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治疗后颅内高密度/静脉窦最大密度比值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出血转化 被引量:4
1
作者 乔晓红 郑福浩 +2 位作者 魏曼曼 赵振铭 于永泉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83,共5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治疗(EVT)后颅内高密度(PCHD)/静脉窦最大密度比值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脑出血转化(HT)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EVT后即刻可见PCHD的AIS患者资料,根据有无HT将其分为HT组(n=41)及无HT组(n=38);比较组间临床... 目的观察血管内治疗(EVT)后颅内高密度(PCHD)/静脉窦最大密度比值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脑出血转化(HT)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EVT后即刻可见PCHD的AIS患者资料,根据有无HT将其分为HT组(n=41)及无HT组(n=38);比较组间临床资料和CT参数,分析PCHD/静脉窦最大密度比值预测HT的价值。结果 HT组PCHD最大密度及PCHD/静脉窦最大密度比值均大于无HT组(P均<0.001)。以87 HU为PCHD最大密度的最佳截断值,其预测AIS患者EVT后HT的敏感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0.24%、71.05%及0.79;以0.94为PCHD/静脉窦最大密度比值的最佳截断值,敏感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97.56%、71.05%及0.81;二者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VT后即刻出现的PCHD/静脉窦最大密度比值可用于预测AIS患者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脑出血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微出血发病机制、流行病学、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6
2
作者 于永鹏 谭兰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8期759-764,共6页
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属于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的范畴,不同类型CSVD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是不同的,诸多研究显示,CMBs已成为影响卒中后出血转化、预后和复发、造成认知障碍以及... 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属于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的范畴,不同类型CSVD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是不同的,诸多研究显示,CMBs已成为影响卒中后出血转化、预后和复发、造成认知障碍以及年龄相关能力丧失的重要危险因素。CMBs与脑出血联系紧密,可作为某些脑血管病的辅助诊断和出血预测指标,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有助于揭示CSVD的发生机制,对制定溶栓、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探讨CMBs发病机制(包括基因遗传学、组织病理学)、早期预警及干预的手段是解决上述医学难题的关键。本文重点对CMBs的定义及存在的争议、发病机制、流行病学、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分析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CMBs的相关研究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微出血 磁敏感加权成像 脑小血管病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微出血影像学分类与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及载脂蛋白E基因分型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白家赫 于永鹏 +3 位作者 刘丽君 郑亚利 李鑫 谭兰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9期856-864,共9页
目的基于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分型探讨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影像学分类与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的关系,为CMBs预警筛查提供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方法选择2... 目的基于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分型探讨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影像学分类与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的关系,为CMBs预警筛查提供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7年8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黄岛分院及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存在CMBs分为CMBs组和非CMBs组。对所有脑梗死患者的性别、年龄、简易精神状态评估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NIHSS评分、高血压病、收缩压、糖尿病、降压药物、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等因素进行记录。根据CMBs的分布位置不同,参照CMBs解剖评定量表将CMBs分为深部CMBs、脑叶CMBs、幕下CMBs、混合型CMBs。为方便研究,本研究将幕下CMBs归类于深部CMBs。为避免混合型CMBs对研究的干扰,予以剔除。采用ApoE基因分型试剂盒对各组患者进行ApoE基因分型。采用人VEGF Quantikine 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VEGF浓度。校正混杂因素使用Logistic分析VEGF与总体CMBs及CMBs不同影像学类型的关系。结果经筛查发现CMBs 99例,包括被排除的7例混合型分布(脑叶+深部或脑叶+幕下)的CMBs患者。CMBs组血浆VEGF水平高于非CMBs组(P=0.005)。脑深部CMBs组血浆VEGF水平高于非CMBs组(P=0.009)。高水平的血浆VEGF是CMBs的危险因素(OR 1.59,95%CI 1.02~2.47,P=0.005)。在脑深部CMBs患者中,血浆VEGF水平与ApoE基因型存在交互作用(P=0.01)。在携带ApoEε3/ε3患者中,血浆VEGF水平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对于脑深部CMBs的多因素校正OR值是0.90(95%CI 0.49~1.20,P=0.73);在ApoEε2或ε4患者中,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对脑深部CMBs多因素校正OR值是2.83(95%CI 1.31~6.10,P=0.008)。结论脑深部CMBs与高水平血浆VEGF有关。血浆VEGF与CMBs的风险联系可能存在ApoE基因型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微出血 影像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实质强化程度预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后出血转化风险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郑亚利 于瑞晓 +1 位作者 于永鹏 白家赫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2期181-186,共6页
目的评估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术后CT平扫脑实质强化程度预测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1月-2019年9月在威海市中心医院及兰陵县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 目的评估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术后CT平扫脑实质强化程度预测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1月-2019年9月在威海市中心医院及兰陵县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后即刻头颅CT显示的造影剂外渗情况评估脑实质强化程度,分为脑实质无或轻度强化组和中重度强化组,术后24~36 h行头颅CT评估HT情况。比较两组HT发生率,探讨血管内治疗术后即刻CT平扫脑实质强化程度与HT的关系。另外,根据术前CTP结果,比较中重度强化组术前梗死侧和健侧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的差异,并比较两组梗死侧相对PS(relative PS,rPS)的差异。结果共纳入30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CT显示脑实质中重度强化组14例,发生HT者7例(50.0%);无或轻度强化组16例,发生HT者1例(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中重度强化组患者梗死侧PS值高于健侧[2.99(2.90~3.10)mL/(100 g·min)vs 2.00(1.97~2.33)mL/(100 g·min),P=0.01],中重度强化组梗死侧rPS高于无或轻度强化组(1.44±0.28 vs 1.10±0.07,P=0.01)。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术后即刻CT显示的脑实质强化程度可能是预测HT的一种直观有效的影像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出血转化 血脑屏障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