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罂粟碱联合利多卡因在先天性心脏病心导管介入手术致肢体急性缺血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王葵亮 张旭 +1 位作者 罗刚 泮思林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5-259,共5页
目的初步评价局部注射罂粟碱联合利多卡因应用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婴幼儿心导管介入术后血管痉挛致肢体急性缺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23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6例接受先心病心导管介入手术后... 目的初步评价局部注射罂粟碱联合利多卡因应用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婴幼儿心导管介入术后血管痉挛致肢体急性缺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23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6例接受先心病心导管介入手术后血管痉挛致肢体急性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2例,动脉导管未闭4例、重度肺动脉瓣狭窄2例。在患肢穿刺处内外两侧采用罂粟碱1.5 mg/kg联合2%利多卡因行局部注射治疗。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及患肢经皮血氧饱和度(percutaneous 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pO_(2));比较罂粟碱注射前和注射后患肢皮肤颜色等级、周径、皮肤温度以及SpO_(2);记录患肢缺血症状缓解时间以及罂粟碱注射前和注射后72 h时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前蛋白)。结果罂粟碱注射前谷丙转氨酶(18.81±7.07)U/L、谷草转氨酶(37.83±9.56)U/L、血清前蛋白(13.44±1.59)mg/L、患肢周径(19.75±2.48)cm、患肢皮肤温度(34.95±0.18)℃、患者SpO_(2)(88.83±1.72)%;注射后谷丙转氨酶(17.13±6.57)U/L、谷草转氨酶(40.71±15.16)U/L、血清前蛋白(13.61±1.66)mg/L、患肢周径(20.08±2.43)cm、患肢皮肤温度(36.33±0.25)℃、患者SpO_(2)(94.17±1.18)%;对比6例患肢罂粟碱注射前和注射后的皮肤温度、患肢SpO_(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罂粟碱注射前、注射后患肢周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前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肢缺血症状恢复时间为罂粟碱局部注射后(1.17±0.53)h。结论罂粟碱联合利多卡因局部注射具有良好的缓解动脉血管痉挛效果,不会导致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罂粟碱 心导管介入 血管痉挛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在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罗刚 泮思林 +3 位作者 孙宏晓 王葵亮 纪志娴 杜占慧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05-1108,共4页
目的总结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效果和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采用ADOⅡ介入封堵治疗的15例pmVSD(9例伴发膜部瘤)、1例法洛氏四联症VS... 目的总结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效果和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采用ADOⅡ介入封堵治疗的15例pmVSD(9例伴发膜部瘤)、1例法洛氏四联症VSD修补术后残余漏、1例pmVSD修补术后残余漏患儿。术后随访观察是否存在残余分流、瓣膜反流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果17例患儿中男10例,女7例;中位年龄3.25岁(1.7~8.0岁),中位体质量16.0 kg(10.5~31.0 kg);中位室间隔缺损为3.0 mm(2.0~5.0 mm),中位肺血管阻力为1.4 Wood U/m^(2)(1.1~2.2 Wood U/m^(2)),中位肺循环/体循环血流量比值(Qp/Qs)为1.29(1.0~1.7)。11例患儿接受顺行路径释放ADOⅡ,6例为逆行路径,术中均无封堵器脱落、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儿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16.6个月(1~40个月),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及主动脉瓣反流。结论pmVSD与残余漏解剖结构多变,选择ADOⅡ介入封堵治疗在减少并发症、保证治疗效果上具有优势,尤其适用于pmVSD伴膜部瘤患儿。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仍然是术后需持续关注的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室间隔缺损 残余漏 介入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静脉合并完全性房室分离1例
3
作者 罗刚 泮思林 +2 位作者 纪志娴 葛文 王葵亮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6-68,共3页
永存左上腔静脉(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是由左前主干静脉退化失败所致,是上腔静脉最常见的畸形,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胸腔静脉异常,总患病率为0.35%~0.5%[1-3]。PLSVC伴右上腔静脉缺如(absent right superior vena ca... 永存左上腔静脉(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是由左前主干静脉退化失败所致,是上腔静脉最常见的畸形,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胸腔静脉异常,总患病率为0.35%~0.5%[1-3]。PLSVC伴右上腔静脉缺如(absent right superior vena cava,ARSVC)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静脉畸形,称为孤立性PLSVC,发生率为0.09%~0.13%[3]。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儿童孤立性PLSVC,早期诊断为窄QRS波心动过速,经心脏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为房室结功能异常,完全性房室分离伴交界性自主节律、室性心动过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存左上腔静脉 右上腔静脉缺如 交界性心律 房室分离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早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处理策略
4
作者 纪志娴 泮思林 +1 位作者 罗刚 杜占慧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48-551,共4页
目的总结儿童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后早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AVB)临床资料,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和处理策略。方法 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312例ASD患儿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即刻... 目的总结儿童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后早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AVB)临床资料,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和处理策略。方法 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312例ASD患儿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即刻和术后2 h出现AAVB。对2例患儿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12例ASD介入封堵术后早期发生AAVB 2例,发生率为0.6%。患儿1经药物治疗后AAVB无好转,术后24 h接受外科开胸术取出封堵器并恢复窦性心律,术中见封堵器边缘压迫Koch三角顶端。患儿2经药物治疗后AAVB逐渐转变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后5 d恢复窦性心律。结论 ASD介入封堵术后早期AAVB少见。根据不同发生机制选择相应治疗策略,需要仔细观察和评估。若考虑AAVB由封堵器机械性损伤引起,建议尽早取出封堵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介入封堵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技术在胎儿超声心动图图像自动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罗刚 泮思林 +4 位作者 乔思波 庞善臣 陈涛涛 孙玲玉 董玉坤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1830-1833,共4页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技术在胎儿超声心动图图像自动识别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YOLOv4模型进行改进,引入多级残差混合注意力机制模块(MRHAM),建立MRHAM-YOLOv4-Slim模型。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收集的2000张标准胎儿超声心动图四腔...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技术在胎儿超声心动图图像自动识别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YOLOv4模型进行改进,引入多级残差混合注意力机制模块(MRHAM),建立MRHAM-YOLOv4-Slim模型。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收集的2000张标准胎儿超声心动图四腔心切面图片建立实验数据集,将MRHAM-YOLOv4-Slim与多种学习模型进行图像识别的分析比较,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结果本研究建立的学习模型能够更精确识别图像中的心腔结构,准确率为0.85,召回率为0.92,F1分数为0.88,平均精度为0.910。该模型具体识别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的准确度分别为0.87、0.93、0.86和0.89。结论本研究建立MRHAM-YOLOv4-Slim模型性能优越,可更准确的识别四腔心切面中心腔结构,接近超声医师识别水平,为人工智能在胎儿超声心动步图中的进一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胎儿 超声心动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后肺静脉梗阻的治疗探讨 被引量:9
6
作者 邸勇 邢泉生 +3 位作者 任悦义 王葵亮 段书华 曹倩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84-787,共4页
目的:总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矫治术后肺静脉梗阻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至2015-12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施行TAPVC矫治术后发生肺静脉梗阻1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例。所有患儿均出院前、术后1个月... 目的:总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矫治术后肺静脉梗阻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至2015-12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施行TAPVC矫治术后发生肺静脉梗阻1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例。所有患儿均出院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回院复诊,包括经胸心脏超声多普勒、心电图、X线胸部正侧位片。以经胸心脏超声多普勒检查肺静脉流速>2 m/s为梗阻标准,诊断肺静脉梗阻。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反复心力衰竭、生长发育迟缓)确定二次手术时机。二次手术采用sutureless缝合技术和常规补片扩大技术。结果:术后发生肺静脉狭窄16例患儿无失访,其中7例吻合口周围狭窄(混合型1例,心下型3例,心上型2例,心内型1例);7例单支肺静脉狭窄,2例双支肺静脉狭窄,无三支及以上肺静脉狭窄。按术前Darling类型分:混合型2例,心下型5例,心上型5例,心内型4例。11例(68.8%)术后肺静脉狭窄流速增快发生在术后3~6个月。5例二次手术患儿中,4例采用sutureless缝合技术,1例采用常规补片扩大技术,均为吻合口周围梗阻狭窄,2例死亡,3例患儿随访中。结论:TAPVC矫治术后吻合口周围狭窄为主要二次手术适应证,并且需早期即行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心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室形态联合ST段压低对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术后心功能不全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纪志娴 罗刚 +2 位作者 王思宝 王葵亮 泮思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057-2061,共5页
目的评估左心室形态联合ST段压低预测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术后心功能不全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设计为回顾性研究,将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455例婴幼儿PDA实施手术关闭。记录术前心电图ST段压低及超声心... 目的评估左心室形态联合ST段压低预测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术后心功能不全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设计为回顾性研究,将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455例婴幼儿PDA实施手术关闭。记录术前心电图ST段压低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主动脉内径(AOD)、肺动脉内径(PAD)、肺动脉收缩压(PAS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短轴收缩率(LVFS)等临床资料。以术后左心功能不全进行分组比较,对可能影响心功能的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分析左心室形态联合ST段压低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42例(9.23%)患儿术后出现左心功能不全,平均LVEF为(54.83±3.37)%。两组患儿年龄、体质量、BSA、PDA内径、LAD、AOD、PAD、LVEF、LVFS及PA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功能不全患儿术前LVEDD、LVESD及ST段压低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示ST段压低是预测PDA患儿术后发生心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785,灵敏度为85.4%,特异度为54.0%。左心功能不全患儿术后6个月,LAD、LVEDD、LVESD、AOD及PAD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心电图ST段恢复正常。结论PDA不同术式闭合后均需警惕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术前左心室形态联合ST段压低可作为预测PDA患儿术后心功能不全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左心功能不全 介入治疗 结扎术 心电图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先心病的远期随访结果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吕蓓 陈瑞 +7 位作者 任悦义 侯可峰 段书华 纪志娴 曹倩 邸勇 武钦 邢泉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62-169,共8页
目的总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儿童先心病的临床经验及随访结果,探讨其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行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外科封堵术治疗的先心病患儿临床资料... 目的总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儿童先心病的临床经验及随访结果,探讨其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行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外科封堵术治疗的先心病患儿临床资料,并进行长期随访。随访截至2020年12月,随访内容包括超声心动图、心电图、临床症状、并发症处理、预后情况。将室间隔缺损病例按照年龄、体重及封堵器类型进行分组,对常见并发症(如新发主动脉瓣反流、三尖瓣反流及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52例患儿,其中室间隔缺损727例,封堵成功691例(95.05%);房间隔缺损19例及联合畸形6例均封堵成功。684例获随访,随访率为95.7%,随访时间3~13年,期间无一例死亡。室间隔缺损患儿随访结果:53例残余分流中,48例自愈;8例新发主动脉瓣轻微或轻度反流中,2例好转;1例迟发性心包积液;新发三尖瓣轻度反流或由轻度进展至中度反流的34例患儿中,13例恢复正常,2例由轻度反流进展至中度反流;1例新发间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儿仍在随访中,2例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已恢复;2例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儿中,1例恢复;38例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患儿中,5例恢复正常。偏心型及鞍型封堵器更易出现主动脉瓣反流(P<0.05),而不同封堵器类型中,三尖瓣反流与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不同体重组中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畸形中,1例新发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并在1年后恢复正常。结论先心病经胸微创封堵技术结合了体外循环手术和导管介入手术治疗的优势,远期随访提示安全、有效,但需进行全生命周期随访和健康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先天性 室间隔缺损 超声检查 介入性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肺动脉瓣狭窄介入治疗临床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思宝 泮思林 +2 位作者 罗刚 纪志娴 刘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70-873,共4页
目的总结危重肺动脉瓣狭窄(CPS)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的36例CPS患儿临床资料。患儿中位年龄12(3.00,27.00)d... 目的总结危重肺动脉瓣狭窄(CPS)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的36例CPS患儿临床资料。患儿中位年龄12(3.00,27.00)d,中位体重3.45(3.03,3.77)kg,平均血氧饱和度(SpO_(2))为(81.28±7.91)%。结果所有患儿PBPV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即刻平均跨肺动脉瓣压差(TVPG)由术前(88.14±15.81)mmHg(1 mmHg=0.133 kPa)降至(35.53±9.51)mmHg(P<0.05),平均右心室收缩压由术前(90.08±18.18)mmHg降至(52.69±17.32)mmHg(P<0.01),平均SpO_(2)由术前(81.28±7.91)%升至(92.89±3.9)%(P<0.05)。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术后3个月平均TVPG进一步下降,术后1年趋于稳定,5例于术后平均6.2(5~7)个月接受二次PBPV,其中1例二次PBPV术后接受外科肺动脉瓣膜切开术,再狭窄发生率为14.3%。术后1年,右心室前壁厚度(RVAW)均值由术前(4.35±0.64)mm降至(3.24±0.43)mm(P<0.05);右心室内径(RVD)/左心室内径(LVD)比值由术前0.61±0.16下降至0.51±0.08(P<0.05)。随访期间,患儿右心室结构较术前明显恢复,无中-重度肺动脉瓣反流。结论PBPV治疗CPS效果确切,可实现早期心脏形态学转归,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肺动脉瓣狭窄 介入治疗 新生儿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生物可降解下腔静脉滤器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0
作者 唐雅琪 泮思林 罗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8-422,共5页
下腔静脉滤器(IVCF)预防肺栓塞已在临床应用多年,但常规IVCF可能引起远期并发症和二次有创手术。新型IVCF由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的可降解材料制成,置入体内可逐步降解,直至过滤作用消失,达到阻止血栓进入肺组织栓塞目的。生物可降解IVCF... 下腔静脉滤器(IVCF)预防肺栓塞已在临床应用多年,但常规IVCF可能引起远期并发症和二次有创手术。新型IVCF由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的可降解材料制成,置入体内可逐步降解,直至过滤作用消失,达到阻止血栓进入肺组织栓塞目的。生物可降解IVCF可减少长期置入体内相关并发症,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弥补了现有IVCF不足。该文从不同应用材料、可显影性研究、可转化性研究等方面阐述生物可降解IVCF前沿发展,比较各型生物可降解IVCF功能特点,提出处理材料水解后碎片、明确降解时间窗、减少移位、展开临床试验等必要性,为未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降解 下腔静脉滤器 肺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