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介素-22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孔玲玲 杨林 田字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27-329,共3页
白介素-22(Interleukin-22,IL-22)是IL-10超家族细胞因子的成员之一。大量研究表明,IL-22及通路表达失调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IL-22信号通路在黏膜免疫防御和组织再生方面发挥多种效应,一方面可以抑制早期肿瘤的发生,但也可以促进... 白介素-22(Interleukin-22,IL-22)是IL-10超家族细胞因子的成员之一。大量研究表明,IL-22及通路表达失调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IL-22信号通路在黏膜免疫防御和组织再生方面发挥多种效应,一方面可以抑制早期肿瘤的发生,但也可以促进多种促炎因子的形成,诱导肿瘤的发生。本文就IL-22的一般特点、分子诱导与表达调节及其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疾病 白介素-22 IL-22 信号通路 早期肿瘤 IL-10 细胞因子 表达失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肝移植术后新发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文献分析报告 被引量:2
2
作者 姜晓青 张群 +3 位作者 解曼 孔心涓 臧运金 饶伟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5-270,共6页
目的探讨我国肝移植(LT)术后新发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情况。方法检索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及维普资讯三大中文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5月9日。中文检索词为“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癌”。分析我国LT术后... 目的探讨我国肝移植(LT)术后新发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情况。方法检索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及维普资讯三大中文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5月9日。中文检索词为“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癌”。分析我国LT术后新发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受者的年龄分布、性别构成、新发肿瘤的诊断时间和累及器官、治疗及预后。结果经过筛选最终纳入文献16篇,LT后新发消化系统恶性肿瘤47例,男性受者居多;年龄51(23~65)岁,以中年(45~59岁)最多;术后新发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平均确诊时间为43(2~156)个月,以术后1~3年内发生的例数最多;结肠和胃是最为常见的肿瘤发生部位;治疗主要以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居多,但LT术后新发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总体预后不佳,病死率高达51%。结论我国LT术后新发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以结肠癌和胃癌为主,新发肿瘤的患者总体预后不佳,应重视术后的监测和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新发 恶性肿瘤 消化系统 结肠癌 胃癌 文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患者疲乏现况及影响因素路径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千 李军 +2 位作者 丁雪丽 万巧琴 王嘉敏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3-668,共6页
目的:调查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疲乏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探索运动、睡眠质量、抑郁、疲乏和疾病感知之间的路径关系,为IBD患者疲乏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调查北京市和青岛市消化科门诊289... 目的:调查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疲乏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探索运动、睡眠质量、抑郁、疲乏和疾病感知之间的路径关系,为IBD患者疲乏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调查北京市和青岛市消化科门诊289例IBD患者的疲乏现状,采用分层回归分析影响因素,并基于不悦症状理论,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疲乏相关路径分析。结果:259例(89.6%)IB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疲乏症状。分层回归分析显示,BMI、激素治疗、疾病活动、运动、抑郁和睡眠质量是IBD患者疲乏的影响因素(P<0.05)。路径分析显示,运动、抑郁和睡眠质量可对疲乏产生直接效应,并通过疲乏的完全中介效应间接影响IBD患者的疾病感知。结论:IBD患者疲乏的发生率高,医护人员可通过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缓解IBD患者的疲乏症状,降低其负性疾病感知水平,提升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疲乏 不悦症状理论 影响因素 路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平台的反馈式健康教育在炎症性肠病居家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卢学萍 邴魏魏 +3 位作者 康梅 袁丽萍 袁霞 郑桃花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7-393,共7页
目的:研究基于云平台的反馈式健康教育对居家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影响,以期拓展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居家健康教育模式。方法:采用非同期对照的研究方法,便利选取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于消化内科出院的炎症性肠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22年10月... 目的:研究基于云平台的反馈式健康教育对居家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影响,以期拓展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居家健康教育模式。方法:采用非同期对照的研究方法,便利选取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于消化内科出院的炎症性肠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22年10月—12月收治的5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外随访;2023年1月—3月收治的5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借助云平台为居家炎症性肠病患者提供反馈式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自我管理能力、知识水平、服药依从性、体质量指数、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观察组云平台阅读依从性。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各退出2例,最终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4例患者完成此项研究,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知识水平、服药依从性、体质量指数、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得分/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知识水平、服药依从性、体质量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知识水平、服药依从性均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3个月后,对照组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云平台总阅读量为3500次,阅读时长为(5.84±2.11)min。结论:基于云平台的反馈式健康教育模式可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知识水平、服药依从性及体质指数,但对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馈理论 炎症性肠病 健康教育 云平台 自我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扣带回至伏隔核GABA能神经通路调控小鼠肠易激综合征及潜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郭瑞晓 高胜利 +7 位作者 冯旭菲 刘华 明星 孙金秋 栾心驰 刘震宇 刘蔚毅 郭菲菲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5-826,共12页
目的:探讨前扣带回(ACC)至伏隔核(NAc)的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通路对小鼠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调控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1)慢急性联合应激法(CACS)建立C57BL/6J小鼠IBS模型,分为正常组和IBS组(均n=8),通过行为学测试、肠动力实验和... 目的:探讨前扣带回(ACC)至伏隔核(NAc)的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通路对小鼠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调控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1)慢急性联合应激法(CACS)建立C57BL/6J小鼠IBS模型,分为正常组和IBS组(均n=8),通过行为学测试、肠动力实验和腹部退缩反射评分观察小鼠IBS样症状。(2)采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结合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CC-NAc的GABA能通路和IBS小鼠ACC中GABA神经元兴奋性(均n=8)。(3)在正常和IBS小鼠NAc分别注射1.5μL生理盐水(NS)、GABA_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BIC)或激动剂异四氢烟酸(Isog),并据此将小鼠分为3组(均n=8):NS组、BIC组和Isog组,观察其IBS样症状。(4)采用化学遗传法将腺相关病毒载体AAV2/9-mDlx-iCre-WPRE-pA定向注射于ACC,AAV2/2Retro Plus-hSyn-DIO-hM3D(Gq)-eGFP-WPRE-pA注射于NAc,小鼠分为4组(均n=8):NS(腹腔注射)+NS(NAc注射)组、NS+BIC组、氯氮平N-氧化物(CNO)+NS组和CNO+BIC组;或AAV2/2Retro-hSyn-DIO-hM4D(Gi)-EGFP-WPRE-pA注射于NAc,小鼠分为3组(均n=8):NS+NS组、NS+BIC组和CNO+NS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肠组织中组胺和5-羟色胺(5-HT)的表达,并观察ACC-NAc的GABA能神经通路对小鼠IBS样症状的影响。结果:CACS诱导小鼠出现IBS样症状;FG逆行追踪结合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实验结果显示,ACC的GABA神经元可以投射至NAc。NAc注射BIC后IBS小鼠的焦虑样行为、腹泻样症状和内脏超敏反应显著减轻(P<0.05)。化学遗传法抑制投射至NAc的ACC内GABA能神经元可显著减轻IBS小鼠的症状(P<0.05)。结论:ACC^(GABA)-NAc神经通路可参与小鼠IBS样症状的调控,其机制可能与肠道组胺和5-HT的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扣带回 伏隔核 γ-氨基丁酸 焦虑样行为 肠易激综合征 内脏超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3
6
作者 宓龙 刘翠 +3 位作者 张丽 周莹皓 张来东 赵林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45-50,共6页
目的总结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的最佳证据,为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及患者自我管理提供循证依据。方法系统检索指南网站、数据库、专业协会网站中关于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内容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 目的总结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的最佳证据,为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及患者自我管理提供循证依据。方法系统检索指南网站、数据库、专业协会网站中关于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内容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4月3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并结合专业人士的判断,进行证据的提取与整合。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其中临床决策5篇、指南3篇、专家共识1篇、RCT 2篇。围绕学习设备管理相关知识、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功能康复训练、营养与体质量管理、并发症预防、心理社会支持及出院随访7个主题,总结出51条最佳证据。结论总结的最佳证据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便于护理人员规范、科学性地指导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患者进行自我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左心室辅助装置 自我管理 营养 并发症 运动康复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免疫轴与疾病 被引量:8
7
作者 王艳婷 金延春 +3 位作者 任科雨 崔铭娟 赵坤 曹彬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2-1115,F0004,共5页
肠道微生物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其改变与许多全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不断转变,肠道微生物正在发生改变,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重大改变,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阐明肠道微生物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其... 肠道微生物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其改变与许多全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不断转变,肠道微生物正在发生改变,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重大改变,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阐明肠道微生物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其中,肠道微生物-免疫轴的提出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本综述总结了肠道微生物如何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影响某些全身性疾病发生发展,通过认识肠道微生物与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为某些疾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态 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心血管疾病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罗恩病的营养评估及营养支持治疗 被引量:10
8
作者 田字彬 丁雪丽 荆雪 《肠外与肠内营养》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57-260,265,共5页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病因尚不明,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可累及消化道任何部位。其临床特点为慢性病程、迁延不愈、易复发、并发症多以及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CD的肠壁全...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病因尚不明,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可累及消化道任何部位。其临床特点为慢性病程、迁延不愈、易复发、并发症多以及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CD的肠壁全层病变可引起肠腔狭窄、肠梗阻、穿孔、内瘘或外瘘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肠瘘 肠梗阻 营养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licobacter suis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杨若明 杨林 +4 位作者 田字彬 于亚男 毛涛 李晓宇 张帅庆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04-607,617,共5页
目的建立Helicobacter suis(H.suis)感染小鼠模型并探究其意义。方法将4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给予0.5mL猪胃黏膜匀浆液(经PCR检测确定存在H.suis)灌胃,对照组给予0.5mL PBS溶液灌胃。灌胃1个月及3个月后,各... 目的建立Helicobacter suis(H.suis)感染小鼠模型并探究其意义。方法将4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给予0.5mL猪胃黏膜匀浆液(经PCR检测确定存在H.suis)灌胃,对照组给予0.5mL PBS溶液灌胃。灌胃1个月及3个月后,各处死两组中半数小鼠,取其胃黏膜组织,分别行PCR、HE染色检测H.suis在小鼠胃内的定植与胃黏膜淋巴滤泡形成情况。结果灌胃所用猪胃黏膜匀浆液中存在H.suis;H.suis可以在小鼠胃内定植,并且3个月后仍存在;感染H.suis 1个月及3个月后的小鼠胃黏膜均有淋巴滤泡的形成,并且后者的淋巴滤泡较前者明显增大。结论成功建立了H.suis感染C57BL/6小鼠模型,H.suis可以诱导胃黏膜淋巴滤泡的形成,可能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uis 猪胃 动物模型 淋巴滤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营养支持治疗 被引量:36
10
作者 荆雪 田字彬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36-39,共4页
营养支持疗法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总结了近年来SAP营养支持疗法方面的热点及新观点。肠黏膜屏障的损伤在胰腺炎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肠内营养可保护肠黏膜屏障的功能,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病死... 营养支持疗法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总结了近年来SAP营养支持疗法方面的热点及新观点。肠黏膜屏障的损伤在胰腺炎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肠内营养可保护肠黏膜屏障的功能,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SAP患者采用经鼻胃管途径进行营养支持,同鼻空肠管途径一样安全、有效。目前半要素或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的使用经验和临床研究尚不充分,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及益生菌不作为常规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营养支持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上腹癌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孙成建 王彦华 +7 位作者 王松 李子祥 周岩冰 赵清喜 王承恩 解玲玲 刘彤晖 任伟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36-1540,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晚期上腹部癌痛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45例保守治疗无效的晚期上腹部癌痛患者,并随机分为15ml无水乙醇组(A组)、20ml无水乙醇组(B组)和25ml无水乙醇组(C组),每组15例,在CT引导下...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晚期上腹部癌痛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45例保守治疗无效的晚期上腹部癌痛患者,并随机分为15ml无水乙醇组(A组)、20ml无水乙醇组(B组)和25ml无水乙醇组(C组),每组15例,在CT引导下经前腹壁或背侧入路行经皮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止痛效果分为0~Ⅲ级,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时评价止痛效果。结果随访观察3个月,1个月、3个月时20ml和25ml无水乙醇组有效率显著均高于15m1无水乙醇组(P均〈0.01);而20m1无水乙醇组与25ml无水乙醇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5ml无水乙醇组术后疼痛的患者数明显高于20ml组。20ml无水乙醇组术后1个月的有效率为93.33%(14/15),3个月有效率为73.33%(11/15),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3组患者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用20ml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晚期上腹部癌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腹部肿瘤 腹腔神经丛阻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低病毒血症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肝脏炎症、肝纤维化进展的关系o-展 被引量:34
12
作者 宣碧碧 徐永红 +3 位作者 杜忠彩 刘玉 杨玉玲 边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252-2259,共8页
目的 研究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低病毒血症(LLV)的影响因素以及LLV与肝脏炎症、纤维化进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7月1日—2021年11月30日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肝病门诊口服核苷(酸)类(NUC)药... 目的 研究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低病毒血症(LLV)的影响因素以及LLV与肝脏炎症、纤维化进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7月1日—2021年11月30日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肝病门诊口服核苷(酸)类(NUC)药物抗病毒治疗疗程≥1年,且HBV DNA<2000 IU/mL的CHB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17例,根据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LLV组(10 IU/mL≤HBV DNA<2000 IU/mL)和完全病毒学应答(CVR)组(HBV DNA<10 IU/mL),比较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一般资料、病毒学、生化学及肝纤维化指标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发生LLV的影响因素。此外,比较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指标变化程度,分析LLV与肝脏炎症、纤维化进展的关系。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Kendall’s tau-b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LLV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417例CHB和肝硬化患者中有173例发生LLV,LLV构成比为41.5%,且以10 IU/mL≤HBV DNA<1000 IU/mL为主,占比达94.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病毒治疗前患者HBeAg阳性(OR=3.009,95%CI:1.346~6.729,P=0.007)、有肝硬化或HCC家族史(OR=2.929,95%CI:1.344~6.383,P=0.007)及HBV DNA水平>1.0×10^(8) IU/mL(OR=10.790,95%CI:1.265~92.007,P=0.030)是LLV发生的危险因素,而AST>40 U/L(OR=0.355,95%CI:0.171~0.737,P=0.005)是LLV发生的保护因素。抗病毒治疗后HBeAg阳性(OR=4.394,95%CI:1.962~9.841,P<0.001)仍是LLV发生的危险因素;2年≤抗病毒治疗疗程<3年(OR=0.175,95%CI:0.046~0.674,P=0.010)和抗病毒治疗疗程≥3年(OR=0.170,95%CI:0.048~0.600,P=0.006)是LLV发生的保护因素。CVR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后AST、AFP、APRI、FIB-4变化程度(ΔAST、ΔAFP、ΔAPRI、ΔFIB-4)均较LLV组明显(P值均<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ΔAST(τ=-0.192,P<0.001)、ΔAFP(τ=-0.192,P<0.001)、ΔAPRI(τ=-0.210,P=0.002)、ΔFIB-4(τ=-0.202,P=0.003)与LLV均呈负相关。结论 高灵敏的HBV DNA检测方法有助于LLV的早期诊断。对于存在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高水平HBV DNA、HBeAg阳性、低水平AST的患者应进行强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并监测HBV DNA、AST及HBeAg情况,尽早发现LL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硬化 低病毒血症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士东 王小玮 +2 位作者 刘国红 田字彬 赵清喜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76-480,共5页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是一组少见的胆管肿瘤性疾病,有不同的分类标准,预后好于传统胆管癌。由于发病率低,临床医师对其缺乏认识。综述了近年来IPNB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临床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研究进展,以期提...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是一组少见的胆管肿瘤性疾病,有不同的分类标准,预后好于传统胆管癌。由于发病率低,临床医师对其缺乏认识。综述了近年来IPNB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临床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研究进展,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IPNB的诊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肿瘤 诊断 鉴别 治疗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对原发性肝癌中糖酵解途径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11
14
作者 段艺菲 赵清喜 荆雪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74-1376,共3页
原发性肝癌发病机制复杂,具有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等特点。而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区别之一在于糖代谢途径的改变,肿瘤细胞优先选择糖酵解途径提供能量。有氧糖酵解则常与原发性肝癌的进展及预后不良有关。长链非编码RNA在众... 原发性肝癌发病机制复杂,具有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等特点。而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区别之一在于糖代谢途径的改变,肿瘤细胞优先选择糖酵解途径提供能量。有氧糖酵解则常与原发性肝癌的进展及预后不良有关。长链非编码RNA在众多肿瘤中通过调节糖摄取率、糖酵解酶的表达及活性,影响糖酵解途径,并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及进展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提示其可以作为肝癌的治疗靶点。总结了长链非编码RNA对原发性肝癌及糖代谢的影响机制,旨在为原发性肝癌寻找潜在有效的靶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糖酵解 RNA 长链非编码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脱氢酶A在不同分级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巩芮宁 江月萍 +2 位作者 任琳琳 王小玮 孙莉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1172-1176,共5页
目的:探讨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 A,LDHA)在不同病理分级的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GEP-NETs)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 目的:探讨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 A,LDHA)在不同病理分级的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GEP-NETs)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内镜及手术切除的112例GEP-NET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Ki-67增殖指数及核分裂像数分为G1级43例、G2级17例、G3级52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分级GEP-NETs组织中LDHA表达情况,并分析LDHA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经典神经内分泌标志物、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及生存预后的关系。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组间比较。结果:不同病理分级GEP-NETs组织中的LDHA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分级越高,阳性表达率越高,G1、G2及G3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8%、70.6%和86.5%。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显示,LDHA在GEP-NETs中的表达与性别、肿瘤大小、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LDHA高表达患者生存率较低表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LDHA表达水平在不同分级GEP-NETs患者存在差异,LDHA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肿瘤 乳酸脱氢酶A 侵袭 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受者术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姜晓青 饶伟 +3 位作者 张鹏 姜英俊 孔心涓 解曼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3-398,共6页
目的分析肝移植受者术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CAP)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肝移植受者77例,并选取同期行结肠镜检查的体检者231例,分析结直肠息肉发生情况及病理检查结果。收集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CAP的发生情况,将肝移植... 目的分析肝移植受者术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CAP)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肝移植受者77例,并选取同期行结肠镜检查的体检者231例,分析结直肠息肉发生情况及病理检查结果。收集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CAP的发生情况,将肝移植受者分为CAP组(28例)和非CAP组(49例),分析肝移植术后发生CAP的危险因素。结果肝移植受者和体检者结直肠息肉的5年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3%和34%,CAP的5年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9%和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肝移植受者中,除1例因息肉较多未统计外,其余息肉共计65个,部分受者发现多个息肉。5个体积较小者未送病理,有病理结果的共60个,包括炎性息肉25个,CAP 33个(其中8个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个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高分化腺癌2个。Cox模型分析提示肝移植受者术后服用环孢素是发生C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术后CAP发生风险略有增高,服用环孢素是肝移植受者术后发生CAP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重视肝移植受者术后结肠镜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 炎性息肉 结直肠癌 上皮内瘤变 环孢素 西罗莫司 他克莫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AP94847经腹侧被盖区至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对焦虑大鼠胃黏膜损伤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颜君 郭菲菲 +7 位作者 张娜娜 李俊姝 姚守恒 任翔 王怡茹 马鑫奇 尚高昊 刘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78-987,共10页
目的:探究黑色素浓集激素(MCH)受体1(MCHR1)拮抗剂SNAP94847能否作用于腹侧被盖区至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VTA-DMV)神经通路,进而参与调控大鼠应激性焦虑所致胃黏膜损伤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采用荧光金逆行追踪结合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V... 目的:探究黑色素浓集激素(MCH)受体1(MCHR1)拮抗剂SNAP94847能否作用于腹侧被盖区至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VTA-DMV)神经通路,进而参与调控大鼠应激性焦虑所致胃黏膜损伤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采用荧光金逆行追踪结合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VTA-DMV的MCHR神经通路(n=10);采用单细胞外放电记录法检测大鼠VTA微量注射MCH或SNAP94847对多巴胺(DA)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n=30);1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生理盐水(NS)组、焦虑+NS组和焦虑+SNAP94847组,观察VTA微量注射SNAP94847后大鼠行为学变化、胃黏膜炎症损伤及相关炎症指标的变化(n=6);24只焦虑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损毁+NS组、假损毁+SNAP94847组、电损毁+NS组及电损毁+SNAP94847组,观察电损毁DMV后VTA微量注射SNAP94847对胃黏膜炎症损伤相关炎症指标的影响(n=6)。结果:逆行追踪结合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VTA可见部分MCHR和荧光金双重标记神经元;MCH可改变大鼠VTA内DA神经元放电活动,且对焦虑模型大鼠的影响更显著(P<0.05);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焦虑+SNAP94847组进入闭合臂次数和时间百分比显著增加(P<0.05);焦虑模型大鼠炎症标志物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显著降低(P<0.05),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升高(P<0.05),VTA微量注射SNAP94847可显著减轻焦虑模型大鼠胃黏膜炎症损伤(P<0.05);与假损毁+SNAP94847组相比,电损毁+SNAP94847组焦虑模型大鼠CAT活性和GSH-Px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MPO活性及MDA、TNF-α和IL-6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VTA-DMV的MCHR信号通路可能参与应激所致焦虑大鼠胃黏膜炎症损伤及焦虑样行为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侧被盖区 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 黑色素浓集激素受体 SNAP94847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生物电阻抗相位角与营养状况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仁娟 田字彬 +4 位作者 王丹丹 刘思凡 刘爱玲 荆雪 丁雪丽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28-333,共6页
目的:探讨生物电阻抗相位角(PA)在溃疡性结肠炎(UC)病人营养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9月至2023年3月的115例住院UC病人,收集其临床资料和营养指标(体格测量、实验室检查及人体成分),测量PA值。根据全... 目的:探讨生物电阻抗相位角(PA)在溃疡性结肠炎(UC)病人营养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9月至2023年3月的115例住院UC病人,收集其临床资料和营养指标(体格测量、实验室检查及人体成分),测量PA值。根据全球营养领导层倡议的营养不良(GLIM)标准诊断营养不良。根据PA水平将UC病人分为正常PA组和低PA组,比较两组间病人临床特征、营养指标的差异,分析PA与营养指标的相关性,进一步研究UC病人发生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低PA组40例(34.78%),正常PA组75例(65.22%)。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预测营养不良的PA女性最佳截断值为4.57°,灵敏度和特异性为0.778和0.905,男性最佳截断值为5.48°,敏感度和特异性为0.784和0.812。与正常PA组比较,低PA组的营养不良病人比例更高(P<0.001),身体质量指数(BMI)、白蛋白(Alb)、前白蛋白、血红蛋白(Hb)水平更低(P<0.05);人体成分中的骨骼肌、身体细胞量(BCM)、骨矿物质含量(BMC)、腰围、四肢骨骼肌指数(SMI)、去脂体质量(FFM)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浮肿指数更高(P<0.001),重度疾病活动比例及改良Mayo评分更高(P<0.01),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水平更高(P<0.05);住院费用更高(P<0.001)、住院时间更长(P<0.001)。PA与BMI、Alb、Hb、骨骼肌、BCM、BMC、SMI、FFM呈正相关(P<0.05),与浮肿指数、CRP及ESR呈负相关(P<0.001)。低PA(OR=0.016,P=0.047)和低FFM(OR=0.528,P=0.006)是UC病人发生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PA可以较好的预测住院UC病人营养不良,低PA组UC病人更容易合并营养不良、人体成分不同程度降低,炎症指标更高,住院时间及费用更高,可推荐PA作为住院UC病人营养评估的常规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营养不良 人体成分 相位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治疗慢性胃炎伴糜烂黏膜修复机制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北京 刘希双 +1 位作者 姜坤 张丽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0期1981-1985,共5页
目的:通过蒲元和胃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阴性慢性胃炎伴胃窦糜烂前后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变化,初步探讨中药修复胃黏膜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经胃... 目的:通过蒲元和胃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阴性慢性胃炎伴胃窦糜烂前后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变化,初步探讨中药修复胃黏膜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经胃镜及病理诊断明确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原则随机分组,PYHW组(PYHW+安慰剂)30例,替普瑞酮组(PYHW+替普瑞酮胶囊)30例,雷贝拉唑组(PYHW+雷贝拉唑肠溶胶囊)30例。记录每组患者病情的改变情况,并通过定标活检获取治疗前后各组患者胃窦糜烂处及糜烂旁的黏膜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测定所取标本的EGF、MVD的表达情况。结果:PYHW组、替普瑞酮组、雷贝拉唑组糜烂处胃黏膜治疗前后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0%vs 56.70%,16.7%vs 46.7%,13.3%vs 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YHW组、替普瑞酮组、雷贝拉唑组糜烂旁处胃黏膜治疗前后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vs 26.70%,13.30%vs 16.70%,16.70%vs 23.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YHW组、替普瑞酮组及雷贝拉唑组治疗后均对糜烂处胃黏膜MVD比治疗前上调作用明显,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糜烂旁胃黏膜MVD有不同程度的上调作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修复胃黏膜糜烂的作用机制与EGF及MVD相关,并能明显改善慢性胃炎伴胃窦糜烂患者的临床症状、糜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表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慢性胃炎 糜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检查联合血清指标检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20
作者 章程 成鉴晓 +1 位作者 巩芮宁 江月萍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5期141-144,共4页
目的探究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检查(narrow band imaging-magnifying endoscopy,NBI-ME)联合血清指标检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9例慢性胃... 目的探究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检查(narrow band imaging-magnifying endoscopy,NBI-ME)联合血清指标检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9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其分为CAG组(56例)和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组(73例),分析NBI-ME联合血清指标[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 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 Ⅱ,PGⅡ)、PGⅠ/PGⅡ比值(PGR)、胃泌素-17(gastrin-17,G-17)]检测对CAG的诊断效能。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NBI-ME诊断CAG的灵敏度为80.36%(45/56)、特异度为79.45%(58/73)、阳性预测值为75.00%(45/60)、阴性预测值为84.06%(58/69)、诊断准确率为79.84%(103/129)。CAG组患者PGⅠ、G-17水平和PGR均显著低于CSG组(均P<0.05),两组患者PG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指标检测诊断CAG的灵敏度为75.00%(42/56)、特异度为78.08%(57/73)、阳性预测值为72.41%(42/58)、阴性预测值为80.28%(57/71)、诊断准确率为76.74%(99/129)。NBI-ME联合血清指标检测诊断CAG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均显著高于NBI-ME和血清指标检测单独诊断(均P<0.05)。结论NBI-ME联合血清指标检测可以有效提高CAG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有利于筛查早期胃癌高风险人群,降低胃癌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检查 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