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蒙的文学风景与1980年代——以《在伊犁》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王金胜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172,共12页
《在伊犁》是作家王蒙重建主体、文学与社会生活关系的重要实践。小说通过伊犁生活风景的“发现”,重建文学与生活、主体与历史的关系。主体的心灵和精神状态,决定了王蒙文学风景的呈现方式、外在形貌和内在品质。本真主体的能动介入使... 《在伊犁》是作家王蒙重建主体、文学与社会生活关系的重要实践。小说通过伊犁生活风景的“发现”,重建文学与生活、主体与历史的关系。主体的心灵和精神状态,决定了王蒙文学风景的呈现方式、外在形貌和内在品质。本真主体的能动介入使伊犁风景具有强烈的体验性和浓郁的氛围感,造就了伊犁风景的整体性存在。除了体验性和整体性,伊犁风景具有内在的历史性,关联着1980年代的文学场,乃至“新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广阔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蒙 《在伊犁》 文学风景 风景的发现 198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性”与文学批评美学范式的重建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海波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7,共9页
“文学性”不断成为文学批评活动中的热点话题,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当下文学批评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呈现出理论批评界对社会问题、学术问题、文学问题的重大关切。如何在新的文学批评范式下建构文学批评的话语体系,依... “文学性”不断成为文学批评活动中的热点话题,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当下文学批评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呈现出理论批评界对社会问题、学术问题、文学问题的重大关切。如何在新的文学批评范式下建构文学批评的话语体系,依然是讨论的焦点。从“重写文学史”到“文学性”问题的讨论,表现出因为文学性的缺失或非文学性因素的增强而引发的焦虑,与此同时,相关文学理论或批评方法诸如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等的引入,但往往出现与其问题讨论初衷不尽一致的现象。因此,在文学批评活动中,重建文学批评话语及其美学范式,是“文学性”问题讨论的重要目标,如何回到文学常识,在价值重构中重建文学性,是一个需要直面并回答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性 文学批评 美学范式 价值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子是“第三代诗人”吗--一个重写诗歌史的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冯强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0-137,共8页
诸多诗歌选本和当代文学史著作都将海子视为“第三代诗人”,这一划分背后的依据主要是年代学和年龄意义上的,即便历史文献能够提供一些证据,但缺少更深层次的理念判断。“第三代诗人”的行动性主要奠基于个人,即韩东所说的“第二次背叛... 诸多诗歌选本和当代文学史著作都将海子视为“第三代诗人”,这一划分背后的依据主要是年代学和年龄意义上的,即便历史文献能够提供一些证据,但缺少更深层次的理念判断。“第三代诗人”的行动性主要奠基于个人,即韩东所说的“第二次背叛”,海子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提出了与“个人写作”不同的理念,一种介于大地与教堂、抒情诗和史诗之间的范式以及另一种行动性,以此为坐标,重写诗歌史就显得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子 第三代诗人 个人写作 行动性 重写诗歌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想象一个整体性的世界:现代境遇下的个体与小说——论胡学文《龙凤歌》兼及《有生》
4
作者 王金胜 王璇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8-167,共10页
如何在特定境遇和情感结构中,以个体的立场、方式重建一个整体性的世界,是小说所承担的一项“史诗”性使命。胡学文的长篇小说《龙凤歌》以人物的具身性,借助生命本真体验重建生活和世界图景。作为现代思想、文化的叙事征候,小说呈现出... 如何在特定境遇和情感结构中,以个体的立场、方式重建一个整体性的世界,是小说所承担的一项“史诗”性使命。胡学文的长篇小说《龙凤歌》以人物的具身性,借助生命本真体验重建生活和世界图景。作为现代思想、文化的叙事征候,小说呈现出意义的未完成性、不确定性和敞开性。小说的“现代”形式、气质既是整体性世界失却的表征,亦显露出以个人、内心为基石反思“现实”、重构世界,以重建整体性的路径、方式以及面临的处境与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学文 《龙凤歌》 具身经验 现实主义 整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曜”之士的战斗姿态和政治目的——从朗西埃政治美学思想观《野草》中的“无物之阵”
5
作者 刘东方 魏佳欣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23,34,共8页
朗西埃曾把集结或共识的程序权力的组织、地方与角色的分配,以及表面正当化的分配体系定义为“治安”,在朗西埃看来,“治安”携带某种集体规训化意味;鲁迅《野草》中存在一个由无主名无身份,不可睹不能触的“伪士”群体无意识聚集在一... 朗西埃曾把集结或共识的程序权力的组织、地方与角色的分配,以及表面正当化的分配体系定义为“治安”,在朗西埃看来,“治安”携带某种集体规训化意味;鲁迅《野草》中存在一个由无主名无身份,不可睹不能触的“伪士”群体无意识聚集在一起的“无物之阵”,二者恰不谋而合。与这一“无物之阵”相对的是一个手举投枪的“内曜者”——战士,欲求冲破这种治安秩序,以达到突破既有感知分配政治目的,这种颉颃对抗的因素贯穿于《野草》始终。本文以朗西埃“政治—治安”这一独特的政治美学思想为切入点,探究鲁迅笔下“无物之阵”的内在隐喻和其背后伫立着的鲁迅的战斗姿态与政治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 朗西埃政治美学 “无物之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V啊V啊”格式的场景描摹功能
6
作者 李静文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63,共10页
在四言格式“X啊X啊”中,X由名词变为动词时,其构式义呈现列举性淡化而描摹性增强的趋势。“V啊V啊”体现了汉语对言明义的传统表达方式,通过对比名词列举、动词交替及反复体表达可见,“V”如果不对着说也就失去了主观性及交互主观性功... 在四言格式“X啊X啊”中,X由名词变为动词时,其构式义呈现列举性淡化而描摹性增强的趋势。“V啊V啊”体现了汉语对言明义的传统表达方式,通过对比名词列举、动词交替及反复体表达可见,“V”如果不对着说也就失去了主观性及交互主观性功能。说话者借助“V啊V啊”的渐进性描摹实现场景铺排与情感传递,通过其累进性描摹达成增情效果。在语篇层面,基于汉语流水句与话题链的特点,该构式通过持续的时间描摹推动焦点平行移动,实现视角转换,契合汉语散点透视的叙事特征。随着行为量度的累进叠加至有界终点,“V啊V啊”有效桥接不同场景,完成移步换景的情节叙事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景法 四言格 场景描摹 主观示情 重言互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论“文学性”发微 被引量:1
7
作者 冯强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2-40,共9页
俄国形式主义把文学理解为一个语言系统,自诞生起,它就带有一种超越自我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文学性”作为可感的语言差异性活动就发生在对语言系统的持续偏离中。这也正是“文学”这一“建制”摆脱、打破和置换一切建制的“奇怪”... 俄国形式主义把文学理解为一个语言系统,自诞生起,它就带有一种超越自我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文学性”作为可感的语言差异性活动就发生在对语言系统的持续偏离中。这也正是“文学”这一“建制”摆脱、打破和置换一切建制的“奇怪”之处。借助巴赫金的形式主义批评、卡尔维诺的“文学机器”说以及骆一禾的“诗歌共时体”,文章尝试将形式主义“文学性”置入文明论的视域,赋予其总体性和施行性,充分释放其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性 俄国形式主义 “童话-神话”机制 文明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时期女作家作品在北美地区译介研究的特征探析
8
作者 于桢桢 曹萌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0-206,共7页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坛形成了以张洁、王安忆、张辛欣、残雪、陈染、林白等女作家为代表的新时期女作家群。新时期女作家写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开始,几十年来创作出众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探讨社会变革,批判男权制度和社...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坛形成了以张洁、王安忆、张辛欣、残雪、陈染、林白等女作家为代表的新时期女作家群。新时期女作家写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开始,几十年来创作出众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探讨社会变革,批判男权制度和社会弊病,关注人的精神世界。这些作品代表了中国新时期女作家对社会与自身勇敢的探索,呈现出优秀的思想特质与高超的艺术水平。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北美地区研究者立足西方视角,运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对这些作品进行了译介与研究,形成了独有的研究特色,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本文将对这些译介与研究进行分析,以期从新的视角理解这些作家作品,并加强中美间的文学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以来 中国新时期 文学理论与批评 张辛欣 王安忆 张洁 林白 男权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事件与作为事件的小说——以孙甘露《千里江山图》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王金胜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2年第6期65-74,共10页
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描述1930年代初期的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事件意义上,在历史事件的发生、转变与完成过程中,关注偶然性和普遍主义原则的辩证,塑造“真正的行动者”形象。小说本身便是一个文学事件,其终极目的不在如实再现重大... 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描述1930年代初期的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事件意义上,在历史事件的发生、转变与完成过程中,关注偶然性和普遍主义原则的辩证,塑造“真正的行动者”形象。小说本身便是一个文学事件,其终极目的不在如实再现重大历史事件,而在通过回溯历史发现一种普遍原则,抵抗当下历史文化语境中事件所面临的“非事件化”境遇。作为一个文学事件,《千里江山图》既是历史的再铭刻,更是在重新事件化中的再启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甘露 《千里江山图》 事件 文学事件 非事件化 普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明炜的超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10
作者 吕周聚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2-207,共6页
作为70后诗人,宋明炜发表作品的时间与第三代诗人登上文坛的时间相差无几,但他却走出了一条与第三代诗人不同的创作道路--他不是书写外在的日常生活,而是着重书写自己内心里的幻想、想象,呈现出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他不以现实生活中... 作为70后诗人,宋明炜发表作品的时间与第三代诗人登上文坛的时间相差无几,但他却走出了一条与第三代诗人不同的创作道路--他不是书写外在的日常生活,而是着重书写自己内心里的幻想、想象,呈现出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他不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作为抒写对象,现实生活中的人与物只是其创作的一点因由,是折射其内在心灵的一面镜子,无论是观赏西洋名画,还是品读前人的文学经典,都是为了呈现自己的内在思想情感;虚无飘渺的梦境呈现出诗人复杂的潜意识世界,成为诗人创作的灵感来源;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出入于天地宇宙之间,翱翔于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这些带有科幻色彩的作品,关注人类的生存危机,具有浓郁的人文关怀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炜 幻想 梦境 超现实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的杂文艺术:“设类取譬”与“反听”之辨
11
作者 姜振昌 孙康正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31,共8页
“设类取譬”是鲁迅杂文捭阖中的“反听”思辨艺术。一是用作相形的“比喻”使“情事易达”并以少胜多,二是以创造形象为目标并把“类型”隐喻成具有典型性和普遍反省意义的“社会相”,三是让“类型”成为通篇立论的由头或支点,在开合... “设类取譬”是鲁迅杂文捭阖中的“反听”思辨艺术。一是用作相形的“比喻”使“情事易达”并以少胜多,二是以创造形象为目标并把“类型”隐喻成具有典型性和普遍反省意义的“社会相”,三是让“类型”成为通篇立论的由头或支点,在开合、纵放的触类旁通辨析中构成隐喻的“转义”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杂文 设类取譬 比喻 社会相 触类旁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学视域下文学创作的时代性考量——评王金胜的《陈忠实论》
12
作者 李伟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2年第2期208-213,共6页
陈忠实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学界关注热点更多集中于他的小说创作,而其他文学体裁的研究价值与文学意义并没有得到深入的挖掘。20世纪关于陈忠实文学创作的整体性研究寥寥无几,新世纪以来,陆续出版为陈忠实立论评传的著作,其... 陈忠实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学界关注热点更多集中于他的小说创作,而其他文学体裁的研究价值与文学意义并没有得到深入的挖掘。20世纪关于陈忠实文学创作的整体性研究寥寥无几,新世纪以来,陆续出版为陈忠实立论评传的著作,其中作家论研究有:畅广元的《陈忠实论:从文化角度考察》(2003年)、公炎冰的《踏过泥泞五十秋:陈忠实论》(2002年)、李建军的《陈忠实的蝶变》(2017年)等,以文本研究与作家创作心理为基点,采取作家论和作品论的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论 当代文学史 李建军 文学意义 畅广元 陈忠实 整体性研究 文学体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是传奇,也是丰碑——读铁流报告文学新作《靠山》
13
作者 周海波 肖文竹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2年第5期192-197,共6页
报告文学写什么、怎么写,一直以来是学术界、文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铁流以自己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作《靠山》给予了新的回答。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题材领域延展到历史深处,在深挖历史人物与故事中表现时代精神。作品从江西苏区写到沂蒙山... 报告文学写什么、怎么写,一直以来是学术界、文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铁流以自己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作《靠山》给予了新的回答。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题材领域延展到历史深处,在深挖历史人物与故事中表现时代精神。作品从江西苏区写到沂蒙山区,从一百年前写到革命胜利,甚至到当下,在空间和时间上打开了报告文学创作的新维度,无论在题材选择还是在人物塑造,无论在艺术典型的创造还是在艺术手法上的运用,作者大胆创新,在报告文学文体上取得了新的突破,为他的红色书写增添了浓浓的一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流 《靠山》 报告文学 文体创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适应学习的内在动机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效能影响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李璐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2-59,共8页
自适应学习是人工智能时代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实时互动学习模式。研究表明,自适应学习能够提高大学生学习时的愉悦感、沉浸感和个性化,大学生在自适应学习中所感知到的愉悦感、沉浸感和个性化对自主学习能力有促进作用,能有效提升学习效... 自适应学习是人工智能时代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实时互动学习模式。研究表明,自适应学习能够提高大学生学习时的愉悦感、沉浸感和个性化,大学生在自适应学习中所感知到的愉悦感、沉浸感和个性化对自主学习能力有促进作用,能有效提升学习效果。因此高校要加强自适应学习平台建设,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效能;将自适应学习加入教学模块设计,促进大学生尽早使用自适应学习平台;鼓励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自适应学习特点,引导大学生使用自适应学习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学习 自我决定理论 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初期文学史撰述中的文体认同问题
15
作者 刘瑞弘 周海波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4-254,共11页
中国文学史撰述是近代才开始出现的学术活动。从1907年到1936年的三十年时间里,出现了近百种文学史著作。文学史著述的热潮恰值中国古代文学从观念到体式开始走向新调整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新文学蓬勃发展之际。固守古典者试图以撰写文... 中国文学史撰述是近代才开始出现的学术活动。从1907年到1936年的三十年时间里,出现了近百种文学史著作。文学史著述的热潮恰值中国古代文学从观念到体式开始走向新调整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新文学蓬勃发展之际。固守古典者试图以撰写文学史的方式建立起古典文体的经典性、合理性及其合法性地位;新文体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要为“新文学”定位,极力证明中国新文学的合法合理地位,证明“新文学”就是文学,着力于创造新的美学原则。“文学”与“新文学”的文体之争,显示了两种不同文学观念在文学史撰述中的立场。早期中国文学史的撰述从两个方面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历史基础。一方面,中国古典形态的文学通过各种中国文学史获得了文学史的认同,不仅古典诗词成为现代各派作家共同使用的文体,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古典美学精神,辞赋文章的文体风格与文体类型也被文学史承认,并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运用的文体。另一方面,新文学的现代文体经过艰难抗争,取得了文学史的合理合法地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种文体,从概念厘定到内涵确立,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同时,现代文学的文体创造又在自觉和不自觉状态中承继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某些特征,古典文体的美学精神及其艺术手段被吸收溶化为现代文体的某些艺术方法,凝聚成具有现代美学特征的艺术精神,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文体 现代文体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新文学史 文体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两种范式——以《花灯调》《雪山大地》为典型个案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金胜 赵萌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80,共13页
现实主义的兴起与重构是新时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在共同的现实主义标识下,因作家对现实主义内涵的理解及表意形式上的差异,新时代现实主义小说亦呈现为形神各异的复杂面向。刘庆邦的《花灯调》和杨志军的《雪山大地》在历史抑或人... 现实主义的兴起与重构是新时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在共同的现实主义标识下,因作家对现实主义内涵的理解及表意形式上的差异,新时代现实主义小说亦呈现为形神各异的复杂面向。刘庆邦的《花灯调》和杨志军的《雪山大地》在历史抑或人作为叙事重心的选择、人性话语与人民性话语的互动重构、时代精神结构与小说情感结构的呼应,以及对中国/世界、民族/人类的认知等方面,为理解新时代现实主义小说的精神质地、美学塑形及其内在的复杂、分殊,提供了颇具症候性和启示性的典型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志军 刘庆邦 《花灯调》 《雪山大地》 情感结构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由风俗之镜/径——杨志军《雪山大地》的历史意识与文化意涵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金胜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11,共8页
《雪山大地》以地方民族风俗为方法重塑民族记忆,重述国家历史,建构民族文化认同。风俗成为窥见民族生活、情感和精神的艺术之镜/径。小说既以风俗为镜,映照民族生活状态和时代流转;又以风俗为径,深入生活的细处和历史文化纵深,揭示民... 《雪山大地》以地方民族风俗为方法重塑民族记忆,重述国家历史,建构民族文化认同。风俗成为窥见民族生活、情感和精神的艺术之镜/径。小说既以风俗为镜,映照民族生活状态和时代流转;又以风俗为径,深入生活的细处和历史文化纵深,揭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经由《雪山大地》中风俗的描述方式,可见新时代中国文学蕴含的历史意识及叙事美学的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认同 叙事美学 民族记忆 文化意涵 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描述方式 民族风俗 杨志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阅读生态视角下阅读类短视频的发展探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文彦 范萧璇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21,共5页
为探讨研究阅读类短视频对优化阅读生态的意义,笔者结合《短视频时代的阅读研究》报告阐释短视频和阅读的关系,以及短视频对传统阅读的影响,分析阅读类短视频从汇流“博览会”到扎根阅读生态的实践过程,提出阅读生态伦理视角下阅读类短... 为探讨研究阅读类短视频对优化阅读生态的意义,笔者结合《短视频时代的阅读研究》报告阐释短视频和阅读的关系,以及短视频对传统阅读的影响,分析阅读类短视频从汇流“博览会”到扎根阅读生态的实践过程,提出阅读生态伦理视角下阅读类短视频的责任。研究发现,阅读生态的研究是需要将物、人共同考虑进去的生态研究,唯有如此,才能推动建立阅读生态伦理观念,进而培育良好的阅读生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生态 全民阅读 阅读类短视频 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诗稿册”到“极乐”世界——于书籍边界探索出版性的可能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文彦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53,共11页
阅读危机、社会变革和技术发展促使学界为出版寻求强有力的理论模型和概念定义,但出版活动总会被制度、实务和出版物的形式套上重重框架,这让模型或概念显得陈旧脆弱。出版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角度。要验证这种“常量”是否存在... 阅读危机、社会变革和技术发展促使学界为出版寻求强有力的理论模型和概念定义,但出版活动总会被制度、实务和出版物的形式套上重重框架,这让模型或概念显得陈旧脆弱。出版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角度。要验证这种“常量”是否存在,就要从书籍史中书籍的差别中寻找,从阅读史中读物的命运中寻找,从媒介间性串起的传播巨链中寻找。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诗稿册、传世古书《三礼图》、革命运动中的传单和海报、泰勒·艾莉森·斯威夫特(Taylor Alison Swift)的大电影、文字量巨大的电子游戏《极乐迪斯科》等案例让我们看到,出版性在“媒介之海”上架构起书籍的“思之浮廊”,但这种文明的象征正在数字化巨浪侵袭下面临危机。“思之浮廊”只是出版性外化的一种形式,在广阔的媒介之海中,出版性正在出版与其他媒介技艺的竞争游戏中延展。我们唯有逾越出版的边界,才能真正理解出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版 出版性 书籍史 阅读 思之浮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时代绘本在跨媒介阅读中的责任
20
作者 张文彦 张雯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22-27,共6页
数字技术带来儿童阅读环境的显著变化,学习型媒介引发课内阅读的结构变化、家长阅读中介功能的减弱及课外阅读时间的减少。引发儿童阅读行为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数字阅读任务的增加、数字“百草园”的扩张与成年人阅读媒介功能的消解、儿... 数字技术带来儿童阅读环境的显著变化,学习型媒介引发课内阅读的结构变化、家长阅读中介功能的减弱及课外阅读时间的减少。引发儿童阅读行为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数字阅读任务的增加、数字“百草园”的扩张与成年人阅读媒介功能的消解、儿童课外阅读与数字媒介使用的博弈。针对这些变化,应慎重甄别绘本的数字化方向,以绘本的创作规律出发,由技术工作者、儿童文学创作者、出版界聚合力量,为儿童阅读建设具有共识的数字环境,从而延伸绘本在知识代际传播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本 跨媒介阅读 儿童阅读 知识代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