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种功能矫治器矫治骨性Ⅱ类错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宋宇 于燕玲 +1 位作者 沈红 张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6-408,共3页
目的探讨Twin-block、Activator和Herbst功能矫治器治疗骨性Ⅱ类错的临床疗效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使用Twin-block、Activator和Herbst功能矫治器矫治成功的60例骨性Ⅱ类错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矫治器的不同,将其分为Twin-bl... 目的探讨Twin-block、Activator和Herbst功能矫治器治疗骨性Ⅱ类错的临床疗效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使用Twin-block、Activator和Herbst功能矫治器矫治成功的60例骨性Ⅱ类错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矫治器的不同,将其分为Twin-block组、Activator组和Herbst组,每组均为20例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和功能矫治完成后(第一恒磨牙建立中性关系)对每位患者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对其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功能矫治器治疗后,矢状向关系上ANB角、SNB角、Go-Gn、Co-Gn、L1-MP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垂直向关系上N-Me、ANS-Me、S-Go、SN-MP及Co-Go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与Twin-block组、Activator组相比,Herbst组患者下前牙的唇倾(L1-MP)更明显,但抑制上前牙前倾(U1-SN)的效果不明显。3组患者上颌向前生长(Ptm-A)及垂直向变化(OB、N-Me、ANS-Me、S-Go、Co-Go)无明显差异。结论Twin-block、Activator和Herbst矫治器对骨性Ⅱ类错的早期矫治机制是相似的,但Herbst矫治器对下颌的矫形和下前牙的唇倾作用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矫治器 骨性Ⅱ类错[牙合] 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冠形态设计对氧化锆全冠抗折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李亚芹 吕文芳 +7 位作者 曹阳 曹桂珍 彭斐 杨芳 卢恕来 于江波 陈书兰 郭大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基底冠设计对氧化锆全冠抗折强度的影响,以探索最佳的基底冠设计来提高氧化锆全冠的抗折性能。方法:设计并制作4组不同颈环高度的氧化锆冠,分别为:A组0.00 mm、B组1.00 mm、C组2.00mm、D组颈环最高点为外形高点位置,每组7... 目的:探讨不同基底冠设计对氧化锆全冠抗折强度的影响,以探索最佳的基底冠设计来提高氧化锆全冠的抗折性能。方法:设计并制作4组不同颈环高度的氧化锆冠,分别为:A组0.00 mm、B组1.00 mm、C组2.00mm、D组颈环最高点为外形高点位置,每组7颗,万能试验机测试其断裂载荷,体式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破损形态。结果:A、B、C、D四组断裂载荷均值分别为1.56KN、1.83KN、1.95KN、2.27KN,4组断裂载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D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氧化锆全瓷冠破损方式为崩瓷及脱瓷,四组破损方式的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底冠的形态设计可以影响氧化锆全冠的抗折强度,且随着颈环高度的增加抗压强度呈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锆 牙冠 颈环 抗折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曲余弦函数模拟上颌前部弓形宽度、深度和弧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宋宇 李涛 +1 位作者 周彦恒 林久祥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34-436,共3页
目的:探讨上颌尖牙间宽度(W)、前牙弓深度(D)与前牙弓周长(L)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咬合的影响。方法:利用多曲余弦函数描述前部牙弓的形态,建立数学模型来编程计算三者间的关系。结果:在D不变时,W每增加1mm将提供约0.8mm的L;D每减小或增... 目的:探讨上颌尖牙间宽度(W)、前牙弓深度(D)与前牙弓周长(L)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咬合的影响。方法:利用多曲余弦函数描述前部牙弓的形态,建立数学模型来编程计算三者间的关系。结果:在D不变时,W每增加1mm将提供约0.8mm的L;D每减小或增大1mm,需要W增大或减小约1.8~2.0mm;在一定程度上,上下牙量的不调可通过调整W来缓解、消除。结论:在精细调整阶段,应注意W、D与L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对最终良好关系建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牙间宽度 牙弓深度 牙弓周长 咬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预测龋病发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孙同正 杨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15,共3页
龋病是发生在牙体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呈进行性不可逆进展,最终导致牙体组织缺损或丧失。龋病在人群中发病率极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针对龋病的病因学研究及预防就显得尤其重要。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 龋病是发生在牙体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呈进行性不可逆进展,最终导致牙体组织缺损或丧失。龋病在人群中发病率极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针对龋病的病因学研究及预防就显得尤其重要。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技术,可对龋病的病因学及发病机制进行定量研究,发现与龋病密切相关的菌群,并为龋病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龋病 变异链球菌 白色念珠菌 乳酸杆菌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