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重症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闭塞性支气管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冬霞 金蓉 林荣军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4,44,共7页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SRMPP)并发闭塞性支气管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儿科住院的SRMP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闭塞性支气管炎分为闭塞组和非闭塞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差异,采...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SRMPP)并发闭塞性支气管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儿科住院的SRMP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闭塞性支气管炎分为闭塞组和非闭塞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RMPP并发闭塞性支气管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因素对于SRMPP并发闭塞性支气管炎的预测价值。结果纳入SRMPP 110例,男60例、女50例,中位年龄6.0(4.0~8.0)岁,40例并发闭塞性支气管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水平升高和塑形黏液栓是SRMPP并发闭塞性支气管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高水平的前白蛋白是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D-二聚体升高、前白蛋白水平降低、塑形性黏液栓预测SRMPP并发闭塞性支气管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0.74和0.70。结论对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13.2 mg/dL、血浆D-二聚体水平≥1.85 mg/L、塑形性黏液栓形成的SRMPP患儿,需警惕闭塞性支气管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闭塞性支气管炎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应急队伍建设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修红 魏丽丽 +3 位作者 张文燕 宋砚坤 柳国芳 王静远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07-1511,共5页
护理应急队伍建设是医院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护理应急队伍是应急事件发生时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建立包含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重点科室,同时融合手术室、供应室等特殊科室护理人员的医院护理应急队伍,规范人员调配方案并采... 护理应急队伍建设是医院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护理应急队伍是应急事件发生时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建立包含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重点科室,同时融合手术室、供应室等特殊科室护理人员的医院护理应急队伍,规范人员调配方案并采用理论授课、急救技能操作培训及情景模拟演练、急诊轮训的实践能力培训方法进行综合培训,重视心理素质训练,可切实提高护理应急能力,确保应急救护质量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事件 应急队伍 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联网管理模式在低龄哮喘儿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张淑丽 苏林娜 +2 位作者 林荣军 张海燕 赵宝春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物联网管理模式在低龄组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78例低龄哮喘儿童纳入物联网管理,包括制定并推行儿童哮喘行动计划、建立哮喘儿童电子病历、建立以症状监测和效果评估为基础的随访体系、给予多渠道的健康教育。监测... 目的探讨物联网管理模式在低龄组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78例低龄哮喘儿童纳入物联网管理,包括制定并推行儿童哮喘行动计划、建立哮喘儿童电子病历、建立以症状监测和效果评估为基础的随访体系、给予多渠道的健康教育。监测哮喘儿童入组时,随访4周、8周、12周后儿童呼吸和哮喘控制测试评分,评估哮喘症状控制率;分析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比较随访前及随访第1、2、3个月末儿童定期复诊率;比较随访前后用药依从性。结果随着治疗和随访管理的持续进行,儿童哮喘症状控制率逐渐增高(P<0.01);定期复诊率及用药依从性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对低龄组哮喘儿童采取物联网管理,可提升哮喘管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管理 哮喘 儿童 低龄 复诊 用药依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ECP及IgE水平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仲秋 林荣军 车淑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1期1590-1592,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在儿童哮喘发病过程中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实验共对80名哮喘患儿及20名健康儿童血清ECP及IgE进行测定,将实验结果进行统计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结果:哮喘患儿发作期血清EC... 目的:探讨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在儿童哮喘发病过程中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实验共对80名哮喘患儿及20名健康儿童血清ECP及IgE进行测定,将实验结果进行统计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结果:哮喘患儿发作期血清EC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缓解期及健康儿童,三者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患儿发作期IgE水平高于缓解期和健康儿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稳定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P和IgE都可体现哮喘患儿的发病情况,但相比于IgE,ECP能更好地反映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状态和气道炎症的发病情况。因此哮喘患儿血清ECP水平可作为诊断哮喘、判断病情发展状况及指导炎症治疗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 免疫球蛋白E(IgE)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治疗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泥永安 孙立荣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1-294,共4页
目前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在治疗上采用分型、分级而分治的策略。研究表明,单系统病变(SS-LCH)的预后好,而伴危险器官受累的多系统病变(MS-LCH)及难治性/复发性病例(Re-LCH)预后差。随着化学疗法的进步,伴危险器官受累的MS-L... 目前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在治疗上采用分型、分级而分治的策略。研究表明,单系统病变(SS-LCH)的预后好,而伴危险器官受累的多系统病变(MS-LCH)及难治性/复发性病例(Re-LCH)预后差。随着化学疗法的进步,伴危险器官受累的MS-LCH 5年生存率已达80%以上,Re-LCH的治疗有效率达60%以上,Re-LCH可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以达到根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单系统病变 多系统病变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中心治疗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长期疗效评价及随访报告 被引量:4
6
作者 汤梦婕 袁晓军 +4 位作者 汤静燕 沈树红 孙立荣 蒋慧 王宁玲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05-1609,共5页
目的评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005方案对儿童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源自5所儿童血液病治疗中心的2005年5月1日—2009年9月30日初次发病,并纳入ALL-2005方案治疗的53例T-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分别按照中危... 目的评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005方案对儿童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源自5所儿童血液病治疗中心的2005年5月1日—2009年9月30日初次发病,并纳入ALL-2005方案治疗的53例T-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分别按照中危和高危进行分组后接受不同强度的化疗。回顾性分析诱导缓解率、治疗相关并发症及随访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对T-ALL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53例T-ALL患儿,剔除1例患儿(确诊后2 d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男44例,女8例;诊断中位年龄为8.1岁,年龄≥10岁的患儿16例(19.2%);外周血白细胞计数≥50×109/L的患儿35例(67.3%)。治疗后第35日的诱导缓解率为88.5%;复发病例为7例(13.5%),复发中位时间为8.3个月,其中骨髓复发4例,中枢神经系统复发3例。随访中位时间为62.0个月;8年总体生存率为(82.6±5.2)%,其中中危组为(91.1±3.2)%,高危组为(51.5±13.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8年无事件生存率为(68.4±6.1)%,中危组和高危组分别为(74.6±5.8)%和(36.9±12.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 ALL-2005方案治疗儿童T-ALL可获得较好疗效。诱导期是否获得完全缓解以及危险度分组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T淋巴细胞 儿童 联合化疗 多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L1基因3’UTR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膀胱尿路上皮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静 王永华 +3 位作者 于仑 牛海涛 刘勇 孙立江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62-766,共5页
目的:探讨免疫关卡点分子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基因3’端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 目的:探讨免疫关卡点分子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基因3’端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UC)发病风险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PCR-LDR技术分别检测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213例BUC患者和251例同期健康体检者PD-L1基因3’UTR的rs4143815位点和rs2297136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采用卡方检验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基因型与BUC发病风险以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BUC组PD-L1基因3’UTR的rs4143815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GG基因型个体发生BUC的风险是CC基因型的2.83倍(95%CI:1.82~4.64,P<0.01),携带G突变基因(CG/GG基因型)个体BUC发病风险是CC型基因个体的1.53倍(95%CI:1.01~2.24,P<0.01),同时BUC组rs4143815位点携带G突变基因频率与BUC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或P<0.01);而在rs2297136位点,BUC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分布频率无显著差异,CC、CT及TT基因型个体之间发生BUC的风险亦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PD-L1基因3’UTR的rs4143815位点SNP与BUC的发病风险和恶性进展可能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程序性死亡配体1 3’端非翻译区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评估 被引量:5
8
作者 邵晓军 杨静 +1 位作者 王遐 张晨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11期1005-1009,共5页
目的探讨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年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筛选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存在单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6例,随访1年,将卒中事件作为终点事件... 目的探讨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年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筛选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存在单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6例,随访1年,将卒中事件作为终点事件。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Cox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 CRP)、动脉狭窄数目、动脉狭窄程度、前后循环狭窄、缺血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缺血性脑血管病史等对终点事件的影响。结果结果显示颅内动脉狭窄好发于大脑中动脉(35.51%),8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完成1年随访。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危险比(risk ratio,RR)2.62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66~6.478,P=0.036]、女性(RR 2.645,95%CI 1.133~6.178,P=0.02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RR 3.644,95%CI 1.280~10.369,P=0.015)和多发性颅内动脉狭窄(RR 2.712,95%CI 1.048~7.019,P=0.040)是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性别、NIHSS评分和颅内动脉狭窄数目可能是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年内再发卒中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狭窄 缺血性脑血管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危险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阿糖胞苷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鈜 孙立荣 李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996-998,共3页
为了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阿糖胞苷(AraC)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体外培养HL60细胞,加入rhGCSF和(或)AraC,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吖啶橙/溴化乙锭双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结果表明:加... 为了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阿糖胞苷(AraC)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体外培养HL60细胞,加入rhGCSF和(或)AraC,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吖啶橙/溴化乙锭双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结果表明:加入rhGCSF后AraC诱导的HL60细胞的凋亡率升高(P<0.01),而MTT实验的OD值降低(P<0.01)。结论:rhGCSF有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rhGCSF可以促进Arac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细胞凋亡 HL-60细胞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MC-ALL-2005方案治疗儿童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慧娟 姜健 +7 位作者 仲任 李学荣 卢愿 汤静燕 蒋慧 袁晓军 王宁玲 孙立荣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28-1033,共6页
目的评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005(SCMC-ALL-2005)治疗方案治疗儿童B细胞型ALL的疗效。方法按照SCMC-ALL-2005方案,5家医院对2005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新发B细胞型ALL患儿进行诊断、治疗和随访。结果研究期间共收... 目的评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005(SCMC-ALL-2005)治疗方案治疗儿童B细胞型ALL的疗效。方法按照SCMC-ALL-2005方案,5家医院对2005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新发B细胞型ALL患儿进行诊断、治疗和随访。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B细胞型ALL患儿601例,539例(89.68%)随访至2011年9月30日。601例患儿中,低危284例、中危231例、高危86例,均按照诊疗建议治疗。诱导期间缓解率为98.84%(7例未缓解),第一次事件发生时的中位时间为35个月(2.94年),至随访终止日的539例随访病例中共完成治疗403例(74.77%);低危组完成治疗223例(86.43%),中危组150例(73.17%),高危组30例(39.47%),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患儿随访3年的总生存率为(83.3±1.8)%,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为(79.2±1.9)%;随访5年总生存率为(79.5±3.3)%,5年EFS率为(70.9±3.7)%。低、中、高危三组间3年及5年E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SCMC-ALL-2005方案治疗儿童B细胞型ALL的疗效比较满意,多中心协作有助于儿童白血病的规范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细胞型 SCMC-ALL-2005方案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X2基因变异致慢性肾脏病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晓朋 林毅 +4 位作者 聂娜娜 张秋业 王加兰 尹讯章 常红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05-908,共4页
目的探讨PAX2基因变异致慢性肾脏病(CKD)的临床和基因变异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例PAX2基因变异致CKD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家系基因检测结果,并在PubMed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女患儿各1例... 目的探讨PAX2基因变异致慢性肾脏病(CKD)的临床和基因变异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例PAX2基因变异致CKD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家系基因检测结果,并在PubMed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女患儿各1例,均有蛋白尿及肾功能下降,例1处于CKDⅡ期,例2患儿处于CKDⅢ-Ⅳ期。基因检测发现2例患儿PAX2基因均存在致病变异。检索到32例PAX2基因变异致CKD患儿,表现为肾脏发育不良、蛋白尿,亦可有视神经缺损等肾外表现,部分患儿最终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结论PAX2基因变异致CKD临床表型多样,相同变异位点者临床表型也可有显著差异。基因测序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对症支持治疗有助于延缓肾功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X2基因 蛋白尿 慢性肾脏病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杏石甘汤及中药穴位敷贴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被引量:56
12
作者 阿爽 常红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035-2038,共4页
目的:探究麻杏石甘汤及中药穴位敷贴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临床价值,旨在提升临床疗效及治疗安全性。方法:110例肺炎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儿(55例)予以常规治疗及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 目的:探究麻杏石甘汤及中药穴位敷贴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临床价值,旨在提升临床疗效及治疗安全性。方法:110例肺炎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儿(55例)予以常规治疗及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麻杏石甘汤及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经不同方案治疗后临床疗效、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儿症状及体征、x线消退时间、不良反应情况及家属对治疗方案及治疗结果满意程度,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儿肺炎复发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90.9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为(6.42±1.23)d,短于对照组(8.54±1.35)d,住院费用为(632.35±63.46)元,少于对照(1124.53±212.45)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症状及体征、x线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药物不良反应率为1.82%,低于对照组12.73%,6个月肺炎复发率为0.00%,低于对照组7.27%,家属满意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85.45%,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麻杏石甘汤及中药穴位敷贴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临床价值极高,经治疗后患儿临床体征及症状显著改善,临床疗效佳,患儿恢复快,花费费用少,复发率低,安全性高,家属高度认可,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肺炎 麻杏石甘汤 中药穴位敷贴 盐酸氨溴索 雾化吸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3
作者 金晓芙 王玲珍 +4 位作者 雷珂 董增义 仲任 赵涵 孙立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81-385,共5页
目的:建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动物模型。方法:通过皮下注射2×10^(7)个Nalm-6细胞形成移植瘤,观察裸鼠体重、活动状态及成瘤状况,取裸鼠外周血、骨髓、肝脾等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了解皮下造模的成功是否伴有全身转移情况... 目的:建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动物模型。方法:通过皮下注射2×10^(7)个Nalm-6细胞形成移植瘤,观察裸鼠体重、活动状态及成瘤状况,取裸鼠外周血、骨髓、肝脾等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了解皮下造模的成功是否伴有全身转移情况。结果:裸鼠皮下注射2×10^(7)个Nalm-6细胞,11.0±2.5 d后可观察到(3-4)×(3-4)mm肿瘤,体重降低,活动不受限,病理切片观察到肝脏、脾脏、骨髓有肿瘤细胞浸润。结论:采用裸鼠成功建立急性B淋巴细胞系白血病皮下肿瘤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BALA/c-nu小鼠 皮下成瘤 微小残留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ano模型的新冠肺炎疫情下护士工作环境需求属性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满孝云 宋砚坤 +1 位作者 张玉钰 王侠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下护士工作环境的需求,为护理管理者在应对新冠肺炎等传染性疾病时制定工作环境优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Kano模型分析技术自行设计新冠肺炎疫情下护理人员工作环境需求调查问卷,对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576... 目的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下护士工作环境的需求,为护理管理者在应对新冠肺炎等传染性疾病时制定工作环境优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Kano模型分析技术自行设计新冠肺炎疫情下护理人员工作环境需求调查问卷,对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576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确定各项需求属性。结果21项护士工作环境需求中,6项为必备属性、5项为魅力属性,其余均为期望属性项目。在象限分析图中,优势区11项、需改进区6项、保留区4项。结论Kano模型应用于护理人员工作环境需求,可识别新冠肺炎疫情下需求的不同属性;护理管理者应该根据Kano模型分析的结果并结合象限图分层次改进服务,满足需求,减轻压力,提升工作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护理工作环境 KANO模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H伴中枢神经系统累及的患儿临床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义江 杨静 +2 位作者 屈文静 王沂霞 李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81-1385,共5页
目的:探讨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伴中枢神经系统(CNS)累及患儿临床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为进一步改善患儿预后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HLH伴CNS累及的45例患儿临床资料,记录患儿临床特征,... 目的:探讨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伴中枢神经系统(CNS)累及患儿临床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为进一步改善患儿预后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HLH伴CNS累及的45例患儿临床资料,记录患儿临床特征,针对可能影响患儿预后危险因素建立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45例患儿中男19例,女26例,中位年龄为4.0(1-15.1)岁,其中EBV感染38例(84.44%),CMV感染1例(2.22%),细菌感染3例(6.67%),结缔组织疾病1例(2.22%),无明确病因2例(4.44%)。27例行腰椎穿刺检查后证实脑脊液异常10例(37.04%);45例患儿中头颅影像学检查异常22例(48.89%)。45例患儿随访1年总生存率为46.67%(21/45),随访3年总生存率为44.44%(20/45),中位生存时间为5.0个月。脑脊液异常患儿随访1年总生存率显著低于脑脊液正常患儿(10 vs 17例)(P<0.05)。未行鞘内注射患儿随访1年总生存显著低于行鞘内注射患儿(10 vs 17例)(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异常、未行鞘内注射及治疗方式均是影响HLH伴CNS累及的患儿预后危险因素(P<0.05)。以上变量引入Cox风险模型行多因素分析显示,脑脊液异常和未行鞘内注射是HLH伴CNS累及的患儿预后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HLH伴CNS累及的患儿临床预后相对较差,部分患儿后遗神经系统病变;而脑脊液异常和未行鞘注治疗是导致患儿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中枢神经系统 临床特征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L-2005和ALL-2009治疗方案对10-18岁新诊断AL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探讨
16
作者 李祥 司绍永 +1 位作者 蔡京京 屈文静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04-1911,共8页
目的:探讨10-18岁新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南市第二妇幼保健院2008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119例10-18岁新诊断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线临床特征、... 目的:探讨10-18岁新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南市第二妇幼保健院2008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119例10-18岁新诊断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线临床特征、诱导治疗缓解效果、远期疗效、复发及死亡情况,并对临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评价。结果:接受ALL-2005方案与ALL-2009方案治疗的患者经诱导治疗后第5周达完全缓解比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19例患者随访5年累积无事件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63.41±3.65)%和(68.95±4.01)%、7年分别为(61.86±3.72)%和(67.22±3.59)%。接受ALL-2005方案和ALL-2009方案治疗的患者随访累积无事件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总复发率、髓外复发率、复发时间及存活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髓外复发组存活率显著高于骨髓复发组(P<0.05);晚期复发组存活率显著高于早期复发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诱导治疗效果、危险度及融合基因是患者临床预后影响因素(P<0.05);而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诱导治疗未缓解及高危是患者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P<0.05)。合并BCR-ABL+患者接受ALL-2009方案治疗存活率显著高于接受ALL-2005方案治疗患者,中危患者随访5年无事件生存率显著高于高危患者,同时接受ALL-2009方案治疗B系ALL患者随访5年无事件生存率显著高于T系患者(P<0.05)。结论:10-18岁新诊断ALL患者采用ALL-2009方案治疗后较ALL-2005方案的生存率略有提高,更适用于合并BCR-ABL+人群;但未能降低复发率;同时性别、诱导治疗效果及危险度与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疗效 预后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