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粘附分子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定荣 林荣军 +2 位作者 武文伟 邵岩世 孙立荣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3-325,共3页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科常见慢性肺部疾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由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在炎症细胞向气道炎症区跨内皮转移和浸润过程中,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s)发挥了重要作用,...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科常见慢性肺部疾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由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在炎症细胞向气道炎症区跨内皮转移和浸润过程中,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s)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介导炎症过程的关键分子。粘附分子种类繁多,与哮喘关系密切的有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近年来,吸入糖皮质激素(IGS)防治儿童哮喘,其效果得到充分肯定。本研究检测了对照组与哮喘患儿IGS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血清ICAM-1(sICAM-1)及血清VCAM-1(sVCAM-1)水平的变化,旨在探讨sICAM-1和sVCAM-1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为预防、诊断及治疗哮喘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吸入糖皮质激素 哮喘患儿 支气管哮喘 分子系统 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细胞间粘附分子 SVCAM-1 sICAM-1 慢性肺部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纳综合征患儿心血管疾病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孙文慧 李堂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5-195,共1页
特纳综合征(TS),又称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是由X染色体部分或完全缺乏所造成的、以矮身材及青春期无性发育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染色体病,为最常见的染色体病之一,也是人类唯一能生存的单体综合征。国外已有研究表明,TS患者的... 特纳综合征(TS),又称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是由X染色体部分或完全缺乏所造成的、以矮身材及青春期无性发育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染色体病,为最常见的染色体病之一,也是人类唯一能生存的单体综合征。国外已有研究表明,TS患者的先天性心血管异常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主要表现为高血压及心血管结构的异常,包括心脏瓣膜畸形及血管病变,导致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增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TS患者总体病死率比一般正常人群高3倍,其中心血管事件是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约占41%。目前国内关于TS的心血管研究较少,且以成人患者居多。本研究通过对24例TS患儿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其先天性心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及主动脉根部内径大小,检测血压,综合分析,以指导特纳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诊疗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血管异常 特纳综合征 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 疾病分析 患儿 超声心动图检查 主动脉根部内径 心脏瓣膜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血源树突状细胞促进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
3
作者 曲新栋 曲政海 +1 位作者 左建新 孙立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586-590,共5页
本研究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树突状细胞(DC)促进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利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脐血单个核细胞,经贴壁法获得脐血贴壁的单个核细胞,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 本研究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树突状细胞(DC)促进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利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脐血单个核细胞,经贴壁法获得脐血贴壁的单个核细胞,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体外诱导分化为脐血DC。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DC,MTT法检测DC活化的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试验组加DC,DC与肿瘤细胞的比例分别为20∶1、50∶1、100∶1,对照组不加DC。结果表明:脐血单个核细胞经GM-CSF、IL-4诱导后,第15天在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典型形态的DC。荧光显微镜下,CD1a+细胞率为(43.12±5.83)%。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DC刺激的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均高于对照组,差别均具有显著性(P<0.01)。100∶1组与50∶1组比较,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1组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低于20∶1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50∶1组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低于20∶1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经细胞因子诱导分化培养的DC可促进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单个核细胞 树突状细胞 肿瘤细胞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血清25(OH)VitD与骨代谢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孟庆军 华青 戴婷婷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0期1390-1392,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血清25(OH)VitD水平及其与骨代谢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因生长发育缓慢、烦躁不安、夜惊多汗等就诊的儿童167名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法(ELSIA)测定患儿血清25(OH)VitD水平,同时... 目的:探讨儿童血清25(OH)VitD水平及其与骨代谢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因生长发育缓慢、烦躁不安、夜惊多汗等就诊的儿童167名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法(ELSIA)测定患儿血清25(OH)VitD水平,同时检测骨代谢标志物: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骨钙蛋白(OC)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含量,并分析其与25(OH)VitD的相关性。结果:25(OH)VitD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婴幼儿组与青春期组的25(OH)Vit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OC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P〈0.05);随着血清25(OH)VitD水平降低,BAP指标无明显变化趋势(P〉0.05),OC指标呈上升趋势(P〈0.05),IGF-Ⅰ指标呈现下降趋势(P〈0.01);血清25(OH)VitD水平与OC指标呈明显的负相关性(P〈0.05),与IGF-Ⅰ正相关(P〈0.05),而与BAP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不同年龄段儿童的25(OH)VitD与骨代谢标志物水平不同,青春期和学龄期儿童VitD不足和缺乏的现象较婴幼儿更严重;血清25-(OH)VitD与O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血清25-(OH)VitD与IGF-Ⅰ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但血清BAP升高与25-(OH)VitD降低无相关性,通过骨代谢标志物水平推断机体VitD营养状况尚待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代谢标志物 25羟维生素D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