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奈哌齐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1
1
作者 许金霞 闫松霞 +3 位作者 朱其秀 汤乃苏 刘云霞 林延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60-463,467,共5页
目的:观察多奈哌齐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疗效。方法:筛选64例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患者随机分成药物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其中男37例,女27例,平均年龄(64.08±9.67)岁。两组均给予康复训练,药物组在此... 目的:观察多奈哌齐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疗效。方法:筛选64例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患者随机分成药物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其中男37例,女27例,平均年龄(64.08±9.67)岁。两组均给予康复训练,药物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多奈哌齐治疗。采用简易智能精神量表(MMSE)、事件相关电位P300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后,药物组MMSE总分及ADL水平明显改善(P<0.01),MMSE地点定向及执行功能明显改善(P<0.01),时间定向及记忆改善(P<0.05)。P300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波幅提高(P<0.05);对照组MMSE评分及ADL水平改善(P<0.05),MMSE时间定向明显改善(P<0.01),地点定向及执行功能改善(P<0.05)。P300潜伏期缩短(P<0.05),波幅变化不明显(P>0.05);两组比较,MMSE及ADL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MMSE子项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300潜伏期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300波幅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多奈哌齐联合康复训练较单纯康复训练,两者都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障碍及ADL能力,但前者效果更加明显。患者认知功能好转,可能更有利于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奈哌齐 康复训练 卒中 血管性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酞普兰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朱其秀 李媛 +2 位作者 刘淑芹 王强 孟萍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11期1068-1069,共2页
目的观察西酞普兰联合康复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效果。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6例采用综合康复训练方法,药物组36例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口服西酞普兰治疗。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ZS... 目的观察西酞普兰联合康复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效果。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6例采用综合康复训练方法,药物组36例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口服西酞普兰治疗。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ZSDA)和改良的巴氏指数(M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抑郁程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1),且药物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西酞普兰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改善有明显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酞普兰 运动疗法 康复 脑卒中后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镜像疗法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疗效的观察 被引量:25
3
作者 张洪翠 于大君 +1 位作者 刘志华 李铁山 《中国卒中杂志》 2011年第5期381-387,共7页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对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择30例入选卒中后8周内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镜像疗法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采用Fugl-Meyer运动评价(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上肢部分),上肢运动...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对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择30例入选卒中后8周内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镜像疗法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采用Fugl-Meyer运动评价(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上肢部分),上肢运动研究测试(the 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MAS)对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同时评定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痉挛程度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以观察镜像疗法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上肢运动能力FMA评分、ARAT评分、MA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治疗组FMA评分、ARAT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MA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提高,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有下降(P<0.05),但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的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痉挛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疗法能提高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且能减轻患者偏瘫上肢的疼痛,但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及患肢痉挛程度的改善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偏瘫 康复 上肢 功能偏侧化 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动式针刺法对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的疗效 被引量:29
4
作者 吴艺玲 王琳 +2 位作者 脱淼 于霞 王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39-742,757,共5页
目的:观察互动式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普针组30例、治疗组30例。各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处理、吞咽功能训练,普针组患者另给予常... 目的:观察互动式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普针组30例、治疗组30例。各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处理、吞咽功能训练,普针组患者另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取额中线、廉泉、夹廉泉加用互动式针刺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和6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患者吞咽功能,观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有所改善,能有效缩短BAEP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潜伏期(P<0.05),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更加显著(P<0.01)。结论:互动式针刺法可能通过促进大脑皮质功能及脑干的吞咽反射恢复而发挥其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延髓麻痹 吞咽困难 针刺疗法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导体激光与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曲本琦 吴艺玲 李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32-932,共1页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半导体激光 疗效观察 电针治疗 神经科门诊 统计学分析 功能丧失 味觉减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信号素3a及其受体神经纤毛蛋白-1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振燕 王强 +1 位作者 王佩佩 王玉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98-402,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的游泳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Sema3a及其受体神经纤毛蛋白(NRP-1)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强化游泳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2h再灌注动物模型。60只造模成功的雄性S...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的游泳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Sema3a及其受体神经纤毛蛋白(NRP-1)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强化游泳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2h再灌注动物模型。60只造模成功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训练1组、训练2组、训练3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训练1组大鼠每天游泳1次,每次5min;训练2组大鼠每天游泳1次,每次10min;训练3组大鼠每天游泳2次,每次10min;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训练。另取15只大鼠为假手术组,不阻塞大脑中动脉血流,不做任何训练。以上5组大鼠又随机分为术后3d、7d、14d3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5只大鼠。采用Za-usinger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应用RT-PCR测定缺血侧大脑皮质Sema3a和NRP-1的mRNA表达量。结果:假手术组神经功能正常。对照组各时相点的神经功能评分与假手术组同时相点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训练组训练3d、7d、14d后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同时相点对照组(P<0.05),训练3组受损神经功能改善最明显,其训练3、7、14d后Zausinger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2.40±0.55)、(3.40±0.55)和(4.20±0.84)。训练1、2、3组各时相点Sema3a和NRP-1的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相点(P<0.05),且训练3组Sema3a和NRP-1的mRNA表达量降低较其他各训练组更明显,其训练3、7、14d后,Sema3a与GAPDH的mRNA表达水平之比分别为(0.62±0.06)、(0.53±0.10)和(0.42±0.06),NRP-1与GAPDH的mRNA表达水平之比分别为(0.64±0.13)、(0.53±0.08)和(0.38±0.10)。结论:运动训练可以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大鼠Sema3a和NRP-1的mRNA表达量,从而恢复受损神经功能;强化运动训练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训练 局灶性脑缺血 SEMA 3a NRP-1 神经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肩痛周围神经电生理学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青青 李铁山 +2 位作者 阎文静 王琳 高正玉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4期278-283,共6页
目的通过对卒中后肩痛患者上肢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及针极肌电图检查,观察卒中后肩痛患者周围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卒中住院患者40例,根据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al Pain Rating Scale,NPRS)分为肩痛组(26例)... 目的通过对卒中后肩痛患者上肢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及针极肌电图检查,观察卒中后肩痛患者周围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卒中住院患者40例,根据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al Pain Rating Scale,NPRS)分为肩痛组(26例)与无肩痛组(14例)。分别进行双侧上肢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和针极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检查。结果肩痛组患侧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较无肩痛组患侧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0,0.001,0.000);无肩痛组患侧尺神经CMAP波幅较同组健侧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0);肩痛组患侧尺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波幅较无肩痛组患侧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0)。三角肌、肱二头肌自发电位出现率,肩痛组较无肩痛组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44,0.044)。结论卒中后肩痛患者伴有上肢周围神经的损伤,且肩痛的发生可能与运动神经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肩痛 周围神经 电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神经小腿三头肌运动分支选择性麻醉阻滞对脑卒中痉挛性垂足责任肌筛选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志华 张洪翠 +1 位作者 于大君 李铁山 《中国卒中杂志》 2010年第4期291-298,共8页
目的通过胫神经小腿三头肌运动神经分支选择性麻醉阻滞,确定造成脑卒中痉挛性垂足的责任肌。方法选择30例脑卒中患者,应用2%利多卡因进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运动分支神经麻醉阻滞,阻滞前后对肢体痉挛指标包括牵张反射评分(stretch reflex,... 目的通过胫神经小腿三头肌运动神经分支选择性麻醉阻滞,确定造成脑卒中痉挛性垂足的责任肌。方法选择30例脑卒中患者,应用2%利多卡因进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运动分支神经麻醉阻滞,阻滞前后对肢体痉挛指标包括牵张反射评分(stretch reflex,SR)、痉挛严重程度分级Ashworth评分、踝关节活动角度(range of motion,ROM)包括休息位ROM(rest range of motion,rROM)、主动背屈ROM(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和被动背屈ROM(passive range of motion,PROM)、足跖屈肌肌力以及下肢步行功能状态指标如10m舒适和快速步行速度、步频、3min步行距离、能量消耗指数(physicalconsume index,PCI)以及步长和足偏角进行观察。分别比较腓肠肌阻滞前后、比目鱼肌阻滞前后,以及腓肠肌阻滞后和比目鱼肌阻滞后上述指标的变化和差异。结果痉挛指标SR评分、Ashworth评分、AROM和PROM在腓肠肌运动分支阻滞后较阻滞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SR评分、Ashworth评分、rROM、AROM和PROM在比目鱼肌运动分支阻滞后较阻滞前均下降(P均<0.01);比目鱼肌运动分支阻滞后痉挛指标低于腓肠肌运动分支阻滞后(SR评分、AROM和PROM的P值均<0.01,Ashworth评分、rROM P值均<0.05)。对于足跖屈肌肌力,腓肠肌运动分支阻滞后较阻滞前肌力下降(P<0.01),比目鱼肌运动分支阻滞术后对肌力无影响,两种阻滞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步行功能指标腓肠肌运动分支阻滞后较阻滞前无统计学差异,比目鱼肌运动分支阻滞后除3min步行距离较阻滞前无差异外,其余指标均有提高(10m快速步行速度、步频的P值均<0.01,10m舒适步行速度和PCI的P值均<0.05);除3min步行距离两种阻滞方法比较无差异外,其余指标比目鱼肌运动分支阻滞后均高于腓肠肌运动分支阻滞后(10m舒适步行速度P值<0.05,余P值均<0.01)。患侧步长和足偏角在两种阻滞方法术后较阻滞前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比较也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腓肠肌运动分支和比目鱼肌运动分支利多卡因阻滞均能降低痉挛性足下患者的痉挛程度,但是比目鱼肌运动分支阻滞较之腓肠肌运动神经阻滞改善患者步行功能更为显著。故认为比目鱼肌是造成小腿三头肌痉挛性足下垂畸形的主要责任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神经 神经肌肉阻滞 卒中 步态障碍 神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悬带矫形器对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于大君 刘志华 +1 位作者 张洪翠 李铁山 《中国卒中杂志》 2011年第6期434-439,共6页
目的评价新型弹力悬带矫形器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28例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被纳入康复治疗组(对照组)和弹力悬带矫形器治疗组(治疗组),对照组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佩... 目的评价新型弹力悬带矫形器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28例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被纳入康复治疗组(对照组)和弹力悬带矫形器治疗组(治疗组),对照组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佩带弹力悬带矫形器进行步行训练,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8周由同一个治疗师对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FMA)、能量消耗指数(physical consume index,PCI)及包括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频、步长、足偏角、步基宽在内的步态时空参数进行评测,并比较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观察弹力悬带矫形器的作用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长、步频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步基宽、PCI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2组FMA和足偏角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长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298,0.0225,0.025),步基宽、PC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D01,0.026);2组步频、FMA和足偏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长、步频及FMA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步基宽、PCI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2组足偏角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长、步频及FMA平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42、0.015,0.024,0.024,0.038),步基宽、PC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1);2组足偏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使用弹力带矫形器可以纠正偏瘫患者的异常步态,提高步行速度,降低能量消耗,促进步行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长袜 压力 矫形外科固定装置 步行辅助器 步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性瘫痪患儿伴发临床下癫痫样放电临床综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军 王珂 +1 位作者 侯梅 王强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4期338-340,共3页
临床下癫痫样放电对脑瘫患儿的影响不容忽视。据来自医院或康复机构的报道,脑瘫患儿临床下癫痫样放电的发生率为18%~40%,尤其见于痉挛型偏瘫和双瘫患儿,局灶性或多灶性放电占多数,中央颞区、顶区多见。皮质损伤及存在合并症是脑瘫伴发... 临床下癫痫样放电对脑瘫患儿的影响不容忽视。据来自医院或康复机构的报道,脑瘫患儿临床下癫痫样放电的发生率为18%~40%,尤其见于痉挛型偏瘫和双瘫患儿,局灶性或多灶性放电占多数,中央颞区、顶区多见。皮质损伤及存在合并症是脑瘫伴发临床下癫痫样放电的危险因素。阵发性或长期大量的临床下癫痫样放电会导致皮质神经元死亡,引起一过性或慢性认知损伤,影响脑瘫患儿的预后。丙戊酸、苯二氮卓类、拉莫三嗪对癫痫样放电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对抑制癫痫样放电有很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临床下癫痫样放电 临床特征 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