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6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经济管理类一体化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1
作者 陈莉 王秀华 +1 位作者 罗慧 李敬锁 《中国农村科技》 2024年第8期68-71,共4页
“新时代高教40条”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高校课程思政进入新的改革推进期,该纲要提出,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本科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 “新时代高教40条”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高校课程思政进入新的改革推进期,该纲要提出,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本科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综合发力。课程思政教学,作为解决高校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两张皮”问题的一种有效路径倡导,近年来在高校得到广泛实践。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系统地促进同一专业不同课程思政教学的系统化、递进性和层次性,促进专业人才整体思政素养的提升,是专业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教育 分类推进 本科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 经济管理类 专业人才 递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民增收的效应 被引量:9
2
作者 李静 李金阳 郑丹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144-156,共13页
【目的】数字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可以丰富数字经济与农民收入的研究内容,充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证据,为加快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进程提供启示。【方法】基于农业... 【目的】数字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可以丰富数字经济与农民收入的研究内容,充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证据,为加快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进程提供启示。【方法】基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视角,运用2012—2021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和最小二乘法(OLS)探究数字经济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农民增收的非线性溢出特征,最后借助分位数回归等方法分析数字经济对农民增收的异质性。【结果】(1)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农民增收,经过工具变量法、改变样本容量等一系列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其中数字经济对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产生显著促进效应,对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影响不显著。(2)数字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以及高级化水平,助推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3)数字经济的增收效应具有非线性特征,且该效应在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调节作用下得到进一步强化。(4)数字经济会长期带动农民收入增长;数字经济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民增收的影响效应呈“倒U型”,其中中等收入阶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数字经济发展对中、西部农民增收的推动力明显强于东部地区。【结论】数字经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关键要素,基于此,提出加强数字经济建设力度、创新数字经济和农业产业结构融合发展机制、完善数字经济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促进区域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结构统筹联动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业产业结构 农民增收 中介效应 非线性溢出效应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如何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基于山东省蒙阴县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钱淼 郭红东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21,共10页
基于山东省蒙阴县多个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实地调查,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分析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能够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具体作用机制表现在两个方面。... 基于山东省蒙阴县多个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实地调查,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分析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能够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具体作用机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具有独特的制度特征,其成员结构、出资机制、决策机制和分配机制的特殊安排能够发挥完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在产业组织过程中与村集体产生紧密的利益联结,使村集体能够通过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方式获得收益,发挥着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途径的作用。研究还发现,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作用不能脱离产业而独立存在,精准培育产业是其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据此,建议将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作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可选模式,结合村庄的产业基础、集体资产与群众意愿等条件,因地制宜逐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运行机制 发展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研究
4
作者 王慧 刘荣军 包乌兰托亚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3,共6页
为了给黄河流域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构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2015-2022年为研究期,基于黄河流域九省(区)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测度黄河流域各省(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采用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分析黄河... 为了给黄河流域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构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2015-2022年为研究期,基于黄河流域九省(区)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测度黄河流域各省(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采用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分析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空间自相关性,并采用地理探测器诊断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在研究期整体呈平稳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差异明显,黄河下游地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远较上、中游地区的高,上游地区的最低,各省(区)间差异较大且差异呈增大趋势;2)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低-低、高-高集聚且主要表现为低-低集聚,空间集聚模式在研究期较稳定;3)科技创新水平、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为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各驱动因素两两交互的影响力明显较单因素的大,即数字农业发展应发挥各驱动因素的协同作用,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与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建议:1)加强区域间协同合作,确保黄河流域数字农业的均衡发展;2)流域内各地区依据资源禀赋、数字农业发展基础等,巩固优势、补齐短板,探索适合当地的发展新模式;3)加大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数字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农业 发展水平 区域差异 驱动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时空演化及障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韩文燕 郭海红 王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0-833,共14页
新质生产力有望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培育农业农村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不仅事关农村经济增长,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抓手。因此尝试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 新质生产力有望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培育农业农村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不仅事关农村经济增长,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抓手。因此尝试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中国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和西藏)的面板数据,使用纵横向拉开档次、Kernel密度估计、传统及空间Markov链、Dagum基尼系数测算分解和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区域差异以及障碍因子等进行测度和识别。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平稳上升趋势;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及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之间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差异。从各维度来看,农业绿色生产力及数字生产力发展状况较好,且研究期内数字生产力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各省份的发展水平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会对邻近省份发展产生正向或负向的影响。东中西部区域间差异逐渐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差异来源。准则层方面的科技生产力和融合生产力、指标层方面的农村数字基地数量和一、三产业融合程度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时空分异 区域差异 障碍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顺德 孙晓红 张正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2期9508-9509,共2页
介绍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方法、管理体制、课程教学、培养交流、教材与教学建设几方面,提出了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策略。
关键词 农业经济管理 人才培养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山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丁慧媛 王寿辰 《农学学报》 2024年第1期90-100,共11页
新时期,抓住数字经济时代机遇,加速数据要素价值化进程,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山东省16地市2015—2021年的面板数据,准确测度全省及16地市数字经济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实证分析数字经济赋能山东省农业高质量... 新时期,抓住数字经济时代机遇,加速数据要素价值化进程,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山东省16地市2015—2021年的面板数据,准确测度全省及16地市数字经济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实证分析数字经济赋能山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及门槛效应。结果表明,山东省数字经济及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区域间差异明显;数字经济对山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数字经济通过提升人才资源发展潜力、地区创新发展活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对山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门槛特征。并基于此,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农业产业链中各环节的数字经济渗透度、提升农民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业高质量发展 赋能效应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产托管对农户绿色生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立足山东省的实证探究
8
作者 张芳宁 郭海红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223-229,共7页
基于山东省农户种植作物托管情况的调研数据,采用PSM倾向得分匹配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业生产托管对农户绿色生产的影响效果,并进一步探讨绿色技术采纳和同群效应在该影响机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托管能够产生技术... 基于山东省农户种植作物托管情况的调研数据,采用PSM倾向得分匹配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业生产托管对农户绿色生产的影响效果,并进一步探讨绿色技术采纳和同群效应在该影响机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托管能够产生技术效应与规模效应,可直接推动农户绿色生产,且全托服务推动绿色生产的程度高于半托服务;农业生产托管还能通过绿色技术采纳和同群效应推动农户绿色生产,即绿色技术采纳和同群效应具有中介作用。农业生产托管在不同经营规模和家庭成员是否兼业方面存在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农业生产托管对经营规模小的农户和有外出务工家庭的绿色生产推动效果更好。因此,应鼓励农户积极参与托管服务,借助托管组织开展绿色技术应用培训,建立完善的托管服务组织质量标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托管 农户绿色生产 绿色技术采纳 同群效应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态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
9
作者 薛欣 周海霞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3期85-91,101,共8页
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2000—2022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测度了我国农业生态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 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2000—2022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测度了我国农业生态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异质性结果表明:东部和中部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效果大于西部地区,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效率 城乡收入差距 超效率SBM模型 固定效应 区域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0
作者 傅慧玲 钱淼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247-250,F0003,共5页
基于扎根理论对大量文献进行梳理,筛选相关指标,最终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结果表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运行机制、发展途径、监督机制3个一级指标以及9个二级指标构成,其中,经营方式稳健、产业... 基于扎根理论对大量文献进行梳理,筛选相关指标,最终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结果表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运行机制、发展途径、监督机制3个一级指标以及9个二级指标构成,其中,经营方式稳健、产业融合发展、内部监督、外部监督4个指标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程度最大,并从3个层面提出了提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水平 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市生态农业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鹿永华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5-57,共3页
本文分析了青岛市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况,指出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农民务农积极性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农业生态旅游管理混乱等为制约青岛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确定"四位一体"模式、观光农业模式、绿色渔业模式... 本文分析了青岛市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况,指出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农民务农积极性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农业生态旅游管理混乱等为制约青岛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确定"四位一体"模式、观光农业模式、绿色渔业模式、农业生态园区模式、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等为青岛市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模式及重点领域,并对今后青岛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市 生态农业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螺旋模型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蓝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袁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4期2479-2480,2560,共3页
分析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蓝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三螺旋模型的互动机理围绕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进行了深入探讨,应用"大学-产业-政府"三方良好的互动关系,对蓝色经济区蓝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进行设计,提出从... 分析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蓝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三螺旋模型的互动机理围绕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进行了深入探讨,应用"大学-产业-政府"三方良好的互动关系,对蓝色经济区蓝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进行设计,提出从蓝色经济区整体出发进行布局,沿海各市错位发展,避免区内过度竞争;建立科研共享机制,整合利用区内创新资源;逐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市场机制主导的集群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色农业 蓝色经济区 三螺旋模型 产业集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市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鹿永华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2-14,共3页
青岛市新农村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循环农业建设也如火如荼的开展中。二者之间存在的密切的联系,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循环农业来促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本文以"青岛市循环农业与新农村... 青岛市新农村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循环农业建设也如火如荼的开展中。二者之间存在的密切的联系,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循环农业来促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本文以"青岛市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为题,重点分析了青岛市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同时找出了青岛市目前存在的四种主要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并加以分析研究,最后根据青岛市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市 新农村 循环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资源要素错配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被引量:41
14
作者 郭海红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6,共15页
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深度融合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引擎。本文选取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数字乡村建设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评价体系,多维度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 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深度融合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引擎。本文选取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数字乡村建设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评价体系,多维度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既可以直接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也可以通过带动绿色技术进步而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还可以通过降低土地资源错配、资本资源错配、劳动力资源错配程度而间接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异质性明显,东部地区、南方、粮食主产区的数字乡村建设的正向推动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资源要素错配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农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崔海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0期6331-6333,共3页
通过对青岛农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及青岛本地物流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查,分析了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从学校、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达到利于专业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实践教学 专业教学模式 专业技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农业绿色低碳转型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郭海红 盖凌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0-251,共12页
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凸显、农业碳排放增加等问题,山东省推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势在必行。本研究构建了山东省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 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凸显、农业碳排放增加等问题,山东省推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势在必行。本研究构建了山东省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2011—2021年山东省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水平进行测算,从整体、经济圈和地市3个层面分析了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水平的时空分异情况,采用自然断点法对山东省进行分类分析,通过地理探测器揭示山东省及三大经济圈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山东省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总体水平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达2.310%。2)16个地市的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水平均呈明显上升趋势,青岛、济南连续11年领跑,而临沂、潍坊、威海连续11年位居16个地市的尾部。3)省会经济圈的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水平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其次为鲁南经济圈,胶东经济圈的水平则相对较低。4)财政支农政策、农业科技投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山东省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驱动因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省会经济圈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城镇化水平是胶东经济圈最重要的驱动因素,政策扶持力度是鲁南经济圈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且各因素交互产生的驱动作用程度高于单因素。基于此,山东省应以政策引领激发内生动力,强化头雁的示范带动作用,因地制宜地探索绿色低碳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绿色低碳发展 转型发展水平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耦合协调度研究——以长三角地区城市为例 被引量:11
17
作者 崔茂森 刘荣庆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37,共13页
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协调发展有助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以2011—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时空统计方法,分析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耦合协调度的分布动态演进特征、区域差异以及障碍因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数字经... 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协调发展有助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以2011—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时空统计方法,分析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耦合协调度的分布动态演进特征、区域差异以及障碍因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的分布格局;长三角地区耦合协调度相对稳定,等级转移均发生在相邻类型之间,空间背景对耦合协调度具有较大影响;长三角地区耦合协调度的总体差异呈现下降趋势,其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异;不同地区的障碍因子存在较大差异。据此,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制定差异化发展路径等方面提出建议,为推动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协调共进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绿色创新 耦合协调度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耦合协调度及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鹿永华 王连群 周泽锟 《农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104,共15页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而科技创新则是破解绿色发展难题的关键所在,为了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本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农业科技创新...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而科技创新则是破解绿色发展难题的关键所在,为了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本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水平,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水平进行耦合协调度测算,并运用核密度估计法、标准差椭圆、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分析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水平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中国农业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水平持续提升,尽管地区间存在差异,但整体上各省份在农业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耦合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大体呈梯形分布,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与农业绿色技术推广和应用之间紧密联系。同时,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状态转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因此要加大对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力度,着力突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农业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熵值法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新质生产力何以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跃迁 被引量:6
19
作者 郭海红 韩文燕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196,共15页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而农业新质生产力能否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跃迁的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此,构建融“科技引领、数字智能、绿色低碳、融合发展”为一体的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系统GMM模...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而农业新质生产力能否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跃迁的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此,构建融“科技引领、数字智能、绿色低碳、融合发展”为一体的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系统GMM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等,深入剖析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跃迁的可能性、影响机制、作用路径及异质性,研究发现:(1)农业新质生产力可以显著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跃迁,经过内生性检验、缩尾处理、剔除样本等多种方法检验后,结果具有稳健性。(2)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集聚两条作用路径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跃迁,且普惠金融和农村人力资本起到了正向的调节作用。(3)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较高区域的驱动效果更为突出,不同生产力模式的影响效应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集聚 普惠金融 农村人力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产业韧性水平的区域差异与时空演变 被引量:4
20
作者 田相辉 黄子勇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04-109,共6页
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Kernel密度估计、莫兰指数分析了中国农业产业韧性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农业产业韧性水平逐渐提高,但不均衡现象显著,... 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Kernel密度估计、莫兰指数分析了中国农业产业韧性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农业产业韧性水平逐渐提高,但不均衡现象显著,且总体差异具有扩大趋势。粮食主产区韧性水平最高,产销平衡区韧性水平最低;粮食主销区韧性水平非均衡性最显著;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粮食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内极化现象逐渐增强,粮食主产区极化现象逐渐减弱。中国农业产业韧性水平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区域之间的联系强度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产业韧性 区域差异 时空演变 粮食主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