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材料和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牟绍艳 史胜龙 +1 位作者 房堃 温庆志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64-570,共7页
纳米材料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现出特殊的力学、磁学、电学、热学、光学和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开发的诸多方向。通过梳理纳米材料在描述地层参数、压裂过程、油田废水处理等几个方面的作用,总结了纳米材料在石油勘探开发重点... 纳米材料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现出特殊的力学、磁学、电学、热学、光学和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开发的诸多方向。通过梳理纳米材料在描述地层参数、压裂过程、油田废水处理等几个方面的作用,总结了纳米材料在石油勘探开发重点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其未来低成本化的研究趋势。纳米材料可以用作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新型传感器和智能机器人,进行数据监测、分析;可以作为钻井和压裂过程中的添加剂;制备纳米催化膜处理油田废水等。纳米材料的应用可解决部分现有石油开采的难题,提高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油气开采 油气增产 非常规油气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放射性微量金属物质示踪剂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永飞 李育 +5 位作者 张敏 刘海峰 陈虎 史胜龙 解宏超 高源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3-160,共8页
针对常规化学示踪剂种类少、有毒害、检测精度低,PLT测井技术不能监测水平井、大斜度井产液剖面的局限性,利用地层中不存在或含量极低的非放射性微量金属物质制备了微量金属物质示踪剂,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并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建立数据... 针对常规化学示踪剂种类少、有毒害、检测精度低,PLT测井技术不能监测水平井、大斜度井产液剖面的局限性,利用地层中不存在或含量极低的非放射性微量金属物质制备了微量金属物质示踪剂,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并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建立数据分析方法,形成了系统的非放射性微量金属物质示踪剂监测技术,并在现场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非放射性微量金属物质示踪剂耐温为200℃,耐盐为25×10^(4)mg/L,在pH值为1和14的溶液中能保持澄清状态,并不会被储层中的黏土物质吸附,检测精度高达10^(-14)kg/L。该示踪剂可有效监测产液剖面,并可分析压裂裂缝形态,评价压裂效果。使用该技术对延长油田一口水平井产液情况进行了监测,通过示踪剂归一化产出曲线分析了裂缝发育情况,为压裂效果评价提供了技术数据。该技术可为产液剖面监测、压裂裂缝发育状况评测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踪剂 微量金属物质 非放射性 分段压裂 裂缝形态 产液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泡沫直径与地层孔隙直径的匹配关系 被引量:7
3
作者 史胜龙 王业飞 +3 位作者 温庆志 赵冀 李洋 旷曦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4-125,共12页
将气液两相流通过填砂管制备一种气泡直径主要分布于10~100μm的微泡沫,通过微观实验研究气液比和填砂管渗透率对微泡沫直径的影响,揭示微泡沫封堵机制。采用多测压点人造岩心模拟多孔介质研究微泡沫对地层起封堵作用时微泡沫直径与地... 将气液两相流通过填砂管制备一种气泡直径主要分布于10~100μm的微泡沫,通过微观实验研究气液比和填砂管渗透率对微泡沫直径的影响,揭示微泡沫封堵机制。采用多测压点人造岩心模拟多孔介质研究微泡沫对地层起封堵作用时微泡沫直径与地层孔隙直径的匹配关系。结果表明:通过调节气液比、填砂管渗透率可实现微泡沫平均气泡直径12. 39~99. 31μm可调;当微泡沫平均气泡直径与岩心平均孔隙直径比为1. 45~2. 16时,微泡沫兼具较好的注入性及深部封堵能力,此时微泡沫直径与岩心孔隙直径相匹配,通过调节微泡沫平均气泡直径,可使微泡沫与渗透率为0. 02~10. 9μm2的地层匹配;微泡沫主要通过气泡叠加作用在高渗区域形成暂堵带,后续流动的微泡沫以"弹性变形"或"直接通过"的方式流入低渗区域,少量气泡以"纹理状"结构占据小孔隙处形成封堵;随着气液比增加,微泡沫气泡数量增加,在孔隙处由间歇性的封堵方式向持续的封堵方式转变,微泡沫封堵能力和可变形性增强,气液比为1时的封堵能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泡沫 平均气泡直径 直径比 匹配 封堵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泡沫与普通泡沫注入性及调剖能力对比 被引量:7
4
作者 史胜龙 王业飞 温庆志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2-66,共5页
针对普通泡沫注入性差、运移性弱的问题,将气体和起泡剂溶液同时注入填砂管发泡器制备出一种气泡微细的微泡沫体系。通过多测压点长填砂管和并联填砂管对比了微泡沫和普通泡沫注入性和调剖能力的差异,并借助微观非均质模型对比研究了微... 针对普通泡沫注入性差、运移性弱的问题,将气体和起泡剂溶液同时注入填砂管发泡器制备出一种气泡微细的微泡沫体系。通过多测压点长填砂管和并联填砂管对比了微泡沫和普通泡沫注入性和调剖能力的差异,并借助微观非均质模型对比研究了微泡沫和普通泡沫的封堵机制及改善微观非均质能力。微观驱替实验表明,由于微泡沫气泡直径小于高渗区域孔喉直径,气泡受孔喉的约束较小,主要通过多个气泡叠加作用在高渗区域孔喉处形成堆积封堵,后续气泡以"直接通过"或"弹性变形"的方式流入低渗区域,少量气泡以"气泡陷入"方式封堵小孔喉,但高渗区域堆积的微泡沫易被冲散,导致其封堵强度较弱,调剖作用有限。与微泡沫相比,普通泡沫的平均气泡直径大于高渗孔喉直径,气泡通过孔喉时的流动阻力较大,封堵能力较强,气泡主要通过"弹性变形"和"液膜分异"作用进入孔喉。相同泡沫注入量条件下,普通泡沫微观调剖效果更好。微泡沫在填砂管沿程产生的压差分布较为均匀,其注入性和深部封堵能力优于普通泡沫,但其封堵高渗通道能力及耐水冲洗能力较弱,调剖能力弱于普通泡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泡沫 注入性 调剖能力 非均质微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