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RAF V600E野生型甲状腺乳头状癌303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栋 刘艺璇 +5 位作者 李雪晴 王丽丽 林东亮 谷海燕 王婧楠 王继纲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74-1479,共6页
目的探讨BRAF V600E野生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564例PTC临床资料(最大径均﹥1 cm),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判定BRAF V600E状态(阴性者判定为BRAF V600E野生型,阳性者为突变型);分析BRAF V6... 目的探讨BRAF V600E野生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564例PTC临床资料(最大径均﹥1 cm),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判定BRAF V600E状态(阴性者判定为BRAF V600E野生型,阳性者为突变型);分析BRAF V600E野生型PTC的临床病理特点,并比较BRAF V600E野生型PTC与突变型PTC的差异;采用靶向基因二代测序技术筛选15例BRAF V600E野生型PTC中的基因突变类型。结果PTC中BRAF V600E阳性率80.6%(1261例),阴性率为19.4%(303例)。BRAF V600E野生型PTC中,男性67例,女性236例,男女比为1∶3.5;年龄11~70岁,平均42岁;病灶最大径1~7.5 cm,平均1.8 cm;198例有被膜侵犯,207例有区域淋巴结转移,120例伴桥本甲状腺炎。与BRAF V600E突变型PTC相比,BRAF V600E野生型更常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区域淋巴结转移率更高;BRAF V600E野生型PTC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经典型。13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期内仅有3例复发。二代测序筛选到9个癌症驱动基因的外显子区域突变。结论BRAF V600E野生型PTC具有高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有必要根据基因表型等进行进一步的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癌 BRAF V600E 病理学 二代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肝癌中Piwil2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申涛 叶冬雪 +4 位作者 陈云庆 李宏 时维平 周璇 项锋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02-1406,1411,共6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Piwil2的表达及其与HCC的发生与演进、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PV 6000法检测163例HCC组织及对应癌旁非瘤组织中Piwil2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Piwil2的表达及其与HCC的发生与演进、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PV 6000法检测163例HCC组织及对应癌旁非瘤组织中Piwil2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CC组织中Piwil2的高表达率为47.85%(78/163),而癌旁非瘤组织中未发现高表达病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532,P<0.001)。Piwil2表达与HCC病理分级、TNM分期、包膜侵犯、脉管侵犯均有关(P均<0.05),病理分级Ⅲ+Ⅳ级、TNM分期Ⅲ+Ⅳ期的患者高表达率高于Ⅰ+Ⅱ级、Ⅰ+Ⅱ期的患者(73.33%vs 26.14%,P<0.001;68%vs 44.2%,P=0.028)。Kaplan-Meier预后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iwil2高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较低表达组短(P均<0.05);有包膜侵犯、有脉管侵犯、病理分级Ⅲ+Ⅳ级、TNM分期Ⅲ+Ⅳ期的患者Piwil2高表达组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比低表达组短(P均<0.05)。Cox回归分析结果发现,Piwil2表达、TNM分期是影响HCC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Piwil2可能参与HCC的发生、发展,其高表达可促使癌细胞增殖与转移,并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检测Piwil2在HCC中的表达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并有望成为HCC治疗的新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细胞肝癌 Piwil2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脏双相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
3
作者 杨静 张龙宵 +4 位作者 李云霞 于文娟 张伟 蒋艳霞 李玉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15-919,共5页
目的 探讨肾脏双相型乳头状肾细胞癌(biphasic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BPRCC)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 收集6例BPRCC的临床资料,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应用FISH检测7、17号和Y染色体异常。结... 目的 探讨肾脏双相型乳头状肾细胞癌(biphasic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BPRCC)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 收集6例BPRCC的临床资料,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应用FISH检测7、17号和Y染色体异常。结果 6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32~67岁。4例为体检发现(7天~1年),2例分别因腰痛和血尿就诊。眼观:瘤体直径1.4~6.5 cm,平均3.0 cm,结节状,切面灰白、灰黄色,质软,边界清楚。镜检:瘤组织边界清楚,均可见大小不等的两种瘤细胞,呈肾小球样、腺泡状、微结节状、实性片状或紧密狭长的小管状排列,1例边缘合并小片状典型Ⅰ型乳头状肾癌结构。4例间质内可见灶状泡沫样巨噬细胞聚集。免疫表型:大、小两种瘤细胞vimentin(6/6)、EMA(6/6)、CK7(6/6)、P504s(6/6)均呈弥漫强阳性,Ki-67增殖指数1%~20%;Cyclin D1仅在较大的瘤细胞中表达,4例RCC仅在较小的细胞表达,而CD10、WT-1、CD117、CA9、p63、CK(34βE12)、GATA3和BRAF V600E均阴性。FISH检测显示:3例存在7号染色体三体、1例存在17号染色体三体,3例男性患者中有2例存在Y染色体缺失。6例患者随访时间3~66个月,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BPRCC是一种具有独特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点的罕见乳头状肾细胞癌亚型,Cyclin D1和RCC在大小不等两种瘤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对该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BPRCC预后良好,罕见复发、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乳头状肾癌 双相型 免疫组织化学 分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100A1、HSP60在透明细胞肾细胞癌高级别转化及预后预测中的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王鑫 李云霞 +3 位作者 张伟 蒋艳霞 李玉军 于文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1-286,共6页
目的探讨S100A1、HSP60在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中的表达及在CCRCC高级别转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法检测100例单一核级别和22例高、低核级别并存的CCRCC中S100A1和HSP60的表达,分... 目的探讨S100A1、HSP60在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中的表达及在CCRCC高级别转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法检测100例单一核级别和22例高、低核级别并存的CCRCC中S100A1和HSP60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CCR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电镜下观察4例S100A1表达高低不同的CCRCC细胞超微结构特征。结果100例单一核级别CCRCC中,S100A1和HSP60的高表达率分别为43%(43/100)和27%(27/100),两者高表达均与肿瘤坏死、组织学类型及WHO/ISUP核分级相关,两者在单一核级别CCRC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生存分析显示,S100A1或HSP60高表达组患者术后生存期低于低表达组。22例高、低核级并存的CCRCC中,S100A1、HSP60在高、低级别成分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64%vs 27.27%,54.55%vs 18.18%)。电镜下见S100A1高表达肿瘤细胞常染色质丰富,胞质内见多少不一的脂滴空泡;S100A1蛋白阴性肿瘤细胞异染色质增多,块状或边聚,胞质内见较多脂滴空泡及脂质溶酶体。结论S100A1和HSP60在CCRCC中高表达是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高、低核级成分并存的CCRCC中两种蛋白的表达与核分级密切相关;S100A1高表达细胞常染色质增多、转录活性增高;S100A1和HSP60表达呈正相关,两者可能对CCRCC的高级别转化具有共同驱动作用,S100A1和HSP60有可能成为肾细胞癌靶向治疗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透明细胞肾细胞癌 S100A1 HSP6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M1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王璐 陈阳 +1 位作者 宋瑶琳 邢晓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2-75,共4页
G蛋白信号调节蛋白1(G-protein signaling modulator 1,GPSM1)属于G蛋白信号转导蛋白(AGS)家族成员之一,为非受体依赖性G蛋白。GPSM1主要分布于大鼠脑组织和睾丸中,并在肝脏、肾脏、心脏和胰腺组织中有不等量分布。近年研究发现GPSM1参... G蛋白信号调节蛋白1(G-protein signaling modulator 1,GPSM1)属于G蛋白信号转导蛋白(AGS)家族成员之一,为非受体依赖性G蛋白。GPSM1主要分布于大鼠脑组织和睾丸中,并在肝脏、肾脏、心脏和胰腺组织中有不等量分布。近年研究发现GPSM1参与了广泛的生物学活动,并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目前医学研究热点之一。该文现对近年来GPSM1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G蛋白信号调节蛋白1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