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支气管扩张试验后哮喘患者痉挛气道的解痉时相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魏剑琴 董泽华 +3 位作者 黄瑾 荆伟丽 尹金植 辛秀芹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93-495,510,共4页
目的:研究哮喘患者痉挛气道的解痉时相线性规律,为哮喘患者的解痉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6例哮喘发作期患者和14例志愿者进行支气管扩张试验,雾化吸入沙丁胺醇后15 min、30 min、1 h、2 h及4 h各个时间点,分别记录FVC、FEV1、PEF反映... 目的:研究哮喘患者痉挛气道的解痉时相线性规律,为哮喘患者的解痉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6例哮喘发作期患者和14例志愿者进行支气管扩张试验,雾化吸入沙丁胺醇后15 min、30 min、1 h、2 h及4 h各个时间点,分别记录FVC、FEV1、PEF反映大气道功能,以及MMEF、V50、V25反映小气道功能。以志愿者为对照,观察哮喘患者大、小气道解痉时相的差异。建立哮喘患者肺功能指标拟合直线方程,比较拟合直线方程斜率,对哮喘患者大、小气道解痉时相对比分析。结果:在2 h时哮喘患者痉挛的大气道已经达到完全解痉,FVC、FEV1、PE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小气道解痉的时间明显滞后,在观察期内各个时间点,除V50外,哮喘患者的MMEF、V2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FVC、FEV1、PEF随时间变化曲线图的拟合直线方程斜率小于0的所占百分比较低;而MMEF、V50、V25所占百分比较高(P<0.05)。结论:哮喘患者痉挛的大、小气道解痉时相不同,大气道先解痉,而小气道解痉延迟。临床可针对大气道痉挛为主的患者选用长效或短效药物,而小气道痉挛为主的患者适于选择长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支气管高反应性 支气管扩张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迟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炎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于帮旭 刘家宁 +2 位作者 李堃 孙运波 栾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3期2214-2216,共3页
目的:探讨延迟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休克后即刻复苏组、休克后延迟30 min复苏组、休克后延迟60 min复苏组、未复苏组。采用Wiggers方法制备可控性失血性休克模型。记录复苏开始即刻(0 min)... 目的:探讨延迟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休克后即刻复苏组、休克后延迟30 min复苏组、休克后延迟60 min复苏组、未复苏组。采用Wiggers方法制备可控性失血性休克模型。记录复苏开始即刻(0 min),30、90、150、210、270、330 min平均动脉压水平,并采血测定IL-6、TNF-α和IL-10浓度。结果:液体复苏组复苏开始后各时点平均动脉压水平无明显差异。与未复苏组相比,休克后延迟30、60 min复苏组IL-6、TNF-α浓度明显增加,休克后延迟60 min复苏组IL-10浓度显著降低(P<0.01)。结论:在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延迟液体复苏可使促炎细胞因子生成增加,其增加的程度与延迟复苏时间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失血性 液体复苏 细胞因子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哮喘豚鼠模型痉挛气道的解痉挛规律 被引量:3
3
作者 董泽华 魏剑琴 +3 位作者 黄瑾 杜春艳 尹金植 辛秀芹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2-564,F0002,共4页
目的:研究哮喘豚鼠动物模型痉挛气道的解痉挛规律,病理组织学上验证大、小气道解痉挛规律。方法:实验豚鼠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正常组仅吸入蒸馏水后处死。对照组雾化吸入乙酰胆碱建立哮喘豚鼠模型后吸入蒸馏水,治疗组建立哮喘... 目的:研究哮喘豚鼠动物模型痉挛气道的解痉挛规律,病理组织学上验证大、小气道解痉挛规律。方法:实验豚鼠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正常组仅吸入蒸馏水后处死。对照组雾化吸入乙酰胆碱建立哮喘豚鼠模型后吸入蒸馏水,治疗组建立哮喘豚鼠模型后吸入沙丁胺醇解除气道痉挛。并在0、15和30 min及1 h各时间点分别处死对照组和治疗组实验动物,固定肺组织后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获取大、小气道的连续切片。观察大、小气道的病理改变,测量大、小气道管径变化。结果:正常组豚鼠的大、小气道管径分别为(2.41±0.50)和(0.55±0.20)mm,对照组大、小气道管径分别为(1.78±0.41)和(0.41±0.10)mm,两组豚鼠大、小气道管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对照组大、小气道管径收缩的比例未见明显差别;治疗组豚鼠雾化吸入沙丁胺醇后,在15 min时大气道即明显扩张达到(1.99±0.55)mm,并持续扩张到1 h,达(2.25±0.80)mm(P<0.05);而小气道在15及30 min时均未见明显扩张,至1 h时明显扩张达到(0.50±0.14)mm(P<0.05)。结论:哮喘豚鼠大、小气道的解痉时相不同,大气道先解痉,而小气道解痉延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痉挛 支气管扩张试验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的热休克蛋白70表达对神经元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宋晓聪 杨芳芳 +1 位作者 胡丹 曲彦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94-497,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腺病毒介导的HSP70表达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携带全长HSP70基因的重组腺病毒vAd-HSP70感染体外培养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RT-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靶细胞中外源性HSP70的表达... 目的探讨重组腺病毒介导的HSP70表达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携带全长HSP70基因的重组腺病毒vAd-HSP70感染体外培养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RT-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靶细胞中外源性HSP70的表达。vAd-HSP70感染组、vAd-GFP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细胞经0.5 mmol/L的H2O2处理后,MTT检测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DH活力,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vAd-HSP70感染组的细胞可检测到外源性HSP70基因表达。H2O2处理后,vAd-HSP70感染组细胞活力较其他组明显增强(P<0.01),vAd-HSP70感染组、vAd-GFP感染组、未感染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DH活力分别为(976±106)、(1 332±197)、(1 380±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镜结果显示,vAd-HSP70感染组细胞膜较vAd-GFP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完整清晰,无明显线粒体肿胀及细胞核溶解等不可逆损伤情况。结论腺病毒介导的外源性HSP70表达可保护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抵抗H2O2损伤,具有明确的细胞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70 腺病毒载体 过氧化氢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循环内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浓度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于海初 孙桂霞 蔡尚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12-414,共3页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前和支架置入术后即刻、4h、2 4h冠状循环内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浓度的变化及其与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62例接受了PTCA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纳入本研究 ,均为左...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前和支架置入术后即刻、4h、2 4h冠状循环内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浓度的变化及其与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62例接受了PTCA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纳入本研究 ,均为左冠状动脉单支、单处病变。检测入选者PTCA术前和支架置入术后即刻、4h、2 4h冠状循环内血清MCSF浓度的变化 ,并对其进行了 6个月的随访 ,61例随访结束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按有无术后再狭窄分成两组 :支架置入术后发生再狭窄 (再狭窄组 ,n =2 2 ) ,支架置入术后无再狭窄 (无再狭窄组 ,n =3 9)。结果 :支架置入术后 4h(P <0 0 1)、2 4h(P <0 0 0 1)冠状循环内血清MCSF浓度较术前显著增高 ;术后 2 4h冠状循环内血清MCSF浓度与术后 6个月靶血管直径丧失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r =0 49,P <0 0 1)。随访结束时 ,再狭窄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 2 4h冠状循环内MCSF浓度显著高于无再狭窄组患者 (P <0 0 0 1)。结论 :冠心病患者PTCA及支架置入术导致冠状循环内MCSF浓度显著增高 ;术后 2 4h冠状循环内血清MCSF浓度增高可能是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再狭窄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稳定性心绞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年龄与冠状动脉重构的关系
6
作者 康维强 宋达琳 +1 位作者 任国瑞 滕金龙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4-144,共1页
Glagov等在1987年首先发现,当斑块占血管的横截面积〈40%时,斑块处的动脉代偿性扩张。目前,冠状动脉重构是双向的,代偿性扩张为正性重构.而负性重构是损伤处内弹力膜的缩窄,使血管局部横截面积的减小。引起重构的机制,尚不清楚... Glagov等在1987年首先发现,当斑块占血管的横截面积〈40%时,斑块处的动脉代偿性扩张。目前,冠状动脉重构是双向的,代偿性扩张为正性重构.而负性重构是损伤处内弹力膜的缩窄,使血管局部横截面积的减小。引起重构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剪切力、斑块聚集物、血管内皮功能及其调节内皮细胞的生物物质有关。我们利用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斑块特征,分析年龄对冠状动脉重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重构 患者年龄 血管内皮功能 代偿性扩张 斑块特征 横截面积 血管内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