1WI脂肪抑制序列图像均未发现明显异常信号影,经随访后证实非颅内静脉血栓;17例(约57%)为MRV显示异常,其中下矢状窦显示异常者4例(约13%),横窦及乙状窦显示异常10例(约33%),上矢状窦显示异常者3例(10%),3D CUBE T 1WI脂肪抑制序列未发现异常信号影,经随访证实为颅内静脉先天性变异;1例(约3%)MRI平扫发现脑表面水肿,3D CUBE T 1WI脂肪抑制序列图像发现异常高信号影,最终诊断为脑皮层小静脉的栓塞。结论3D CUBE T 1WI脂肪抑制序列对颅内静脉系统的先天性变异及颅内静脉系统栓塞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颅内静脉 静脉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在小儿急性阑尾炎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春国 李国庆 +1 位作者 王国华 诸葛祥举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10期1926-1929,共4页
目的分析MSCT在小儿急性阑尾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小儿外科诊治的急性阑尾炎患儿42例MSCT资料,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不同类型阑尾炎的诊断结果、CT征象及分级准确率。结果与手术病理比较MSCT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7.62... 目的分析MSCT在小儿急性阑尾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小儿外科诊治的急性阑尾炎患儿42例MSCT资料,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不同类型阑尾炎的诊断结果、CT征象及分级准确率。结果与手术病理比较MSCT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7.62%(41/42),急性阑尾炎CT征象明显,主要为阑尾管径增粗(6.0~13.0)mm、管壁增厚。以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和坏疽性阑尾炎居多,分别为40.48%(17/42)、38.10%(16/42)。手术病理与MSCT诊断结果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检查在小儿急性阑尾炎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漏、误诊率低,可为阑尾炎的分型及后续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急性阑尾炎 诊断价值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实性肺结节MSCT征象及随访变化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刁竹帅 李辉坚 王国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3期435-438,共4页
目的探讨亚实性肺结节MSCT征象及随访变化特点,评估其在鉴别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CT随访并最后病理证实的亚实性肺结节患者102例,随访时间≥3个月。参照WHO 2015年肺腺癌病理新分类,将亚实性肺结节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 目的探讨亚实性肺结节MSCT征象及随访变化特点,评估其在鉴别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CT随访并最后病理证实的亚实性肺结节患者102例,随访时间≥3个月。参照WHO 2015年肺腺癌病理新分类,将亚实性肺结节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分析两组结节初次MSCT扫描影像学表现及随访过程中结节变化特点。结果良性组34例,恶性组68例。初次MSCT扫描5~10 mm及11~15 mm区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P=0.043);内部及边缘征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P=0.226)。良性组亚实性肺结节随访时间为90~703天(256.81±212.46)天,恶性组亚实性肺结节随访时间为90~1816天(563.81±567.46)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32,P=0.025)。在随访过程中,良性组结节4例病变变大,恶性组结节36例病变变大,良恶性组亚实性肺结节随访增长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持续存在的亚实性肺结节初次MSCT检查时,大多数没有明确的特异性征象,结节的大小可作为鉴别良恶性的参考之一,适当的随访能够很大程度为亚实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实性肺结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良恶性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探讨肥胖及超重患者不同糖代谢水平下腹腔内脂肪与骨密度相关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秋实 邢卿 +3 位作者 李啸扬 李烁 王雨竹 郁万江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22年第2期60-64,118,共6页
目的探讨肥胖及超重患者不同糖代谢水平下腹腔内脂肪与骨密度相关性。方法选择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25kg/m2未经治疗的肥胖及超重患者86例,根据糖代谢状态分为糖耐量正常(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组(NGT组,30例)、糖耐量受损(... 目的探讨肥胖及超重患者不同糖代谢水平下腹腔内脂肪与骨密度相关性。方法选择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25kg/m2未经治疗的肥胖及超重患者86例,根据糖代谢状态分为糖耐量正常(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组(NGT组,30例)、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组(IGT组,31例)及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组(DM组,25例)。采用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测量腹部脂肪及L1~L3椎体骨密度。收集患者相关的临床数据,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腹部总脂肪面积、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肝脏脂肪含量平均值、胰腺脂肪含量平均值、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等。分别分析三组的腹腔内脂肪面积与骨密度相关性及三组间骨密度的差异,分析骨密度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NGT组、IGT组、DM组腹部内脏脂肪面积与骨密度均呈负相关(P均<0.05),NGT组相关性更高(r=-0.525,P<0.05)。NGT组、IGT组骨密度较DM组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NGT组、IGT组之间骨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脏脂肪面积是骨密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无论糖代谢是否异常,肥胖及超重人群内脏脂肪面积与骨密度均呈负相关。腹部脂肪与骨密度关系复杂,腹部脂肪可能是影响肥胖患者骨密度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腹腔内脂肪 骨密度 糖代谢 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评估血管重构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魏美连 宋达琳 张庆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19期39-42,46,共5页
冠状动脉重构的评估及早期识别易损斑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评估冠脉的检测技术很多,当前心血管领域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早期利用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技术评估冠脉及识别易损斑块。随着CT设备的升级及技术的进步,冠状动... 冠状动脉重构的评估及早期识别易损斑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评估冠脉的检测技术很多,当前心血管领域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早期利用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技术评估冠脉及识别易损斑块。随着CT设备的升级及技术的进步,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作为一种有效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利用CCTA评估血管重构的研究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综述了CCTA评估冠脉重构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血管重构 急性冠脉综合征 易损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