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岛市滨海基岩地区地下空间地质结构特征
1
作者 王蜜蕾 董杰 +6 位作者 徐刚 宋维宇 薛碧颖 邹亮 付佳妮 邢淑晓 窦衍光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79,共15页
青岛市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亟需高效合理的地下空间开发。摸清青岛市地下空间地质结构特征,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规划和开发提供更科学、可靠的依据,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城市地质调查实测数据和收集的工程地质勘察数... 青岛市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亟需高效合理的地下空间开发。摸清青岛市地下空间地质结构特征,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规划和开发提供更科学、可靠的依据,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城市地质调查实测数据和收集的工程地质勘察数据资料,对青岛区域构造、地貌、断裂、岩土体结构及工程地质条件等梳理总结,并对其地下空间地质结构特征进行详细概述。结果表明,青岛市岩土体结构受基岩严格控制,影响着第四系沉积物的分布,其中岩体可划分为4类,第四系盖层可划分12层。基于数据构建的青岛市立体地质结构模型显示,下地壳的顶部埋深约12 km,上部地下空间开发的关键层范围为0~60 m,地表关键层的三维工程地质模型直观地展示其环境工程地质条件,便于提高对青岛市地质环境的整体认识,为后续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市 地质结构特征 地质结构模型 地下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环境特征及工程适应性与选择性分析——青岛市城市地质环境研究
2
作者 贾永刚 谭长伟 宋卓利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2期211-217,共7页
根据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将青岛市划分为6个工程地质亚区,论述了各亚区地质环境特征,结合不同城市建筑工程特点,进行了工程场地适应性和选择性分析评价。
关键词 地质环境 工程地质 工程适应性 工程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底栖生态质量评价
3
作者 雷志远 张明伟 +2 位作者 石鹏 徐昊 刘晓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99,共13页
为探究青岛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和底栖生态质量现状,本研究于2021年夏(6月)和秋(10月)两个航次,在该海域设置了12个调查站位并在这两个航次中均对这12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10种,... 为探究青岛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和底栖生态质量现状,本研究于2021年夏(6月)和秋(10月)两个航次,在该海域设置了12个调查站位并在这两个航次中均对这12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10种,主要包括环节动物多毛类50种、节肢动物甲壳类40种、软体动物13种、棘皮动物4种,以及纽形动物、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各1种。其中多毛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该海域的三大主要类群。昆士兰稚齿虫(Prionospio queenslandica)在2个航次中均为第一优势种。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呈现从西北近岸区域向东南外海区域降低的趋势。2个航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间无显著性差异。聚类分析表明,研究海域夏、秋两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均可分为2个群组和1个独立站点。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BioEnv)分析表明,盐度和沉积物含水量组合、底层水溶解氧浓度和沉积物中值粒径组合是分别影响夏季和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最优环境变量组合。综合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可知,青岛近岸海域底栖生态环境受到较大扰动,底栖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较差,且秋季的生态环境质量相较于夏季更为恶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近海 大型底栖动物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底栖生态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基岩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应用探索与理论技术创新——以青岛市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窦衍光 印萍 +13 位作者 陈斌 薛碧颖 王蜜蕾 邹亮 胡睿 徐刚 岳保静 宋维宇 林曦 董杰 付佳妮 徐锐 何松 林琴岗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9,共9页
城市地质工作是未来地质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系统阐述了青岛市城市地质工作定位、服务成效、理论和技术创新以及未来青岛城市地质工作战略思考。2018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 城市地质工作是未来地质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系统阐述了青岛市城市地质工作定位、服务成效、理论和技术创新以及未来青岛城市地质工作战略思考。2018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青岛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在服务青岛市国土空间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论证、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等方面成效显著,并实现了滨海基岩城市地质调查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强化城市地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性作用,加强监测预警与实现多网融合,有效解决与城市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地质问题,是青岛城市地质调查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质调查 滨海基岩城市 国土空间规划 地下空间资源 青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城市主要断裂构造特征以及对城市地质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栾光忠 王红霞 +2 位作者 尹明泉 王建 张华东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2-108,共7页
本论文以青岛城市地质环境监测为目标,通过野外地质观察和地质制图,从城市整体范围概述青岛城市主要断裂构造特征以及断裂构造对青岛城市地质环境的影响。上述研究对青岛城市地质环境监测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青岛城市 断裂构造 构造特征 环境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古镇口创新示范区土地质量评价及规划利用 被引量:6
6
作者 邹亮 窦衍光 +2 位作者 胡睿 林曦 王瑞龙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9-59,共11页
分析了青岛市古镇口创新示范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砷、铬、镉、铜、汞、铅、镍、锌)和土壤肥力相关的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等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参照相关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和标准,对土壤养分和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在... 分析了青岛市古镇口创新示范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砷、铬、镉、铜、汞、铅、镍、锌)和土壤肥力相关的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等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参照相关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和标准,对土壤养分和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区土地规划利用可调整的建议。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元素组成主要受成土母岩控制,在人类活动较频繁区域,汞以及氮、磷含量富集明显。整体而言,研究区土壤养分综合评价较差,土壤肥力较低,土壤环境质量安全清洁(约90%)。相较于其他重金属,Cu元素背景值较高,局部有富集现象,是造成研究区土壤污染风险的主要因素,建议在土壤重金属污染区实行土壤和农产品联合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质量评价 土地利用 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土壤元素背景值 古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市崂山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被引量:16
7
作者 尹明泉 谭俊龄 +2 位作者 王治良 吴新泽 吕沛才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6-100,共5页
本文基于地质灾害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崂山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探讨。崂山区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发育的类型主要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据调查,区内地质灾害及隐患点83处,其中已发生灾害17处,新的灾害隐患66处。崂山区地质灾害基... 本文基于地质灾害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崂山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探讨。崂山区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发育的类型主要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据调查,区内地质灾害及隐患点83处,其中已发生灾害17处,新的灾害隐患66处。崂山区地质灾害基础因子主要是地形坡度、地质构造、地面高程、岩体、植被、水系和坡形,诱发因子主要是大气降水、人类工程活动和地震,大气降水是变化频繁的敏感因子。通过分析崂山区日降水量、持续累计降水量与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发生时间的关系,结合国内其他地区的分析结论,初步选定崂山区地质灾害预报预警降水量临界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崂山区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系统,并以图形和表格两种形式在网上对外发布成功。通过回访调查,预报基本准确,服务效果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和避免了灾害损失,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四度”递进分析法 预报预警 大气降水 遥测自动站 崂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市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关键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徐美君 刘洪华 +5 位作者 杨宝凯 董杰 何鹏 邹亮 胡睿 冷琦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9-88,共10页
通过了解青岛市地质资源分布特征和区域地质环境条件,从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2个方面科学合理选取评价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开展青岛市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青岛市地质资源相对较匮乏,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整体以强... 通过了解青岛市地质资源分布特征和区域地质环境条件,从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2个方面科学合理选取评价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开展青岛市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青岛市地质资源相对较匮乏,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整体以强和较强为主,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环胶州湾地区、东部崂山山区及西海岸新区的西南部,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李沧区以北及周边。分别从生产生活空间、农业生产空间及生态环境空间等方面提出了青岛市地质资源环境优化配置建议,为青岛市地质资源合理利用与地质环境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评价结果能够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资源 地质环境 承载力 青岛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青岛市城市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付佳妮 刘洪华 +5 位作者 董杰 窦衍光 明强 刘海松 夏伟强 邹亮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9-78,共10页
遥感技术可运用于地质调查、城市空间拓展、自然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安全等多个领域,为城市地质工作提供更为宏观和直观的数据支撑。通过多期高精度遥感影像分析,建立了胶州湾地质单元遥感解译标志,重新厘定了胶州湾区域地质图... 遥感技术可运用于地质调查、城市空间拓展、自然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安全等多个领域,为城市地质工作提供更为宏观和直观的数据支撑。通过多期高精度遥感影像分析,建立了胶州湾地质单元遥感解译标志,重新厘定了胶州湾区域地质图,查明了环胶州湾人工填土分布及面积,初步估算出青岛市主城区0~10、10~30、30~50、50~100 m深度地下空间资源量,提出10~50 m是青岛市地下空间拓展的主要深度。遥感技术为城市地质问题解决和城市空间扩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在青岛城市地质调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城市地质调查 人工填土 地下空间 自然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主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因素的影响评价及适宜性分区 被引量:20
10
作者 夏伟强 董杰 +1 位作者 何鹏 解永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233-240,共8页
根据青岛市主城区的工程地质特征以及工程建设经验,综合分析岩土体的特征、地下水、地质构造及软土等主要约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地质因素的发育分布特征,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主城区地下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将主城区地下空间开发适... 根据青岛市主城区的工程地质特征以及工程建设经验,综合分析岩土体的特征、地下水、地质构造及软土等主要约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地质因素的发育分布特征,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主城区地下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将主城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划分为适宜区、基本适宜区和适宜性差区,并进行了分区评价,适宜区占主城区总面积的79%,适宜地下空间开发;基本适宜区占主城区面积的13%,地下空间适宜性一般,地下空间开发时应着重注意加固及防水措施;适宜性差占主城区面积的8%,地下空间开发时因尽量避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 工程地质 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数学法的青岛市农村城市化地质环境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侯新文 尹志轩 +4 位作者 张建伟 袁西龙 尹明泉 李清平 董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11397-11399,共3页
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进行青岛市农村城市化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选取环境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地质资源及人类工程活动为5个一级评价因子,下分地形地貌、土地类型与植被、自然保护区、区域地壳稳定性、... 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进行青岛市农村城市化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选取环境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地质资源及人类工程活动为5个一级评价因子,下分地形地貌、土地类型与植被、自然保护区、区域地壳稳定性、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地下水资源、地表水资源、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27个二级评价因子。根据评价结果,将全区划分为地质环境适宜区、较适宜区、中等适宜区和较不适宜区,并介绍各分区的特征。提出了青岛市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建议:崂山区石老人以西区域开发高层建筑,红石崖以西区域进行垃圾填埋场选址,胶州湾、大沽河下游、棘洪滩水库作为重点地质环境保护区和水源地保护区;红岛北城严格控制城市建设向棘红滩水库扩展;即墨城区及以北区域、胶州城区及以东区域作为青岛市未来较好的城市建设发展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城市化 青岛 模糊数学法 地质环境 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地区历史遗留未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治理建议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帅 曲万隆 +3 位作者 张建伟 邢同菊 王瑞龙 葛育廷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2期172-176,共5页
在最新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青岛市历史遗留未治理矿山的分布情况、开采方式、开采矿种等现状,归纳了因矿山开采产生的破坏地貌景观、引发形成地质灾害、占损浪费土地资源等三种主要类型的问题,分析了现状条件下青岛市历史遗留... 在最新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青岛市历史遗留未治理矿山的分布情况、开采方式、开采矿种等现状,归纳了因矿山开采产生的破坏地貌景观、引发形成地质灾害、占损浪费土地资源等三种主要类型的问题,分析了现状条件下青岛市历史遗留未治理矿山存在六项主要问题,针对每项问题提出了恢复治理的建议和对策,期望青岛市能探索出一个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新思路,尽快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美丽青岛”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遗留矿山 地质环境问题 治理建议 青岛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地区典型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治理技术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帅 曲万隆 +2 位作者 张建伟 王宇 邢同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261-265,共5页
青岛地区崩塌与滑坡灾害隐患点占总量的96%,采石活动遗留的露天采石坑及不稳定边坡,是典型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易发区。选取典型代表性的百果山石材矿区,充分分析其自然条件和地质概况、地质环境破坏情况、工程地质条件等,采用危岩体... 青岛地区崩塌与滑坡灾害隐患点占总量的96%,采石活动遗留的露天采石坑及不稳定边坡,是典型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易发区。选取典型代表性的百果山石材矿区,充分分析其自然条件和地质概况、地质环境破坏情况、工程地质条件等,采用危岩体清除、削坡整形、客土回填、边坡工程治理、绿化喷播、修建挡土墙等技术,历时22个月,取得良好治理效果,对青岛市其它灾害点的治理具有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特征 治理技术 青岛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多级变模糊变权综合评价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洪华 王忠胜 +2 位作者 耿林 赵玉婷 陈闫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32,共14页
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评价可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工程建设提供重要决策支持。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评价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综合评价问题。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度法、可拓物元法等,模... 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评价可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工程建设提供重要决策支持。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评价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综合评价问题。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度法、可拓物元法等,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其中应用效果最好、最广泛的方法。但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都属于常权综合评价法,且评价模型普遍采用加权平均模型,导致评价结果易受平均效应影响,并不适合复杂的非线性系统评价。将模糊集理论、可变模糊集理论及变权理论三者融合,提出了多级变模糊变权综合评价法,该方法的综合评价模型更加完善,适应能力更强。在理论上,通过修改综合评价模型,所提出的算法就可以退化为常用的模糊类方法,如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变权综合评价法、可变模糊综合评价法。以青岛市红岛区的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性评价为例,通过对比分析4种不同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先进性及应用效果。多级变模糊变权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多理论集成的综合评价方法。与各种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相比,该方法更加适用于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评价及其他复杂系统的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地质安全性评价 复杂系统评价 城市地下空间 多级变模糊变权 综合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基底新元古代变花岗岩的发现与地质意义
15
作者 董杰 朱晓青 +3 位作者 窦衍光 宋维宇 薛碧颖 邹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3-174,I0001-I0013,共25页
胶州湾为青岛市的半封闭海湾,对湾内基底岩石属性等的基础地质认识是青岛城市重大工程建设与未来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本文借助锆石U-Pb测年的方法,在胶州湾区钻孔岩芯中首次发现新元古代变花岗岩质基底,其形成时代为约772 Ma,与区域上... 胶州湾为青岛市的半封闭海湾,对湾内基底岩石属性等的基础地质认识是青岛城市重大工程建设与未来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本文借助锆石U-Pb测年的方法,在胶州湾区钻孔岩芯中首次发现新元古代变花岗岩质基底,其形成时代为约772 Ma,与区域上苏鲁造山带内广泛分布的新元古代花岗岩同期。钻孔内新元古代变花岗岩下部为早白垩世花岗岩侵入,花岗岩时代为约120 Ma,与毗邻的崂山花岗岩等岩体时代一致。钻孔岩芯中早白垩世花岗岩锆石与新元古代变花岗岩锆石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相似,但其含量值范围更窄。胶州湾区早白垩世花岗岩岩浆可能源自新元古代花岗质岩石的重熔。借助锆石Ti温度计计算获得胶州湾内新元古代变花岗岩与早白垩世花岗岩岩浆结晶温度均超过750℃,表明锆石结晶的岩浆源区呈水不饱和状态,暗示两期岩浆活动的动力学机制可能均与洋壳俯冲对应的“大地幔楔”模式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变花岗岩 早白垩世花岗岩 基底岩系 胶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威海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其运移趋势
16
作者 张剑 刘焕好 +6 位作者 俞永庆 王磊 田维东 王红良 田若楠 田浩正 王中波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31,共11页
海洋沉积物粒度综合分析可以反映沉积环境变化及沉积物搬运趋势,是海洋沉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选取威海周边海域10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组分、参数及粒度粒径趋势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沉积物类型主要是砂质粉砂和粉砂,其... 海洋沉积物粒度综合分析可以反映沉积环境变化及沉积物搬运趋势,是海洋沉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选取威海周边海域10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组分、参数及粒度粒径趋势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沉积物类型主要是砂质粉砂和粉砂,其平均粒径介于3.14Φ~5.87Φ,分选系数介于1.57Φ~2.91Φ,粒径分布分别呈近对称偏态和尖锐峰态。对比沉积物的粒度参数和频率曲线分布特征,结合已有物源示踪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沉积区,分别是潮流影响的黄河物质沉积区(Ⅰ区)、黄河物质和近岸细粒碎屑沉积区(Ⅱ区)、波浪影响的近岸陆源碎屑和黄河细粒物质沉积区(Ⅲ区)和近岸粗粒沉积区(Ⅳ区)。Gao-Collin模型粒径趋势分析揭示,威海周边表层沉积物净输运表现为离岸、向岸和顺岸3种趋势,与砂、粉砂和黏土组分的分布特征一致,形成2个汇聚中心。西部和刘公岛东北侧沉积物运移呈现离岸趋势,运输方向为逆时针;东侧沉积物表现为向岸净运输,运输趋势由SW向转为SE向。二者在崮山至泊于北部海域交汇,形成细颗粒汇聚区。相关认识可为海域规划及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地质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海周边海域 表层沉积物 粒度 沉积物搬运趋势分析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陶系峰峰组顶部碳酸盐岩隔水性能研究
17
作者 梁庆华 赵耀华 +4 位作者 曹建军 朱海坤 孙文雨 王春源 李文鑫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55,共9页
为实现深部煤炭资源的带压安全开采,基于晋南部分矿区奥陶系灰岩顶部具有显著阻水特性的地质特征,采取增加煤层底板隔水层厚度的技术方案成为奥陶系灰岩水害防治的重要突破口。以王家岭煤矿奥陶系灰岩顶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力学性能测... 为实现深部煤炭资源的带压安全开采,基于晋南部分矿区奥陶系灰岩顶部具有显著阻水特性的地质特征,采取增加煤层底板隔水层厚度的技术方案成为奥陶系灰岩水害防治的重要突破口。以王家岭煤矿奥陶系灰岩顶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力学性能测试、扫描电镜、压汞试验、渗透性测试等方法,研究其隔水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王家岭煤矿峰峰组地层顶部0~20 m内,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为37.32~63.34 MPa,岩石渗透率为1.21×10^(-5)~9.92×10^(-4)μm^(2),岩石渗透系数为1.16×10^(-8)~5.99×10^(-7)cm/s,岩石单轴抗压强度高,孔隙之间连通性差,孔隙发育程度较低,渗透性能较差,渗透等级属于极微透水类型,该岩层可作为相对隔水层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峰峰组 碳酸盐岩 隔水性能 单轴抗压强度 渗透系数 水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环境的累积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田艳 于定勇 李云路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7-124,共8页
本文以莱州湾海洋环境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分别从海域空间、水动力和生态环境3个方面,分析了2000—2005年、2005—2010年和2010—2013年莱州湾3个阶段围填海工程对其海洋环境产生的累积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3年围填海工程导致... 本文以莱州湾海洋环境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分别从海域空间、水动力和生态环境3个方面,分析了2000—2005年、2005—2010年和2010—2013年莱州湾3个阶段围填海工程对其海洋环境产生的累积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3年围填海工程导致莱州湾的海域面积减小了约6.3%,岸线长度增加了18.1%;影响流速等级为Ⅲ级的海域面积累积约1 069km^2,大、小纳潮量分别减少了3.81%和4.76%;围填海工程还导致莱州湾的生物资源多样性程度和数量下降。十几年来的围填海对莱州湾海洋环境的累积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填海 海洋环境 累积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平原地质环境退化及与地下水开采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丽芝 王雪琼 刘春华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4期226-233,共8页
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黄河下游平原地质环境不断退化,产生了地面沉降、地裂缝、海咸水入侵、咸水界面下移等环境地质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近60年来该区地下水过量开采所致。至21世纪,黄河下游平原地下水总开采量由不足20×10~8... 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黄河下游平原地质环境不断退化,产生了地面沉降、地裂缝、海咸水入侵、咸水界面下移等环境地质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近60年来该区地下水过量开采所致。至21世纪,黄河下游平原地下水总开采量由不足20×10~8 m^3/a增至近52×10~8 m^3/a,超出地下水可利用资源量42×10~8m^3/a。通过大量数据分析,笔者认为黄河下游平原地质环境退化与地下水长期超量开采和不合理的开采布局有关。地下水长期超量开采和不合理的开采布局,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持续扩展,环境地质问题频发,地质环境不断恶化。有效遏止地质环境的进一步退化,需从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入手,修复和涵养平原地区地下水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平原 地质环境 退化 地下水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填海工程对莱州湾水动力条件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姜胜辉 朱龙海 +2 位作者 胡日军 张伟 刘爱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4-80,共7页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2003—2013年10年来围填海工程建设对莱州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13年围填海工程的建设导致了莱州湾海域面积减小7.38%;围填海工程使莱州湾流速整体呈减小趋势,流速减小超过4cm/s面积约占整...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2003—2013年10年来围填海工程建设对莱州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13年围填海工程的建设导致了莱州湾海域面积减小7.38%;围填海工程使莱州湾流速整体呈减小趋势,流速减小超过4cm/s面积约占整个海湾面积的24.3%,流速增加大于4cm/s区域仅占4.0%,流向变化整体较小;莱州湾的纳潮量明显减小,平均纳潮量减小了5.57%;围填海工程建设使莱州湾水交换率略有减小。围填海工程弱化了莱州湾的海湾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 潮流场 纳潮量 水交换 莱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