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行统一观下的植物保护专业实习探索——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淑颖 赵川德 黄金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4期256-258,共3页
以"知行统一"思想为基石,分析了植物保护专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从各方面探索实习改革,介绍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知行统一"融入植物保护教学工作,使学生成... 以"知行统一"思想为基石,分析了植物保护专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从各方面探索实习改革,介绍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知行统一"融入植物保护教学工作,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的创新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行统一 植物保护 实习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农业植物病理学试验”教学中的初探——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淑颖 张茹琴 黄金光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1年第9期101-103,共3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试验教学的模式与过程,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辅助,对知识内化与吸收过程机动灵活,提高了自主探究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素养。文章依托青岛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国家特色专业和省级试验教学示范中心,将翻...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试验教学的模式与过程,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辅助,对知识内化与吸收过程机动灵活,提高了自主探究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素养。文章依托青岛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国家特色专业和省级试验教学示范中心,将翻转课堂模式应用到“农业植物病理学试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促进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培养出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试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和青岛地理种群蝇蛹金小蜂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3
作者 刘云洁 姜春 +7 位作者 张益堃 蒋铭昊 黄飞鹏 朱亮 万方浩 马春森 周洪旭 滕子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7-634,共8页
蝇蛹金小蜂Pachycrepoideus vindemmiae是一种寄主广泛的蝇类蛹期寄生蜂,极具生防潜能。为明确不同地理来源的蝇蛹金小蜂种群的生物学特征,指导蝇蛹金小蜂的种质资源筛选、提高应用效果,本研究测定比较了来自广州和青岛两个地理种群的... 蝇蛹金小蜂Pachycrepoideus vindemmiae是一种寄主广泛的蝇类蛹期寄生蜂,极具生防潜能。为明确不同地理来源的蝇蛹金小蜂种群的生物学特征,指导蝇蛹金小蜂的种质资源筛选、提高应用效果,本研究测定比较了来自广州和青岛两个地理种群的蝇蛹金小蜂发育、寄生和抗逆能力等生物学特性差异。研究发现,广州种群蝇蛹金小蜂单头对黑腹果蝇蛹的侵染率、寄生后的出蜂数均显著高于青岛种群。在只提供水而不提供食物,或者水分和食物均不提供的情况下,青岛种群的成蜂存活率显著高于广州种群。其他生物学指标,如卵到成虫啮出的历期,成蜂寿命,干燥、高温、低温胁迫下成蜂的存活能力等,两个地理种群的蝇蛹金小蜂间均没有显著差异。综上所述,广州地理种群的蝇蛹金小蜂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而青岛种群在食物、水分缺乏的逆境下,存活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蝇蛹金小蜂 地理种群 寄生能力 抗逆性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保护专业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双轮双链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4
作者 李凌绪 黄金光 +2 位作者 张清明 孙丽娟 练森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8期177-180,共4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关键在于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2018年,山东省率先启动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公费农科生)定向培养工作,旨在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输送复合型专业人才。青岛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以成果导...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关键在于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2018年,山东省率先启动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公费农科生)定向培养工作,旨在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输送复合型专业人才。青岛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指导,深化“以学生为学习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构建了“双轮-双链”的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表明,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知识储备、实践能力及基层工作适应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费农科生 成果导向教育 混合式教学改革 产教融合 实践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植物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探析及启示--以法政大学为例
5
作者 李凌绪 黄金光 +1 位作者 刘同先 罗小勇 《植物医学》 2022年第1期120-124,共5页
植物保护专业培养从事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人才,对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但近年来,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化肥农药等的过度投入等引起的非侵染性病害频发,传统植物保护专业的弊端显露.植物医学专业培养从事植物健康管理的人才... 植物保护专业培养从事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人才,对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但近年来,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化肥农药等的过度投入等引起的非侵染性病害频发,传统植物保护专业的弊端显露.植物医学专业培养从事植物健康管理的人才,强调通过调节植物健康预防各类灾害,可弥补当前植物保护的弊端.越来越多专家呼吁将以有害生物为中心的植物保护专业转型为以植物健康为中心的植物医学专业,但植物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等仍有待讨论.日本高校植物医学教育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课程体系,重视融合多学科知识服务于植物健康管理,本文介绍了法政大学植物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对我国兴办植物医学教育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医学 植物健康 学科融合 课程设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医学学科:历史、重大需求与发展思路 被引量:14
6
作者 刘同先 陈剑平 谢联辉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6,40,共7页
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植物保护(plant protection)学科的历史、发展、人才培养及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科的概念、人才培养模式、招生、就业及与国家农业(含林业)重大需求相关的关系;总结了国内、外植物医学(plant medi-cine)的历史、发展、... 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植物保护(plant protection)学科的历史、发展、人才培养及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科的概念、人才培养模式、招生、就业及与国家农业(含林业)重大需求相关的关系;总结了国内、外植物医学(plant medi-cine)的历史、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从植物保护学科到植物医学学科建设变革的必要性、前瞻性、战略需求及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建议在我国尽早设置植物医学学科,成立植物医学专业,培养植物医生(plant doctor),为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食品安全培养更多植物医学优秀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健康 植物医学 植物保护学 植物保护 植物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植物医学的学科与专业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同先 丁伟 《植物医生》 2021年第1期1-5,共5页
我国大多数农林高校都开设了植物保护专业,但长期以来,“植物保护”和“植物医学”2个概念模糊不清、混为一谈.本文试图从植物保护学科及其专业招生与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着手,讨论植物医学与植物保护学科与专业的内涵与外延,深入分析植... 我国大多数农林高校都开设了植物保护专业,但长期以来,“植物保护”和“植物医学”2个概念模糊不清、混为一谈.本文试图从植物保护学科及其专业招生与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着手,讨论植物医学与植物保护学科与专业的内涵与外延,深入分析植物保护与植物医学的不同特点及联系,意在强调在我国农林高校设置植物医学专业、建立植物医学学科、最终构建现代化植物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保护 植物医学 学科 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医学学科、植物医院、植物医疗与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同先 丁伟 《植物医生》 2021年第4期8-11,共4页
植物医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是推进植物医学事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只有一所“植物医学学院”,但是其只设置了“植物保护”学科,没有“植物医学”学科,更没有配套建立植物医院、植物医疗与服务体系,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植物医生,无论是教... 植物医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是推进植物医学事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只有一所“植物医学学院”,但是其只设置了“植物保护”学科,没有“植物医学”学科,更没有配套建立植物医院、植物医疗与服务体系,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植物医生,无论是教材体系或是实践体系都需要探索和完善.因此,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植物医学学院”.本文从“医学”理念出发,首先介绍了“植物医学”学科的概念和特点、“植物医学”专业的设置和“植物医生”人才培养模式;讨论了植物医院的建立及其各部门的设置和功能,提出了植物医生与医疗人员的组成与功能,旨在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培养更多的植物医学优秀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医学学科 植物医院 植物医生 医疗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植物医学:植物健康与“药食同源”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同先 丁伟 《植物医生》 2021年第2期1-3,共3页
“药食同源”是人体医学的概念,指的是许多食物即药物,能防治疾病;或反之,许多药物不仅能防治疾病,也可以是人类的食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同样地,植物的肥料和药剂既能保证植物健康生长,也能抵御病虫草害发生.本文从中医药学的... “药食同源”是人体医学的概念,指的是许多食物即药物,能防治疾病;或反之,许多药物不仅能防治疾病,也可以是人类的食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同样地,植物的肥料和药剂既能保证植物健康生长,也能抵御病虫草害发生.本文从中医药学的“药食同源”入手,讨论了植物医学中的“药食同源”,以期促进人们对植物及其植物健康与医学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医学 药食同源 中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代呼唤植物医生,科学需要植物医学——祝贺《植物医生》改版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同先 《植物医生》 2019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欣闻发行30余年之久的《植物医生》要改版。应主编丁伟教授邀请,写几句祝贺词。《植物医生》改版是时代的需求。《植物医生》创刊于1985年,1995年在《国外农学·植物保护》杂志的基础上更名为《植物医生》。她的更名是顺应了当年我... 欣闻发行30余年之久的《植物医生》要改版。应主编丁伟教授邀请,写几句祝贺词。《植物医生》改版是时代的需求。《植物医生》创刊于1985年,1995年在《国外农学·植物保护》杂志的基础上更名为《植物医生》。她的更名是顺应了当年我国改革开放和农业种植制度的变革,把一个较高层次专业期刊更名为涉猎各种植物病虫鼠害的发生与防治,为科技人员和农民提供植保新技术、新信息、新成果的期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医学 医生 改版 科学 农业种植制度 专业期刊 发生与防治 植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植物医学”学科与专业的建设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同先 丁伟 +62 位作者 沈佐锐 杨忠岐 许永玉 李洪连 原雪峰 马德英 文才艺 董金皋 刘芳 邱宝利 王源超 张正光 黄丽丽 黄国华 操海群 潘月敏 韩强 黄金光 刘会香 刘怀 侯有明 王宗华 刘长仲 缪卫国 刘国坤 郭永霞 罗朝喜 梁广文 曾玲 李华平 顾爱星 左豫虎 李向东 张大羽 吴元华 段玉玺 尹建 潘洪玉 钟国华 张跃进 赵中华 陈根强 林晓民 张友军 万方浩 高希武 李世东 褚栋 赵洪海 梁文星 王森山 张世泽 李俊凯 谭辉华 王文明 周洪友 赵思峰 王兰 芦光新 崔汝强 李会平 尚巧霞 赵晓燕 《植物医生》 2021年第3期1-6,共6页
1952年以前我国涉农高校设有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学科与专业,没有“植物保护”这一名称.在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因学习和借鉴原苏联的教育体系而引入并设立“植物保护”学科与专业.目前我国至少有62所高校设有“植物保护”学科和本... 1952年以前我国涉农高校设有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学科与专业,没有“植物保护”这一名称.在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因学习和借鉴原苏联的教育体系而引入并设立“植物保护”学科与专业.目前我国至少有62所高校设有“植物保护”学科和本、专科专业.无论从专业名称、专业侧重或专业理念上看,“植物保护”都远远不能满足新农科背景下学科专业建设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及“三农”发展的需求.在原植物保护学科的基础上,升级建设“植物医学”学科,与人医学、兽医学一起构建人类健康和食物安全的三大支柱和生态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赋予医学人员的使命.“植物医学”名称自明,理念新颖;基础植物医学探讨植物与害源的关系;实用植物医学倡导以植物健康为核心的“治未病”.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校植物保护学科与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呼吁在原“植物保护”学科与专业的基础上,建立“植物医学”一级学科与相关专业,逐步完善科学的高素质植物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新农科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以新农科建设为统领,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培养出更多学农、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医学 植物保护 学科发展 新农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医学专业农药学课程体系设置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凌绪 刘同先 +1 位作者 张清明 黄金光 《植物医生》 2020年第2期11-13,共3页
植物医学是保持植物健康及预防、缓解或治疗植物疾病的科学和技术.植物医学的理念已被我国很多学者接受,开办植物医学专业的呼声越来越高.农药学类课程是植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植物医学专业农药学课程体系的教学... 植物医学是保持植物健康及预防、缓解或治疗植物疾病的科学和技术.植物医学的理念已被我国很多学者接受,开办植物医学专业的呼声越来越高.农药学类课程是植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植物医学专业农药学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了初步讨论,以期为植物医学专业背景下农药学课程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医学 农药学 课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植物医学的“治未病”与“预防为主”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同先 沈佐锐 《植物医生》 2021年第5期1-4,共4页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和优势,是《黄帝内经》预防与治疗学的重要理论.“治未病”思想从萌芽、形成、积累到成熟,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是历代医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总结与升华.无论是医学、动物医学或植物医学,“治未病”与...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和优势,是《黄帝内经》预防与治疗学的重要理论.“治未病”思想从萌芽、形成、积累到成熟,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是历代医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总结与升华.无论是医学、动物医学或植物医学,“治未病”与“预防为主”都有契合之处,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从中医之“治未病”,植物医学之“治未病”,以及“治未病”与植物保护之“预防为主”3个方面进行讨论,以期使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和方法在植物医学、植物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中得到更好地发扬光大,并付诸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医学 中医 治未病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政教育融入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思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白霜 李凌绪 +1 位作者 张清明 郑永权 《农业工程》 2024年第11期141-144,共4页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的5大核心课程之一,承载着传授专业知识与思想教育的重任,在高素质、高水平植物保护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立足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专业知识...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的5大核心课程之一,承载着传授专业知识与思想教育的重任,在高素质、高水平植物保护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立足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专业知识与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能辩证思维看待农药的发展与施用,树立法制观念,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化学保护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首次诱集一种小蠹——云杉小根小蠹
15
作者 王子豪 潘涛 +1 位作者 张振军 王俊平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83,共4页
为更好地调查生物多样性以及开展林区蛀干害虫监测和防控,对采集到的小蠹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I)序列分析的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其中一种小蠹为黑褐色,虫体表面光秃略有刚毛,触角的球状部向顶端逐渐收拢,前胸... 为更好地调查生物多样性以及开展林区蛀干害虫监测和防控,对采集到的小蠹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I)序列分析的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其中一种小蠹为黑褐色,虫体表面光秃略有刚毛,触角的球状部向顶端逐渐收拢,前胸背板长大于宽,侧緣呈弓形,有中隆线,初步确定为根小蠹属Hylastes spp.。该小蠹前额无纵向中隆线,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明显纵向突起的脊,鞘翅表面具深而大的刻点且排列整齐,整个鞘翅体表被短刚毛。基于COI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ML树)表明采集到的小蠹样本与美国、瑞典、芬兰、德国的云杉小根小蠹样本序列聚成一支。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鉴定所诱集到的小蠹为云杉小根小蠹,同时该种为山东新记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鉴定 COI基因 云杉小根小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野螟交尾行为与产卵特性研究
16
作者 吴菊香 李长友 +3 位作者 孙开珍 张竹青 迟玉成 郑桂玲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6-151,共6页
豆野螟是豆科植物的重要害虫,在我国危害严重。本研究在室内对豆野螟的交尾行为和产卵特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豆野螟在羽化后2天开始出现求偶行为和交尾活动,羽化后3~5天达到高峰;交尾活动主要发生在21∶00—06∶30间,高峰在23∶00—03... 豆野螟是豆科植物的重要害虫,在我国危害严重。本研究在室内对豆野螟的交尾行为和产卵特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豆野螟在羽化后2天开始出现求偶行为和交尾活动,羽化后3~5天达到高峰;交尾活动主要发生在21∶00—06∶30间,高峰在23∶00—03∶00,一般一生只交尾一次,部分交尾2~3次,平均交尾时长为53.1 min;在雌雄比1∶1或雄蛾数较多的情况下,交尾率和产卵数较高;在20~27℃范围内,交尾率随温度升高而提高;温度超过25℃时,交尾率在50%以上,平均产卵数在800粒以上;22~27℃雌成虫羽化后第3天开始产卵,第7~8天达到产卵高峰,至第12天产卵数达到总产卵数的80%。研究结果对豆野螟的室内饲养和有效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野螟 交尾行为 产卵特性 温度 性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治作物根结线虫病农药制剂的特性、纳米化需求及对策 被引量:1
17
作者 杜江 唐剑锋 +5 位作者 孙攀 韩志任 赵洪海 李北兴 张大侠 刘峰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5-587,共13页
随着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蔬菜等作物根结线虫病发生与为害程度逐年加剧,对新型高效、环境友好型杀线虫制剂的需求显著增加。近年来,纳米农药制剂的研究发展迅速,在提高药剂生物利用率和降低用药量方面潜力巨大。本文主要从杀线虫纳米制... 随着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蔬菜等作物根结线虫病发生与为害程度逐年加剧,对新型高效、环境友好型杀线虫制剂的需求显著增加。近年来,纳米农药制剂的研究发展迅速,在提高药剂生物利用率和降低用药量方面潜力巨大。本文主要从杀线虫纳米制剂的加工工艺、应用现状和特点等方面综述了杀线虫剂及其防治根结线虫病的纳米化需求。相较于传统制剂,纳米制剂的小尺寸效应能够显著提高其杀线虫活性;对纳米载体进行功能化修饰,还可使其具备如提高纳米制剂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改善对根结线虫表皮及植物根系的渗透性能,以及实现纳米载体对酶、pH值等特定影响因子的响应释放等诸多功能,提高综合防控效果。但杀线虫剂的纳米化目前也亟待解决以下问题:如兼顾性能与开发成本,以提高纳米杀线虫剂剂对现有商品制剂的竞争力;全面评估纳米杀线虫剂的安全和环境等风险,制定合理的生产及用药管理规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制剂 根结线虫病 杀线虫剂 加工工艺 农药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MS/MS技术的黄瓜中吡噻菌胺和氟菌唑残留特征解析与风险评估
18
作者 秦晓彤 王东 +1 位作者 赵尔成 贺敏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265-272,共8页
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技术,建立黄瓜中吡噻菌胺及其代谢物PAM、氟菌唑及其代谢物FM-6-1的多残留检测方法。该方法在0.1~100 n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各目标物的最小检出... 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技术,建立黄瓜中吡噻菌胺及其代谢物PAM、氟菌唑及其代谢物FM-6-1的多残留检测方法。该方法在0.1~100 n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各目标物的最小检出含量均达0.01 mg/kg。在0.01、0.2 mg/kg和1.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吡噻菌胺、氟菌唑及其代谢物的平均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完全满足农药残留分析要求。2023—2024年在全国12个黄瓜主产区(6个设施栽培区、6个露地栽培区)开展了规范的残留田间试验。试验选用28%吡噻菌胺·氟菌唑水乳剂,于黄瓜白粉病发生始盛期按有效成分84 g/hm2的剂量施药3次(施药间隔7 d)。施药后采集黄瓜样品检测,结果显示安全间隔期2~3 d后,吡噻菌胺和氟菌唑在设施和露地黄瓜中的残留含量分别为0.03~0.04、0.02~0.03 mg/kg;消解动力学分析表明,两种农药在黄瓜中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其中吡噻菌胺的半衰期为1.1~1.5 d,氟菌唑为1.1~1.9 d。膳食风险评估采用风险商法,结合我国居民膳食消费数据和农药登记使用情况,计算结果表明:普通人群对吡噻菌胺和氟菌唑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分别为0.2287 mg和0.1097 mg,其风险商分别为3.6%和4.4%,均远低于100%的安全阈值。黄瓜中吡噻菌胺和氟菌唑的残留水平对消费者健康风险完全可控。本研究为吡噻菌胺和氟菌唑的科学使用和膳食安全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吡噻菌胺 氟菌唑 代谢物 农药残留 膳食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豌豆修尾蚜报警信息素合成与释放相关基因的鉴定与分析
19
作者 李馨妍 黄天宇 +3 位作者 王志强 周洪旭 王冰 王桂荣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96-1506,共11页
【目的】蚜虫腹管是分泌防御性化学物质的重要组织器官,测序与分析腹管转录组,为蚜虫报警信息素合成与释放相关基因的鉴定提供分子基础。【方法】利用Illumina NoveSeq 6000测序平台对豌豆修尾蚜Megoura crassicauda腹管和残体进行转录... 【目的】蚜虫腹管是分泌防御性化学物质的重要组织器官,测序与分析腹管转录组,为蚜虫报警信息素合成与释放相关基因的鉴定提供分子基础。【方法】利用Illumina NoveSeq 6000测序平台对豌豆修尾蚜Megoura crassicauda腹管和残体进行转录组测序与比较分析,利用差异基因分析(Differential Expression Analysis,DEG)鉴定参与报警信息素合成与释放相关的候选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技术验证这些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共鉴定出2156个在腹管和残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表达差异≥2倍)。分析报警信息素合成相关的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CYP450)和萜烯合成酶(terpene synthase,TPS)基因家族。其中,3个CYP450s(McraCYP380C、McraCYP4CK1和McraCYP315A1)在腹管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残体。而鉴定到的2个异戊烯基二磷酸合成酶(isoprenyl diphosphate synthase,IDS)基因,即法尼基焦磷酸合酶(farnesyl pyrophosphate synthase,FPPS)和香叶基焦磷酸合酶(geranyl pyrophosphate synthase,GPPS),在组织间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此外,分析报警信息素释放运输相关的潜在基因,鉴定到2个化学感觉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CSP)基因在腹管高表达。McraCYP380C、McraCYP4CK1、McraCYP315A1以及McraCSP7基因在腹管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结论】鉴定并分析了豌豆修尾蚜M.crassicauda腹管和残体转录组中的差异表达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修尾蚜 转录组 腹管 异戊烯基二磷酸合成酶基因 化学感受蛋白 细胞色素P4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控棘孢木霉几丁质酶Tachi2基因的转录因子和蛋白的互作研究
20
作者 曲珊 赵月 +2 位作者 李雅华 郑桂玲 咸洪泉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0-319,共10页
【目的】生防菌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TD3104产生的几丁质酶Tachi2在植物病害防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47号转录因子作用于特异响应几丁质诱导的Tachi2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探究47号转录因子与一种新调控蛋白H63的互作关... 【目的】生防菌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TD3104产生的几丁质酶Tachi2在植物病害防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47号转录因子作用于特异响应几丁质诱导的Tachi2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探究47号转录因子与一种新调控蛋白H63的互作关系,为解析几丁质诱导调控基因转录表达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对棘孢木霉几丁质酶基因Tachi2中47号转录因子的候选互作蛋白H63进行体内点对点互作鉴定;采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分别对H63蛋白与47号转录因子基因进行原核诱导表达,利用亲和层析技术纯化融合蛋白,通过GST pull-down实验进行体外蛋白互作检测;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洋葱表皮细胞亚细胞定位技术和BiFC实验进一步检测细胞内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H63蛋白与47号转录因子在酵母细胞内存在互作关系;原核表达的重组H63蛋白、47号转录因子大小分别为36 kD和18 kD,二者在体外存在互作关系;成功构建了双分子荧光互补载体,证实H63蛋白与47号转录因子在洋葱内表皮细胞中存在相互作用,并且互作发生在细胞核内。【结论】证实H63蛋白与47号转录因子在细胞内外均存在相互作用,为解析真菌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调控、几丁质酶在农业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孢木霉 几丁质酶 转录因子 基因表达 互作蛋白 酵母双杂交 GSTPull-down 双分子荧光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