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岛地区历史遗留未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治理建议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帅 曲万隆 +3 位作者 张建伟 邢同菊 王瑞龙 葛育廷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2期172-176,共5页
在最新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青岛市历史遗留未治理矿山的分布情况、开采方式、开采矿种等现状,归纳了因矿山开采产生的破坏地貌景观、引发形成地质灾害、占损浪费土地资源等三种主要类型的问题,分析了现状条件下青岛市历史遗留... 在最新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青岛市历史遗留未治理矿山的分布情况、开采方式、开采矿种等现状,归纳了因矿山开采产生的破坏地貌景观、引发形成地质灾害、占损浪费土地资源等三种主要类型的问题,分析了现状条件下青岛市历史遗留未治理矿山存在六项主要问题,针对每项问题提出了恢复治理的建议和对策,期望青岛市能探索出一个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新思路,尽快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美丽青岛”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遗留矿山 地质环境问题 治理建议 青岛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崂山湾近海扇贝养殖区细菌多样性及环境因子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马景雪 张培玉 +5 位作者 王宗兴 郑明刚 高萍 曲凌云 王波 郑风荣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7-319,共13页
为研究近海扇贝养殖水域水质、细菌种群分布规律以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环境因子的响应,2019年5月至10月采集了青岛市崂山湾青山村近海栉孔扇贝养殖水域不同站位的海水样本,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不同月份海水样本微生物群落结构和... 为研究近海扇贝养殖水域水质、细菌种群分布规律以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环境因子的响应,2019年5月至10月采集了青岛市崂山湾青山村近海栉孔扇贝养殖水域不同站位的海水样本,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不同月份海水样本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差异,探讨了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检测到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52个细菌门,115个纲,其中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主要包括γ-Proteobacteria和α-Proteobacteria纲;②2019年9月,养殖区水样中细菌多样性升高,弧菌多样性下降,且细菌细胞数量达到最高点,说明该养殖区存在爆发弧菌病的可能性;③RDA冗余分析表明,浊度(P=0.027)对养殖密区细菌OUT(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水平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硝酸盐(P=0.017)、浊度(P=0.033)对养殖疏区OTU水平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④不同区域细菌门水平环境因子相关性Heatmap图分析表明,养殖活动会影响近海细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作用程度,从而增加病害发生的可能性。本研究可为贝类疾病的防治及近海海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养殖 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极膜电渗析资源化巯基乙酸钠废水再生巯基乙酸的研究
3
作者 张莉 娄玉峰 +4 位作者 张委 刘方旺 蓝靖 赵宗山 付昆明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0-129,共10页
巯基乙酸钠是硫氨酯尾液的主要成分,因其高毒性、高盐、高化学需氧量的特点,使硫氨酯尾液成为一类极难处理的化工生产废水。通常采用萃取、过滤、酸化和蒸馏等复合工艺进行处理,但这种处理方法存在工艺复杂、成本高及可能产生二次污染... 巯基乙酸钠是硫氨酯尾液的主要成分,因其高毒性、高盐、高化学需氧量的特点,使硫氨酯尾液成为一类极难处理的化工生产废水。通常采用萃取、过滤、酸化和蒸馏等复合工艺进行处理,但这种处理方法存在工艺复杂、成本高及可能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为解决巯基乙酸钠废水资源化利用的难题,采用三隔室双极膜电渗析(Bipolar Membrane Electrodialysis Device,BMED)装置,以巯基乙酸钠转化率、电流效率、平均膜对电压及能耗等作为评价指标,考察操作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电流密度、膜间距对BMED资源化巯基乙酸钠废水处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时间为75 min、电流密度为400 A/m^(2)、反应温度为40℃、膜间距为50μm的优化运行条件下,BMED的巯基乙酸钠转化率为98.32%,电流效率达到86.01%,生产能耗为93.54kW·h/t。该研究结果可为巯基乙酸钠废水生产巯基乙酸提供新的工艺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膜 电渗析 资源化 巯基乙酸钠废水 巯基乙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节O,S共掺杂C_(3)N_(4)中的活性氧生成以促进光催化降解微塑料
4
作者 罗雅丹 郑浩 +3 位作者 李鑫 李锋民 唐华 佘希林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6-49,共14页
用活性氧(ROS)光催化降解微塑料(MPs)被认为是一种环保且可持续处理水生环境中MPs污染的方法。然而,由于传统光催化剂中电荷载流子的低迁移率和快速复合率使得该手段的使用面临较大挑战。本文通过热聚合耦合热溶剂工艺成功制备了氧硫共... 用活性氧(ROS)光催化降解微塑料(MPs)被认为是一种环保且可持续处理水生环境中MPs污染的方法。然而,由于传统光催化剂中电荷载流子的低迁移率和快速复合率使得该手段的使用面临较大挑战。本文通过热聚合耦合热溶剂工艺成功制备了氧硫共掺杂氮化碳纳米片(OSCN)。其中,O、S共掺杂可以有效降低带隙宽度,并提高氮化碳(C_(3)N_(4))的光响应效率。同时,O/S掺杂原子有效增强了电子分布的离域,提高了载流子的分离能力,进一步促进了ROS的形成并提高了材料的光催化性能。与C_(3)N_(4)相比,OSCN对不同类型MPs(传统的石油基MPs—聚乙烯PE和可生物降解的生物基MPs—聚乳酸PLA)的光催化降解效果和矿化率显著提高,其中PE和PLA的质量损失分别增加了32.8%和34.1%。值得注意的是,OSCN产生的·OH和^(1)O_(2)协同催化了PE的降解,而·OH则是引发PLA光解和水解的主要自由基。本研究对光催化技术在水环境MPs污染修复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光催化 共掺杂 氮化碳 降解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妃甸近岸及周边海区碎屑矿物组成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祝贺 衣华鹏 +5 位作者 孙志高 孙万龙 孙文广 王伟 王苗苗 任鹏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6-83,共8页
为探讨曹妃甸近岸及周边海区沉积物碎屑矿物组成特征以及曹妃甸大规模围填海工程对其影响,作者对2013年10月采自曹妃甸及周边海区的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轻重矿物分离的方法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大规模围填海工程在改变曹妃甸岸线形态的... 为探讨曹妃甸近岸及周边海区沉积物碎屑矿物组成特征以及曹妃甸大规模围填海工程对其影响,作者对2013年10月采自曹妃甸及周边海区的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轻重矿物分离的方法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大规模围填海工程在改变曹妃甸岸线形态的同时也改变了其冲淤环境,使得碎屑矿物组分在大规模围填海前后发生一定变化。研究区的沉积物整体以轻矿物为主,平均含量为97.83%,其中曹妃甸近岸平均含量为95.57%;重矿物平均含量为2.17%,其中曹妃甸近岸平均含量为4.43%。研究区的重矿物优势矿物主要有普通角闪石、绿帘石和自生黄铁矿,其中普通角闪石所占比例在曹妃甸近岸达到最高值(36.41%);轻矿物的优势矿物主要有石英、斜长石和风化碎屑,其中石英所占比例也在曹妃甸近岸达到最高值(62.72%)。研究发现,曹妃甸近岸沉积物碎屑矿物相对含量增加而重矿物基本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大规模人工围填海工程对曹妃甸近岸及周边海区沉积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碎屑矿物 组成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填料的人工湿地环境经济价值核算及可持续性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孔范龙 王宏胜 +3 位作者 郗敏 张文昊 王森 杨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86-1794,共9页
为科学评价人工湿地的环境经济价值及可持续发展潜力,以3种典型的人工湿地(填料分别为砾石、沸石和陶粒)为研究对象,采用能值分析的方法,在人工湿地概念化设计的基础上分别核算3种人工湿地系统的环境经济价值,评价其可持续性。结果表明,... 为科学评价人工湿地的环境经济价值及可持续发展潜力,以3种典型的人工湿地(填料分别为砾石、沸石和陶粒)为研究对象,采用能值分析的方法,在人工湿地概念化设计的基础上分别核算3种人工湿地系统的环境经济价值,评价其可持续性。结果表明,3种人工湿地的环境经济价值相差不大,砾石1.30×10^(18) sej·a^(-1)、沸石1.20×10^(18) sej·a^(-1)和陶粒1.21×10^(18) sej·a^(-1),其中资源价值是其主要部分,分别占环境经济价值的81.54%、79.97%、80.20%;3种人工湿地的成本价值分别为砾石1.63×10^(17)sej·a^(-1)、沸石6.53×10^(16) sej·a^(-1)和陶粒7.87×10^(16) sej·a^(-1),其中建设成本价值所占比重最大,分别占成本价值的94.48%、91.27%和91.86%;3种人工湿地系统的经济效益比较接近,砾石(1.137×10^(18) sej·a^(-1))>沸石(1.135×1018 sej·a^(-1))>陶粒(1.131×1018sej·a^(-1)),而效益/成本比率呈现较明显差异,沸石(17.38∶1)>陶粒(14.37∶1)>砾石(6.98∶1);3种人工湿地系统的可持续性均较高,可持续性指数依次为沸石(209.29)>陶粒(137.11)>砾石(36.11)。环境经济价值中,资源价值占绝对优势,这表明中水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可以降低系统对环境的压力并发挥中水回收利用的潜力。沸石填料的人工湿地相对于其他两种类型的人工湿地具有环境经济效益最为显著、环境负载率最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高等优势,该研究可为人工湿地的填料选择及建设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填料 能值分析 环境经济价值 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玄武岩纤维专用浸润剂体系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孙靖宇 张建伟 +2 位作者 杨超 佘希林 刘嘉麒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5-255,共11页
针对玄武岩纤维专用浸润剂研发不足的问题,围绕目前已经或有望用于玄武岩纤维上浆的5种主要浸润剂体系,即环氧树脂、聚氨酯、环氧树脂/聚氨酯、硅烷或改性硅烷、有机/无机复合体系,根据体系中的主要成分成膜剂的不同,综述和对比了浸润... 针对玄武岩纤维专用浸润剂研发不足的问题,围绕目前已经或有望用于玄武岩纤维上浆的5种主要浸润剂体系,即环氧树脂、聚氨酯、环氧树脂/聚氨酯、硅烷或改性硅烷、有机/无机复合体系,根据体系中的主要成分成膜剂的不同,综述和对比了浸润剂、玄武岩纤维和基体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以及复合材料的性能,总结了各体系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此外,介绍了以淀粉-磷酸盐体系、聚丙烯、离子液体为代表的新兴浸润剂体系。最后,探讨了连续玄武岩纤维专用浸润剂的设计原则,提出连续玄武岩纤维浸润剂体系的研究目前亟待解决的关于研究体量和成果转化的2大问题及其未来发展的前景,以期为玄武岩纤维应用领域的拓展和深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纤维 专用浸润剂 环氧树脂 聚氨酯 环氧/聚氨酯 硅烷或改性硅烷 成膜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径聚乙烯微塑料对农田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书铭 陈飞潼 +1 位作者 孔范龙 姜志翔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7-397,共11页
通过开展为期180 d的土壤培养试验,全面探究了粒径水平(毫米级、微米级和纳米级)对聚乙烯微塑料(PE-MP)介导的农田土壤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特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结束后,3种粒径PE-MP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微米级PE-MP... 通过开展为期180 d的土壤培养试验,全面探究了粒径水平(毫米级、微米级和纳米级)对聚乙烯微塑料(PE-MP)介导的农田土壤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特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结束后,3种粒径PE-MP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微米级PE-MP(μMP)的提高效果最为显著。3种粒径PE-MP均显著降低了土壤NH_(4)^(+)-N含量,以毫米级PE-MP(m MP)和μMP的降低程度更为显著;m MP和μMP均显著降低了土壤NO_(3)^(-)-N的含量,而纳米级PE-MP(n MP)对NO3--N含量无显著影响。3种粒径PE-MP均显著降低了土壤p H,以n MP的作用最为显著;m MP显著增加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而n MP显著降低了DOC含量。PE-MP整体上表现出提高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而降低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的结果。具体而言,m MP和μMP显著降低了不稳定碳利用相关微生物(如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而nMP显著提高了较稳定碳利用相关微生物(如Penicillium)的相对丰度和显著降低了氮转化相关微生物(Myxococcota)的相对丰度。上述结果证实,粒径对PE-MP介导的土壤特性变化的影响因具体指标的不同而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这就要求在对PE-MP进行潜在环境风险评估时,需要充分考虑PE-MP在不同粒径水平下对各土壤特性影响结果之间的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土壤团聚体 土壤微生物 土壤固碳 纳米微塑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玄武岩纤维毛毡对变频压缩机的降噪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文龙 张蕾 +3 位作者 张建伟 邵明伟 孙盛雷 万升理 《声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21,共6页
玄武岩纤维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无机纤维材料,其多孔结构被证实具有较好的吸声性能。为了探究掺玄武岩纤维毛毡的隔声效果,将掺玄武岩纤维毛毡与普通棉纺纤维毛毡包裹在同一个变频压缩机上并测试在多种工况和不同工作频率下的噪声大小,分... 玄武岩纤维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无机纤维材料,其多孔结构被证实具有较好的吸声性能。为了探究掺玄武岩纤维毛毡的隔声效果,将掺玄武岩纤维毛毡与普通棉纺纤维毛毡包裹在同一个变频压缩机上并测试在多种工况和不同工作频率下的噪声大小,分析掺玄武岩纤维毛毡对变频压缩机的降噪作用。在同一室外工况下,变频压缩机的噪声随着其工作频率的升高而升高。在变频压缩机频率运行的低频段45 Hz、中频段65 Hz和高频段85 Hz所对应三个工作频率时的噪声都随着室外侧干球温度的上升有小幅度的升高。掺玄武岩纤维毛毡与普通棉纺纤维毛毡对变频压缩机的隔声效果在高频段均好于低频段。相同工作频率下,掺玄武岩纤维毛毡相对于普通棉纺纤维隔声毛毡具有更好的降噪效果,且在室外侧干球温度较低时隔声效果更好。文中研究可为玄武岩纤维在降低噪声污染应用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纤维 变频压缩机 噪声 隔声 降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小清河氮磷污染物入海通量估算
10
作者 王方钰 娄琦 +1 位作者 崔晓莹 李正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7-54,共8页
针对河流污染物通量监测中单个数据源无法获取完整通量或通量结果准确度不高的现实情况,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河流污染物入海通量估算方法,并利用示范河流小清河2018—2020年的氮磷污染物浓度及径流量监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与研究... 针对河流污染物通量监测中单个数据源无法获取完整通量或通量结果准确度不高的现实情况,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河流污染物入海通量估算方法,并利用示范河流小清河2018—2020年的氮磷污染物浓度及径流量监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与研究。基于小清河入海断面的监测数据,利用Monte Carlo抽样模拟和LOADEST模型分别估算自动监测和人工监测水质数据条件下小清河入海的总氮(TN)、总磷(TP)污染物月通量及上下限值,选取其中可利用月通量值进行比对和整合后,得到基于多源数据的小清河氮磷污染物入海年通量及波动范围。结果表明:多源数据的应用有效弥补了单一数据源估算污染物通量的不足,实现污染物入海年通量估算的同时提升了估算结果的准确度,小清河氮磷污染物入海年通量估算误差整体在25%以内;研究期间TN入海通量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TP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该研究结果可为准确获取河流污染物入海通量值,实施流域氮磷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水质监测 小清河 入海通量 误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喷施高螯合率山梨醇螯合钾对芹菜产量、品质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1
作者 张静 孙伟 +7 位作者 张子琪 石祥 赵立 朱健龙 郑瑞丽 张明霞 刘可忠 颜冬云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0-539,共10页
本试验以温室大棚种植实心芹菜为研究对象,设叶面喷施清水对照(CK),喷施实验室自制螯合率为60%(CR60)、70%(CR70)、80%(CR80)、90%(CR90)和100%(CR100)的山梨醇螯合钾,共6个处理,探究叶面喷施不同螯合率山梨醇螯合钾对芹菜收获期产量、... 本试验以温室大棚种植实心芹菜为研究对象,设叶面喷施清水对照(CK),喷施实验室自制螯合率为60%(CR60)、70%(CR70)、80%(CR80)、90%(CR90)和100%(CR100)的山梨醇螯合钾,共6个处理,探究叶面喷施不同螯合率山梨醇螯合钾对芹菜收获期产量、品质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CK处理相比,叶面喷施不同螯合率的山梨醇螯合钾均能促进芹菜生长,提高产量,以CR90处理增产效果最佳,较CK处理显著增产27.9%。(2)CR90和CR100处理的叶柄硝酸盐含量与CR60、CR70、CR80处理相比分别显著降低13.8%~28.4%、21.2%~34.6%,叶片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2.34%~18.9%、13.2%~27.9%;与CK、CR60、CR70处理相比,CR90处理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提高57.4%~82.9%;CR90处理的叶柄可溶性蛋白含量比CK、CR60、CR70、CR100处理显著增加16.3%~28.9%,CR70处理的叶片可溶性蛋白较CR60处理显著增加29.0%;CR100处理的叶柄、叶片可溶性固形物比CK、CR60、CR70、CR80、CR90处理分别显著增加4.26%~11.4%、17.0%~35.2%。(3)不同螯合率处理较CK处理均提高了收获期芹菜的钾素含量与累积量,以CR90处理提升幅度最为显著,芹菜叶片、叶柄和根系钾素含量分别提高38.6%、11.8%和17.4%,钾素累积量分别提高33.60%、61.8%和35.1%;基于土壤钾素表观平衡发现,各处理均可促进植株吸收土壤钾素,其中不同处理的土壤钾素盈余量为K_2O 12.11~85.60 kg/hm^(2),CR90处理的盈余量最少,为12.11 kg/hm^(2)。可见,在芹菜生长旺盛期喷施高螯合率的山梨醇螯合钾肥,可增加芹菜产量,提高其营养品质,降低硝酸盐含量,提高叶面钾肥贡献率,其中以螯合率90%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螯合率 山梨醇螯合钾 芹菜 产量与品质 钾素吸收与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对饱和多孔介质中土壤胶体与铜共运移的影响及机制
12
作者 龚佳琪 董亚楠 +1 位作者 徐绍辉 林青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6-447,共12页
土壤环境中普遍存在的胶体物质深刻地影响着污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迁移转化,而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的污染物,其对胶体及胶体协同污染物运移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此,以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微塑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砂柱实验,结合沉... 土壤环境中普遍存在的胶体物质深刻地影响着污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迁移转化,而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的污染物,其对胶体及胶体协同污染物运移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此,以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微塑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砂柱实验,结合沉降实验及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等手段,探讨微塑料对土壤胶体、铜(Cu^(2+))及其共运移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PS通过与土壤胶体异质聚集、竞争多孔介质表面沉积位点及空间位阻作用,促进了土壤胶体的迁移,且在Cu^(2+)存在时,促进作用更显著。与土壤胶体相比,低浓度低吸附性的PS对Cu^(2+)迁移的影响不明显,83.47%的Cu^(2+)以溶解态的形式迁移,而土壤胶体作用下35.25%的Cu^(2+)以胶体态的形式迁移。PS虽然增强了土壤胶体的移动性,但是降低了其对Cu^(2+)的吸附,促进了溶解态Cu^(2+)的迁移,对总Cu的出流浓度没有显著影响。此外,PS的移动性也受到土壤胶体和Cu^(2+)的影响。总体而言,土壤环境中的微塑料不仅直接与Cu^(2+)相互作用,而且还可以改变土壤胶体的性质,胶体性质的改变可能是微塑料影响Cu环境行为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胶体 微塑料 CU 多孔介质 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菲复合污染对分蘖期水稻根系生理特性和污染物积累的影响
13
作者 宋欣录 范书红 +4 位作者 武桄旗 展梦琪 侯倩 李明月 徐艳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1-529,共9页
土壤污染中经常存在重金属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的情况,污染物通过根系进入植物体内,严重危害作物生产安全。为探究复合污染对作物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菲、铜和铜-菲复合污染下分蘖期水稻生理生化特性和根系中铜与菲的积累特征。结... 土壤污染中经常存在重金属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的情况,污染物通过根系进入植物体内,严重危害作物生产安全。为探究复合污染对作物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菲、铜和铜-菲复合污染下分蘖期水稻生理生化特性和根系中铜与菲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复合污染下水稻的电解质渗透率较菲污染处理高出16.08百分点;污染处理的水稻根系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P<0.05)降低,但复合污染与单一污染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复合污染下水稻根内与根际的菲含量分别为0.59 mg·kg^(-1)和6.51 mg·kg^(-1),显著(P<0.05)高于菲污染处理(0.01 mg·kg^(-1)和3.63 mg·kg^(-1));水稻根系的铜含量为48.28~74.18 mg·kg^(-1),复合污染与单一污染处理的铜含量无显著差异。综上,铜-菲复合污染并未加强对水稻抗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但显著增加了水稻根系与根际土壤中的菲含量,加重菲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迁移转化 复合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污水污泥-浒苔共热解生物质炭对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的影响及其机制
14
作者 花玉婷 于纪民 +5 位作者 纪滨玲 刘斌 陈飞潼 任海溪 郗敏 姜志翔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6,共12页
针对生物质炭在滨海湿地土壤改良应用过程中对土壤有机碳(SOC),尤其是对微生物残体碳(MNC)的影响及其微生物作用机制不清楚的问题,以城市污水污泥和浒苔为原料,在不同条件下制备了6种生物质炭,开展了为期100 d的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结果... 针对生物质炭在滨海湿地土壤改良应用过程中对土壤有机碳(SOC),尤其是对微生物残体碳(MNC)的影响及其微生物作用机制不清楚的问题,以城市污水污泥和浒苔为原料,在不同条件下制备了6种生物质炭,开展了为期100 d的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温(700℃)热解污泥生物质炭(特别是经海藻酸钠改性的污泥‒浒苔共热解生物质炭,SA-SEB7)显著增加SOC含量,却显著降低MNC含量。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对不同处理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分析发现,高温热解污泥生物质炭处理的PLFA总量较对照未发生显著变化,而低温热解污泥生物质炭(特别是经海藻酸钠改性的污泥‒浒苔共热解生物质炭,SA-SEB3)显著增加了PLFA总量,表明高温热解污泥生物质炭对MNC产生量影响较小,而低温热解污泥生物质炭则会增加MNC的产生量;高温热解污泥生物质炭处理中放线菌等K-策略菌群的相对丰度提高,而革兰氏阴性菌等r-策略菌群的相对丰度下降,微生物群落这一转变可能会使得K-策略菌群将r-策略菌群产生的MNC作为自身生长所需氮源而被再利用。总体上,SA-SEB7表现出更大的提高滨海湿地土壤SOC含量的潜力,其主要贡献来源于生物质炭自身稳定有机碳的输入,而不是通过促进MNC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滨海湿地土壤 微生物残体碳 磷脂脂肪酸法 微生物碳利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卤石配方施肥对苹果产质量及土壤典型性状的影响
15
作者 曾凡鹤 谭慧婷 +5 位作者 石祥 赵立 朱健龙 刘可忠 范晓晖 颜冬云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6,共9页
在控制等量氮、磷、钾的前提下,在山东即墨开展连续2年田间试验,探究杂卤石配施硫酸钾对苹果生长及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硫酸钾(S)相比,杂卤石配施硫酸钾显著促进苹果生长,提升土壤质量。其中,基础施肥期16%杂卤石+84%硫酸... 在控制等量氮、磷、钾的前提下,在山东即墨开展连续2年田间试验,探究杂卤石配施硫酸钾对苹果生长及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硫酸钾(S)相比,杂卤石配施硫酸钾显著促进苹果生长,提升土壤质量。其中,基础施肥期16%杂卤石+84%硫酸钾配施(SP)处理产量最高,显著高于S处理(P<0.05),两年平均增幅达24.00%;与S相比,杂卤石配施硫酸钾处理一定程度上提升果实VC、可溶性固形物、花青苷、可溶性糖等品质指标含量,但处理间大多差异不显著(P>0.05)。与S处理相比,杂卤石配施硫酸钾处理有效缓解土壤酸化,增强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其中,SP与SP1处理(基础施肥期16%杂卤石+84%硫酸钾肥配施、坐果期8%杂卤石+92%硫酸钾配施)土壤pH分别平均提升0.32、0.45个单位;SP1处理显著增加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P<0.05),分别平均提高34.97%、32.10%。与S处理相比,SP处理根区土壤微生物丰富度提高,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其中,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分别提高12.15%、4.04%,酸杆菌门相对丰度提高7.53%,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降低5.72%。综上,与单施硫酸钾相比,杂卤石部分代替硫酸钾对胶东苹果产区果实增产提质、改善土壤环境具有积极意义,且仅在基础施肥阶段以16%的杂卤石代替硫酸钾施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卤石 苹果 产质量 土壤化学性质 根区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流缺氧MBBR-AAO工艺性能优化与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
16
作者 邓傲 赵骥 +3 位作者 陈群 王媛媛 于德爽 王晓霞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5-112,共8页
本研究以实际城镇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缺氧MBBR-AAO(AM-AAO)工艺,并通过联合调控进水C/N比、内回流比、水力停留时间(HRT)、温度等,探究工艺脱氮除磷性能变化及活性污泥与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结果表明,经过263 d的运行调控,工... 本研究以实际城镇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缺氧MBBR-AAO(AM-AAO)工艺,并通过联合调控进水C/N比、内回流比、水力停留时间(HRT)、温度等,探究工艺脱氮除磷性能变化及活性污泥与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结果表明,经过263 d的运行调控,工艺达到稳定状态(HRT=7 h,温度约为25℃,内回流=250%,SRT=40 d,污泥回流=50%和缺氧池填料填充率=30%),厌氧池具有较好的COD去除和磷酸盐释放性能,COD去除量和PO4_(3)^(-)-P释放量(PRA)分别为188.67、74.09 mg,可为后续吸磷反应提供充足的内碳源;缺氧池中主要发生外源反硝化除磷过程,PO4_(3)^(-)-P吸收量和缺氧池出水NO_(3)^(-)-N分别为36.96、8.11 mg/L;好氧池中存在较好的硝化和吸磷性能,可氧化16.34 mg/L的NH_(4)^(+)-N,同时吸收41.78 mg的磷酸盐。另外,NH_(4)^(+)-N去除率最大值为98.57%,TIN和COD去除率分别为83.08%、86.16%,出水NO_(3)^(-)-N、PO4_(3)^(-)-P质量浓度分别为6.64、0.42 mg/L。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氨氧化菌属(Ellin6067和Nitrosomonas,0.04%~0.12%)和亚硝酸盐氧化菌属(Nitrospira,0.02%~0.04%)保证了硝化反应的充分进行;聚糖菌属(Candidatus_Competibacter和Defluviicoccus,3.49%~4.46%)在内源反硝化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聚磷菌属(Defluviimonas、Dechloromonas和Comamonadaceae科,3.79%~9.35%)保障了较好的除磷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水 脱氮除磷 泥膜复合 连续流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Mn-BC(生物炭)填料球三元微电解对稻田镉和啶虫脒复合污染的去除效果及机制研究
17
作者 翟天宇 张健 +4 位作者 王春晖 陈德亮 杨国先 王森 孔范龙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0-568,共9页
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了Fe-Mn-BC(生物炭)填料球,研究了其对镉(Cd)和啶虫脒(Ace)的吸附性能及在室内模拟条件下对稻田Cd和Ace的强化去除效果。结果表明,Fe-Mn-BC微电解填料对Cd和Ace的吸附量分别为6.29和23.62 mg·kg^(-1),吸附效率... 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了Fe-Mn-BC(生物炭)填料球,研究了其对镉(Cd)和啶虫脒(Ace)的吸附性能及在室内模拟条件下对稻田Cd和Ace的强化去除效果。结果表明,Fe-Mn-BC微电解填料对Cd和Ace的吸附量分别为6.29和23.62 mg·kg^(-1),吸附效率分别是沸石球的2倍和4倍;Fe-Mn-BC填料球对稻田中Cd和Ace的去除效率约为85.00%。Fe-Mn-BC填料球阳极的Fe和Mn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电子破坏Ace的化学键,将其分解为小分子物质〔N-(6-氯-3-吡啶)甲基-N-甲基乙酰胺、IM1-4等〕,进一步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Cd则主要通过Fe-Mn-BC填料球吸附和沉淀途径被去除。研究结果可为稻田Cd和Ace复合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n-BC 三元微电解 啶虫脒 稻田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栖动物群落扰动作用对沉积物-水界面生源要素的影响
18
作者 郭丽 邓一深 +3 位作者 张文馨 张倩 李凡一 于政达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474-3486,共13页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生物扰动作用是维持淡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对底栖动物群落与单一物种生物扰动作用异同的认识还十分有限。以微生境反应器培养五种典型底栖动物种群及其群落,通过测定底栖动物生物扰动作用引...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生物扰动作用是维持淡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对底栖动物群落与单一物种生物扰动作用异同的认识还十分有限。以微生境反应器培养五种典型底栖动物种群及其群落,通过测定底栖动物生物扰动作用引起的沉积物、上覆水中营养盐(NH_(3)-N、NO_(2)^(-)-N、NO_(3)^(-)-N和DTP)及溶解有机碳(DOC)的含量变化,同时计算各组单位生物量引起的元素变化量,探究单物种和生物群落扰动作用的差异以及对沉积物-水界面生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物种扰动作用导致沉积物NH_(3)-N含量降低(P<0.05),并使整个体系中NO_(3)^(-)-N含量增加(P<0.05),但对DTP无显著影响(P>0.05);而群落扰动作用则促进体系NH_(3)-N的增加(P<0.05),使上覆水中NO_(3)^(-)-N向沉积物沉积,同时引起上覆水DTP含量显著上升(P<0.05)。单物种的独立扰动皆促进上覆水DOC含量降低(P<0.05),霍甫水丝蚓的生物扰动导致沉积物的DOC含量降低且为唯一产生影响的物种(P<0.05),而群落中各物种相互作用导致体系DOC浓度无变化(P>0.05)。单物种/群落单位生物量对各类物质分布存在明显差异,霍甫水丝蚓的生物扰动作用对于上覆水和沉积物中的单位生物量C、N、P变化影响最为显著,但其扰动作用在群落组合中受到抑制,表明单位生物量扰动强度较大的物种,其扰动强度在群落中更容易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生物扰动作用 群落 生源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靖海湾松江鲈鱼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2
19
作者 滕瑶 陈碧鹃 +5 位作者 夏斌 曲克明 冯娟 崔正国 张旭志 丁东生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41,共8页
根据2014~2016年夏季对靖海湾松江鲈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表层海水中营养盐和重金属等相关环境因子的连续监测数据,运用综合质量指数法对该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分别采用有机污染指数法、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法和主成... 根据2014~2016年夏季对靖海湾松江鲈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表层海水中营养盐和重金属等相关环境因子的连续监测数据,运用综合质量指数法对该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分别采用有机污染指数法、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从不同方面分析该海域的水质情况。结果显示,靖海湾保护区海水环境综合质量指数范围为1.04~1.69,评价等级为轻污染。有机污染指数范围为4.66~9.23,处于严重有机污染状态。根据营养化评价模式分析得出,2014年靖海湾保护区处于富营养状态,2015年和2016年均处于氮限制潜在性富营养状态。主成分分析显示,溶解无机氮(DIN)、As、Zn具有较高正载荷,为影响该海域水质的主要环境因子,应予以重点监测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靖海湾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生态环境质量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崂山近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被引量:8
20
作者 柴然 冯娟 +6 位作者 陈碧鹃 夏斌 孙雪梅 王晓晓 陈聚法 崔正国 曲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30,共10页
为了解山东省青岛市崂山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6~2017年的春、夏、秋3个季节在该海域设置15个监测站位进行调查,并同步监测海区环境因子。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2门31属69种。其中,硅藻门(Bacil... 为了解山东省青岛市崂山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6~2017年的春、夏、秋3个季节在该海域设置15个监测站位进行调查,并同步监测海区环境因子。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2门31属69种。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为绝对优势门类,共25属60种,甲藻门(Pyrrophyta)有6属9种。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变化范围为(732.10~1142.19)×10^4 cell/m^3,平均为937.15×10^4 cell/m^3。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季节变化明显,2016年最高峰出现在秋季;2017年最高峰出现在夏季;空间分布上,春、夏2个季节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指数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较好,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春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季节变化不大,2016和2017年相似性高达70%左右,但夏、秋季的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季节变化较大,相似性仅为40%左右,这主要与环境因子变化有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平均值与化学需氧量(COD)的相关系数最高,最高值为0.536,其次与之相关的双因子组为pH与COD、COD与无机氮(DIN)、溶解氧(DO)与COD。因此,崂山近岸海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关键限制因子为COD、pH、DIN和D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崂山近岸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