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麝香保心丸改善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的抑郁状态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高焕民 柳耀泉 王少萍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2期67-69,共3页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能否改善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的抑郁状态。方法对62例确诊的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给予麝香保心丸口服,每日3次,每次2粒(44mg),连用4周,对照组给予谷维素,每日3次,每次2粒(2...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能否改善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的抑郁状态。方法对62例确诊的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给予麝香保心丸口服,每日3次,每次2粒(44mg),连用4周,对照组给予谷维素,每日3次,每次2粒(20mg),连用4周,两组均不合用抗抑郁药物。随访3个月。使用Zung抑郁量表(SDS)于治疗前后以及3个月随访时分别进行评分比较。治疗后及随访终点时均复查的心电图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4周后以及3个月随访时所有病人无不良反应,心电图无不良变化,总有效率为83.7%。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或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麝香保心丸可以调节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的心境,改善其抑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香保心丸 心脏 神经官能症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食管神经支配的神经化学研究——一氧化氮类及肽类成分在平滑肌中的分布(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梅 李玲 +1 位作者 张晨 Timmermans J-P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3-261,共9页
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及迷走神经切断术,探讨猪食管一氧化氮类及肽类神经支配的神经化学特性。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肌间神经丛及粘膜下神经丛中有部分神经元呈nNOS、VIP、GAL、NPY、PACAP、L-ENK、SP、5-HT及CB免疫阳性,但未见C... 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及迷走神经切断术,探讨猪食管一氧化氮类及肽类神经支配的神经化学特性。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肌间神经丛及粘膜下神经丛中有部分神经元呈nNOS、VIP、GAL、NPY、PACAP、L-ENK、SP、5-HT及CB免疫阳性,但未见CGRP及SOM阳性神经元。nNOS及CB免疫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不同的神经元胞体内。将PGP9.5作为神经元胞体的标记物,并采用免疫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分别观察了PGP9.5与nNOS、VIP、SP的双标情况。结果如下:(1)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约占PGP9.5标记神经元总数的63%,而VIP免疫阳性神经元约占36%,SP免疫阳性神经元约占28%;(2)神经节内神经元的平均数量呈现吻尾方向的递增趋势,且食管腹段神经丛内神经节数量明显高于食管其他部位;(3)食管肌层内VIP/GAL/NPY免疫阳性纤维分布最广,其中部分阳性纤维同时呈nNOS或PACAP免疫阳性;SP和/或L-ENK免疫阳性纤维在粘膜肌层的分布明显多于平滑肌层。CGRP阳性纤维非常少见,这一点不同于对其他动物的观察结果;(4)经一侧迷走神经切断后,肌间神经丛内PACAP及5-HT免疫阳性纤维明显减少,提示这些纤维可能来源于迷走神经;而平滑肌中VIP/GAL/NPY和/或nNOS免疫阳性纤维数量未发现明显变化,可能为内源性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支配 肽能神经 一氧化氮能神经 食管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DN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孙丽 刘英北 +4 位作者 王岭 陈晶 李海燕 王超 李艳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4期686-689,共4页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经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6 m L/kg)干预治疗。Longa法评分评价大鼠神经行为功能,蛋白印迹...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经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6 m L/kg)干预治疗。Longa法评分评价大鼠神经行为功能,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定量检测BDNF蛋白的表达,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BDNF基因的表达。结果:经黄芪注射液治疗后,大鼠大脑海马区BDNF蛋白和BDNF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动物神经行为功能显著改善。结论:黄芪注射液可通过上调BDNF的表达而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刺激神经再生,改善动物的神经行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黄芪注射液 BDNF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黄连苷Ⅱ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剂量和时间窗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0
4
作者 李红云 赵丽 +4 位作者 宿希 裴海涛 张美增 辛辉 郭云良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49-553,共5页
目的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胡黄连苷Ⅱ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佳剂量和时间窗。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按照正交试验设计分组,经腹腔注射胡黄连苷Ⅱ干预治疗,Bedersons评分评价动物神经行为功能,氯化三苯... 目的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胡黄连苷Ⅱ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佳剂量和时间窗。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按照正交试验设计分组,经腹腔注射胡黄连苷Ⅱ干预治疗,Bedersons评分评价动物神经行为功能,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胶质细胞标志蛋白(S-100)表达。结果胡黄连苷Ⅱ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佳效果,根据Bederson’s评分分析为脑缺血1.5 h给予20 mg.kg-1;根据脑梗死体积分析为脑缺血1.5 h给予20 mg.kg-1;根据NSE表达分析为脑缺血1.0 h给予20 mg.kg-1;根据S-100表达分析为脑缺血1.5 h给予20 mg.kg-1。结论从用药剂量最小化和治疗时间窗最大化的角度综合评价,胡黄连苷Ⅱ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时间窗和剂量最佳组合为,脑缺血1.5 h腹腔注射20 m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黄连苷Ⅱ 脑缺血 治疗剂量 时间窗 NSE S-100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训练对大鼠脑梗死后肢体功能和GAP-43、MAP-2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王亚男 杨永洁 +2 位作者 石秉霞 郭云良 裴海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72-275,共4页
目的:研究运动训练能否促进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功能恢复并从神经可塑性角度探讨其机理。方法:线栓法制作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模型,随机分为运动组、对照组、假手术组及正常组,运动组术后24h起每天游泳10min,采... 目的:研究运动训练能否促进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功能恢复并从神经可塑性角度探讨其机理。方法:线栓法制作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模型,随机分为运动组、对照组、假手术组及正常组,运动组术后24h起每天游泳10min,采用行为测试试验评分观察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缺血周边区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和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免疫活性强度。结果: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运动组前肢放置试验和平衡试验评分优于对照组,前肢放置试验在第9、11、13、15、17、19、21、23、25天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1),平衡试验在第7、9、11、13、17、19天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0.05)。运动组皮层缺血周边区GAP-43和MAP-2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前者在第7天、14天、28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后者在第14天、28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运动训练能促进大鼠MCAO后的肢体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缺血周边区GAP-43和MAP-2的表达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训练 大鼠 脑梗死 后肢体功能 GAP-43 MAP-2 表达水平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IL-6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郭壮丽 裴海涛 +3 位作者 韩迪 李红云 王洪霞 纪晓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8期736-739,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IL-6 mRNA基因表达规律的影响。方法应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假手术组、对照组与针刺组再灌注2h、6h、12h、24h各时间点IL-6 mRNA基因表达的变化,同时应用... 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IL-6 mRNA基因表达规律的影响。方法应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假手术组、对照组与针刺组再灌注2h、6h、12h、24h各时间点IL-6 mRNA基因表达的变化,同时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对照组及针刺组再灌注24h后大鼠缺血区额顶叶皮质超微结构。结果假手术组大鼠IL-6 mRNA在皮层、纹状体呈基础水平表达,对照组缺血区皮层、纹状体于缺血后2hIL-6 mRNA表达开始升高,于24h达高峰。且纹状体区表达较皮层强烈。阳性细胞多位于梗死区周围。除在缺血再灌注后2h外,针刺2组在缺血区皮层、纹状体区IL-6 mRNA各时间点表达明显增强,与对照2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针刺对缺血再灌注后细胞核的变性,细胞器的坏死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使线粒体,内质网结构恢复正常,恢复细胞核的完整性,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针刺可明显增强皮层及纹状体IL-6 mRNA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脑缺血再灌注 白细胞介素-6 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的不对称性影响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结局 被引量:3
7
作者 高焕民 倪同尚 +1 位作者 杨学伟 郭云良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7-90,共4页
为评价左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对右利大鼠神经行为功能和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本研究应用四足动物觅食实验筛选右利爪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经左、右侧插线组各12只,8%水合氯醛腹腔注射(300mg/kg)麻醉,线栓法经左、右侧颈外-内动脉... 为评价左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对右利大鼠神经行为功能和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本研究应用四足动物觅食实验筛选右利爪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经左、右侧插线组各12只,8%水合氯醛腹腔注射(300mg/kg)麻醉,线栓法经左、右侧颈外-内动脉插入头端涂有多聚赖氨酸的4-0尼龙线,建立大鼠MCAO缺血2h模型,再灌注72h后评价动物的神经行为功能,测量脑梗死体积。结果表明,所有动物在脑缺血2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最高,再灌注1、24、48和72h经左侧MCAO大鼠显著高于经右侧MCAO大鼠(P<0.05),后者功能明显优于前者,脑梗死体积经左侧插线的大鼠显著大于经右侧插线的大鼠(P<0.05)。研究结果提示,大鼠主侧半球大脑中动脉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和脑梗死体积较对侧严重,脑的不对称性影响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最终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不对称性 主侧半球 动物模型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的锥体外系症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马爱军 张本恕 +1 位作者 潘旭东 宋敬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34-736,共3页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锥体外系症状(EPS)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22例AD患者应用MMSE、CDR量表进行认知功能检查,并进行详细的病史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调查EPS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22...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锥体外系症状(EPS)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22例AD患者应用MMSE、CDR量表进行认知功能检查,并进行详细的病史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调查EPS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22例AD患者中36例在疾病不同时期出现震颤、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动作迟缓等EPS,占全部AD患者的29.51%;在不同程度的AD患者中,EPS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痴呆患者EPS发生率高达61.9%;迟发性AD和早发性AD的EP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有无EPS的发生将AD患者分为EPS组及无EPS组,EPS组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均显著高于无EPS组(P<0.05或P<0.01),MMSE得分在两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PS的发生危险因素为年龄及AD病程,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性别、受教育年限、发病年龄、MMSE分值、吸烟、饮酒、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幻觉等因素无关。结论AD患者中29.51%伴有EPS,EPS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病程延长而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HEIMER病 神经变性病 痴呆 锥体外系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P-7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estin和GFA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汝丽娟 裴海涛 郭云良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718-1723,共6页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巢蛋白(nesti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BMP-7治疗组,每组10只。应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2 h模型...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巢蛋白(nesti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BMP-7治疗组,每组10只。应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2 h模型,治疗组尾静脉注射BMP-7(0.1 mg.kg-1)250μl,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的无菌注射用水。再灌注24h后行神经功能评分,2,3,5-三苯四氮唑(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nestin和GFAP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MP-7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t=4.66,P<0.01)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降低(t=6.98,P<0.01),TUNEL阳性细胞数降低(P<0.01)。缺血侧脑组织nestin和GFAP表达增加(P<0.01)。结论 BMP-7可上调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estin和GFAP表达,促进神经再生,起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骨形态发生蛋白-7 凋亡 神经再生 巢蛋白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氮杂-2'-脱氧胞苷联合古曲霉素A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细胞增殖、凋亡及DLC-1基因表达的影响(英文)
10
作者 郭靖 冯献启 +7 位作者 聂淑敏 苏湛 史雪 崔忠光 张玲 刘世国 孟凡军 赵春亭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57-363,共7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DNA甲基化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古曲霉素A(TSA)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 8226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及DLC-1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5-Aza-CdR及TSA单独或联合作用于RPMI 8226细胞... 本研究旨在探讨DNA甲基化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古曲霉素A(TSA)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 8226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及DLC-1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5-Aza-CdR及TSA单独或联合作用于RPMI 8226细胞系,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药物作用后DLC-1基因表达情况,ELISA检测药物作用后RhoA及Rac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5-Aza-CdR及TSA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具有明显生长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P<O.05);与5-Aza-CdR及TSA单药组比较,联合用药组对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强,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RPMI 8226细胞DLC-1基因微弱表达,5-AzacdR组DLC-1基因表达增强,且呈剂量依赖性重新表达(P<0.05),TSA虽不能诱导基因重新表达,但两药联合应用时可明显增强细胞DLC-1基因的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相比,rhoA及Rac1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5-Aza-CdR及TSA能有效的逆转RPMI 8226细胞DLC-1基因的表达,并明显增强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生长抑制及促凋亡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Rho/ROCK信号途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5-氮杂-2’-脱氧胞苷 曲古抑菌素A RPMI-8226细胞 DLC-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