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_5骶_1椎间盘前入路髓核摘除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郑延波 刘胜 +2 位作者 刘丰春 邵旭建 生琦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4期601-603,共3页
目的 为L5/S1椎间盘经腹穿刺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 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L5/S1椎间盘前方的解剖结构和毗邻关系。结果 ①L5/S1椎间盘前方仅见部分下腔静脉 [(3 .3 3± 3 .2 8) %]和左髂总静脉 [(6.67± 4.5 6) %]... 目的 为L5/S1椎间盘经腹穿刺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 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L5/S1椎间盘前方的解剖结构和毗邻关系。结果 ①L5/S1椎间盘前方仅见部分下腔静脉 [(3 .3 3± 3 .2 8) %]和左髂总静脉 [(6.67± 4.5 6) %]的主支走行 ,骶正中动脉位置恒定 ,骶正中静脉变异较大 ;②回肠和乙状结肠加压时可推移至穿刺靶区以外。结论 在L5/S1椎间盘前方尤其在其正中偏右侧区域存在着穿刺入路的安全间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经皮穿刺 髓核摘除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骨弓状线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忠恒 刘丰春 丁士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77-379,共3页
目的 :为临床髋关节中心脱位内固定器的设计提供相关数据。方法 :测量 10 9套成人髋骨双侧弓状线的弧长 ,并计算出纵向弧度 ;用几何法测算出经弓状线三等分中点骨面的横向弧度 ;同时测量髋臼中心到弓状线的垂直距离。对所得结果用SPSS... 目的 :为临床髋关节中心脱位内固定器的设计提供相关数据。方法 :测量 10 9套成人髋骨双侧弓状线的弧长 ,并计算出纵向弧度 ;用几何法测算出经弓状线三等分中点骨面的横向弧度 ;同时测量髋臼中心到弓状线的垂直距离。对所得结果用SPSS软件处理。结果 :男女弓状线弧长为 (5 7.71± 5 .5 9)mm、(5 2 .0 8± 6.2 7)mm ,纵向弧度为 61.41°± 11.86°和 67.42°± 11.94° ;男女弓状线横向弧度分别为前 111.16°±12 .3 7°和 111.14°± 2 1.0 9°、中 10 6.81°± 14 .60°和 10 9.5 8°± 16.5 0°、后 13 8.0 0°± 16.60°和 14 4.46°± 15 .2 1°。男女弓状线性别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同性别双侧差别不显著。结论 :弓状线周围测量的数据 ,可为设计更合适髋关节中心脱位内固定钢板 ,提供参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弓状线 髋关节中心脱位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脑髓型对脑回定位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刘丰春 栾丽菊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1-292,共2页
关键词 影像解剖学 端脑髓型 脑回定位 端脑皮质病变 定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间背侧神经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孙斌 夏玉军 +3 位作者 李俊杰 孔祥全 王曙光 金利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1-375,共5页
目的研究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及其肌支的解剖学特征,为体表定位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解剖30具成人防腐尸体的60侧上肢骨间背侧神经及其肌支,观察骨间背侧神经的行程与神经分叉点,测量分叉点分别至肱骨外上髁(LHE)、桡骨Lister结节(LTR)、... 目的研究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及其肌支的解剖学特征,为体表定位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解剖30具成人防腐尸体的60侧上肢骨间背侧神经及其肌支,观察骨间背侧神经的行程与神经分叉点,测量分叉点分别至肱骨外上髁(LHE)、桡骨Lister结节(LTR)、尺骨茎突(SPU)的距离等参数,通过三圆交汇法及神经分段法来确定神经的体表位置。结果骨间背侧神经在发出指伸肌支、小指伸肌支及尺侧腕伸肌支后,主干有4个主要分叉点(O、O1、O2、O3);以分叉点分别至LHE、LTR、SPU的平均距离为半径,LHE、LTR、SPU为圆心,绘制3个圆,三圆交汇的点或区域可作为神经的体表定位;4个分叉点又可将骨间背侧神经分为7段(O点上段、OO1段、O1点下段、OO2段、O2点下段、O2O3段、O3点下段)。结论骨间背侧神经分叉点结合三圆交汇定位及神经分段法,根据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可明确神经损伤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间背侧神经 肌支 体表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髓突及脑回横断面表盘定位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刘丰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为了给脑功能影像学研究和脑小病灶的早期定位诊断与治疗提供脑回定位的形态学基础和新方法,探讨横断层CT扫描图像上脑回表盘法定位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30例外观无异常的成人颅脑标本,用SCT-4800TF型CT机据CM基线以10 m m层厚... 目的:为了给脑功能影像学研究和脑小病灶的早期定位诊断与治疗提供脑回定位的形态学基础和新方法,探讨横断层CT扫描图像上脑回表盘法定位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30例外观无异常的成人颅脑标本,用SCT-4800TF型CT机据CM基线以10 m m层厚连续横断扫描后,切出相应的断层标本,通过CT图像与相应断层标本的对照研究,先确认髓突,然后根据髓突与脑回的对应关系在CT片上用表盘法定位脑回。结果:利用表盘法在典型横断层CT图像上对脑回进行了定位,其中额叶定位准确率最高。结论:表盘定位法切实可行、简便实用,在大脑的医学影像学研究和病变的定位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 髓突 定位 断层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浅神经皮支卡压的解剖学观测
6
作者 刘丰春 姜成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56-257,共2页
目的:探讨腓浅神经皮支卡压的形态学基础与踝前和足背区疼痛的关系。方法:采用骨标本观测和尸体解剖相结合的方法,探讨腓浅神经卡压的形态学因素。结果:60侧腓骨标本中,50%骨前嵴锐利。骨前嵴右侧长7.9±3.1cm,... 目的:探讨腓浅神经皮支卡压的形态学基础与踝前和足背区疼痛的关系。方法:采用骨标本观测和尸体解剖相结合的方法,探讨腓浅神经卡压的形态学因素。结果:60侧腓骨标本中,50%骨前嵴锐利。骨前嵴右侧长7.9±3.1cm,左侧长6.6±2.4cm。腓浅神经16.7%越腓骨下端骨前嵴时受卡压。结论:腓骨下端骨前嵴与深筋膜或伸肌支持带对腓浅神经的卡压是导致踝前和足背区疼痛的原因之一。对遭受卡压的腓浅神经皮支切开深筋膜或伸肌上支持带减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浅神经皮支 腓骨 神经卡压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眶尖部CT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7
作者 刘丰春 姜成瑛 孟庆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93-294,共2页
目的 :通过对眶尖部CT影像表现和断层解剖标本的观测 ,探讨眶尖部诸结构出现的CT扫描层面和临床意义。方法 :用 3 3侧干燥成人颅骨行轴位横断CT扫描 ,结合 10例颅脑断层标本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 :眶上裂和眶下裂分别出现于CM基线上、下... 目的 :通过对眶尖部CT影像表现和断层解剖标本的观测 ,探讨眶尖部诸结构出现的CT扫描层面和临床意义。方法 :用 3 3侧干燥成人颅骨行轴位横断CT扫描 ,结合 10例颅脑断层标本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 :眶上裂和眶下裂分别出现于CM基线上、下 15mm和 10mm范围内 ,视神经管影多见于CM基线上方 7~ 12mmCT扫描层面。结论 :颞骨岩锥上部层面是观察眶上裂和视神经管的最佳层面 ,对眶尖部病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眼眶 眶尖部 断层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胛骨上角区的解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8
作者 杨希重 王德春 +1 位作者 沈若武 陈晓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1-363,共3页
目的:研究肩胛骨上角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16具32侧成人尸标本上对肩胛骨上角区的肌肉附着、神经走行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详细观测。结果:斜方肌位于肩胛骨上角处深面筋膜增厚变白,增厚筋膜平均面积为4cm×2cm。其中有滑... 目的:研究肩胛骨上角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16具32侧成人尸标本上对肩胛骨上角区的肌肉附着、神经走行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详细观测。结果:斜方肌位于肩胛骨上角处深面筋膜增厚变白,增厚筋膜平均面积为4cm×2cm。其中有滑囊出现率12.5%(4/32),副神经位于增厚筋膜内的出现率78.12%(25/32)。副神经距肩胛骨上角最近距离为(2.0±0.6)cm。肩胛背神经主干与肩胛提肌交点距肩胛骨上角距离为(1.25±0.32)cm。结论:肩胛骨上角复杂肌肉附着及神经走行于肩胛骨上角附近时易造成卡压是肩背痛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骨上角 副神经 斜方肌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脑回、脑叶CT定位的医学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丰春 夏玉军 +6 位作者 单涛 刘志才 隋庆兰 孔令奇 王明广 韩洵 徐爱德 《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1997年第3期208-210,共3页
随机采用30个颅脑标本,经CT扫描后锯切出相应断面。另选取60例颅脑CT片,经断面标本与片子的综合观察和分析,找出在主要CT扫描层面上辨认脑回和确定脑叶的方法。大脑髓质显影清晰而易于辨认,自大脑髓质发出的髓突对应相应... 随机采用30个颅脑标本,经CT扫描后锯切出相应断面。另选取60例颅脑CT片,经断面标本与片子的综合观察和分析,找出在主要CT扫描层面上辨认脑回和确定脑叶的方法。大脑髓质显影清晰而易于辨认,自大脑髓质发出的髓突对应相应的脑回,只要认准髓突,即可识别脑回和划分脑叶。按此方法,在8个常用的颅脑CT层面上分别描述了髓突的典型分布以及脑回、脑叶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 脑叶 脑回 定位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作塑化标本的大体解剖技术 被引量:2
10
作者 魏秀娟 张新华 +2 位作者 宋爱娟 王合峰 杨成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82-282,共1页
塑化标本不需用福尔马林液保存,无毒无味,且使用时间长。现在尸体材料来源越加困难,标本经塑化后使用和保存对教学和科研都非常有益,这也是人体解剖学标本发展的一个趋势。现有的技术资料对标本的塑化过程已有详尽介绍[1,2]。... 塑化标本不需用福尔马林液保存,无毒无味,且使用时间长。现在尸体材料来源越加困难,标本经塑化后使用和保存对教学和科研都非常有益,这也是人体解剖学标本发展的一个趋势。现有的技术资料对标本的塑化过程已有详尽介绍[1,2]。故本文重点介绍为制作塑化标本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解剖学 塑化标本 大体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颈椎失稳颈后深部肌肉的组织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5
11
作者 郭云良 陈伯华 +2 位作者 刘晓萍 夏玉军 谭金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5-117,共3页
目的:研究颈后深部肌肉的肌纤维型分布和横切面积,探讨其生理功能和在退变性颈椎失稳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肌球蛋白ATP酶染色法,观察正常人(4例)和退变性颈椎失稳患者(4例)颈后深部肌肉各型肌纤维的比例和结构特征,并... 目的:研究颈后深部肌肉的肌纤维型分布和横切面积,探讨其生理功能和在退变性颈椎失稳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肌球蛋白ATP酶染色法,观察正常人(4例)和退变性颈椎失稳患者(4例)颈后深部肌肉各型肌纤维的比例和结构特征,并测量肌纤维的横切面积。结果:正常人和退变性颈椎失稳患者颈后深部肌肉Ⅰ型和Ⅱ型纤维交织排列,横切面呈多边形或椭圆形,Ⅰ型纤维数量及横切面积均显著大于Ⅱ型纤维。退变性颈椎失稳患者肌纤维边界不清,横切面上可见小空泡,Ⅰ型纤维减少,Ⅱ型纤维增多。结论:颈后深部肌肉对维持颈段脊柱的生理姿势和运动起重要作用,肌纤维病理学改变是退变性颈椎失稳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 组织化学 颈椎失稳 退变性 肌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球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TNF-α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付清松 夏玉军 +2 位作者 张明 刘明 单守勤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45-850,共6页
目的观察三维(3-D)球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3-D球体MSCs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溶剂对照组、3-D球体MSCs治疗... 目的观察三维(3-D)球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3-D球体MSCs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溶剂对照组、3-D球体MSCs治疗组(n=36),假手术组常规分离大脑中动脉(MCA)但不结扎,MSCs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后给予MSCs移植,溶剂对照组模型建立成功后给予等体积溶剂对照。各组大鼠分别于移植治疗后1、3、7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ELISA和RT-PCR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的TNF-α表达;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观察损伤侧大鼠脑组织Caspase-3和Caspase-8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溶剂对照组相比,MSCs治疗组大鼠神经运动功能评分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溶剂对照组大鼠脑组织TNF-α、Caspase-3和Caspase-8表达增加(P<0.01);与溶剂对照组相比,MSCs治疗组脑组织TNF-α、Caspase-3、Caspase-8表达下降(P<0.05,P<0.01)。结论 3-D球体MSCs移植可能通过下调脑组织中炎性因子TNF-α含量及减少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移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肿瘤坏死因子α CASPASE-3 CASPASE-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咽腔的形态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文君 曹文强 +2 位作者 孟广明 葛瑞锋 丁士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9-60,共2页
目的:规范咽腔的测量方法,并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病因研究、手术治疗及术后效果的评定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对100例正常成人及84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咽腔进行了测量并将相关数据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发... 目的:规范咽腔的测量方法,并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病因研究、手术治疗及术后效果的评定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对100例正常成人及84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咽腔进行了测量并将相关数据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发现在上述两组人群之间的悬雍垂基底宽、悬雍垂长、舌腭弓间距、悬雍垂咽后壁间距、悬雍垂舌背间距及咽腭弓间距等项指标存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测量方法简便实用,结果提示该综合征患者的阻塞部位主要在咽峡附近。术式选择以悬雍垂腭咽成形术为主并据阻塞部位的不同辅以其它术式。手术切除软腭时其范围不可过大,应控制在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腔 测量 呼吸暂停综合征 形态学 睡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琥珀酸在海马CA1区对突触前GABA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丛红群 岳旺 +2 位作者 杨志宏 钱秋海 迟焕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10,共5页
为了观察琥珀酸在大鼠海马CA1区对突触前GABA释放的影响,我们采用红外可视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了琥珀酸对γ-氨基丁酸(GABA)能自发性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mIPSCs)的作用。结果显示不同浓... 为了观察琥珀酸在大鼠海马CA1区对突触前GABA释放的影响,我们采用红外可视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了琥珀酸对γ-氨基丁酸(GABA)能自发性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mIPSCs)的作用。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琥珀酸(10-6mol/L、10-5mol/L、10-4mol/L和10-3mol/L)在海马CA1区均能以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GABA能mIPSCs的频率,而对其电流幅度没有影响。10-4mol/L琥珀酸组GABA能mIPSCs的频率为2.25±0.99Hz,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n=8,P<0.01),而其电流幅度为31.63±6.16pA,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异(n=8,P>0.05)。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琥珀酸能通过增强突触前GABA的自发性释放,对海马CA1区神经元产生超极化作用,此作用可能是琥珀酸抑制癫痫形成的主要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珀酸 海马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_2对体外培养的海马缺氧神经元的预防保护作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守彪 王双燕 +1 位作者 沈若武 金毅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9-102,共4页
为观察人参皂苷Rg_2对缺氧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选取Wistar大鼠海马神经元体外培养14d,随机分为对照组、5μmol/L尼莫地平组(尼莫地平组)、Rg_20.025mmol/L组(Rg_21组)、Rg_20.050mmol/L组(Rg_22组)。将相应药物加入到培养液中孵... 为观察人参皂苷Rg_2对缺氧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选取Wistar大鼠海马神经元体外培养14d,随机分为对照组、5μmol/L尼莫地平组(尼莫地平组)、Rg_20.025mmol/L组(Rg_21组)、Rg_20.050mmol/L组(Rg_22组)。将相应药物加入到培养液中孵育4h后,建立急性缺氧细胞模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神经元缺氧后的细胞凋亡情况,用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的含量,并对所得结果加以比较。结果发现,离体条件下人参皂苷Rg_2可显著增强海马神经元的活性,降低其凋亡率及死亡率;提高细胞上清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MDA及NO的含量,且呈量效比例关系。以上结果提示,人参皂苷Rg_2在体外有抗缺氧损伤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提高抗氧化酶的活力、清除自由基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G2 缺氧 海马神经元 抗氧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剥夺性弱视猫外侧膝状体c-fos基因及Fos蛋白表达 被引量:12
16
作者 乔淑红 刘彦 迟焕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2-198,共7页
为研究生后关键期内,正常猫及剥夺性弱视猫外侧膝状体神经元功能形态的变化规律,对正常视发育敏感期的幼猫行左眼睑缝合术,造成剥夺性弱视模型,采用Nissl染色法及电镜观察正常猫及剥夺性弱视猫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形态改变,并用免疫组化... 为研究生后关键期内,正常猫及剥夺性弱视猫外侧膝状体神经元功能形态的变化规律,对正常视发育敏感期的幼猫行左眼睑缝合术,造成剥夺性弱视模型,采用Nissl染色法及电镜观察正常猫及剥夺性弱视猫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形态改变,并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Fos蛋白及cfos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剥夺猫剥夺层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截面积比非剥夺层及正常猫的明显变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2)超微结构显示:剥夺性弱视猫的剥夺层出现大量变性的细胞,剥夺4周时最为显著;(3)正常猫外侧膝状体神经元Fos蛋白和cfos原位杂交的阳性细胞数及OD值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同龄猫剥夺层外侧膝状体Fos蛋白和cfos原位杂交阳性细胞数及OD值较正常猫减少(P<0.05)。结果提示:猫视觉的可塑性敏感期为生后4周到8周。剥夺性弱视猫外侧膝状体剥夺层及非剥夺层神经元形态及功能与正常猫相比较均发生改变。Fos法可以成为衡量弱视猫外侧膝状体兴奋性状态与形态学定位相结合的实验方法,但必须注意神经可塑性对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夺性弱视 外侧膝状体 C-FOS FOS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激颈部交感神经节对椎动脉血流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夏玉军 于腾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0-382,共3页
目的 :探讨颈部交感神经因素在造成椎 -基底动脉系统缺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家兔3 0只 ,手术暴露颈部交感神经节及基底动脉 ,不同方式刺激颈部交感神经节 ,记录、分析基底动脉血流的变化。结果 :刺激前测得基底动脉基线血流为 (5 ... 目的 :探讨颈部交感神经因素在造成椎 -基底动脉系统缺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家兔3 0只 ,手术暴露颈部交感神经节及基底动脉 ,不同方式刺激颈部交感神经节 ,记录、分析基底动脉血流的变化。结果 :刺激前测得基底动脉基线血流为 (5 48± 2 7)PU :分别刺激颈上、中、下交感神经节后测得基底动脉血流为 (5 2 9± 16)PU、(4 74± 16)PU和 (3 70± 3 6)PU。与基线血流相比分别下降了 3 .4%、13 .5 %和 3 2 .5 %。颈部交感神经节阻滞并不能使正常状态下的基底动脉血流增加 ,但可以阻断交感神经缩血管作用。结论 :颈部交感神经受到刺激 ,可造成椎 -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神经节 刺激 基底动脉 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斜角肌与有关神经卡压的形态学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丰春 姜成瑛 +2 位作者 张良 孟庆兰 曹文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03-204,共2页
在36例成人尸体上观测了肩肿背神经、支配肩肿提肌和前锯肌的神经以及前、中斜角肌的起始部。认为肩肿背神经和胸长神经上、中支易受卡压,是引起肩背痛的主要因素,造成卡压的解剖结构主要是中斜角肌的腱性起始部。通过时解剖观测结... 在36例成人尸体上观测了肩肿背神经、支配肩肿提肌和前锯肌的神经以及前、中斜角肌的起始部。认为肩肿背神经和胸长神经上、中支易受卡压,是引起肩背痛的主要因素,造成卡压的解剖结构主要是中斜角肌的腱性起始部。通过时解剖观测结果的综合分析,提出手术治疗应注重切除中斜角肌的用性起始部,并彻底清除受卡压神经周围的纤维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斜角肌 肩胛背神经 胸长神经 神经卡压 肩背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hTGF-β1基因体内转染兔椎间盘对髓核细胞I型、II型胶原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沈若武 季爱玉 夏玉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29-531,共3页
目的:观察腺病毒载体介导外源性人转化生长因子(Ad/CMV-hTGF-β1)对兔椎间盘髓核细胞Ⅰ型、Ⅱ型胶原的影响。方法:纯种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于实验组兔腰3、4椎间盘髓核内注射Ad/CMV-hTGF-β1(6×... 目的:观察腺病毒载体介导外源性人转化生长因子(Ad/CMV-hTGF-β1)对兔椎间盘髓核细胞Ⅰ型、Ⅱ型胶原的影响。方法:纯种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于实验组兔腰3、4椎间盘髓核内注射Ad/CMV-hTGF-β1(6×106pfu),注射量为20μl,对照组则注射20!μl磷酸盐缓冲液(PBS)。术后3周取出椎间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椎间盘髓核细胞中Ⅰ型、Ⅱ型胶原的表达情况,并用VIDA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椎间盘髓核细胞Ⅰ型胶原的表达比对照组低;而Ⅱ型胶原的表达则比对照组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内转染腺病毒介导的hTGF-β1基因能降低椎间盘髓核细胞Ⅰ型胶原的表达、提高Ⅱ型胶原的表达,提示hTGF-β1可以抑制椎间盘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 椎间盘 Ⅰ型胶原 Ⅱ型胶原 髓核细胞 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前、后回在矢状断面上的定位 被引量:16
20
作者 栾丽菊 刘丰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9-182,共4页
目的 :在矢状面上利用髓突对成人端脑的中央前、后回进行准确定位。方法 :取 3 0例成人头部标本 ,MR扫描获得层厚 6mm的颅脑矢状面MRI图象 ,然后切制成相应的连续脑切片 ,二者结合并以钟表盘为参照对髓突进行观察、测量与统计。结果 :... 目的 :在矢状面上利用髓突对成人端脑的中央前、后回进行准确定位。方法 :取 3 0例成人头部标本 ,MR扫描获得层厚 6mm的颅脑矢状面MRI图象 ,然后切制成相应的连续脑切片 ,二者结合并以钟表盘为参照对髓突进行观察、测量与统计。结果 :在旁正中矢状面上 ,“兔尾征”是中央后回定位的特征性标志。各层面以钟表盘为参照 ,12点左右是集中辨认中央前回的位置 ,12点半左右是集中辨认中央后回的位置 ,且随着层面外移 ,髓突方向呈现一定的规律 :中央前回髓突基本对应 12点位 ,至脑岛外侧份层面时 ,12点位正好是中央沟 ,其前后髓突支分别是中央前、后回。再向外切时 ,中央沟基本保持该方向不变。结论 :在矢状面上利用髓突可准确定位中央前、后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脑 矢状面 髓突 MRI 断层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