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HT及其受体与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 被引量:12
1
作者 孟云霄 谢琰臣 纪祥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94-196,共3页
关键词 5-HT 受体 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 神经递质 神经内分泌学 信息分子 5-羟色胺 学科 信息交流 联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急性单纯性动眼神经麻痹三例报告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海峰 张勇 +1 位作者 隋庆兰 李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499-499,500,共2页
关键词 动眼神经麻痹 急性单纯性 缺血性脑卒中 眶内炎性假瘤 非特异性 锥体束 感染后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快速抑制谷氨酸诱导大鼠海马神经元内游离钙浓度升高的作用及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胡波 邓学军 +2 位作者 梅元武 孙圣刚 杜怡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64-164,共1页
关键词 谷氨酸 银杏叶提取物 钙离子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海峰 王海萍 丛志强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3年第2期100-103,共4页
关键词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 临床表现 诊断 电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MP2蛋白促进海马神经元树突野的形成
5
作者 李素梅 李炯 +3 位作者 张家琪 陈立 张吉凤 郭国庆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91-397,共7页
目的:探讨坍塌反应调节蛋白2(CRMP2)对海马神经元树突野形成的作用.方法: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用基因转染的方法检测CRMP2蛋白的作用,免疫荧光显示树突,全细胞膜片钳检测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结果:过表达CRMP2促进树突的生长以... 目的:探讨坍塌反应调节蛋白2(CRMP2)对海马神经元树突野形成的作用.方法: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用基因转染的方法检测CRMP2蛋白的作用,免疫荧光显示树突,全细胞膜片钳检测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结果:过表达CRMP2促进树突的生长以及分支形成,而敲减CRMP2抑制树突的生长和形成新的分支,CRMP2基因促进树突野的形成,促使树突野变得复杂(P<0.05);全细胞膜片钳检测显示:CRMP2促进形成的树突能够表达AMPA受体,而且可以诱导出mEPSCs,而敲减CRMP2抑制树突AMPA受体,以及降低mEPSC的幅度和频率,其改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RMP2促进功能性树突形成,并提高树突野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坍塌反应调节蛋白 树突野 突起生长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发育不良与后循环缺血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春婷 王雪 +1 位作者 贾庆霞 赵仁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75-379,共5页
椎动脉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双侧椎动脉经横突孔上行入颅,汇合为基底动脉,是大脑后循环的供血动脉。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椎动脉管径及其走行经常存在先天变异。椎动脉发育不良(vertebral artery hypoplasia,VAH)指椎动脉由于先天发育不... 椎动脉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双侧椎动脉经横突孔上行入颅,汇合为基底动脉,是大脑后循环的供血动脉。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椎动脉管径及其走行经常存在先天变异。椎动脉发育不良(vertebral artery hypoplasia,VAH)指椎动脉由于先天发育不良导致的管径纤细[1],既往被认为是一种常见无临床意义的先天变异[2]。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及超声技术的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发育不良 后循环缺血 病理生理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与分布特点 被引量:28
7
作者 王炎强 孙绍洋 +5 位作者 张炳俊 李海燕 杨瑜 鲍健 胡学强 陆正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22-227,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LAAs)致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受累血管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的责任LAAs致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342例患者的临床与影...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LAAs)致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受累血管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的责任LAAs致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342例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相关资料,进行组内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以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多见(47.0%),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ex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ECAS)以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颅外段多见(65.0%)。与ECAS组相比,ICAS组脑梗死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 S)(OR=1.586,95%CI:1.232~2.268)及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 B)/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I,Apo A-I)(OR=1.926,95%CI:1.051~4.288)显著相关,与无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noncerebr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NCAS)组相比,ICAS组与高血压(OR=3.603,95%CI:1.675~12.485)、Met S(OR=2.268,95%CI:1.274~6.103)、高糖化血红蛋白(Hb A1c)(OR=2.015,95%CI:1.182~5.613)及Apo B/Apo A I(OR=1.948,95%CI:1.157~4.285)相关。在ICAS患者中,与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脑梗死组相比,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脑梗死组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OR=1,750,95%CI:1.042~2,953,P=0.009)、高血同型半胱氨酸(Hcy)(OR=2.437,95%CI:1.492~3.505,P=0.005)及高Hb A1c(OR=1.769,95%CI:1.034~3.121,P=0.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CAS的发生率可能高于ECAS,ICAS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不同于NCAS及ECAS;后循环ICAS脑梗死的发生与代谢指标紊乱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前循环 后循环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治性癫患者外周血中MDR1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郑雪平 谭兰 +3 位作者 宋敬卉 王雁 孙妍萍 朱琪秀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4-456,共3页
目的研究难治性癫患者外周血中多药耐药1(MDR1)基因的表达以及抗癫药物和性发作在难治性癫多药耐药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检测120例研究对象外周血中MDR1基因mRNA的表达。根据析因设计分性发作... 目的研究难治性癫患者外周血中多药耐药1(MDR1)基因的表达以及抗癫药物和性发作在难治性癫多药耐药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检测120例研究对象外周血中MDR1基因mRNA的表达。根据析因设计分性发作和抗癫药物两个因素,共分为A组(难治性癫组)、B组(癫治疗有效组)、C组(性发作未用药组)和D组(健康正常对照组),各30例。结果4组的外周血中MDR1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不同(F=4.456,P=0.005),其中性发作引起MDR1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F=10.005,P=0.002),抗癫药物的作用则不明显(F=0.919,P=0.340),抗癫药物与性发作两者之间没有交互作用(F=2.445,P=0.121)。结论难治性癫患者外周血中MDR1基因mRNA的表达上调是性发作而非使用抗癫药物的结果,外周血中MDR1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监测可以作为评价癫耐药的一项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癫痫 外周血 MDRI基因 P-糖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侧分水岭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与颈动脉系统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7
9
作者 张栩 李海峰 +2 位作者 张勇 潘旭东 刘宗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7期310-313,324,共5页
目的探讨内侧分水岭梗死(IWI)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与颈动脉系统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DWI病灶符合内侧分水岭梗死的患者27例,将其分为融合型IWI(CIWI)及部分型IWI(PIWI)。行头部颈动脉MRA和(或)DSA进行血管评价,确定主要责任血管病变;... 目的探讨内侧分水岭梗死(IWI)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与颈动脉系统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DWI病灶符合内侧分水岭梗死的患者27例,将其分为融合型IWI(CIWI)及部分型IWI(PIWI)。行头部颈动脉MRA和(或)DSA进行血管评价,确定主要责任血管病变;于入院第1天及第7天测量NIHSS评分,确定病情;卒中后3个月采用修订的Rankin评分评价预后。结果27例IWI患者中14例为融合型,13例为部分型;22例(82%)有颈动脉系统严重狭窄或闭塞,其中CIWI12例,PIWI1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WI患者ICA病变的发生比例高于PIWI患者(11/14,4/13),多表现为非腔隙综合征(10/14,4/13);PIWI患者MCA病变的发生比例高于CIWI患者(6/13,1/14),多表现为腔隙综合征(9/13,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WI患者较PIWI患者7d内多见病程进展,且3个月预后差(5/14,0/13;P<0.05)。结论IWI与颈动脉系统病变存在比较确切的关系,CIWI和PIWI发病机制中受累的血管作用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分水岭梗死 血流动力学 栓塞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炎强 孙绍洋 +5 位作者 张炳俊 戴永强 伍爱民 鲍健 胡学强 陆正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459-462,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分析。方法选择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5例,根据年龄分为45-64岁组99例,65-74岁组84例,75-99岁组52例。比较3组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分析。方法选择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5例,根据年龄分为45-64岁组99例,65-74岁组84例,75-99岁组52例。比较3组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布的差异。结果45-64岁组、65-74岁和75-99岁组患者吸烟(37.4%、25.0%和13.5%)、饮酒(20.2%、7.1%和3.8%)、血脂异常(8.1%、11.9%和30.8%)、同型半胱氨酸[(14.64±6.42)μmol/L、(16.75±6.78)μmol/L和(18.02±9.56)μmol/L]、糖化血红蛋白[(7.12±2.13)%、(6.56±2.04)%和(6.57±1.50)%]、脂蛋白(a)[(239.77±207.20)mg/L、(228.71±211.03)mg/L和(183.68±126.46)mg/L]、TG/HDL-C(2.04±1.62、1.64±0.98和2.16±1.82)、TC/HDL-C(4.40±1.09、4.89±1.36和4.99±1.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5-64岁组、65-74岁组以单支血管受累多见,75-99岁以多支血管受累多见,3组患者均以前后循环、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受累多见。结论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延缓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同型半胱氨酸与脂代谢紊乱是老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疾病 卒中 吸烟 高脂血症 高半胱氨酸 脂蛋白(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和尿酸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海峰 梁兵 丛志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51-53,共3页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尿酸 治疗 病情活动 脱髓鞘性疾病 自身免疫反应 中枢神经 病理机制 晚期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脑卒中风险评估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24
12
作者 王春霞 徐艳国 赵仁亮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88-890,共3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美国每年有20万~50万患者被诊断为TIA。研究表明,虽然TIA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是短暂的,但TIA后的脑卒中风险较高,7d内脑卒中发生率为8%~10.5%,90d...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美国每年有20万~50万患者被诊断为TIA。研究表明,虽然TIA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是短暂的,但TIA后的脑卒中风险较高,7d内脑卒中发生率为8%~10.5%,90d内为10.5%~1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卒中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脑梗死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微出血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被引量:16
13
作者 孙亚楠 杨阳 +1 位作者 宫恒恒 滕继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56-558,共3页
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CMB)现象,CMB正在成为脑小血管病的重要表现及诊断标志,可能引起急性神经功能障碍,并可能成为脑卒中发生或复发、抗栓治疗后出血转化、... 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CMB)现象,CMB正在成为脑小血管病的重要表现及诊断标志,可能引起急性神经功能障碍,并可能成为脑卒中发生或复发、抗栓治疗后出血转化、血管性认知障碍和痴呆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磁共振成像 认知障碍 痴呆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与FV Leiden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雅妮 潘旭东 +2 位作者 邢岩 马爱军 张成森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0-221,F003,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FVLeiden突变是否是我国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IVCD)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44例首发缺血性卒中(IS)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50岁及以下患者(平均年龄42.7岁±8.2岁)。对照组为性别、年龄及种族... 目的初步探讨FVLeiden突变是否是我国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IVCD)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44例首发缺血性卒中(IS)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50岁及以下患者(平均年龄42.7岁±8.2岁)。对照组为性别、年龄及种族与病例组匹配的36位表面健康者(平均年龄39.3岁±7.3岁)。对全部入选者以多聚酶链式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PCRRFLP)检测FVLeiden突变。结果病例组及对照组中均未发现FVLeiden突变。结论本研究进一步提示我国可能不是FVLeiden突变的分布区,我国中青年ICVD与FVLeiden突变可能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青年 缺血性脑血管病 FV LEIDEN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血管性痴呆118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5
作者 孙丽 王岭 李从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13-313,共1页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血管性痴呆 中药疗法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黄连苷Ⅱ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和iNOS的表达 被引量:5
16
作者 阎文静 李震 +2 位作者 王海萍 沈卫 杜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677-1678,共2页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胡黄连苷Ⅱ 细胞凋亡 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黄连苷Ⅱ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剂量和时间窗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0
17
作者 李红云 赵丽 +4 位作者 宿希 裴海涛 张美增 辛辉 郭云良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49-553,共5页
目的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胡黄连苷Ⅱ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佳剂量和时间窗。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按照正交试验设计分组,经腹腔注射胡黄连苷Ⅱ干预治疗,Bedersons评分评价动物神经行为功能,氯化三苯... 目的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胡黄连苷Ⅱ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佳剂量和时间窗。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按照正交试验设计分组,经腹腔注射胡黄连苷Ⅱ干预治疗,Bedersons评分评价动物神经行为功能,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胶质细胞标志蛋白(S-100)表达。结果胡黄连苷Ⅱ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佳效果,根据Bederson’s评分分析为脑缺血1.5 h给予20 mg.kg-1;根据脑梗死体积分析为脑缺血1.5 h给予20 mg.kg-1;根据NSE表达分析为脑缺血1.0 h给予20 mg.kg-1;根据S-100表达分析为脑缺血1.5 h给予20 mg.kg-1。结论从用药剂量最小化和治疗时间窗最大化的角度综合评价,胡黄连苷Ⅱ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时间窗和剂量最佳组合为,脑缺血1.5 h腹腔注射20 m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黄连苷Ⅱ 脑缺血 治疗剂量 时间窗 NSE S-100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抵抗素与高血压和血脂及肥胖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18
作者 寇忠爱 赵仁亮 +2 位作者 王建林 夏秀萍 王晓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抵抗素水平变化及其与高血压、血脂、肥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50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浆抵抗素水平,同时检测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抵抗素水平变化及其与高血压、血脂、肥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50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浆抵抗素水平,同时检测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瘦素、胰岛素、空腹血糖(FB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计算定量胰岛素敏感性检测指数(QUICKI)。同时测量受检者的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计算体质指数(BMI)及腰臀比(WHR)。结果(1)两组受检者的BMI、TC、TG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的WHR、SBP、DBP、LDL-C、血浆抵抗素、胰岛素、FBG、瘦素、hs-CRP、HDL-C和QUICKI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抵抗素水平与BMI、SBP、DBP、LDL-C呈正相关(P<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5),与WHR、TC、TG无相关性(P>0.05);(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抵抗素水平与BMI、SBP、LDL-C、hs-CRP呈正相关(P<0.05),而与HDL-C、QUICKI呈负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抵抗素水平明显升高,提示抵抗素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抵抗素与高血压、脂质代谢异常、肥胖等危险因素有关,通过多种途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硬化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缺血耐受大鼠缺氧诱导因子-1α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表达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仁亮 王春霞 孙忠玲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81-884,共4页
目的:探讨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形成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将9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9只、假手术+再缺血组45只、预缺血+再缺血组45只,后两组再随机分成5个... 目的:探讨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形成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将9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9只、假手术+再缺血组45只、预缺血+再缺血组45只,后两组再随机分成5个亚组。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缺血预处理模型(预缺血10min),分别在预缺血后1d、3d、7d、14d、21d进行再次缺血2h再灌注22h,然后取脑检查。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IF-lα与EPO蛋白的表达,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EPOmRNA和HIF-1αmRNA的表达。结果:①与假手术组各对应亚组相比,缺血预处理组中的1d、3d、7d亚组HIF-lα蛋白表达增高,3d、7d亚组中EPO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②与假手术组各对应亚组相比,缺血预处理组3d、7d亚组中HIF-lαmRNA及EPOmRNA表达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EPOmRNA表达与HIF-1α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缺血预处理诱导了脑缺血耐受,预缺血诱导的内源性HIF-lα及EPO表达增加参与脑缺血耐受形成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耐受 缺血预处理 脑缺血 大鼠 缺氧诱导因子 促红细胞生成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亡相关基因bax与Th蛋白在帕金森病大鼠黑质和纹状体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6
20
作者 赵君 秦丽晨 +1 位作者 李兴强 谢安木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1690-1692,共3页
目的:利用动物模型探讨bax和Th蛋白表达与帕金森病(PD)的关系。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对照组及PD组(PD模型3d、7d、14d、21d、28d组)。PD组均通过脑立体定向注入6-羟基多巴胺,均在处死前腹腔注入阿朴吗啡,观察30min大鼠旋转的次... 目的:利用动物模型探讨bax和Th蛋白表达与帕金森病(PD)的关系。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对照组及PD组(PD模型3d、7d、14d、21d、28d组)。PD组均通过脑立体定向注入6-羟基多巴胺,均在处死前腹腔注入阿朴吗啡,观察30min大鼠旋转的次数,连续至第4周每分钟大于7次者为成功的PD模型。对照组立体定向注入抗坏血酸生理盐水。处死后制作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ax、Th蛋白的阳性细胞数。结果:PD组纹状体和黑质神经细胞存在细胞凋亡,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且bax蛋白表达在PD组大鼠纹状体和黑质细胞中3d组为最高,其后很快下降,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Th蛋白表达在大鼠纹状体和黑质细胞中对照组为最高,在PD组很快下降。结论:6-羟基多巴胺能诱发大鼠黑质细胞凋亡,bax作为前凋亡蛋白在启动和诱导黑质细胞凋亡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大鼠 6-羟基多巴胺 BAX 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