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肠息肉病理分析及电切后复发情况 被引量:24
1
作者 王俊 刘希双 +2 位作者 王光兰 戴素美 张黎明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5-648,共4页
目的分析结肠息肉的内镜特征及癌变情况,比较息肉电切前后的组织病理学结果,了解息肉切除后再发情况及影响因素,指导内镜治疗及随访。方法分析总结2009年12月13日~2010年12月12日该院接受肠镜检查的结肠息肉患者的内镜特征,分析影响息... 目的分析结肠息肉的内镜特征及癌变情况,比较息肉电切前后的组织病理学结果,了解息肉切除后再发情况及影响因素,指导内镜治疗及随访。方法分析总结2009年12月13日~2010年12月12日该院接受肠镜检查的结肠息肉患者的内镜特征,分析影响息肉恶变的因素;对比行内镜下息肉切除的患者电切前后的组织病理学结果;统计电切后息肉再发率,分析影响再发的因素。结果息肉患者共1401例,检出息肉3955颗,年龄>50岁、左半结肠息肉、直径>1.0cm、广基及分叶状息肉容易癌变(P<0.05);息肉电切前后的病理学结果不符合的概率为33.7%;电切后息肉再发率为56.7%,38.1%于1年内再发,78.2%于2年内再发;多发性息肉、年龄大于50岁、息肉直径>1.0cm及腺瘤性息肉更容易再发(P<0.01)。结论结肠息肉电切前后的病理学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活检可能漏诊癌变息肉;息肉电切后再发率高,应定期进行复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息肉 结肠镜 病理 切除术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良性肿瘤的病理特点与发病规律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希双 林萍 +4 位作者 刘思良 王光兰 戴素美 张民生 张翠萍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30-1034,共5页
目的探讨结肠良性肿瘤的病理特征及其发病规律,以提高结肠镜的使用效益和减少不必要的误诊和漏诊。方法对4943例有消化系统症状的病人行结肠镜检查时发现的结肠良性肿瘤,按性别、年龄、发生部位、病理学结果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 目的探讨结肠良性肿瘤的病理特征及其发病规律,以提高结肠镜的使用效益和减少不必要的误诊和漏诊。方法对4943例有消化系统症状的病人行结肠镜检查时发现的结肠良性肿瘤,按性别、年龄、发生部位、病理学结果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结肠息肉1359例,占27.5%;男性为33.3%,高于女性的21.6%;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检出高峰在60岁年龄组;其发病规律和病理特征在不同性别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结肠息肉是年龄相关性疾病;其发病规律和病理特征与性别有关;对息肉状病变应重视其病理学检查,逐个取活检,以减少不必要的误诊和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良性肿瘤 结肠镜 病理学 不典型增生 癌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色结肠镜和染色放大结肠镜在结直肠隆起性黏膜病变中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高峰玉 刘群英 田字彬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75-477,480,共4页
目的探讨普通结肠镜、染色结肠镜、染色放大结肠镜在结直肠隆起性黏膜病变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隆起性病变的病人,先作普通结肠镜诊断,再作染色结肠镜诊断,最后用放大结肠镜作出诊断。所有病变作病理学检查。... 目的探讨普通结肠镜、染色结肠镜、染色放大结肠镜在结直肠隆起性黏膜病变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隆起性病变的病人,先作普通结肠镜诊断,再作染色结肠镜诊断,最后用放大结肠镜作出诊断。所有病变作病理学检查。将普通结肠镜、染色结肠镜、染色放大结肠镜的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发现64个隆起性黏膜病变,普通结肠镜诊断为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结直肠癌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68.8%、76.9%、66.7%和80%,总病理符合率为73.4%;染色结肠镜分别为86.7%、87.5%、85.7%和90.9%,总病理符合率为87.5%;染色放大结肠镜分别为93.3%、91.7%、92.9%和90.9%,总病理符合率为92.2%。结论普通结肠镜不能有效鉴别结直肠隆起性黏膜瘤性与非瘤性的改变,需要依赖病理组织学判断性质。染色结肠镜与染色放大结肠镜均能有效提高对结直肠隆起性黏膜瘤性与非瘤性病变的鉴别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染色结肠镜应列为常规检查以提高早期结肠肿瘤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隆起性黏膜病变 普通结肠镜 染色结肠镜 染色放大结肠镜 病理学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患者VEGF和Endostatin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福国 冀玉苓 +5 位作者 潘新亭 路艳艳 孙学国 高艳景 陈建 江月萍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1年第8期602-605,共4页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Endostatin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大肠癌患者(大肠癌组)术前及术后2周血清VEGF和Endostatin水平,并与大肠腺瘤患者(大肠腺瘤组)和健康对照...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Endostatin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大肠癌患者(大肠癌组)术前及术后2周血清VEGF和Endostatin水平,并与大肠腺瘤患者(大肠腺瘤组)和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大肠癌组术前血清VEGF水平显著高于大肠腺瘤组及对照组(P均<0.01)。2)大肠癌组术前血清Endostatin水平显著高于大肠腺瘤组及对照组(P均<0.01)。3)大肠癌组术前血清VEGF、Endostatin水平与原发肿瘤大小、细胞分化程度、区域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Dukes分期密切相关(P均<0.05),与性别、肿瘤部位等因素无关(P>0.05)。4)大肠癌组术后2周血清VEGF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而血清Endostatin水平较术前升高(P均<0.01)。结论:大肠癌患者血清VEGF和Endostatin水平升高,且与原发肿瘤大小、细胞分化程度、区域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及Dukes分期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血清VEGF和Endostatin水平是评价大肠癌恶性行为、预测浸润和转移程度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ENDOSTATIN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头癌患者经胆胰管双支架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娄渊贵 张冬 贺延新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27期29-30,共2页
目的观察分析胆胰管双支架治疗胰头癌的临床效果,总结临床经验。方法胰头癌患者112例,将其按照数字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实验组的患者采用胆胰管双支架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的患者则仅仅在胆管内放置支架进行... 目的观察分析胆胰管双支架治疗胰头癌的临床效果,总结临床经验。方法胰头癌患者112例,将其按照数字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实验组的患者采用胆胰管双支架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的患者则仅仅在胆管内放置支架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的患者疼痛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的含量明显降低,但实验组患者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恢复情况也明显好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胰管双支架治疗胰头癌的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轻并发症的发生,是值得临床上进行推广和使用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头癌 胆胰管双支架 并发症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联疗法联合复合乳酸菌胶囊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范海盟 江月萍 《北方药学》 2015年第3期42-43,共2页
目的:探讨三联疗法联合复合乳酸菌胶囊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100例Hp感染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51例,对照组49例,两组均给予三联疗法,观察组在三联疗法基础上给予复合乳酸菌胶囊(聚克)0.66... 目的:探讨三联疗法联合复合乳酸菌胶囊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100例Hp感染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51例,对照组49例,两组均给予三联疗法,观察组在三联疗法基础上给予复合乳酸菌胶囊(聚克)0.66g,tid,治疗14d后两组停用三联疗法药物,观察组继续服用复合乳酸菌胶囊(聚克)14d。结果:观察组Hp根除率为80.4%,对照组根除率为65.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治疗前、后3d对菌群失调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对照组发生菌群失调12例,观察组发生菌群失调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对照组发生菌群失调17例,观察组发生菌群失调6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三联疗法联合复合乳酸菌胶囊根除Hp效果优于仅采用三联疗法,并且可减少菌群失调现象,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乳酸菌胶囊 三联疗法 幽门螺旋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