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的淋巴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对比分析
1
作者 马育硕 刘志何 +4 位作者 孙扬 张宇航 王文秋 王立生 赵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16-1523,共8页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LH)患者的淋巴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生物学行为、分化能力及差异性基因表达,为化疗耐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离并获取DLBCL患者和RLH患者的淋巴结MSC,并传代、培养,观察MS...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LH)患者的淋巴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生物学行为、分化能力及差异性基因表达,为化疗耐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离并获取DLBCL患者和RLH患者的淋巴结MSC,并传代、培养,观察MSC的细胞形态及生长状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SC的免疫表型;观察两种MSC体外定向分化能力;应用高通量测序分析两组MSC的差异基因表达及富集情况。结果:DLBCL患者和RLH患者的淋巴结MSC具有相似的细胞形态和生长特性,且两组MSC细胞表面均表达CD90、CD105和CD73。与来源于RLH患者的淋巴结MSC比较,来源于DLBCL患者的淋巴结MSC具有更强的成骨分化和成脂分化能力。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DLBCL患者来源的淋巴结MSC明显上调TOP2A、LFNG、GRIA3、SEC14L2、SPON2、AURKA、LR-RC15、FOXD1、HOXC9、CDC20等基因,且显著下调TBC1D8、LDLR、PCDHAC2、POLH、PKP2、ANKRD37、DMKN、HSD11B1、ARHGAP20、PTGS1等基因。结论:DLBCL患者的淋巴结MSC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和基因表达谱,可能与临床化疗耐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间充质干细胞 转录组测序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CRAB症状与抗氧化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小旭 张有智 +1 位作者 马育硕 王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3-498,共6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CRAB症状的常见临床指标与抗氧化酶活性之间的联系。方法:比色法检测44名骨髓瘤患者及12名非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上清中的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分析两组...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CRAB症状的常见临床指标与抗氧化酶活性之间的联系。方法:比色法检测44名骨髓瘤患者及12名非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上清中的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分析两组抗氧化酶的活性差异以及骨髓瘤组中抗氧化酶的活性与血钙、血肌酐(Scr)、血红蛋白(Hb)、碱性磷酸酶(ALP)及骨破坏区域数量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骨髓瘤患者的抗氧化酶活性更低(P<0.05)。当血钙、ALP的浓度高于正常水平,Hb低于85 g/L及存在多个骨破坏区域时,抗氧化酶CAT、SOD和GPX的活性明显降低(P<0.05);当Scr高于正常水平时,GPX活性明显降低(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T、SOD、GPX与血钙(r=-0.538,r=-0.456,r=-0.431)、Scr(r=-0.342,r=-0.384,r=-0.463)和ALP(r=-0.551,r=-0.572,r=-0.482)均呈负性相关。结论:抗氧化酶CAT、SOD和GPX的活性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下降,并且与CRAB症状的常见临床指标(血钙、Scr、ALP)呈负性相关,或许可以通过提高骨髓瘤患者体内的抗氧化酶活性来治疗CRAB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CRAB症状 过氧化氢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及伊马替尼治疗新诊断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3年临床观察 被引量:34
3
作者 王雅云 赵洪国 +5 位作者 崔中光 李广伦 史雪 许宏 周扬 赵腾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56-363,共8页
目的:评估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达沙替尼、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的疗效差异,探讨最佳临床选择。方法:对近3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3例新诊断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47例接受达沙替尼,43例接受尼洛替尼,73例接受伊马替尼治疗... 目的:评估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达沙替尼、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的疗效差异,探讨最佳临床选择。方法:对近3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3例新诊断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47例接受达沙替尼,43例接受尼洛替尼,73例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各时间节点治疗反应及疗效,评估不良事件。结果:达沙替尼组、尼洛替尼组、伊马替尼组治疗3个月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分别为77%、79%和67%,12个月分别为92%、91%和90%。3组治疗3个月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率分别为55%、53%和33%,而12个月分别为86%、88%和69%。3个月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MMR)率分别为11%、9%和1%,而12个月分别为49%、50%和28%。达沙替尼组2例(4%),尼洛替尼组2例(5%)出现疾病进展,而伊马替尼组6例(8%)出现疾病进展。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及伊马替尼药物安全性未表现出显著差异。结论:第二代TKI达沙替尼及尼洛替尼可带来更快更深的缓解,从而获得更好的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达沙替尼 尼洛替尼 伊马替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OXB4、PRDM16及HOXA9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4
作者 李琳 赵春亭 +7 位作者 崔渤莉 吴少玲 刘晓丹 苏湛 杨颉 王伟 崔中光 赵洪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6-331,共6页
目的:检测HOXB4、PRDM16及HOXA9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40例初治或复发AML患者、9例完全缓解患者和19例对照者(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及健康供者)骨髓细胞HOXB4、PRD... 目的:检测HOXB4、PRDM16及HOXA9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40例初治或复发AML患者、9例完全缓解患者和19例对照者(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及健康供者)骨髓细胞HOXB4、PRDM16及HOXA9 mRNA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疾病特征、临床疗效之间关系。结果:初治或复发AML患者骨髓细胞中HOXB4、PRDM16和HOXA9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非恶性血液病患者(P<0.05);初治或复发AML患者HOXB4基因表达水平与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成正相关(r=0.39),HOXB4、PRDM16和HOXA9基因的表达水平两两之间具有相关性;AML不同病程阶段(初诊、复发、缓解)HOXB4、PRDM16基因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按预后危险度分层将初治及复发AML患者分为高、中、低危3组,3组之间HOXB4、PRDM16、HOXA9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2个疗程正规化疗,缓解组(CR/PR)患者治疗前的3个基因表达水平均低于未缓解组治疗前水平(P<0.05);上述3个基因低表达组缓解率均高于高表达组(P<0.05)。结论:HOXB4、PRDM16、HOXA9基因表达水平与AML患者肿瘤负荷、疗效和预后存在一定的关系。在初治和复发的AML患者骨髓细胞高表达,缓解后其表达水平下降,表达高者化疗效果差,缓解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XB4基因 PRDM16基因 HOXA9基因 急性髓系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治疗对ITP患者外周血趋化因子受体CCR3、CCR5、CXCR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赵霞 杨倩 +2 位作者 刘志 何高燕 肖淑欣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883-1886,共4页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临床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1-2]。研究证明,慢性ITP是一种以Th1细胞异常聚集为特征的Th1优势性自身免疫性疾病[3-4]。Th1和Th2细胞分别表达不同的趋化因子受体,...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临床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1-2]。研究证明,慢性ITP是一种以Th1细胞异常聚集为特征的Th1优势性自身免疫性疾病[3-4]。Th1和Th2细胞分别表达不同的趋化因子受体,并与不同的趋化因子结合,其中Th1细胞优势性表达CXCR3、CCR5,Th2细胞优势性表达CCR3,从而调控Th1和Th2细胞活化与极化[5]。在CD4+T淋巴细胞表面,以上趋化因子受体可作为区分Th1和Th2细胞的标志物[6]。尽管目前ITP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多,但多数是基于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的研究,本文旨在研究CCR3、CCR5、CXCR3在ITP患者CD4+T淋巴细胞表面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XCR3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CCR3 自身免疫性疾病 CCR5 趋化因子受体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IT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排泄延迟的个体化治疗 被引量:6
6
作者 全香花 李晓 +2 位作者 梁瑜 邱翠平 赵艳霞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9-562,共4页
目的通过1例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出现排泄延迟的治疗实践,探讨个体化治疗措施,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方法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进行甲氨蝶呤相关药物基因检测,利用药物基因预警存在的风险,根据甲氨蝶呤血药浓度... 目的通过1例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出现排泄延迟的治疗实践,探讨个体化治疗措施,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方法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进行甲氨蝶呤相关药物基因检测,利用药物基因预警存在的风险,根据甲氨蝶呤血药浓度分析排泄延迟的相关危险因素,制定个体化解救方案。结果药物基因检测结果提示患儿有排泄延迟和毒性增加的可能,甲氨蝶呤的剂量降低至标准剂量的70%并提前做好水化、碱化等应对策略,发生排泄延迟后,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与药物基因、泮托拉唑、肾损伤等有关,积极进行水化、碱化的同时根据血药浓度监测动态调整亚叶酸钙剂量,患儿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甲氨蝶呤在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生排泄延迟时充分水化、碱化,根据血药浓度监测动态调整个体化解救方案,在保持疗效的同时避免药物毒性的蓄积,探讨个体化治疗措施,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氨蝶呤 排泄延迟 基因检测 血药浓度监测 质子泵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STT1和GSTM1基因多态性和PAH-DNA加合物与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渊渊 王伟 +3 位作者 杨颉 李广伦 庄立琨 卢力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28-732,共5页
目的:分析代谢酶基因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T1和M1基因多态性及多环芳烃(PAH)-DNA加合物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37例初诊MM患者及52例对照人群的骨髓液样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 目的:分析代谢酶基因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T1和M1基因多态性及多环芳烃(PAH)-DNA加合物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37例初诊MM患者及52例对照人群的骨髓液样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测定骨髓液中GSTT1和GSTM1基因多态性,并进一步分析其与MM临床指标相关关系;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PAH-DNA加合物浓度。结果:GSTT1缺失型基因型个体患MM的风险是非缺失型者的2.57倍(P=0.035),GSTM1缺失型个体患MM风险是非缺失型者的1.37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M患者中,Ⅲ期GSTT1缺失型基因型明显高于Ⅰ、Ⅱ期(P=0.038),而GSTT1基因多态性在不同年龄、类型、血红蛋白、β2-MG、白蛋白中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初诊Hb<85 g/L与Hb≥85 g/L的M M患者相比,其GSTM1缺失型基因型明显增加(P=0.017);MM患者的PAH-DNA加合物浓度明显高于对照人群(2 358±1 182 pg/ml vs 1 853±996 pg/m L)(P=0.032);GSTT1缺失型个体DNA加合物水平高于(或等于)2 100 pg/ml时,患MM的风险升高(OR=4.500,P=0.01)。结论:G STT1缺失型基因型有可能增加M M的危险性,并且GSTT1基因多态性与MM分期相关,G STM1基因多态性与M M血红蛋白水平相关,PAH-DNA加合物可能参与M M的发病,并且GSTT1缺失型个体DNA加合物水平高,更容易增加MM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谷胱苷肽硫转移酶T1 谷胱苷肽硫转移酶M1 基因多态性 多环芳烃-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醇/氧化石墨烯气凝胶三维培养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8
作者 孙浩 尚志宇 +9 位作者 李田兰 姚如永 崔渤莉 刘晓丹 费海荣 刘珊珊 尹相丛 吴少玲 龙云泽 赵春亭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09-616,共8页
目的:研讨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质量百分比1 wt%)气凝胶三维支架培养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Jurkat及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HL-60增殖活性、细胞表型及耐药性的影响。方法:将Jurkat细胞系... 目的:研讨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质量百分比1 wt%)气凝胶三维支架培养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Jurkat及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HL-60增殖活性、细胞表型及耐药性的影响。方法:将Jurkat细胞系及HL-60细胞系植入PVA+GO气凝胶三维支架进行培养,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结构。使用CCK-8法定期检测细胞增殖活性,荧光染色后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并与传统二维培养的细胞对比。使用阿糖胞苷进行耐药性实验,并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结果:细胞长期培养发现,气凝胶支架中生长的Jurkat细胞增强活性高于传统二维培养的细胞,而在HL-60细胞中只有d 8-20三维支架组的细胞活性高于传统二维培养的细胞。Jurkat细胞在培养30 d后CD4表达增高,但气凝胶三维支架中的细胞表型和传统二维培养细胞相似;HL-60细胞在培养30 d后表型发生了变化,可分为CD13^+CD14^-CD45^+HLA-DR^+,CD13^-CD14^-CD45^+HLA-DR^+及CD13^-CD14^-CD45^+HLA-DR^-细胞群,而且气凝胶三维支架中培养的细胞出现了传统二维培养细胞中没有的CD13^+CD14^-CD45^-HLA-DR^+细胞群。耐药性实验结果表明,与二维培养相比,气凝胶支架中的Jurkat细胞有更高的耐药性。结论:聚乙烯醇+氧化石墨烯(含量1 wt%)气凝胶三维支架可以提高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活性和耐药性,并且表型与二维培养相同,可以用于细胞扩增及特性的研究以及药物实验,但在使用前应先检测支架是否能够引起表型变化,并注意排除这种变化对耐药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培养 白血病 气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明颖 赵春亭 +7 位作者 崔渤莉 吴少玲 刘晓丹 苏湛 李田兰 孙玲洁 王伟 鞠小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96-903,共8页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及CXCL12/CXCR4信号轴的作用。方法:将HL-60细胞株、Jurkat细胞株分别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建立共培养模型,并加...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及CXCL12/CXCR4信号轴的作用。方法:将HL-60细胞株、Jurkat细胞株分别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建立共培养模型,并加用G-CSF、AMD3100单药或联合处理共培养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用Annexin-V/PI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流式细胞术和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白血病细胞膜表面CXCR4蛋白及总CXCR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HUCMSC共培养后HL-60细胞和Jurkat细胞增殖活力降低,凋亡减少,二者G_0/G_1期细胞增多;而加入G-CSF和AMD3100可进一步降低与HUCMSC共培养体系中的HL-60和Jurkat的细胞活力,破坏HUCMSC对HL-60和Jurkat细胞的抑凋亡作用,使2种细胞G_0/G_1期细胞比例减少,且2药联合时作用更明显。G-CSF可同时降低白血病细胞膜表面CXCR4蛋白和细胞质内总CXCR4蛋白的表达,而AMD3100只能降低白血病细胞膜表面CXCR4表达,对细胞质内总CXCR4蛋白表达无影响。结论:HUCMSC可抑制急性白血病细胞增殖及凋亡,使G_0/G_1期细胞增多;而AMD3100通过降低白血病细胞膜的CXCR4表达、G-CSF通过同时降低胞质总CXCR4蛋白和胞膜CXCR4蛋白表达来阻断CXCL12/CXCR4信号轴,减弱白血病细胞与微环境之间的联系,在HUCMSC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增殖、促进凋亡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弱其细胞活力,促进其凋亡,降低白血病细胞G_0/G_1期细胞比例,CXCL12/CXCR4信号轴在HUCMSC抑制白血病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共培养 AMD3100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CXCL12/CXCR4信号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扎胞苷不同诱导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彩曌 初晓霞 +7 位作者 于红艳 杨恩芹 王玲 邓秀芝 冉学红 王丽青 赵春亭 刘晓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05-1013,共9页
目的:探讨相同总剂量下阿扎胞苷(Aza)标准用药(标准剂量组)与低剂量长疗程(调整剂量组)不同诱导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03例采用Aza治疗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 目的:探讨相同总剂量下阿扎胞苷(Aza)标准用药(标准剂量组)与低剂量长疗程(调整剂量组)不同诱导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03例采用Aza治疗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标准剂量组50例患者,Aza按标准用药剂量75 mg/(m^(2)·d)给药7 d,调整剂量组53例患者,按100 mg/d给药7-12 d(按患者单疗程标准用药总量计算用药天数),两组患者均可Aza单药或联合用药,分析Aza不同诱导方案对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影响。在两组内分别进行单药、联合BCL-2抑制剂和联合低剂量化疗亚组分析,进一步探讨Aza单药与Aza联合不同药物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差异。结果:标准剂量组与调整剂量组间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1年总体生存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用药有效率较Aza单药更高(P<0.05),但联合BCL-2抑制剂与联合低剂量化疗间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BCL-2抑制剂较Aza单药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联合低剂量化疗较联合BCL-2抑制剂和Aza单药存在更高的骨髓抑制及肺部感染的风险(P<0.05)。Aza单药、联合BCL-2抑制剂和联合低剂量化疗间的1年总体生存率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用药方案均可用于不能耐受强化疗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且总有效性及安全性相近。Aza联合低剂量化疗可使患者有效率提高,但也会增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且与单药相比可能并不会使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期。Aza联合BCL-2抑制剂较联合低剂量化疗在完全缓解、总体客观缓解率及总体生存方面相似,但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扎胞苷 急性髓系白血病 去甲基化 BCL-2抑制剂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沙康唑治疗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婷婷 孙玲洁 冯四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0-365,共6页
艾沙康唑(isavuconazole)是一种新型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于2015年在美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A)和毛霉病(invasive mucormycosis,IM)[1]。艾沙康唑有口服和静脉注射两种剂型,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体... 艾沙康唑(isavuconazole)是一种新型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于2015年在美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A)和毛霉病(invasive mucormycosis,IM)[1]。艾沙康唑有口服和静脉注射两种剂型,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体内半衰期长、抗菌谱广、安全性好等优势。研究表明,艾沙康唑口服制剂作为预防用药,可替代泊沙康唑用于高危血液病患者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的预防[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沙康唑 侵袭性真菌病 抗真菌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