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小麦赤霉病菌分离鉴定及其对戊唑醇抗药性检测
1
作者 李浩宇 翟福坤 +2 位作者 杨超 赵彦翔 黄金光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3期179-188,共10页
为确定引起山东省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组成及病原菌对戊唑醇的抗药性差异,利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方法对山东省16个地市小麦赤霉病菌分离鉴定,得到4株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4株亚洲镰刀菌(Fusarium asiaticum)、3株... 为确定引起山东省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组成及病原菌对戊唑醇的抗药性差异,利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方法对山东省16个地市小麦赤霉病菌分离鉴定,得到4株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4株亚洲镰刀菌(Fusarium asiaticum)、3株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在本采样地区内首次发现了小麦赤霉病菌中存在假禾谷镰刀菌,并鉴定了11株菌株的产毒化学型及交配型。结果表明:禾谷镰刀菌和假禾谷镰刀菌产毒化学型均为15-AcDON,亚洲镰刀菌产毒化学型为3-AcDON和NIV;禾谷镰刀菌跟亚洲镰刀菌同时携带2个相反的交配型MAT1和MAT2,而假禾谷镰刀菌只有MAT1或MAT2中的1种。生测结果表明:在戊唑醇为5μg/mL的鉴别剂量下,有3株菌株不能生长,其余8株均能生长,抗性菌株占比72.7%;戊唑醇对这11株菌株的最低抑制浓度为15μg/mL,11株菌株的EC 50范围为0.241~0.693μg/mL,平均为(0.452±0.161)μg/mL;11株菌株中有5株属于抗性菌株,6株属于敏感菌株。因此,在山东省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中应避免单一使用戊唑醇,以减少用药风险并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交配型 毒素类型 戊唑醇 最低抑制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谷镰刀菌Fgβ2 S138A对多菌灵和噻菌灵敏感性的影响
2
作者 蒋凡 吕俊博 +2 位作者 赵彦翔 张迎新 黄金光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6-218,共13页
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禾谷类作物的毁灭性病害。目前,生产上防治小麦赤霉病主要依靠化学药剂防治,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使用较为广泛,其作用靶... 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禾谷类作物的毁灭性病害。目前,生产上防治小麦赤霉病主要依靠化学药剂防治,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使用较为广泛,其作用靶标为β微管蛋白。禾谷镰刀菌有2个β微管蛋白,通过分子对接结果发现β2微管蛋白第138位氨基酸位点可能为多菌灵结合位点。本研究对β2第138位丝氨酸位点进行突变研究,以明晰其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Fgβ2S138A突变后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显著增加,EC50值由0.617 mg/L降至0.290 mg/L,但不影响对噻菌灵的敏感性,EC50值为0.950 mg/L左右,并且该突变不影响禾谷镰刀菌菌丝营养生长、无性繁殖、有性生殖和致病性。本研究结果可为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的化学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在生产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刀菌 小麦赤霉病 药剂敏感性 定点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