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层施肥对花生田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力剑 宁露 +7 位作者 梁兆君 张广彩 李菁 张甜 司彤 于晓娜 张晓军 邹晓霞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0,共11页
明确不同分层施肥方式下花生田土壤氮、磷、钾养分动态,可为探明养分吸收利用特征、优化分层施肥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青花7号花生品种为供试材料,以农民常规旋耕施肥为对照(CK),设置两种分层处理方式(两层施肥:播种行下10 cm、25... 明确不同分层施肥方式下花生田土壤氮、磷、钾养分动态,可为探明养分吸收利用特征、优化分层施肥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青花7号花生品种为供试材料,以农民常规旋耕施肥为对照(CK),设置两种分层处理方式(两层施肥:播种行下10 cm、25 cm土层施肥;三层施肥:播种行下10 cm、15 cm、25 cm土层施肥)和三种施肥梯度(不减肥:750 kg/hm^(2);减肥10%:675 kg/hm^(2);减肥20%:600 kg/hm^(2)),共7个施肥处理,研究花生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氮、磷、钾养分动态变化。研究发现,在花生团棵期,两层施肥处理下不减肥、减肥10%和减肥20%土壤有效磷含量在10~20 cm土层较CK显著增加34.1%、53.2%、54.6%,土壤硝态氮含量在20~30 cm土层较CK显著提升29.4%、69.9%、58.1%;在花生结荚前期,三层施肥处理下不减肥、减肥10%和减肥20%土壤有效磷含量在0~30 cm土层较CK显著提升53.7%~113.9%、7.8%~122.5%、46.1%~87.5%,各分层施肥处理下土壤速效钾和铵态氮含量在10~20 cm土层较CK分别平均提高34.3%和52.3%;到花生结荚中期,分层施肥处理下土壤速效钾和铵态氮含量在30~40 cm土层显著高于CK,较之分别平均提高12.5%、21.1%;到饱果成熟期,各分层施肥处理0~3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相近,但分层并施用750 kg/hm^(2)肥料的处理,其30~4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较CK显著增加35.3%、64.7%;分二层并施用750 kg/hm^(2)和675 kg/hm^(2)肥料的处理,其荚果产量较CK分别显著增加7.2%和17.4%。综上,分层施肥在优化土壤养分动态方面有积极效果,促进了花生各生育时期养分的合理分布,提高了花生饱果率,为花生产量提升奠定了基础。考虑大田生产的轻简化需求,花生生产上建议采用分两层施用675~750 kg/hm^(2)复合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施肥 花生 土壤养分动态 生育期 产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花生轮作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菁 张广彩 +7 位作者 杨力剑 梁兆君 于博洋 张甜 司彤 于晓娜 张晓军 邹晓霞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3-624,共12页
探究不同花生轮作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以及团聚体碳组分含量的影响,2017-2021年于山东烟台,以当地典型作物轮作模式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WM)和春花生一年一作(CP)为对照,设置3种花生轮作模式,即冬小麦-夏花生一年两作(WP)、春花... 探究不同花生轮作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以及团聚体碳组分含量的影响,2017-2021年于山东烟台,以当地典型作物轮作模式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WM)和春花生一年一作(CP)为对照,设置3种花生轮作模式,即冬小麦-夏花生一年两作(WP)、春花生→冬小麦-夏玉米两年三作(PWM)和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玉米两年四作(WPWM),研究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团聚体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1)相较于CP模式,PWM和WPWM模式下0~40 cm土层1~2 mm粒级团聚体百分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4.75~21.25和12.47~16.17个百分点,且WPWM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2)除0.25~0.5 mm粒级外,WPWM模式下0~4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CP模式;WP和WPWM模式下0~20 cm土层1~2 mm、<1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均显著高于CP模式;(3)WPWM模式下,0~20 cm土层>5 mm、0.5~1 mm和<0.25 mm粒级团聚体可溶性碳含量较对照(CP和WM)分别显著提高50.75%~81.18%、100.12%~120.12%、69.44%~90.07%;(4)WPWM模式下,0~40 cm土层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含量较对照(CP和WM)模式提升最大;20~40cm土层,与对照(CP和WM)相比,PWM、WP、WPWM模式均显著提高1~2 mm团聚体微生物量碳贡献率。(5)有机碳与可溶性碳、微生物量碳及可溶性碳与微生物量碳在2~5 mm、1~2 mm、0.5~1 mm团聚体中均显著相关。综合而言,WPWM模式,即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玉米两年四作的模式可提高0~40 cm土层的平均重量直径、细大团聚体(1~2 mm)含量以及1~2 mm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可溶性碳、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和贡献率,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更符合绿色低碳发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轮作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